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花花4722
-
2 # 清心一棧
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李涉的《題鶴林寺僧舍》,原文如下:
終日錯錯碎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
這句話並非是對人生的消極應對,而是一種自然之道。
世事紛擾,生活中壓力山大。長時間來處於混沌中,耗費著人生有限的時光。
有一天,醒悟春天又將過去了,強打精神去遊玩,欣賞春色。山中遇見高僧,閒聊了會,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有了片刻的清閒與自在。
人生在世,一定會有無聊空閒的時候,但是,真正悠閒自在的心情卻不多。“偷得浮生半日閒”,是難得的愜意。
-
3 # 耘醜
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對在“浮生”中,享受閒適生活的滿足,包含了詩人熱愛生活本身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對於在“浮生”中被工作羈絆無法抽出時間思考或者享受生活的人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這種“閒適”又不是一般的消極工作的結果,而恰恰是在努力奮鬥,充分感受過生活的忙碌之後,在工作之餘,享受生活本身,從而得到滿足。既表現了詩人熱愛生活,又反映出詩人並非只知一味享樂的一般俗人。
所以,這兩句詩並不消極。
-
4 # 光音畫天
人生背景本無意
只是影幕在演戲
一場人生一場夢
夢醒時分一瞥見
原來幕影無常變
變幻無常是虛幻
幻化背景是幕布。
-
5 # 西詞上仙
這二句詩並不消極,反而是詩人經過竹院僧的開悟,一掃心頭陰霾,心境不再消沉,心態變得平易恬淡開朗了。
從寫完這首詩後,詩人曾回到洛陽,隱居於少室一段時間之後,便再入官場升任“國子博士”,這就從實際行動上印證了詩人寫詩時的心態已經轉為積極入世心態,而非消極心境。
題鶴林寺僧舍 唐·李涉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好詩的境界,以己心度人心,言人皆欲言而不能言這四句詩,字淺意白,非常好理解,也毋須翻譯。但世上的事情多半如此,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越是淺白簡單的,越是能直指人心。因為直指人心,所以人讀之,皆感同身受。
很多人寫的詩詞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感,這就是沒有以真情實感來表達,作者自己內心沒有相關情感體驗和經歷,卻以妄加揣度之心強行去悲春傷秋,寫不出有此真實體驗的情感,讀者自然也無法心有所感,用詞遣字便給觀者佶屈聱牙之感,詩作自然無法被認同。譬如說,出了很多詩集,寫了上千首詩的清朝乾隆皇帝,並無多少佳作傳世,雖然貴為一國之尊,也無法左右大眾情感。
“偷得浮生半日閒”一句,隱隱然便把那種平和恬淡的心境躍然紙上,彷彿看到一間雅緻僧舍裡,一僧一客,相對禪坐,幽窗品茗,竹影搖曳,檀香嫋嫋的畫面。
這種靜謐而自如閒適的場景,正是我們眾人能夠眼所見,目所睹,耳所聞,心所思,而卻偏偏口不能言之的意境。
所以,這就是好詩之所以為好詩,高下立判的標準。
為什麼說“偷得浮生半日閒”不是詩人消極之意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李涉的作品。唐憲宗時,李涉因事被流放至南方鎮江一帶,正是人生低谷困境的一段時期。
鎮江南部郊區黃鶴山上有一座寺廟,名為“竹林寺”,顧名思義,這寺廟是周圍遍佈竹林而得名。南北朝時期的宋武帝劉裕曾來此遊玩,後來登基為帝之後,就把這“竹林寺”更名為“鶴林寺”。
相比竹林而言,鶴林寺培育的杜鵑花在當時的唐朝那是全國聞名的。杜鵑花一年有三次花期,尤其在第三次暮春初夏之際的花期,是最鮮豔最盛開的時候。
所以,我們就明白詩人為什麼“終日昏昏醉夢間”,每天醉生夢死,身體昏昏沉沉的,精神渾渾噩噩的打發日子,卻突然發現春天快要過去了,便強撐著身體也要爬黃鶴山去鶴林寺遊玩了。
因為這個時節是一年之中杜鵑花開的最嬌豔最盛放的時候,而鶴林寺的杜鵑又是這麼有名,作為一個詩人騷客,如此風雅賞花之事,自然是萬萬不能錯過的。而且,也可藉此外出散心,排遣心中鬱悶。
在鶴林寺(竹林寺)賞花,路過一個栽種翠竹的院落時,偶然碰到一位僧人,兩人相談甚歡,不知不覺就聊了大半天的時間。詩人李涉在和僧人的禪機清談中頗有所悟,人生不得志的鬱鬱寡歡心情舒展開來,對於世事看法也因禪悟變得自然恬淡,少了得失心,多了一份出世出塵的隨緣之意。
詩人李涉本身就是一個性格灑脫之人,人生低谷時期,也會充滿積極心態,並不是一個意志消沉的人,所以這種性格的人寫的這句詩是會傾向於積極含義在內的。
據《云溪友議》所載,李涉詩名盛於當世,以致於有一次坐船出行遇到劫匪,知道他是大詩人李涉後,竟然沒有打劫他,只要求李涉為他們現場作首詩就放過他。
李涉欣然接受,遂立刻作了一首詩:
井欄砂宿遇夜客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於今半是君。這詩句意思是沒想到綠林好漢都知道我李涉李博士的大名了,以後若是再遇到這種情況我也不用隱瞞姓名了,反正如今這世道兵荒馬亂,一半都是綠林好漢!
這首詩就很能體現李涉非同一般的灑脫豪爽的性格,遇到倒黴的事,被打劫了,還是在船上,四面都是水,逃都沒地方逃,但他心裡還不慌,還很得意綠林好漢也知道他的詩名之盛,還說以後再遇見道上的朋友,我就直接報我大名了!
所以,這種性格的人寫詩,是不會真正意志消沉不振作的,他可能一時鬱悶,但終究會很看得開,很會自我調整心境,很會積極的看待問題。
為什麼說詩人會有這種佛道出世的心境變化呢?這還要從詩句中來找答案。
“浮生”之語出自莊子的《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中有句“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意思是活著時如同浮萍漂浮在水面上不沉不潛,不上不下,不前不後,不左不右,沒有來處,亦無歸處,只是漂浮在命運的長河中隨波逐流,死了以後如同安然入睡一般,沒有悲歡離合之苦,沒有得失成敗之累,無論生死,心境都是平易恬淡之極,虛寞無為。
後人就據此,將“其生若浮”化用為“浮生”二字,表達人生如浮木枕水,看透人生之起伏,心緒通透淡然之意。
詩人在和僧人談禪論理之後,心境也不再苦悶頹廢,看開了很多,看透了很多,心胸開闊起來,對人生浮沉,以一種更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的心境來面對。
因此,詩人李涉覺得這煩惱纏身之際,竟偶然有這大半天時間“放空”自己,迴歸本心,非常閒適淡然,便有了“偷得浮生半日閒”之感。
紅塵萬丈淹心,名韁利鎖纏身,世人無不熙熙攘攘困於俗世之中,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疲憊不堪之感,所以看到“偷得浮生半日閒”就頗有“心有慼慼焉”之共鳴。
所以說,這“偷得浮生半日閒”之句,並非消極避世之意,卻有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再戰紅塵的恬淡而積極入世之意。
詩人李涉寫完這首詩後的經歷是遇赦免回鄉,隱居一段時間後,於唐文宗時再度出山,任“國子博士”,後世人稱“李博士”。
-
6 # 路尋寫作創富
《題鶴林寺僧舍》
李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長時間來一直處於混沌醉夢之中,無端地耗費著人生這點有限的時光。有一天,忽然發現春天即將過去了,於是便強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賞春色。在遊覽寺院的時候,無意中與一位高僧閒聊了很久,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閒。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哪有半點消極?唐代詩人李涉在唐憲宗時被貶謫為陝川司倉參軍,文宗時應召為太學博士,後來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間,用他詩中的話說就是“終日昏昏醉夢間”,情緒極其消沉。在百無聊賴之際,老李同學忽然發現明媚的春光已經快要遠去了,於是強打精神去登山,想借賞春以排遣心中的憂愁。他來到山上的寺廟,在與鶴林寺高僧的閒聊過程中,頓感醍醐灌頂,心中的苦悶憂煩一掃而光,原來,換一種態度看人生竟然那麼輕鬆快樂。老李同學此時茅塞頓開,欣然題詩於寺院牆壁之上,以抒發其內心“又得浮生半日閒”之感慨。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分明是這哥們在與高僧的交談中有所明悟:人生啊,是多麼美好,浮生若夢,那也是美夢一場啊!分明充滿光明,充滿欣喜,何來半點消極的感覺呢?
-
7 # 文字的二三事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出自唐代詩人李涉的《題鶴林寺僧舍》,全詩如下: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詩的大意是:
整日裡在醉生夢死間昏昏度日,忽然發現春意將盡便勉強外出登山。由於拜訪寺院又恰逢聽聞了僧人的話語,再次得到了浮生中的半日清閒。
詩意賞析:
“終日昏昏醉夢間”,詩人被流放到南方,受其影響,整日裡消極沉悶,渾渾噩噩,喝酒和睡覺是此間的兩大嗜好,從這一句可看出詩人的消極心態。
“忽聞春盡強登山”,詩人在消沉之餘,忽然察覺到春天將逝,大好的春光將與詩人擦肩而過。為了抓住春天的尾巴,在一年中最後一次感受春日的美好,詩人勉強地打起精神,外出登山。在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最後一句“應是綠肥紅瘦”,意為海棠的綠葉繁茂,紅花減少,此處不僅含有傷春惜春的意味,還透露出詞人對青春將逝的感嘆和惋惜,與此詩中的“忽聞春盡強登山”如出一轍,因此也可看出詩人李涉見春意將盡而聯想到青春易逝的心理活動。“因過竹院逢僧話”,詩人外出登山,途中路過一座寺院,不知是出於好奇還是由於何種原因,詩人走進了這座寺院。寺院是僧人參禪修行的場所,詩人恰逢又與僧人聊了那麼一會兒,可能是參透了某些人生的真諦,所以才有了最後一句“又得浮生半日閒”。“又得浮生半日閒”,“浮生”:漂浮不定的人生。透過和寺院僧人的談話,詩人獲得了一些人生感悟,這些感悟應該包括:接受世事的無常,笑對人生,順其自然等,因此再次得到了浮生裡的半日清閒。“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並不消極,而是詩人在參透人生後所展現出的豁達情懷,是順其自然的體現。
回覆列表
不以為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詩人寫詩有時言不由衷,會自嘲,自慰。詩人定是個責任感很強的人,才會忙到企盼半日之閒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