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般若me
-
2 # 摩登家庭Learner
學了很多知識沒有思考麼?
那麼請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請問你學的知識的目的?
2.你掌握的知識是零散還是系統?
3.你需要什麼樣的知識解決你要思考的問題?
這一串問題反問過後,你有可能還是不明所以,我根據幾種可能回答:
1.學生
學生在整日學習數理化或者專業課程,不斷做題完善自己的考試知識體系。這個知識獲得是系統全面的,但是你要用他們思考哲學問題、心裡問題,這是思考不出來的。
就好像讓廚子去做衣服,完全做不來的。
2.工作族、退休族、無業者
想要提高思考能力,要先知道思考是什麼;而思考源於學習。
學習是將一些原本不相關的知識聯絡在一起的過程,在大腦中產生記憶強化,也就是將知識化為認知。
再就是學習的目的,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習的目的應該是能提高思考的質量,從而很快的解決問題。
人們的思考都要經過連結、梳理背景知識。
那麼提高思考能力
1.增加知識儲備
2.多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也就是提高知識間的連結強度
總結,多增加系統的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多頭腦風暴,你將收穫更強大的思維思考能力。
-
3 # 微心靈看世界
整天讓我們暈頭轉向的,並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我們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工作,應該先做什麼工作。
下面有4種工作習慣是經過專門的檢驗,並被證實行之有效的良好習慣:
第一種:將你桌上所有的紙張都收拾好,只留下你正要處理的問題。
芝加哥西北鐵路公司的董事長羅南·威廉士說:“一個桌子上堆滿很多檔案的人,如果把他的桌子清理一下,只留下手上正要處理的檔案,那麼,他就會發現自己的工作更容易,也更實在。我稱之為‘料理家務’,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一步。”
著名的詩人波浦曾寫過:“秩序,是天國的第一條法則。”
“講究秩序”也應該成為做生意的第一條法則。現實當中是否如此呢?
普通的生意人,桌子上都堆滿了甚至幾個星期都不會看一眼的檔案。僅僅是桌上的那些還沒有回的信、報告以及備忘錄等,就足以讓人心煩意亂、精神緊張了。
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醫學院教授約翰·史托克博士曾在美國的醫藥學會全國大會上宣讀過一篇論文,名字叫《生理疾病所導致的心理併發症》。在論文中,史托克博士列出了11種心理狀況,其中一種是:“一種必要或是不得不這樣做的感覺,好像必須要做完的事情,永遠也做不完。”
清理桌子、作各種決定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事情,怎樣才能幫你避免那些沉重的、“必須做卻永遠也做不完”的感覺呢?
著名心理治療家威廉·桑德爾博士便採用了這種簡單的辦法,使一個病人免於精神崩潰。這個病人是芝加哥的一家大公司的高階主管,他剛到桑德爾博士的診所就診時,感覺非常緊張,而且很憂慮。他知道自己很可能會精神崩潰,但他不能辭去工作。所以,他需要別人的幫助。
“當這個人正在跟我講述他的問題時,”桑德爾博士說,“突然,我的電話鈴尖銳地響了起來,那是醫院打來的電話。我沒有和電話中的對方多討論什麼,當場就給對方作了一個回答。我總是儘可能當場解決問題的。我剛掛上電話,鈴聲又響了。這次這個電話也是一件很緊迫的事情,我卻只花了一點時間和對方討論。而第三次打來的電話,是我的一個同事,他為一個重病人詢問我的意見。在我和他討論完之後,轉過身想向我的病人道歉時,他臉上的表情卻完全變了,顯得非常開心。”
“不必道歉了,大夫,”這個病人對桑德爾說,“在剛才的那10分鐘裡,我想我已經知道我的問題出在哪裡了。現在我要回我的辦公室,改掉我的工作習慣……”
“可是,在我臨走前,你能不能讓我看看你的桌子呢?”
桑德爾博士打開了他辦公桌的幾個抽屜,裡面全都是空的,只放了一些文具。
那個病人又說:“請你告訴我,你沒有辦完的事情都放在哪裡呢?”
“都做完了。”桑德爾說。
“那你那些還沒有回的信件放在哪呢?”
“都回了,”桑德爾告訴他,“我的原則就是,信不回覆絕不放下。我一般都是馬上口述回信,讓我的秘書打出來。”
6個星期之後,那位高階主管把桑德爾博士請到了他的辦公室。他完全改變了,他的辦公桌也不同以往了。他開啟辦公桌的抽屜,裡面已經沒有未做完的工作了。
“6個星期以前,”這位高階主管說,“我的兩個辦公室裡有三張寫字檯。我整個人都埋在工作裡,事情好像永遠也做不完。在我和你談過那次話以後,回到辦公室,我清理出了一大車的報表和舊檔案。現在,我只需要一張寫字檯工作,事情一出現也會立即處理。這樣便不會再有堆積如山的工作等著我去做,也就不會讓我感覺緊張和憂慮。但最讓我意料不到的,是我竟然完全恢復了健康,現在我一點病都沒有了。”
曾擔任過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查爾斯·伊文斯·休斯說:“人不會因為工作過於疲勞而死亡,卻會死於浪費和憂慮。”
是的,他們會死於精力浪費。而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他們的工作看起來好像永遠都做不完。
第二種:根據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安排做事的先後順序。
分公司遍及全美的市務公司建立者亨瑞·杜哈提曾說,不論他出多少錢,都找不到一個具有兩種能力的人。這兩種能力分別是能思想和能根據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安排做事的先後順序。
查爾斯·盧克曼在12年內,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一躍成為培素登公司的董事長,年薪高達10萬美元,還能得到額外的100萬美金的獎金。他說這都要歸功於自己具有亨瑞·杜哈提所說的那兩種幾乎不可能找到的能力。查爾斯·盧克曼說:“就我的記憶所及,每天早上我都在5點鐘起床,因為那時候的思路比其他時間都更加清晰。我在那時候可以考慮周到,計劃自己一天的工作。我可以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來決定做事的先後順序。”
-
4 # 小鹿叮噹
先讓我們來認識知識和思維的詞義上面的差異:
知識——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實、資訊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是人類從各個途徑中獲得的經過提升總結與凝練的系統的認識。
思維——人用頭腦進行邏輯推導的屬性、能力和過程。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經常聽到對一個人這樣描述:“這個人空有學識,卻沒有一點思維,做事情一點都擰不清!”
崇尚知識或資訊以記憶儲存為主的思維結構模式諸如百科專家或是記憶大師,他們瞭解大量社會百科,自然人文,天文地理,歷史及科學知識,或者對有意義或無意義的資訊資料速記,編譯,轉換,儲存及提取。
這部分人,其涉獵之廣泛,速記之迅速,他們有著非常好資訊處理,儲存,提取的能力。
但與之匹配的思維模式是資訊記憶儲存相關能力。
思維,最初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義上的思維,涉及所有的認知或智力活動。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絡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階階段。
思維對事物的間接反映,是指它透過其他媒介作用認識客觀事物,及藉助於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已知的條件推測未知的事物。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它對一類事物非本質屬性的摒棄和對其共同本質特徵的反映。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除了邏輯思維之外,還有形象思維、頓悟思維等等思維形式的存在。邏輯思維也叫抽象思維,形象思維也叫具象思維,頓悟思維也叫靈感思維。
忠於知識或資訊記憶卻不注意訓練邏輯編織,組合,萃取,推導,轉換,昇華知識或資訊處理的方法論及思維過程古有鸚鵡學舌,紙上談兵,都是說明光有學習能力卻沒有思辨和靈活運用知識進行知識或資訊再轉化的能力,從而告訴我們不能機械學習和記憶。
思維能力的訓練,會讓我們超越已知學識,構建對陌生世界,複雜問題等研究的模型,其最終有利指導我們面對挑戰,確保行為有效性和處理問題的機動性。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問題,我們先說一個故事:
春秋戰國,群雄逐鹿,各方諸侯雄霸一方,話說戰國七雄之一燕國有個中二青年,聽說另一個七雄趙國的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的哇塞,於是起心動念,千里迢迢前來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好吧,大家都知道,他把自己原來走路姿勢也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知道不等於做到”。這是一個學習問題。我們學習到底學什麼?
我們的學習主要聚焦於知識、技能和態度。比如,思考力就屬於技能,而且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核心技能。
知識的學習靠積累,主要有兩個途徑:
第一,廣泛實踐,總結經驗,提煉規律;
第二,大量閱讀,溫故知新,融匯貫通。靠第二種途徑學習知識的極端典範是我們戰國時代趙國的“名將”——趙括將軍,對,就是紙上談兵那位仁兄。你不能說他知識少,但是為啥實戰不行呢?因為實戰跟思考力一樣,屬於技能。
技能的學習,主要靠刻意練習。
知識學得多,如果沒有刻意訓練自己的思考力,最多是兩腳書櫥,行走的圖書館。
那麼如果訓練思考力呢?
第一,繼續積累更多的知識量。訓練成為巧婦,前提仍然少不了米。
第二,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量。遇到問題,多思考,多運用自己的知識來思考現實問題。
第三,持續打磨自己的思維質。不僅要大量思考,還要高質量的思考。思維品質是思考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怎麼訓練呢?多利用經典思維工具來思考現實問題。比如,swot分析、黃金圈法則、5w1h等等,都是被無數人證明有效的高質量的思維工具。熟練的掌握了這些工具用於思考,我們的思考力的提升就進入快車道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要不斷積累,思考力則要透過不斷刻意練習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