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監工
-
2 # 園丁1958
題主你好,孩子的教育是大事,我認為自由發展和嚴格要求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我在實際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家長,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吃夠了苦,也意識到曾經父母對自己有條件的愛造成的傷害,於是他們就過度補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再加上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孕育,於是他們就給了孩子所謂“無條件的愛”,但是現在已是青春期甚至成人早期的孩子,卻症狀百出。
最大的問題是,孩子做什麼事兒都不能堅持下去,沒有辦法用自己的意志力去自始至終完成一件事。可以想見這樣的父母,是把溺愛理解成無條件的愛了。也有很多的家長會困惑,中國高考競爭太激烈,對孩子身心的催殘都很嚴重,不願意讓孩子參加高考,但似乎又有所遺憾。
我想,真正讓父母擔心的是“如何不讓孩子努力過度和不能讓孩子不夠努力”之間的平衡。不管是孩子要不要參加高考,還是要不要堅持做一件事,其實本質都是要鍛鍊孩子在經歷考驗的過程中所培養起來的堅毅的品格。帶著這樣堅持做事的習性,就像是給這個孩子打下人格的基礎,長大後他知道自己不爭取不努力就得不到回報,這種韌勁已經是血液裡的習慣,不輕易放棄,才在成年後有機會定義自己的成功。沒有這個基礎,就只能混日子,終其一生也從未觸碰過自己的潛能。
去年熱播的一部日劇,DR倫太郎。裡面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他對著身患抑鬱症的患者說: 請你放棄努力吧。而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令抑鬱症患者起死回生。大家都知道,抑鬱症得病的原因是因為達不到預期的理想中的自己而產生的一種自我攻擊。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一種:“你不夠好,你不夠努力”的環境當中,久而久之他就會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達不到別人的要求,從而產生人生的無意義感。
所以,過度苛責的要求,而不給任何愛和接納的環境,才是導致一個人因為努力過度而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其實我一直覺得在傳統的中國家庭當中,嚴父和慈母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當然嚴母慈父也可以,關鍵是在家庭中這兩個角色都要有。對於孩子來說,規矩很重要,而愛和接納同樣重要。但環顧我們的成長史,很多人的問題就在於父母兩個人要不過分的“嚴”,那份對孩子情感上的“慈”很少或者乾脆看不見;要不就是過分的寵溺,讓孩子沒有規矩,長大後在社會上吃虧。
父母要能準確地判斷孩子的心理需求,認可孩子需要愛、限制和自由,以實現他們的全部潛力。在孩子培養堅毅品格的過程中,給他足夠的培伴。這個資訊就是在傳達:你看,我也很努力,你也要努力,但如果你堅持不住了,爸爸媽媽也能接住你。
所以更為重要的是,父母在教育過程中,要以身作則。先自問一下,你自己的生活目標是什麼,你是否有激情和毅力去實現目標。然後再問下自己,你的教育方式是否能鼓勵你的孩子去效仿你。
-
3 # 琉琉聊情感
這裡提到的孩子,我們要看年齡段,來決定是否讓他們自由發展或嚴格要求。
因為孩子的教育,不同年齡段不同的表現,青少年時期,很多孩子比較叛逆,你越是管他們,他們就越不服氣,對於很多好奇的事物,都躍躍欲試,這時候作為家長需要做到心平氣和,要耐心教育。
既不能放任他們自由發展又不能對其要求太過嚴格,而是要相對嚴格,給他們說明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並列出做錯事要負責的後果,當然遇到孩子犯錯,也要看錯在哪裡,適度教育,讓他們謹記原則問題。
千萬不可忽視孩子的成長問題,前幾天發生的“14歲大連男孩殺人事件”已經引起社會關注,在我看來,男孩殺人這件事也有父母教育不足的成分,畢竟一個未成年男生,做出如此詭異的舉動讓人深思,家庭脫不了干係。
尤其是對未成年孩子更要特別注意心理疏導,在看了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更覺得校園裡的欺凌行為,學校老師和家長都有責任,帶頭欺負同學的學生魏萊,出身在一個文化家庭,卻還是有不為人知的陰暗面,扭曲的心理,在同學因為她們的欺凌受不了而自殺,被警察調查請來家長。
家長的一席話,她的回答讓人震驚,“別人我不知道,可能他們孩子的心理素質不過關才導致悲劇,而我們這樣的家庭不會,教育的孩子也不會是壞孩子”,聽得讓人感到可悲,自己的孩子怎樣也不懂,別人家的孩子就活該被你女兒欺負嗎? Z這就是典型地維護孩子,實則縱容孩子走上歧途,這樣的父母不知道反思,也反映了一個不堪的社會現象。
就算孩子成年,對孩子出現的錯誤也該嚴厲指出,必須嚴格要求他們,這時的孩子應該具備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分辨是非,要防患於未然,時刻提醒不能觸碰法律,避免誤入歧途。
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既不能放任他們自由發展,又不能太過嚴厲,適度要求他們,時刻關注他們成長出現的問題,有錯及時糾正才是最佳選擇。
-
4 # 穆瓣草籽
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都受到家長的重視。對年齡較小的孩子,還是要嚴格要求比較好。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越小的孩子越早懂得規矩的重要性越好。這樣孩子就知道,不是自己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合理的要求才能得到滿足。而會去遵守規則,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有好處。
當然做為父母要和孩子多溝通交流,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孩子都是天真散漫的,不知道好壞,對錯。所以需要父母的引導,要求才能越來越好。
自由發展了是要可以的,當孩子年齡小時,要在父母的指導下,適當的範圍內,自由發展。在孩子長大後,有自己獨立的思維,人生觀和價值觀。基本上上大學,成人之後,就可以自由發展了。但同時自己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了。
回覆列表
我們正處於一個“小孩不好過,家長更難為”的時代。與家長們自己的孩提時代相比較,今天的孩子受到的關注更少,但卻要面對著更多的挑戰和更艱難的成長環境。統計數字顯示,與貳0年前比較,現今的小孩:1.學習能力下降了;2.情緒處理及社交技能更差;3.變得更神經質、更易生氣、更情緒化、更消沉、更孤僻、更易衝動、更不聽話。 今天的家長比起三四十年前的上一代更需要賣力工作,工作時間更長,壓力更大。換句話說,今天的大部分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比當年自己做小孩時更少,而所作的溝通,在質與量上都有明顯的退步。香港的一項調查指出:現今家長與小孩的溝通時間,平均每天只有陸分鐘! 長久以來,小孩一直倚靠家庭中成人的教導,或者在與其他孩子玩耍中學到基本的情緒處理和社交的技能。在今天的社會里這些學習的途徑日漸消失。 今天的孩子每天花上大量時間對著電視、電腦和電子遊戲機。這些新科技產品固然有它們的用處,但卻不會使孩子在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情緒處理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活知識以及能力上有所進步。 學不到基本的情緒智慧,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根據調查,無法辨別焦慮和飢餓的女孩比較容易患飲食失調症;情緒容易衝動的男孩容易有暴力傾向;學不會控制衝動的女孩容易在十六七歲便懷孕;不懂得應付焦慮及抑鬱的孩子容易吸毒、酗酒。顯而易見,這些孩子都較難有很好的前途。 家長和孩子之間,本來應該有最親密的關係。可是,今天的家長有時會覺得與孩子之間無話可說,孩子亦常常不願把心中的想法與家長分享,在不少家庭裡每天都發生爭吵,導致兩代之間的矛盾隨著時間推移而加深。顯然,家長和孩子之間需要一些溝通和處理情緒的技巧,使家長與孩子每次有不同意見或者不滿時懂得如何處理,從而使關係變得更緊密而不是更疏遠。 同時,在學習方面,孩子中國需一些能使他們對學習重新產生興趣的技巧,例如有效而且省時的記憶方法。另外,認識自我的價值,在群體中建立和諧的關係和擁有不卑不亢的人生態度,對於他們日後成長都極為重要。理想的父母,應該是永遠保持年輕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還給孩子,讓孩子輕鬆、自由、愉快成長的父母。 當孩子說出“煩死了”“我不想讀書了”“我想離家出走”等等成長宣言的時候,我們家長是不是該放手給孩子成長的機會的時候呢?是不是該反思我們的家庭教育呢?卓凡教育中心呼籲中國的家長們讓孩子輕鬆、自由、愉快成長,給孩子一個安全、安心、安靜的教育港灣. 明朝哲學家李贄的“童心說”認為,兒童的天真、率性是最寶貴的。童心沒有偽善,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鬥角。孩子的笑最天真、最自然和最燦爛,孩子的天真是人生不可復得的財富,是至真至美的人性花朵,也是人類未來的最純、最淨的溫床。充分享受天真樂趣的兒童才能有健全的心性、完善的人格和發達的思維。做父母的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孩子的天真。童心是童年生活最真實的鏡子,天真無邪,純潔無瑕,未受汙染。只有童心,才能敞開胸懷接受;只有童心,才能滿懷興趣探索;只有童心,才能袒露內心世界;只有童心,才能毫無掩飾的外露。育人的關鍵是育心。父母不要把世俗的、庸俗的東西教給孩子,父母教孩子善於偽裝、掩飾、討好,無疑是在扼殺孩子純潔的天性。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自身要保持年輕的心境。父母要像回到自己的童年時代一樣,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長,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父母應儘可能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按照自己選擇的路走下去,並適當地加以引導,真正做到“把童年還給孩子”。現在的孩子,特別是城裡的孩子,已經沒有什麼童年的歡樂了,舊時的遊戲已消失殆盡,因此挖掘傳統遊戲,幫助孩子找回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童年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使命。現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剛出生甚至還沒出生前,就為他們設想了未來,期望他們成為音樂大師、繪畫大師等。 過早讓孩子被動地學習,掌握各種技能,並不是一種妥當、合理的做法。許多父母認為,遊戲僅僅是遊戲,玩耍僅僅是玩耍,遊戲和玩耍只是在浪費時間,耗費精力。這種觀點其實是完全錯誤的。父母應該認識到,遊戲、玩耍是孩子認知世界、創造世界非常重要的源泉。在遊戲中,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展,他們會自覺創造規則,遵循規則,學會做人,信守諾言,體驗社會上的各種角色。因此,遊戲是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孩子的王國,孩子很多能力的培養、習慣的養成,都可以從遊戲中找到影子。 要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父母必須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們的童年。“童言無忌”,孩子率真的天性在生活中往往會給父母帶來很多尷尬,這時候,父母更要尊重孩子。孩子幼小的心靈正如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傷害。說錯了一句話,做錯了一件事,受到了批評,以後就再也不敢說、不敢做了,這些都妨礙了他們輕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做他們想做的事。父母不要害怕孩子出錯,要讓孩子學會在錯誤中成長。如孩子從小寫日記,父母就不應過多地忙於糾正他的錯別字,而忽略了對整個文章意境的培養。孩子的錯別字以後可以慢慢地改,但意境是誰也無法幫他創造的。過多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