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龍在城

    一、內亂嚴重。在吐蕃的內部,太過於混亂。內亂十分嚴重,矛盾層層都有。宗教之間、臣子之間互相傷害。光是贊普(首領)就被殺好幾任。

    二、擴張太快,體制落後。當時的吐蕃王朝,是奴隸社會,實行類似先秦的分封制,中央對地方無法完全掌控。這種體制的實施,最後就會造成這種現象。國家強盛的時候,地方部落就會聽命於中央。但是國家孱弱時,地方立馬反客為主,自立為王。

    三、宗教問題。末代的贊普(首領)達瑪當時上位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滅佛。不料最後卻死於僧侶的手上,這一件事就是造成吐蕃內亂的導火索(直接原因)!

    四、氣候變冷。吐蕃社會是以農牧業為主,生產方式落後。主要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當時吐蕃能崛起,這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也要得力於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當然,一旦農牧業生產有所變動,吐蕃也一定會跟著變的動盪不安。隨之而來的後果,就是造成吐蕃的滅亡…

  • 2 # 茶酒使講古

    吐蕃王國是羌民族的一支所建的王國,包括現在的西藏、青海大部份,唐朝時十分強大,“天可汗”李世民和他的唐王朝所向無敵,征服了突厥和西域的絕大部分國家,唯獨在吐蕃面前翻了跟頭,吃過大虧。但後來吐蕃帝國似乎一夜之間就衰落下去,除了喇嘛教,其他再沒有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太多印跡,信仰喇嘛教後進取心衰退應該是帝國衰落的最重要原因。

    佛教在歷史上留下燦爛的文明,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其實無論是佛教還是其他宗教,個人信教會成為其最主要的精神寄託,對社會也有向善的促進作用。但是當一個民族都沉湎於宗教的時候,在弱肉強食的時代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信仰並不能拒絕異族的征伐。吐蕃帝國的衰落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下嫁給吐蕃國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下嫁後三十年,670年,吐蕃王國進攻唐帝國的西域,西域四鎮全失。中國大將薛仁貴從青海湖西擊,一則希望影響西域的局勢,一則希望驅逐侵入吐谷渾牧地的吐蕃部落。但被吐蕃擊敗,全軍覆沒,只剩下薛仁貴和少數將領逃回,此戰乃大名鼎鼎薛仁貴的最大敗績。678年,中國再派大將李敬玄西擊,再度全軍覆沒,副統帥劉審禮被吐蕃捉去。692年,另一位大將王孝傑才收復西域,但696年王孝傑第二次向吐蕃攻擊時,又告失敗。這幾次大敗是唐帝國巔峰時期罕見的失敗,全部敗於吐蕃之手。

    安祿山兵變時,唐帝國把西部邊界屬於隴右戰區和河西戰區的軍隊,調往中原參戰,邊界等於沒有防務。吐蕃王國抓住這個機會,於763年,沿著一千餘公里的邊境,發動全面總攻。一連攻陷嶲州(四川西昌)、維州(四川理縣)、松州(四川松潘)、涇州(甘肅涇川)。吐蕃的攻勢十分猛烈,攻陷涇州(甘肅涇川)的主力部隊,繼續東進,中國軍隊節節敗退,首都長安竟告陷落,皇帝李豫向東出奔陝州。吐蕃兵團就在長安立了一位來不及逃走的親王之子李承宏當皇帝,然後大掠而歸。由此可見土蕃的強大。

    但是自那以後吐蕃王國從此衰落下去,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兩位公主帶過去的佛教,經百餘年的傳播,已開始發生決定性的影響。吐蕃人民由兇悍漸變為溫和,所向無敵的戰鬥精神也逐日減退。那個與中國為難,並使中國連連挫敗的吐蕃王國,光芒倏然熄滅。

    蒙古時期,喇嘛教興起,喇嘛是西藏語。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我們歷史可發現吐蕃的沒落,全是被佛教這個奇異的支派所促成。喇嘛教誕生一位大師宗喀巴,他二十歲時大膽的提出改革方案。他改穿黃色袈裟,禁止娶妻,以便全心全意宣揚佛法,因之被稱為黃教,黃教一天比一天興旺。

    宗喀巴為喇嘛教創立一個別開生面的權力繼承製度。他有兩位門徒,一名達賴,一名班禪。宗喀巴宣稱這兩位門徒都是佛陀投胎,永不死亡,肉體雖然毀壞,但靈魂卻立即再轉生世界,永遠不滅。達賴、班禪在肉體毀壞(死亡)時,事先就預言他的靈魂要到某一個方向或某一個地方,以化身重生。逝世之後,先由高階巫師四個人,誦經作法,然後分別出發去尋覓化身──靈童。找到之後,迎回拉薩,經過一段時間的宗教教育,等靈童年齡稍長,再舉行坐床大典,成為喇嘛教的正式教主。坐床,就是坐在一張只有教主才可以坐的神秘寶床上,等於皇帝的登極大典,當然隆重非凡。

    清朝時,清政府尊重西藏人信奉的喇嘛教,而禁止他們從事政治活動。事實上西藏人在喇嘛教的泥沼中,也沒有餘力去過問政治。清政府用隆重的禮節對待達賴和班禪,鼓勵西藏人出家當喇嘛,賦給喇嘛精神上的尊榮和物質上的利益,喇嘛是不準結婚的,在清政府的鼓舞下,本已日漸減少的西藏人,更加速減少。喇嘛教如果繼續不變的話,西藏人會走入自然滅種的結局。

    目前藏族人口不多,與喇嘛教的興盛有莫大的關係。

    本文的目的是闡述這一現象,並非詆譭佛教乃至任何宗教。

  • 3 # 自歷史來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出自羌族。羌族最初居住在青海一帶,當時他們以遊牧為業,隨水草遷徙,其中發羌、託牛等部先後進入西藏。南北朝末期,西藏高原的中部和北部有羌族人建立的蘇毗政權,以邏些(拉薩)為中心。隋朝稱它為“女國”,因它以婦女為王,女王之夫不管政事。在蘇毗之南,有耗牛部建立的吐蕃政權,首領稱讚普,意思是雄壯的丈夫。隋末唐初,吐蕃贊普朗日論贊吞併了蘇毗,他兒子松贊干布又消滅了羊同(西藏阿里一帶)、孫波(青海玉樹一帶)等政權,統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邏些,建立起了統一的吐蕃政權。

    松贊干布興起時正當唐太宗統治時期,他對唐採取友好政策,派人向唐求婚,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以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封他為西海郡王。此後歷任贊普死後,一定向唐告哀。新任的贊普,還要得到唐朝的“冊命”才算合法。

    (吐蕃使者赴唐和親)

    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強盛的基礎。他死後,繼位的贊普年幼,大相祿東贊掌政,祿東贊是能臣,“不知書而性明毅,用兵有節制,吐蓄倚之”。吐蕃勢力漸盛,開始了對外擴張,與唐征戰不休,在東南,自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至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把雲南少數民族和南詔政權都變為了部屬。

    而隨著勢力的擴張,也給吐蕃帶來了不利的因素。八世紀下半葉,大食帝國(即阿拉伯哈利發王朝)的勢力控制了中亞,並想向東發展,因而和吐蕃在西域的勢力發生衝突。當時回紇勢力正盛,也欲向西域發展。南詔雖然臣服吐蕃,但苦於賦役繁重,不甘忍受吐蕃的統治。唐德宗採納宰相李泌的建議,聯合回紇、南詔等,共同對付吐蕃,使吐蕃四面受敵。吐蕃內部還不斷髮生貴族之間爭奪權力的變亂。為了擺脫困境,吐蕃於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遣使向唐求和。雙方在長安會盟,次年唐又派劉元鼎為西蕃盟會使到拉薩結盟。

    此後,吐蕃仍在走下坡路,內部鬥爭越演越烈。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吐蕃達摩贊普死,因無子,吐蕃內部分為了兩派,兩派各立贊普,爆發了幾年的內戰。役屬於貴族的奴僕數千人乘機組織起來反抗吐蕃人的統治,號渾末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吐蕃統治的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六盤、蕭等七關歸唐。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人乘吐蕃大亂之機,在張議潮領導之下,發動起義,趕走了吐蕃守將,收復了沙州,併發兵略定了瓜、伊、西、甘、肅、蘭等地,從此河西走廊一帶又歸唐所有。吐蕃勢力進一步削弱,形成貴族分裂割據的局面,統一強盛的吐蕃經歷了二百多年,就此衰亡了。

  • 4 # 燕山史話

    1、吐蕃簡介:吐蕃王朝是存在於公元7-9世紀位於青藏高原,由古代藏族建立起的政權。從首代“創立者”松贊干布到“末代贊普”達磨(敦煌文獻載為“烏依冬丹”)存續200多年,後又經歷了達磨之子永丹和歐松爭奪贊普之位事件,最終於公元877年政權結束。

    2、經過查閱相關文獻,吐蕃如何滅亡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內部上看,

    一是宗教紛爭導致的思想意識領域混亂,動搖了精神支柱。苯教在佛教傳入吐蕃之前起著“守護國政”作用,而佛教傳入之後受到了統治者的歡迎,對各項制度制定、社會發展、道德和社會準則的建設起了重要作用,宗教干預王朝政治情況日益增多,佛教與苯教之間、佛教內部之間以及信教和不信教兩大政治勢力之間關係愈發不可調和。而各種矛盾最終爆發體現在達磨滅法引起佛教勢力的不滿,最終末代贊普達磨被暗殺。

    二是廣大百姓起義不斷,摧毀了王朝生存的社會基礎。達磨死後,大王妃抱養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歐松之間的爭立,大臣們分成兩派,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為爭奪正統連年混戰。被奴役的廣大百姓不願受王朝桎梏,紛紛揭竿而起。暴動首先在朵康地區掀起,這種暴動被稱作“一鳥飛動,眾鳥飛從”。各地地區相繼出現暴動,出現了毀損和挖掘贊普陵墓現象。在統治衰落的情況下,各原始部落和周邊民族也進行了激烈反抗。

    三是上層統治內訌嚴重,動搖統治政治基礎。在吐蕃王朝統治末期,大貴族參與廢立贊普的事情時常發生,大貴族甚至存在暗殺贊普的行為,氣焰十分囂張。貴族與贊普之間、貴族內部之間以及軍事首領之間都存在著相互鬥爭。永丹和歐松在不同大臣、貴族和軍事首領擁護下爭奪王位是上層矛盾的集中體現。

    外部上看,戰略制定有誤, 四處樹敵,陷入孤立,加速其滅亡。與大食爭奪中亞、與唐爭奪河西走廊、與回紇爭奪北庭、與南詔反目,吐蕃和周邊各國關係緊張,軍事進攻因此也屢屢受挫。

    3、綜上所述,吐蕃的滅亡不是偶然的,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上,精神、政治、社會等因素均陷入混亂;外因上,戰略制定有誤導致其疲於奔命,軍事受阻。吐蕃的衰敗和滅亡不可避免。

    參考文獻: 《論吐蕃王朝滅亡的原因》 張雲

    《吐蕃王朝的分裂與滅亡》 林冠群

    《試析吐蕃王朝滅亡的原因》 徐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個人到底有幾個“我”?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