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南圖教育

    心理研究已經證明,父母對青少年的行為有著巨大的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特別是父母對孩子的正面或負面的評價,都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美國的一個心理調研小組曾經訪問過一群12-16歲的孩子,問他們最想要什麼樣的父母。以下是他們的回答:

    如果把以上的回答稍作整理,我們可以發現,好的父母需要具備以下三點:

    1. 和孩子之間穩定的溫暖的親密的關係。這是孩子與家人之間充滿愛和關心的聯結,這種聯結能給孩子以安全感,使他們可以去探索家庭以外的世界。正如孩子的回答中所說的“對我們和我們做的事感興趣”;“給我們很多的愛”;“永遠支援我們”;“相信我們”;“有時間和我們在一起”,家長需要給孩子這樣一個溫暖的充滿愛的港灣,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他們支援和幫助,耐心傾聽孩子訴說的事情,不管是傷心的事情還是開心的事情,父母要能夠和孩子共情,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始終和他們是一起的。這樣孩子才會有自信,因為他們內心有著強大的心理支援,讓他們不害怕失敗,勇往直前。

    2. 給孩子成長的空間,讓孩子發展心理自主性。心理自主性是指一個人有形成自己觀點的自由,有隱私,能自己為自己做決定。每個青少年的發展目標都是成為一個自主的成年人。在從兒童到成年的轉折中,青少年需要建立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統一性,從而能夠承擔成年人的角色和責任。如果缺少自主性的話,青少年會容易出現問題行為,很難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成年人。所以他們會希望父母“不要把我們當成孩子”,“能接受我們是自己,不是他們期望成為的樣子”。

    3. 規則感。和孩子保持一種親密的溫暖的關係,並不代表父母就要放任孩子屢屢犯錯,甚至一錯再錯。相反,好的父母會設定孩子行為的規制和界限,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在許多教育嬰幼兒的書籍文章中都提到一個詞“溫和而堅定”,這就是父母面對孩子無理要求時最好的態度,不放任,不縱容,不打罵,溫柔而又堅定地說:“不行!”。同樣,當面對青少年的時候,我們也要用這種態度,耐心地和孩子交談,解釋為什麼這種行為是不合適的,以及這種行為會帶來的負面後果是什麼。青少年在和父母討論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被尊重和參與決策的過程,慢慢地這種規則感會逐漸在他們心裡建立起來。一旦他們內心認可了這種規則,他們會更願意去遵守它並且維護它。

    所以,總結以上三點,好的父母需要對孩子表現愛和關心,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一定程度的自由,並對孩子的行為設定規則和界限。作為父母的你,學會了嗎?

  • 2 # 施清

    從兒童的心理發展程序來看,每個個體都要經歷兩次人生的叛逆階段。由於心理發展特點的不同,要採用不同的底層邏輯思維來應對,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第一個叛逆期:2歲左右的孩子,尋求自我階段,覺得自己能做很多事情,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去探尋未知的東西。他的感知能力很強,而表達能力還很弱。需要家長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任其探索的行為,不要肆意去阻止和幹渉,探索本身就是思考的過程,發展孩子成效感的最佳方式。更不能用這不行、哪不能做的話語來影響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如果孩子的行為有危險性,可用轉移其行為的方式,把注意力轉移到安全的活動場所和方式。如果家長經常用一些強制的方式制止孩子的探索行為,孩子就覺得自己是無用、無能的人,做什麼事都沒能得到肯定。成人後不敢去做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最終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第二個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11—18歲)。追尋自我統一性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其身體和性的發育已接近成年人,心理成熟度還不夠(如控制情緒、衝動等的前額皮質到25歲才發育成熟。)他的一些衝動性的行為,易激動的反應讓家長覺得是針對自己,試圖釆取一些強硬的手段來制止孩子,往往實得其反。青春期的孩子把更多的情感歸屬於朋友、同學,疏遠了與父母的連結,讓父母感受到失望、失落,從而用不同地方式去侵佔孩子的心理空間,帶來的是更多的失望。此外,青春期的孩子還有喜歡撒謊,他不想讓你父母難過;他在努力想成為獨立自我的思想意識中在積極的探索。

    對於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佔位很重要,從教練員轉變為陪練員,成為坐在副駕駛位的那一個人,不干涉但也不缺位。焦慮是青春期家長最普遍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情緒反應,做好你自己該做的事,不要為無法掌控的未來擔憂。你需要做的是給孩子更多愛的資訊,做好後勤保障,對孩子的行為不妄加評判、指責、干涉。你所感受到的所謂的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是青春期孩子心理發展特點所賦予的,並不代表孩子變了或者是不愛你了。再者,青春期的行為表現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一個短暫的時期,不會伴隨人的一生,待孩子安全渡過這一時期,他會重新迴歸家庭,成為他想成為的那個人。

  • 3 # 北京吃喝君

    一、強烈“鎮壓”,後患無窮

    青春期的孩子,其實能應對的敵人就只有家長,雖然他們對社會啊對現象啊對體制啊也不爽,但是因為不爽也沒用,誰也不搭理他們,社會還是照常執行,你該高考高考該中考中考,所以他們的出口只有父母。本來他們就填滿了子彈等著突突你,你的鎮壓,正中下懷,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講究方法。

    二、少說話,多引導

    孩子本來就煩,你越說話他越不聽,不如閉上嘴,多為他做一些事情,或者藉助跟別人說話,把道理傳遞給他。比如他天天看電腦看手機,作為父母可以在吃飯的時候跟對方說,哎!老婆,我年輕時天天打dota,搞得現在有青光眼,飛蚊症,迎風流淚真的太痛苦了,再給我一次機會,肯定不那麼霍霍自己!孩子一聽,艾瑪,以後我得跟我爸一樣啊,大瓶蓋帶著,小眼淚流著,那我看起來得多失敗啊!這樣一來,慢慢的他就會控制自己。

    三、寬嚴有度,明確界限

    首先,得有耐性,因為他們這個年紀犯錯誤很正常,不犯錯誤長不大,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紀自然也不知道很多事情是有代價的。從小事兒上你一定要多讓他自己承擔後果,少說話。比如:他不起床,上學快遲到了,作為家長可以偶爾試著不喊他,讓他遲到,學校可不是家裡,什麼都由著他,當孩子急匆匆的跑到教室,大家都坐那,老師在講課,他走進教室一定會被一群人拿斜眼來回瞟,有兩次這種經歷,自己就慢慢的約束自己了。

    其次,要有原則。一開始給他講明界限。告訴他我可以少管,但哪些事兒哪些界限你心裡一定要清楚,這些是底線。再給他設定一個可做要挾的後果,比如沒收手機、減半零用錢等等吧,雖然低劣但是有效。

    四、以身作則

    自從有了孩子,我慢慢地發現家長說什麼不重要,做什麼最重要。很多成功人士的孩子也非常出色,但他們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陪伴時間。因為他們拼搏的身影,認真的態度,不服輸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言傳身教。

  • 4 # 關小村

    面對孩子的所有叛逆,專家說孩子的叛逆期有三個階段, 2到3歲,7到9歲和12到15歲。這三個階段,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出現與之前不同的表現,

    第一次叛逆期2到3歲 。

    1、表現:孩子還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性,通常會比較乖巧,願意服從大人的指令。兩歲之後,他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面對家長的管教就會去挑戰,孩子的訴求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憤怒的情緒就會被激發,而家長大多數時間面對這種看似無理的取鬧,也會無所適從,

    2、怎麼做?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家長不要一味順從 ,遷就,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鼓勵孩子的自主性 。

    第二次叛逆期7到9歲 。

    1、表現:強烈的逆反心理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常見現象,他們賴床、不收拾房間、挑食,做作業拖拉、看電視毫無節制、厭學,愛和父母對著幹等。 便急於想掙脫家長管教。

    2、怎麼做?尊重孩子,遇事多和孩子商量,用細心、耐心、愛心和一些聰慧的技巧陪伴孩子成長,和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家長要怎麼做? 不要限制孩子的自由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要民主,不耍權威 。

    第三次叛逆期12到18歲的青春期

    1、表現:比如公然違反課堂紀律、不聽父母的話、離家出走、早戀、跟社會人士交往,有強烈的獨立意識,極強的自尊心,以自我為中心易怒,不聽話。而這股力量就是所謂的荷爾蒙。

    2、怎麼辦?(1)多關心子女在學校的情形,但不要讓孩子有“家長和老師串通一氣”的感覺。 (2)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後,家長要注意對他們下放各種權利,以幫助孩子從不諳世事向成熟過渡。 (3)避免“你應該”、“你必須”、“你懂什麼”諸如此類的“口頭禪”。 (4)尊重孩子的隱私權,如果孩子實在不願同您交流,不必過於強迫,尊重孩子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5)在與孩子接觸時,儘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並多鼓勵,減少孩子對您的抗拒心理。 (6)不要在和孩子交流時總以學習成績為話題,這樣只會讓孩子有心理壓力懷疑您的“誠意”。 比如網路,比如現在很流行的一些校園文學,還有手機簡訊,不健康的資訊多的是渠道!而這樣得來的資訊往往會貽誤孩子。有的家長可能聽說過,現在就有中學生在網上結婚,而且為數還不少!所以,家長不去爭取孩子,網路、影視等傳媒就會把孩子爭取過去!

    與青春期敏感孩子溝通要注意什麼

    1、對孩子的教育儘量是單獨的,談話性的,避免公開的申斥。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儘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師和同學的面前。

    2、切忌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講,自己怎樣為他付出,拿自己小時候與他對比或拿別的孩子與他對比這樣做,只能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具體的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比較。

    3、在孩子成績下降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鼓勵孩子的成績下降的時候,一般自己已經很傷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為家長,應該表示關切,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幫助他具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責備會疏遠他與你的距離,以致今後出了問題,也不會再主動拿出來與父母協商。

    4、轉變固定的思維模式。試圖從當今時代的角度來理解孩子。對某些現象和觀念家長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為了讓孩子服從而堅決反對。

    5、防止出現兩個極端。一是過渡縱容,一是一味壓制。兩者都不會有好的教育結果。因此,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家長必須堅守基本的道德原則,以此來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度,防止偏離正確的人生軌跡。

    創造條件:

    1、讓學校與家長建立教育檔案,互相反饋孩子表現及時予以對症教育,

    2、學校請心裡專家定期或不定期作專題講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張雲雷抖不當包袱被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