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19525156154

    公孫丑問孟子:“老師您要是官居卿相的高位,能有機會實現您的抱負,哪怕從此成就霸者王者的大業,也不足為怪。

    在這種情況下,您會不會動心呢?” 孟子說:“不,我四十歲時就已經做到不動心了。” 公孫丑說:“照這樣說,那老師您已遠遠超過古代的勇士孟賁了。” 孟子說:“做到這個並不難,告子的不動心比我還要早。” 公孫丑問孟子不動心的訣竅是什麼?孟子用古代勇士養氣的方法來舉例說明。一是北宮黝培養勇氣的辦法。人家刺他的面板他一動不動,刺他的眼睛他一眨也不眨,人家動他一根毫毛,但他覺得,受了他人一點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廣眾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他不願受辱於平民百姓,也不願受辱於大國君主。在他看來,刺殺大國的君主,就像刺殺普通百姓一樣,在他心目中沒有什麼君王值得敬佩,誰罵他一句他就要回敬一句。另一個勇士叫孟施捨,他培養勇氣的方法不同於北宮黝,他對待不能戰勝的敵人和對待能夠戰勝的敵人沒有兩樣,估計敵人實力的強弱然後進攻,考慮有必勝的把握然後與敵人會戰,他是被敵人的數量所嚇倒的人,不是真正的勇士,只是無所畏懼罷了。孟子對兩位勇士養氣的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比較,認為孟施捨的養勇有點像曾子,北宮黝有點像子夏,兩個人的養勇方式誰更強,孟子也說不清楚,但他認為孟施捨抓住了培養勇氣的要領,即一往無前,無所畏懼。公孫丑又問孟子:“您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有什麼不同?”孟子回答說:“告子對於對方語言的意思有弄不懂的地方,便拋開他的話,不必在自己的心裡琢磨他的話的意思;對於一件事情的道理心裡未弄妥適,就應當抑制自己的心緒,千萬不要因此而動氣,這樣還是勉強說得過去。如果認為對於對方的語言的意思有弄不懂的地方,便應該拋開,不必在自己心裡去琢磨,那就不對了,因為思想意志是氣的將帥,氣是充滿人的身體的兵卒。思想意志到了哪裡,氣就隨之出現在哪裡,所以說,一個人應該謹守自己的思想意志,不要隨便意氣用事。”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意志專注於某個方面,他的意氣感情就會受到影響,從那個方面表現出來,看看那些摔倒和奔跑的人,這只是體氣在支配他們的行動,可是卻反過來影響他們的思想,動搖他們的意志。公孫丑又問孟子:“您最擅長什麼?” 孟子說:“我善於分析研究別人的話,識別他們的是非得失,並探尋出形成它們是非得失的原因,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什麼是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個很難說清楚。它作為一種氣,是最偉大、最剛勁的,如果用正道去培養而不傷害它的話,它就會充塞於天地之間,無所不在。它作為一種氣,在效能上必須與正義和道理緊密配合,否則就會顯得軟弱無力。這是由於一個人平日行事事事合乎義理,日積月累,然後產生出來的。如果平時不積義,只靠一時裝出合乎義理的樣子從外面捕捉來,只要你行為中有一件事感到欠缺時,你馬上就會變得毫無力氣了。所以說告子從來不懂得什麼是義,因為他把義看成是可以從外面捕捉來的東西。如果要培養這種浩然之氣,一定要在平日裡有所作為,是自然合乎道義,而不要故意做作,從外表上裝出合乎義理的樣子。要每時每刻都不忘記養氣的事,但也不要不按它的生長規律去幫助它成長。”然後孟子用一個宋國 人“拔苗助長”的具體例子來說明違背植物的生長規律,必然導致植物的死亡。後來師徒二人又討論了“知言”的問題。孟子說:“聽了偏頗不正的話,我便知道說話人的病根在於有所塵蔽;聽了放蕩的話,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於有所沉溺;聽了邪僻的話,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於偏離了正道;聽了躲躲閃閃的話,我便知道他的病根在於理屈詞窮。這四種言詞上的病根如果打從思想上產生出來了,便要在政治上產生危害;如果病根從政治設施方面體現出來,便要妨害國家的各項具體工作。當今或後世即使有聖人出現,也必然會贊成我的這些話的。” 孟子透過對話的方式把自己如何培養浩然之氣表達出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會跳街舞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