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鹿之祖

    鹿乳奉親,表述了主人公為了給老母親治療眼疾,冒著危險取鹿乳,感動了獵人,從而獲得鹿乳為母親治病。體現了中國孝道文化的根深蒂固。

  • 2 # 奧巴馬73042952

    要說寓意深長的話,咱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最能體現的應該就是一語雙關的成語了。比如日後再說,活在當下之類的吧

  • 3 # 清風讀書

    兩袖清風:這個成語的表意為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稱譽為官清廉。一般用來比喻為官清廉、嚴於律己、不貪贓枉法的人,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 說起這個成語的深厚意蘊就要特別提及漢服,就需要稍微瞭解一下中國古代人的衣著打扮。從三皇五帝開始,一直到明代末期(元朝、清朝等少數民族統治時期,統治者的服飾與漢服不同,此處不多說),在中原這塊土地上,華夏﹙漢﹚民族所習慣穿著的服飾,統稱為漢服。漢服最大的特點是: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同時輔之以盤領、直領、箭袖、紐扣等為其有益補充——但是,漢服沒有我們現代服飾上顯而易見的“口袋”,古人隨身攜帶銀錢雜物另有妙招。 古代社會等級森嚴、貧富差距巨大,一般平民百姓多著布衣,衣襟向右掩,在腰間束帶,隨身攜帶的散碎東西可揣在懷裡;官員則多穿以綾羅綢緞名貴材質製作的長衫,袖子特別寬大,便於放些銀兩、詩詞文章等。古代的貪官汙吏卻是把受賄的錢財放進自己的衣袖裡,走起路來衣袖難以擺動起來,所以必不能“生風”。倘若官吏廉潔,沒有貪贓枉法受賄,衣袖當然是空的,行動起來瀟灑自然,只有“清風”。所以“兩袖清風”就成為表官員廉潔的借用語了。當然,除了“兩袖清風”,類似的與衣著服飾有關的成語還有很多。 (上圖是筆者在某地孔子書院旅遊時所拍,典型的漢服寬袍大袖風格) 筆者還喜歡“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他辭官辭得瀟灑,可謂是“拂袖而去”(又是一個意蘊深厚的成語)。古人那種不同流合汙、清正廉明的志向和追求,只有結合當時的衣著風尚、生活習慣才能有深刻的體會。 補充一句,說起“兩袖清風”這個詞語,我又想起來一個成語“披髮左衽”,這個成語中的“左衽”與“右衽”的漢服相對,感興趣的朋友不妨瞭解一下它的意思,非常漲知識!

  • 4 # 黃山茶農偽文藝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很多成語依靠簡短的字詞就表達很深刻的意義,當然他們背後也有著一段或教育或歷史或人文的故事。比如掩耳盜鈴、亡羊補牢、刻舟求劍、懸樑刺股等等。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我剛剛看到的一個成語故事:唇亡齒寒

    話說在春秋時期,諸侯征戰不斷,晉國是當時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質檢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晉國虞地。大夫荀息說:“虞國君主是個目光短淺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一定會讓我們透過,而且等吧虢國滅了,我們再反過來滅了虞國,東西也只是暫時存放在他們那”。晉獻公聽了感覺很有道理,就照這樣做了。虞國國君看到這麼多寶貝當即就答應了借道,可是虞國大夫宮之奇說“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萬一虢國滅了,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可萬萬不能借道啊”,可是虞國國君根本就不聽他的話。宮之奇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便帶著家人離開了虞國,沒過多久,果然晉國滅了虢國,隨後就滅了虞國。

    這“唇亡齒寒”的成語說明人與人之間的聯絡無處不在,有時危難來臨,讓我們不得不相信“唇齒之邦,唇亡則齒寒”,所以,要想謀求自身的安全與生存,首先就必須找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勢力,與之結合起來,共同對抗強者。

  • 5 # 藏劍西湖

    靜水流深

    靜水流深,一個平常極為少用的成語,這是我去年從《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裡看到的詞語,該詞語是用來形容司馬懿的。用這個成語去形容司馬懿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這個成語極富內含.想到對外而露著的靜水下的另一片世界,誰也不知有多少的勁流在湧動,讓人思緒猛然。

    在字面上看來,這個成語是對大海、江河、湖泊等水自然現象的描述.簡單的說來就是我們看到的水平面,常常給人以平靜的的感覺,可這水底下的世界誰也不知有多深?底下有多少東西?或許還真是一片碧綠靜水,或許急流向前,或許有許多旋渦,或也許還是一個暗流湧動的世界。實在是諸多未可知了呢。

    我著實是喜歡這句話的,做人不就是如此嗎?含蓄內斂,不露鋒芒。虛懷若谷,不惹是非。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個成語暗藏的心機很深,除了信得過的人外,我們又會向誰完全袒露心扉呢?這也不在乎是種自保呀!

    華人講修身,大凡是成功者,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宰相肚裡能撐船”“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這是一種修養,一種氣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句話把這種中國智者的這種思想推到了極高的境界。

  • 6 # 六甲番人

    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這段話的大意是:你還是走吧。難道你就不曾聽說過燕國壽陵那少年到趙國邯鄲去學習行步的故事嗎?他未能學會趙華人走路的姿勢,又忘掉了原來自己走路的方法,最後只得爬著回去了。現在你若不盡快離開這裡,必將忘掉你原有的本領,也將失去你原有的學業。

    “邯鄲學步”意在告誡人們不要盲目崇拜別人,否則就會忘記根本,最後連自己原有的本事都忘記了,乍聽這個成語,很多人都會如同李白一般笑嘆“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然而回頭自己卻又做著盲目模仿別人的事情。

    比如過節,中國傳統節日都有著歷史典故,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符合人們的習俗,也貼近大家的生活,然而最近三十年來,很多人開始推崇洋節日,以過“聖誕節”、“萬聖節”、“復活節”、“情人節”等為時髦,然而問起這些節日的由來,卻又是一頭霧水,純粹是湊熱鬧隨大流,而對於“三月初三黃帝誕辰”、“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初一寒衣節”、”七月初七七夕節“等又毫無所知,數典忘祖,最後空惹人笑話。

    再如學習語言,近些年很多家長會讓學前幼兒參加英語培訓班,說是能“叫醒孩子英語的耳朵,開啟孩子的嘴巴,建立孩子的英語思維”,結果很多孩子連母語都說不清楚,就被逼花很多時間學英語,最後漢語英語都學得不倫不類,這就是“未學會行就先學飛”,就是“邯鄲學步”。

    忘記根本是絕對不可取的,沒有根,樹就不得活,即便可以透過很先進的科技手段儲存了光鮮亮麗的外表,那樹也早已失去了靈魂。

  • 7 # 煩惱飯桶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晉國俠客豫讓早年在範中行氏手下為官,但是並沒有受到重用,於是投靠智伯,並且得到智伯的重用。後來智伯被韓、趙、魏三國所滅,趙襄子因為痛恨智伯,將智伯的人頭做成乘酒的器皿,豫讓知道後嘆道:“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我一定要為智伯報仇”!後來豫讓化妝成受過刑的人,潛伏在皇宮洗廁所,準備行刺趙襄子,可惜被發現,趙襄子知道智伯沒有後代,能為他來報仇的肯定是為義士,所以放了豫讓。但是豫讓並沒有放棄報仇,他將全身塗滿油漆,剃光眉毛鬍鬚,吞碳改變聲音,他的朋友問他,你為什麼不假裝臣服於趙襄子,然後獲取他的信任再乘機殺了他呢?豫讓回答道:“為了老朋友打新朋友,為了舊君主而殺新君主,這是破壞君臣道義的做法,我不會去做的”。這次行刺豫讓又被趙襄子所擒,豫讓提出讓趙襄子脫掉衣袍讓自己砍幾刀,趙襄子同意了,豫讓砍完衣袍後,仰天長嘆,然後自刎而死!

    受人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樣的品德是高尚的,即使為了報恩,也不做小人行徑,行事不偏離正道,這樣的行為是值得稱讚的。現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知音難覓,朋友不在多,貴乎知心。希望大家都能潔身自好,少一點利益糾葛,多一點真心實意,社會會更美好、更和諧!

  • 8 # 趙日金141

    自相矛盾。韓非子寓言故事。諷刺說話前言不搭後語。可惜,對韓非子的的這個故事,中國傳統文化人當作笑話,卻盡鬧笑話。

  • 9 # 苑子澍

    成語故事中“塞翁失馬”寓意深遠。塞翁失馬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問訓》原文如下: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者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文中主人丟失了馬,是一種損失,但這種損失也將會給人帶來好運。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福和禍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要以辯證的態度去看待我們生話中的得與失。塞翁失馬常和焉知非福連用,比喻一時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得到好處。

  • 10 # mqy147258

    1.一見鍾情。該成語指男女之間,一見面就發生了愛情,而且感情專注,集中,至死不渝。(鍾,集中,鍾情,感情專注。)有古代故事,粱山泊與祝英臺,祝英臺對梁一見鍾情,三年同窗學習,互相照顧,深情益蜜。畢業時,祝在路上多次向粱表示,梁回家後馬上派來到祝家提親,後因出現變故,二人未能如願成眷屬,在梁死後,祝跳進裂開墳中,二人化蝴蝶雙飛,故事慘烈動人。最近播映《大江大河》電視連續劇中,雷東寶第一次見到養兔女宋萍萍,就一見鍾情,被她質樸,秀美,所打動,就主動去幫她解決家庭摘去"右派分子"帽,去她家幹活,用真誠愛心打動萍萍,後來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一見鍾情"魔力之大,可見一斑。

    2.一葉知秋。宋朝唐庚《文錄》引唐人詩"一葉落知天下秋。"意思是從一片樹葉的凋落,可知道秋天的到來。喻意深刻,那就是透過個別、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結果。在社會生活中,該成語帶有趨向性哲理意涵。

    3.管中窺豹。《世說新語》有"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語,意思是說,從竹管裡看豹,有時也能看到豹身上的斑紋。該成語有深刻的寓意。就是說這所見到的只是一部分,但可以這部分,推測到事物的全體如何。如,看全球物貨情況,可"管中窺豹",從2018年"上海世界出口博覽會"上,各國展區展出的各類物品,就可看出該國貨物的科技水平,為中國外貿進出品貨物安排,做出合理決策。

  • 11 # 王小喵讀書

    民國才女張愛玲說過一句話:“出名要趁早呀, 來 的 太晚, 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華人都愛這個,所以,讀書的時候,經常讀到神童的故事,古人稱為“早慧”。

    但我對這些早慧的孩子有一種莫名的憤怒,因為這些小破孩早早就成精了,而且聰明得不像話。

    拿現在的話講:他們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專門生出來讓其他孩子難過的。

    咱們來看幾個例子。

    話說孔融10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去拜見當時的名人李元禮。

    這個李元禮有個毛病,只見有才的人或者名聲很大的人,一般人不稀得見。

    這孔融也非凡鳥,6歲就曉得讓梨,留下“孔融讓梨”的成語故事。

    於是,孔融對看門人說:我們是李家的親戚。

    落座看茶之後,李元禮問:你跟我們家到底是什麼親戚呢?

    孔融回答說:

    “多年之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啊,所以咱們就是親戚。”

    此言一出,滿室皆驚,嘖嘖稱奇,都說這小破孩聰明。

    誰知道大夫陳韙來得晚,一撇嘴道:“小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

    孔融笑:“我猜想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然後,大家鬨堂大笑。

    看看,這麼小就這麼聰明,生生秒殺一大片啊。

    還有呢。

    《世說新語》記載:楊家有個兒子才9歲,獨自在家玩耍。這時他父親的朋友,一位孔先生來拜訪。這個小屁孩就端出楊梅招待客人。客人笑,指著楊梅說:這是你楊家的果子啊。小屁孩一揚腦袋:如此說,孔雀就是你們孔家的家禽嘍?

    客人大笑,稱讚道:真是個聰 明 孩子。

    我小時候讀書,每每讀到這些,都無可奈何。

    除了孔融讓梨之外,這樣的故事和成語很多:

    比如王戎識李,司馬光砸缸,甘羅拜相,辨日炎涼,恃才放曠等等。

    聰明人真多啊,真是令吾輩汗顏。

    老師也屢屢拿這些故事來教育我們,想多玩一會兒都不行。

    再後來看到“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這種成語的時候,就忍不住偷笑:笨蛋。

    這得磨多久啊?哈哈哈。

    還有更笨的,居然要“懸樑刺股”,哈哈哈,好開心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夫妻或男女朋友冷戰,怎麼結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