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化觀止
-
2 # 君山話史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光武帝劉秀存在感不強呢?其實這是一種錯覺。
老百姓對歷史知識的瞭解,很多並不是從歷史書上來的,而是從小說、戲曲、評書等方式來的。特別是在古代,認得字的人本來就不多,你讓普通百姓去看文言文寫成的史書,那怎麼可能呢?於是便出現文化史上有趣的一幕,歷史人物的知名度,往往依賴於傳奇、小說、戲曲、評書等等。
越讓老百姓耳聞能詳的故事,當然知名度越高了,在這裡小說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說《東周列國志》,大家知道先秦故事;比如“霸王別姬”,大家知道了項羽劉邦;比如《三國演義》,這簡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小說了,老百姓對三國的瞭解,比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多;比如《隋唐演義》,筆者小時候也津津樂道於某某英雄是第幾條好漢;比如《水滸傳》,大家知道了宋江起義;比如《說岳》、《楊家將》,大家記住了岳飛、楊令公等等。
好,那我且一問。在小說戲曲傳奇中,你可曾記得哪一本寫兩漢之交的傳奇、小說、戲曲麼?有名的恐怕很少吧。這就是文學對史觀的影響。真正讀歷史的人,絕不會認為光武帝劉秀沒有存在感;然而對於廣大吃瓜群眾來說,他們對這段歷史確實沒有很深刻的印象。
其實,這種情況在當代已經有很大變化了。隨著群眾文化程度的提高,通俗歷史讀物的普及,大家對於東漢的歷史也越來越熟悉,對光武帝劉秀的故事也越來越清楚。
光武帝劉秀確實如題目所說,是近乎完美的一位皇帝。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是這樣評價光武帝劉秀:“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允冠百王”的意思,就是說超越所有的帝王。無論在武功、文治、道德修養等方面,光武帝劉秀都堪稱一流,而以集三者之長於一身的君王,在歷史上可謂是鳳毛麟角。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都以布衣起兵,最後登上九五之尊,武功赫赫,可是他們兩人殘殺功臣,於德有虧。在眾多帝王之中,能在武功、文治與道德三方面同光武帝劉秀一較高低者,只有唐太宗李世民。然而李世民的事業起點很高,在起兵之際,其父李淵已是手握重兵之封疆大吏。而劉秀雖然是皇族之後,卻只是平民百姓的身份,南陽起兵之際,所以憑恃的力量是少而又少,其一統中國的難度,顯然也要比李淵、李世民父子較為艱難。李世民儘管並不殘暴,但仍有玄武門殺兄奪位之舉,在道德修養上,不及光武帝之淳正。
我相信,在文化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劉秀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還會不斷被電影電視甚至遊戲等新媒介深度挖掘,歷史的存在感會越來越強的。
-
3 # 小明的西瓜板凳
劉秀的歷史地位一要看其自身的歷史功績,二要依託於他所開創的王朝。東漢社會沒有貞觀康乾的繁榮,劉秀後代一窩比一窩垃圾,與西漢的劉邦,文景,漢武,沒得比, 劉秀沒給後世留下拿得出手的遺產,畢竟臭名遠揚的隋煬帝還修了京杭大運河嘛,劉秀得天下不要太瀟灑,又有史上最完美的皇帝之說,轉折起伏不刺激,不符合百姓審美,就像秋香一樣,整點綠葉襯托方顯美麗,劉秀在歷史中存在感不高是很正常的。
-
4 # 晨風讀史
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被網友津津樂道的是他的開掛經歷:在昆陽之戰以2萬戰勝王莽的42萬大軍,堪稱傳奇,被網友稱之為大魔法師和位面之子。然後除此之外,很多網友其實並不瞭解劉秀多少事蹟的了。
其實劉秀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帝王,他從一介平民開始,最後做到開國皇帝,想想就不容易的。他被毛主席稱讚為“最會打仗的帝王”,是名至實歸的。劉秀除了被網友津津樂道的昆陽之戰外,還有很多經典戰役:平蜀之役、討伐龐萌等。
我們從劉秀直接創造的成語,就可以看出劉秀的才華能力以及對部下的知人善任和信任。
劉秀可以說是“成語之王”,像“疾風知勁草”、“失之東隅,得之桑榆”、“有志者事竟成”、“置之度外”、“披荊斬棘”、“敝帚自珍”、“聚米成山”、“樂此不疲”、“克己奉公”、“得隴望蜀”、“北道主人”、“糟糠之妻”等等成語都和劉秀有關。
按理說,劉秀這麼優秀,會打仗、有學問,還善待部下,形象如此完美,在歷史上卻並不像很多開國君主一樣存在感超高。
我們就拿劉邦和劉秀比較吧,劉邦可以說人喻戶曉,劉秀基本上只有一些喜歡歷史的朋友知道。為什麼?
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劉秀雖然是出身平民,可和劉邦比較起來,還是劉邦的出身背景更讓人有屌絲逆襲的感覺。
劉邦本來就是個小混混,最初連名字都沒有,就叫劉三,後來才取名字的。他看到天下不太平,拉一些弟兄開幹,打了7年仗,居然當上了皇帝。這個經歷太傳奇了。
而劉秀,儘管當時已經是平民了。但是他畢竟也還是劉邦的後裔,靠著高祖後代的光環才有了號召力的。
第二,劉秀和劉邦面對的敵人不一樣,很多人都認為劉邦面對的敵人更厲害。
劉邦創業的時候,面對的最大對手項羽,不是帝王卻被司馬遷寫進《帝王本紀》,絕對是牛逼人物。而劉秀的對手,相對項羽這個大V來說都是小V。
劉邦的創業故事傳奇色彩更強烈,劉邦和項羽是屢敗屢戰,對比之下,劉秀的創業故事始終讓人感覺他是位面之子,是靠運氣獲得成功的。
第三,劉邦文化水平比較低,性格更像一個俗人;劉秀像個知識分子,個性沒有那麼鮮明。
第四,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宣傳。劉邦的故事經過改編拍成了無數的電視劇影片,而劉秀的故事被拍成影視作品的數量少之又少。
就像近年清宮劇的流行,讓很多人熟悉了清朝幾代帝王(康熙雍正乾隆),有關劉邦的影視劇也讓人們對劉邦耳熟能詳。
綜合起來,劉秀存在感不高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太完美,並且社會上傳播得少,所以導致很多人並不熟悉劉秀。
類似劉秀這樣的開國之君,存在感很弱的,可能就只有李淵了。李淵和劉秀也可以說是難兄難弟了,創立王朝做出了巨大貢獻卻被人們遺忘!
-
5 # 糊塗的小菜菜
很簡單,東漢的史書是晉朝寫的,因為經歷了三國時期,時間太長,寫得不好。西漢有司馬遷和班固,都是文學家,所以寫得好。
-
6 # 五味社
劉秀的東漢屬於“漢朝中興”,而非“朝代新建”。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但王莽改制的失敗,引起綠林赤眉起義,最終將王莽新政推向滅亡。
作為漢景帝后裔的劉秀起兵,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國號,史稱“東漢”,已示與“西漢”的區別。
東漢建立後,劉秀積極恢復因戰爭受到破壞的農業和手工業,使東漢呈現繁榮景象。
東漢屬於西漢的延續,是漢朝的中興時期,歷史評價為“光武中興”。
因此,在所有”中興之主“中,比如周宣王、漢昭帝、漢宣帝、唐憲宗、唐宣宗、宋孝宗、明孝宗、清同治、清光緒,漢光武帝劉秀地位極高。
-
7 # 閒話茶館
光武帝劉秀,西漢皇室後裔,結束新莽末年的混亂戰局,建立東漢(後漢)。
自古存在爭議才會有話題,正是因為劉秀是一個將近完美的皇帝才存在感太低,與其他開國皇帝比起來,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算得上順風順水,且劉秀在位期間,東漢從未有過太大的動盪,在劉秀的治理下國泰民安。劉秀人品也是上乘,善待功臣,很少有是非,到了晚年也是壽終正寢,政權完好的過渡給了漢明帝。沒有遺留下什麼歷史疑雲,可以讓後人翻來覆去要一探究竟。
劉秀本就是劉氏子孫,建立後漢,延續劉氏江山,名正言順,無人會質疑他的身份,也不顯得意外,不像劉備,說自己是劉氏子孫,但是年代相隔太遠,無從查證,半信半疑。
劉秀雖是開國皇帝,但是建立東漢的過程太過順遂,沒有強悍的對手、聞名的戰役、心酸曲折的過程,參考下三國,三國的名將估計都比劉秀出名,更加為人所周知。
再者西漢珠玉在前,劉氏江山的風光都被劉秀的前人搶光了,有草根皇帝劉邦推翻秦朝,楚漢相爭,文景之治,漢武帝雄才大略,開疆擴土,更近一點又有“昭宣中興”,又有司馬遷、衛青、霍去病、霍光等名臣名將輩出。群星環繞之下的劉秀自然得不到太多的關注。
存有爭議才會被後人反覆探討,歷史上對劉秀的評價基本都是正面統一的,不偏不倚的劉秀正是因為完美,沒有太多帝王的通病而被忽略。劉秀存在的一點爭議便是妻妾易位,廢立皇后,曾有史學家因為劉秀廢郭聖通立原配陰麗華為後,道劉秀無情。然而這種後宮之事,與家國大事實在沒得比。
-
8 # 長島男爵
人們對於歷史的瞭解,與其說是來自於嚴謹的正史,不如說來自於各種文學創作、戲劇創作、影視創作,劉秀的發跡路開掛太明顯了,嚴重影響觀看體驗【捂臉】
回覆列表
先簡單介紹下人物吧!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開封蘭考縣),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 新朝末年,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
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1]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時代,亦稱建武盛世。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以上是光武帝劉秀的生平!
至於說他的貢獻也不小,但為什麼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少被關注呢,這咱們就不得不說一說漢朝的歷史了,
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楚漢相爭獲勝建立西漢,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漢文帝、漢景帝相繼休養生息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被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開創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因為雖然說在劉秀的時代已經是嶄露鋒芒了,但是在整個漢朝的變遷之中,其光芒卻又微乎其微,可想而知啊!所以啊,在後代的歷史舞臺,我們這位光武帝劉秀並沒有被人們時時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