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83311739081

    這幅畫的名字叫做《記憶的永恆》,是著名畫家達利的作品。很多人會覺得奇怪,這幅畫與題主的問題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們對時間知覺多一些瞭解,就會知道,記憶和時間知覺是糾纏不清、相互關聯的。在這幅畫中,在有點悶熱的顏色暗示裡,錶盤融化了,指標停止走動。時間於是也停留在那一刻,記憶也就永遠凝固了。我不知道達利的原意是否如此,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要理解時間,我們一定要理解記憶。 在時間知覺理論理論中,最經典的理論叫做起搏器-累加器模型(pacemaker-accumulator)。這個理論中最關鍵的成分有兩個,這個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內部有一個時鐘,叫做起搏器,會穩定地發出脈衝。這就像我們的時鐘,滴答、滴答地不斷走針,記錄時間的流逝。隨後,我們的大腦會收集起搏器發出的脈衝,進入累加器,然後把脈衝的數量和我們大腦中的的時間資訊比較。比如,時間過去兩分鐘,我們的大腦如果產生了100次脈衝,然後我們的記憶裡100次脈衝也許等於2分鐘,那麼我們就知道,時間過了兩分鐘。這個過程就像查字典一樣。這裡,對時間的主觀記憶就是我們需要的參照。這個模型為我們理解時間的流逝提供了許多新角度。首先,在主觀上,我們對時間的感受受到注意力的影響。注意力從本質上是一種認知資源,它是有限的。當我們注意力高度集中於某事物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時間飛逝,當我們百無聊賴時,就會覺得度日如年。舉個具體的例子,比如說,當我們在約會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約會的物件,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起搏器就可能因為分配到的認知資源有限,記錄的脈衝比實際要少,於是,當大腦把累加器裡的脈衝和記憶相比較時,我們感覺到的時間就比實際要短,於是我們就會發出“時間過得真快的感慨。”如果不理解這個過程,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看。比如有一個鐘,因為電量不夠,正常的一分鐘,秒針應該走60下,而它卻只走了30下。那麼當我們看這個鐘的時候,這個鐘的時間就比其他鐘要慢一般。這個鍾可能就是我們因為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走慢了的大腦“時鐘“。既然涉及到注意力,那麼我們對時間的感受必然也會和情緒有關。當然情緒對時間感知的作用,是藉由注意力的調配發生的。當我們比較興奮的時候,需要大量注意資源,當然就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所以說韶光易逝,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過程中,記憶也參與其中,併發揮作用。如果僅僅是起搏器-累加器工作階段由於注意力有限,我們積累的脈衝比較少,從事感受的到的時間比較少,而記憶沒有發生變化,那麼我們的時間感受是可以透過記憶來矯正的。比如,還是前面那個例子,我們在約會中感覺時間過得飛快,但是透過回憶交談的過程,我們依然可以想起來到底過了多久,因為很多外部資訊已經留在我們的記憶中。其次,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同樣受到生理因素的影響。國外有學者發現,老年人對時間的感知與年輕人存在不同,原因可能就在於兩者大腦溫度、新陳代謝率的不同。他們認為,大腦溫度、新陳代謝可能影響起搏器的運轉。這其實和我們生活中的某些情況非常類似,比如夏天手機就容易變燙,然後執行變慢或容易出錯。當然,對老年人來說他們時間知覺的變化絕不僅僅是一種衰退。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適應性的變化,與老年人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變化是協調的。此外,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還可能來自於外部資訊。但這種修正主要是比較大尺度的時間知覺。比如,太陽從東走到西,逐漸下落,光線變暗,我們就知道一天快要過去了。還有我們對大自然的四季變換的感覺,都可以透過對外部的觀察來獲得。這種外部的反饋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它們可以修正我們內部的時間感受。在這個方面,記憶同樣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生活節奏比較慢,同時好奇心又比較強,我們常常會花大量的時間觀察外部的時間,因此我們頭腦裡的時間資訊就很多,透過這些時間資訊的反饋,我們的日常經驗上的時間標籤就比較多,所以我們覺得時間過得很慢。然而,當我們長大之後,我們對外的觀察就會減少,大量的認知資源被繁瑣的工作、生活呼叫,我們的日常經驗上的時間標籤就少了很多,於是,我們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這一方面,起搏器、累加器模型似乎解釋力有一點不夠。總的來說,我們對時間知覺的瞭解還太少。就現在來說,有許多能夠解釋時間知覺的理論。我上面提到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未必準確。但是,有一點我們是清楚的,那就是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既以內在的生理變化為基礎,又以外部資訊為反饋。同時,時間知覺還受到記憶、情緒、注意力等認知過程的影響。如果大家希望對時間知覺有更深的瞭解,可以找黃希庭老師的相關著作來看。他是這一方面的專家,前段時間我還看到他的學生申請了一個專案,要探究時間知覺與“紅色”這種顏色的關係。參考資料:Block, R. A., Zakay, D., & Hancock, P. A. (1998). Human aging and duration judgm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y and aging, 13(4), 584.陳有國, 黃希庭, 尹天子, & 張鋒. (2011). 時間知覺的理論模型與展望. 西南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37(5), 26-33.------------------------------------------------------------------------------------------------------還有一些比較具體的例子,可以簡化我們的理解。比如泰坦尼克號裡的一些情節。在兩人相處得無憂無慮的時候,Jack和Rose都把注意力投注在對方身上,於是對於他們來說,時間過得很快,因為他們享受過程,幾乎把所有的認知資源都使用在情感互動上了。也許開啟他們的腦袋看一看,他們的起搏器-累加器都已經不在執行。不過,這種“韶光飛逝”的感覺也會得到記憶的校準,老年的Rose好好回憶一下,就能想起來他們其實度過了一段很長的時光。坐在甲板上看到的明媚Sunny,黃昏時看到的粉紅色的落日餘暉,還有昏暗的夜色中他們在船艙裡做的少兒不宜的事情,都在記憶中被貼上了時間的標籤。而在這個時候,兩人對時間的主觀感知可能就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兩人都希望得到救援,這種等待加強了他們對時間知覺的注意分配,因此他們會感覺到時間怎麼過得這麼慢,都過去這麼久了,救援人員卻還沒有趕到。他們腦中的脈衝一條不漏地進入累加器,又與時間記憶一一比較,知覺到時間粘稠而緩慢地流動,這確實是一個絕望的認知過程。另一方面,兩人出於絕望的心情,更加珍惜最後的時刻,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最後的溫存上,那麼他們對時間流逝的體驗則會變得遲鈍,感覺到時間過得太快。同時,他們的體溫、新陳代謝率下降,那麼他們的主觀時間感受當然也會受到影響。不過,他們對時間的感知到底如何,則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學界關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其實還不夠統一。人類確實是複雜而糾結的動物。再來看看這幾個偉大而聰明的樂手。他們就是利用了時間知覺的常識。當我們感到壓力,希望痛苦的經歷快點結束的時候,我們就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故意把認知資源調動到自己選擇的認知認為上。他們彈起小提琴,用音樂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於是他們的主觀時間也許就過得更快,換句話說,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療法人為地撥動了內心始終的指標,就像他們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傾注在琴弓上,也撥動了我們的心絃。大家感受一下!-------------------------------------------------------------------------------------------------這是最早的回答。我畢業論文正好是這個,給你講一講心理學上比較流行的一個時間知覺理論,叫做起搏器-累加器模型。(pacemaker-accumulator)。這個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內部有一個時鐘,叫做起搏器,會穩定地發出脈衝。這就想我們的時鐘,滴答、滴答地不斷走針。隨後,我們的大腦會收集起搏器發出的脈衝,進入累加器,然後把脈衝的數量和我們大腦中的的時間資訊比較。比如,時間過去兩分鐘,我們的大腦如果產生了100次脈衝,然後我們的記憶裡100次脈衝也許等於2分鐘,那麼我們就知道,時間過了兩分鐘。這個過程就像查字典一樣。這個模型同時還認為,我們的時間知覺受到注意力、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比如說,當我們在約會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約會的物件,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起搏器就可能因為分配到的認知資源有限,記錄的脈衝比實際要少,於是,當大腦把累加器裡的脈衝和記憶相比較時,我們感覺到的時間就比實際要短,於是我們就會發出“時間過得真快的感慨。”如果不理解這個過程,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看。比如有一個鐘,因為電量不夠,正常的一分鐘,秒針應該走60下,而它卻只走了30下。那麼當我們看這個鐘的時候,這個鐘的時間就比其他鐘要慢一般。這個鍾可能是我們因為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走慢了的大腦“時鐘“。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還可能來自於外部資訊。比如,太陽從東走到西,逐漸下落,光線變暗,我們就知道一天快要過去了。還有我們對大自然的四季變換的感覺,都可以透過對外部的觀察來獲得。總的來說,我們對時間知覺的瞭解還太少。就現在來說,有許多能夠解釋時間知覺的理論。我上面提到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未必準確。但是,有一點我們是清楚的,那就是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既以內在的生理變化為基礎,又以外部資訊為反饋。同時,時間知覺還和記憶、情感、注意力等等因素有關。在此之外我還想講一講我的畢業論文,我覺得也許你會感興趣。我研究的是老年人和年輕人對同一段時間的知覺差異。比如,我讓老年人和年輕人評估同一件事情可能持續了多久。實驗的結果似乎是老年人的時間知覺更加保守。意思是,讓老年人和年輕人共同經歷5分鐘的時間,老年人可能覺得只過去4分半,而年輕人覺得過去五分鐘。具體的實驗結果我自己都有點忘了,總之就是老年人和年輕人存在差別。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旗銀行是哪國人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