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學地理楊老師
-
2 # 戰略論
談不上錯誤,但無疑是得不償失!
我們先來看下德軍的三大戰略目標,即北翼的列寧格勒,佔領這裡在軍事上的直接影響就是使北方集團軍群可以利用海路實施補給,同時可以同芬蘭連為一線,對莫斯科構成側翼的威脅;中路的莫斯科,最為蘇聯的交通中心和政治中心以及工業中心,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佔領這裡在軍事上可以直接將蘇軍的防線切為兩段,不能相顧;還有南翼的基輔,這裡是烏克蘭的糧倉,佔領這裡無疑將有利於將來的持久作戰,更重要的是佔領基輔就意味著叩開高加索地區的大門,進而切斷蘇聯的石油供應。
這三個目標就眼前的軍事角度而言,莫斯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列寧格勒有著最直接的軍事利益。就經濟和長期作戰而言,無疑南翼的基輔和高加索地區最為重要。
而德軍的“閃電戰”講求的就是速度,以最快的速度擊敗敵人,使其來不及動員戰爭潛力以建立新的防線。所以德軍在一開始就要以擊敗敵人為目的,也就是說只能在一開始選擇其中的一個目標來盡全力的達成。
事實剛開始德軍也是這麼做的,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是最強大的戰略兵團,尤其在關鍵的裝甲部隊上也是實力強大,這也是為何德軍的中路推進速度更快的原因。然而在這關鍵的時刻,希特勒決定將主攻方向臨時改為南翼,而在南翼戰事結束後又把主攻方向轉向了中路的莫斯科方向,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明白這種來回的把力量消耗在兩個方向上最終會使德軍的任何一個戰略目標都得到了拖延,無法把這些戰術優勢轉化為戰略上的勝利。
當時德軍將主力轉入南翼並取得一次巨大的戰術勝利(基輔合圍戰)後,德軍完全可以趁勢在南翼繼續做迅猛的推進,直指高加索地區。如此成功的機會會更大,因為當時蘇軍最高統帥部已經認為德軍的最終目標是莫斯科,所以將大部分的兵力和預備隊都集中到了中路的莫斯科,如此其南翼的頓涅茨和高加索一線防禦必然薄弱,如此德軍理由可能取得很大的突破。而且從實際來看南方集團軍群即使在沒有裝甲部隊的加強(已調往莫斯科)下仍舊推進到了頓涅茨一線,距離高加索已不再遙遠。
所以德軍在戰略目標上的猶豫不決和頻繁改變使德軍的突襲沒能取得決定性的戰果,假使德軍在八月份繼續進攻莫斯科或者在轉向基輔方向後同樣繼續向南翼推進都可以取得遠比現實更為重要的戰果,甚至會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
3 # Prussia
八月南北分兵打基輔從戰術上看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就錯過了拿下莫斯科的絕佳機會。而從戰略上看卻是正確的,因為這樣首先可以殲滅最具戰鬥力的七十萬西南方面軍,從而消除了下一步進攻莫斯科的後顧之憂,而且還可獲得剛剛麥收後烏克蘭‘’大糧倉‘’充足的糧食供給,以及頓巴斯富足的煤、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的戰略礦產資源……。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巴巴羅薩‘’的炮火撕碎了蘇聯西部邊境的寧靜:德軍的北、中、南三個重兵集團軍群分別向蘇聯的三個方向發起了大規模的閃電突襲。當馮-博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突破布列斯特要塞,並一舉拿下明斯克暨白俄羅斯後,希特勒斷然決定分兵南下:先取相距不遠的基輔暨烏克蘭。
為了保衛烏克蘭,斯大林將最強大的兵力配置給了基輔特別軍區(即西南方面軍,司令員為基爾波諾斯上將)。就在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西南方面軍還擁有八十七萬左右的龐大人數;四千五百二十五輛坦克(包括T-34和KV-1),以及一千六百七十二架作戰飛機,由此可見西南方面軍強大的作戰實力。但是在‘’巴巴羅薩‘’十一天的邊境交戰中,由於德軍的突然襲擊,西南方面軍的一千二百一十八架飛機和四千三百八十一輛坦克被德軍摧毀,總兵力也由此前的八十七萬人銳減至七十萬人左右……。
希特勒為此特意加強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實力:在南方集團軍群三十九個師的基礎上,將擔負中路突擊的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叢集,以及另外兩個裝甲師和步兵第二集團軍臨時調配給南方集團軍群。這樣一來,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實力已經大大超過了西南方面軍,其中德軍投入基輔會戰的步兵人數已經超過了一百萬人。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時任最高統帥部副統帥並蘇軍總參謀長的朱可夫提出放棄基輔,將西南方面軍撤至第聶伯河對岸後將大橋炸燬,以圖儲存西南方面軍的實力。朱可夫的建議遭到了斯大林的反對,並嘲笑了朱可夫,朱可夫遂負氣請辭副統帥和總參謀長職務後,去組建保衛莫斯科的戰略預備隊。
慘烈的基輔會戰從一九四一年七月七日開始。一九四一年八月,由於希特勒一直堅持先打列寧格勒和基輔,故而命中央集團軍群南下烏克蘭,協同南方集團軍群攻打基輔。面對德軍的強大攻勢,西南戰區總司令布瓊尼元帥由於提出突圍,撤出基輔而被斯大林解職,由鐵木辛哥元帥接任。九月十四日、十五日局勢進一步惡化:德軍兩個裝甲師在西南方面軍側後會師,進而對西南方面軍形成了鉗型合圍,蘇軍拼死進行絕望的抵抗。九月二十日,最高統帥部終於同意被圍的西南方面軍五個集團軍突圍撤離基輔,但為時已晚:突圍蘇軍遭到德軍第十七集團軍的頑強阻擊,而且德軍臨時又增援了一支裝甲部隊。西南方面軍除了戰區總司令鐵木辛哥元帥和政委赫魯曉夫乘飛機撤離基輔外,基爾波諾斯上將等將領在突圍時不幸中彈身亡。西南方面軍官兵除了戰死陣亡的外,官兵被俘六十六萬五千多人………。
回覆列表
在蘇德戰爭的初期,希特勒做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抽調古德里安的坦克軍團南下,分兵進攻烏克蘭。希特勒的理由是集中兵力完成對烏克蘭方向的蘇軍的合圍,給與致命的打擊,然後再開始對莫斯科的進攻。希特勒的這一決定在很多後世的兵家看來,左右了最後的戰局。雖然德軍在烏克蘭給蘇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蘇軍可以說傷亡慘重,近20萬軍隊被殲滅,60多萬人被俘虜,但是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間也被遲滯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德軍的這項決定是否正確,很難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制定巴巴羅薩計劃的希特勒
首先,德軍在1941年的夏季攻勢最終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基於此,多數人都認為分兵烏克蘭是錯誤的。
德軍原先的計劃是在幾個星期的時間裡,就對蘇聯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佔領莫斯科,列寧格勒,高加索地區,把俄華人趕到烏拉爾山以東的地區。但是在1941年的夏季,德軍不僅沒有完成原有的戰略目標,還遭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損失。坦克和大炮毀壞了,工廠還可以製造出來,但是大量優秀的官兵在冰天雪地裡陣亡對於德軍來說,實在是損失慘重。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希特勒在巴巴羅薩計劃實施中最大的一個昏招。巴巴羅薩計劃
一方面,因為分兵烏克蘭,使得中央集團軍進攻暫時停頓,遲滯了對莫斯科方向的進攻。儘管德軍在烏克蘭方向給與了蘇軍沉重的打擊,但是莫斯科方向的蘇軍卻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加固防禦陣地,補充了兵力,以逸待勞等待德軍的進攻。
另一方面,由於對莫斯科的進攻遲緩了一個月,德軍被迫在秋季才開始進攻,而俄國的秋天陰雨綿綿,東歐平原不同於西歐與中歐,德軍的機械化軍團在泥濘的土地中難以迅速推進,無法施展優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基輔戰役
與此同時,因為遲緩了一個月的時間,德軍未能在夏秋兩季推進到莫斯科城下,當德軍抵達莫斯科城下的時候,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在轉入防禦休整等到第二年冬天繼續進攻還是繼續在冬天進攻的問題上,德軍高層領導異常自信,堅持認為北路列寧格勒應該轉入防禦,而中路和南路可以繼續進攻,但是最後的結局是讓德國的將軍們大失所望的。
所以,單純的看1941年的夏季進攻和莫斯科戰役的結局,分兵烏克蘭無疑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德軍不僅喪失了大量兵力和武器裝備,閃電戰被打破,被迫轉入長期作戰,同時也是兩線作戰。希臘戰役
而說到分兵烏克蘭的錯誤,多數人還會想到入侵蘇聯之前的一次重要分兵,那就是分兵巴爾幹去支援自己的豬隊友——義大利。按照德軍最初的計劃,巴巴羅薩計劃是要在1941年的5月下旬實施,但是不甘寂寞的義大利見到德軍的進展實在是太順利了,自己也想刷一點存在感,招惹了希臘,幻想著再造羅馬帝國的墨索尼尼最後連希臘都搞不定,害的德軍在即將進攻蘇聯之際還要分兵巴爾幹。雖然在德軍的幫助下,希臘最終被搞定了,但是進攻蘇聯的日期被拖延了一個月的時間。不得不說,這一個月的時間也是左右了整個戰局的變化。因而墨索里尼這個豬隊友的功勞被後世的兵家不斷的談論,成為笑柄。莫斯科戰役中的紅場閱兵
其次,如果希特勒沒有選擇分兵烏克蘭,蘇聯是否就會滅亡?
如果沒有分兵烏克蘭,德軍按照原定的計劃,南線在烏克蘭與蘇軍繼續糾纏,而中路軍提前一個月就發動對莫斯科方向的進攻,莫斯科就會一定被佔領嗎?佔領了莫斯科,前蘇聯就一定會滅亡 嗎?答案顯然也是不確定的,或者是不可能的。莫斯科城下德軍損失慘重
在德軍進攻莫斯科前,前蘇聯實際上早就已經做好了莫斯科淪陷的準備。大量的工廠被拆遷,轉移到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地區,蘇聯的主要政府機構也進行了疏散。蘇聯早已做好了長期鬥爭的準備,所以即便德軍真的佔領了莫斯科,前蘇聯就會滅亡嗎?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歷史上的拿破崙大軍就曾今所向披靡,最終佔領了莫斯科,俄國並沒有滅亡,不僅沒有滅亡,幾十萬法軍最後只剩下幾萬人離開了俄國的土地。
近代戰爭中,如果想要滅亡敵對國家,歸根結底要以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摧毀或者佔領敵國的經濟基地。如果不能消滅敵國軍隊的有生力量,或者佔領經濟基地,僅僅是佔領幾座城市就想滅亡敵國,顯然是不可能的。蘇軍在冰天雪地中的反擊
蘇聯,是當時的世界領土大國,也是人口大國,資源豐富,戰略縱深及其廣闊。要想滅亡蘇聯,僅僅佔領列寧格勒,莫斯科,或是斯大林格勒幾個城市就像達到目的,顯然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說,莫斯科戰役最終以蘇軍的獲勝結束,天氣的寒冷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本原因還是蘇聯的人力和物力豐富,預備隊更加充足,以及蘇聯畢竟是防禦方,反侵略一方,是正義的一方,僅僅一個天氣就能左右一場戰爭的成敗。
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說,分兵烏克蘭就無所謂什麼對與錯了,或者說其實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畢竟在烏克蘭戰役中,蘇軍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如果說分兵烏克蘭沒有錯,那麼1941年德軍最大的錯誤就是在冬季沒有停止進攻,轉入防禦,等到第二年春天或者夏季再繼續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