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8210344420
-
2 # 胡蝶219188379
論資排輩是
最大的公平
有關係有權利的,上課不多,榮譽證書不少,早早評上了。這裡面的貓膩很多。
-
3 # 楊老師107399580
我轉業回地方工作快二十年了,給我感覺最深的一件事,那就是不管你工作乾的好與壞,一切都會按照論資排輩來進行!
-
4 # 幸運子6486792947
平時不關心,不積極提供發展平臺,不積極請導師指導他們提高教學和教學科研水準,而是一味以年齡教齡照顧做法不可取,有這先例,照顧沒底線
-
5 # 三味聊教育
“三味”也是50歲才評上的“副高",自我感覺:在高階職稱評審上,“職稱評審制度"並不存在什麼“論資排輩式"條款。
我仔細找了一下,在“資歷”要求上,最明顯的就是“取得xx資格xx年以上”,及“近xx年來"的經歷或榮譽。
這些,在“三味”看來,僅僅是評審條件上的“年限”要求,算不上“論資排輩”。不知在題主心裡是何想法?
"評審制度"不存在"論資排輩",但實際評審過程確實存在“論資排輩"現象。根源:夠條件者太多,名額指標太少!由於學校在推薦並上報“參評人”時,其數量通常是按人社和編制部門核定的“空崗”數比例(如1:3)來確定的。如:學校有一個高階“空崗”,則最多可推薦上報3名參評人。
因此,學校為了按要求上報參評人,就必須先在學校這一層級制訂相關評分細則,以便從眾多“夠條件者”中篩選出“推薦上報"名額。
學校所制訂的“初選”細則中,通常會出現一些較明顯的“論資排位"條款。如:每年教齡計0.5分;每年職齡計1分;校級領導計2分,中層領導計1分;等等。而學校所制訂的這類細則,僅在本校生效,與省市職稱制度無關。
應該說,任何“論資排輩"式的職稱評審方式,都是違背“職稱"本質的,也是不公平公正的。
職稱制度不存在“論資排輩",但並不等於“不關照”年齡大,教齡長的教師。在教師職稱評審中,不僅有學歷和年限方面的要求,而且也需要參評者在業績榮譽方面有相當實力。
而這個“實力"最突出特點就是業績榮譽的級別高低和數量多少。
省市所下發的職稱評審檔案中,有這樣一句話,不知教師們是否注意過?又是如何感想的?
——“任現職以來"……
“三味"對這幾個字的解讀:事實上已是對“年齡大、教齡長”的教師的照顧和優待!
為什麼這麼說呢?道理很簡單:教齡越長,或任現職越長,則獲得業績榮譽的機會就更多。顯然,在這點上,年輕教師佔劣勢。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不少的老教師評不上職稱,而很多比自己年輕的老師反而已評上職稱,於是,老教師大呼“職稱制度不公平"。“三味"自認為,老師在業績優勢這點上也應反思一下。
2019年廣西鄉村教師在職稱評審上有重大利好:鄉村教師教齡從20年降為“5年(中級)"和“10年(高階)"。自從2016年開始對鄉村教師職稱評聘予以政策優待後,至2018年止,無論是晉評初級、中級還是高階,統一確定為20年鄉村教師教齡才可享受“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制"的評聘優待。
2019年,廣西在鄉村教師年限上作出重大調整:評中級只需5年,評高階只需10年“鄉村教師”教齡,即可享受“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制”的優待政策。
這就意謂著:“年齡大、教齡長”的老教師在職稱評審上,對年輕教師的優勢將逐步被弱化。如果老教師再不在近幾年內評上職稱,優勢將徹底被年輕教師佔領。
-
6 # 聖鈞
還搞教育的呢,我真懷疑這幫磚家種種想法的美好初衷!評定職稱對於中小學教師有何意義?自相矛盾,一邊高舉春蠶精神,讓教師有崇高理想,一邊用職稱來誘惑老師們向錢看,努力幹!怎麼想的呢?
-
7 # sunhangwei
提出這個話題的大多是都是評不上的憤青,有啥用?你還是看看學校有多少評上的?找找差距,當機會出現時抓住機會。
-
8 # 手機使用者51283866885
現今教師職稱又把工資拉距這麼開,又相當於把幹相同工作量的老師分成了“公辦”和“民辦”,對低職稱老師傷害很大,我們很受打擊呀!沒有當教師的榮譽感和幸福感,望今年會得到解決!
-
9 # 元年21
是功利化工資制度傷害了高素質教師,得意了小人和鑽營客,進而傷害了億萬學子,也進而嚴重拖慢了民族復興的腳步!
-
10 # 手機使用者59055281070
須知,教師職稱與其他行業的一樣,不是普惠性的,不是每個教師到退休都可評上高階教師,而是有學歷、業績、教齡(這就有考慮年長教師了)等條件要求的,也有比例名額限制的。近年有人老是在網上吐槽教師評職稱,因而覺得有必要做幾點分析,供參考。
一、教師評職稱是國家行為,有其正面引導的重要作用,不要臆想會被取消。學校很多教師都在為自己心中的職稱目標默默努力(包括有的嘴上嚷嚷的人),也有的由於種種原因極力反對,這很正常,事物總是多面性的。
二、教師評職稱存在的問題往往是社會各行業評職稱存在的共性問題,有的比教育更嚴重。但其它行業少有人去抨擊,唯有教育老是有人在網上整天談教師評職稱的不是,極力否定,而極少有去反思自己學歷、業績、教齡等條件的不足,讓別行業的人笑掉大牙。
三、高階教師總體上看,大多數仍在一線。按規定,根據學校層級、型別的不同,高階比例在5~35%,如普通小學可能在5%、頂級重點高中可達35%,從全國中小學教師整體來看,高階教師人數這麼多,不在一線,往哪安排?縣及以上中學尤其是這樣,不少鎮區中學也是這樣。就很多學校高階職稱的行政人員而言,他們在評高階之前必在一線,且大多是教學能手、教改標兵,如現行的教務主任、分管副校長等。如果你所在學校高階基本不在一線,很可能是你學校高階人數較少,要不就是普通小學,高階比例少,導致高階人數少;要不就是學校規模小,教師總數少,導致高階人數少;如果兩者都兼有,高階人數就更少了。就通常學校而言,大多數高階教師仍在一線。
四、高階教師一線任務不一定要比年輕人重。“三十歲挑三十斤,則百歲應挑百斤”是違反人性的要求,就是評勞模也不是隻看工作量,又如醫院的主任醫生(高階職稱)一線值夜班工作總比年輕醫生少,年齡越大的醫生需體力的活就越少,重在發揮指導作用。教師也是如此,其實在學校中,教師到一定年齡,往往一線活比年輕人少些,這與其教師職稱高低無關。有的年輕人缺少人性的思考,太年輕氣盛、傲視一切,老教師在年輕時大都輝煌過,但隨年齡增大,敏捷度、體能下降,這是人的自然規律,就如教練員賽不過現役運動員。按一些人的邏輯,當你處於中老時期,比你年輕的教師也會藐視你,說你不能評上高階,那你又如何呢?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老教師的今天可能是你的明天 。
五、大多數高階教師是憑真本事評上的。從宏觀上看,公辦教師只要大學畢業,其它條件不錯,不違規(如不違計生政策)、不違法、不自棄,基本在退休前早就可評上高階,不信的,多去周邊學校瞭解,相信你很難找到一個可反駁的例項。現在有的較年輕教師缺少論持久戰精神,暫時評不上高階就怨氣沖天,甚至否定一切。如果你掌握周邊的人評高階有弄虛作假等違規、違法行為的具體材料(不是道聽途說的),你可依法去舉報(匿名也行),全華人民都支援,但不要誣陷。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學歷、業績、教齡等條件夠足夠上乘,比周邊剛評上高階的還強,高階本非己莫屬,而被甩了,你可依據依理向上申訴,討回說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是現代人應有的意識,比吐槽更實惠、更有效。如果你只是中師畢業,能評上中級是不錯的,企業工程師、主治醫生、大學講師也是中級,不要只有高階才算職稱的錯誤觀念。說來也怪,想評高階,在從教二、三十年期間也不去進修本科(函授也行),當同行邊努力工作邊努力進修時,你忙什麼去了?千萬不要說你工作忙到沒時間進修,誰信?學歷是時代要求,書(證書)到用時方知少,不怨別的,首先就怨自己。
六、高階總是有名額限制的,且名額總是緊的。高階人數相對較少,這是國家的職稱金字塔設定(各行業都是如此),且高階人數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地方財政的支出,因而高階名額由當地政府人社局依據政策和當地財政支付能力確定,決定、審批權並不在教育局。在經濟較差的地方,為了節省財政支付,當地人社局把高階人數縮在政策的下項,且工資一律定在相應職稱的最低檔(如高階只在7檔)。不管任何地方、任何行業,只要不是新單位,高階總是暫被人填滿,基本只有等待新老交替。不少地方規定高階教師達55歲就可騰出高階名額(仍算高階),便於新老高階的交替。只要你學歷、業績、教齡等條件比周邊的人強,一旦有名額,就會先輪到你,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的。
七、近幾年有些教師對評職稱意見增大,那是與有的教師對職稱新方案實施不夠理解有關。原小學的基本頂級職稱為小學高階教師(中級),而在新方案中小學教師職稱合併後,改稱為中小學一級教師(中級),級別不變,名堂遜些,有利的是可評高階,本是好事,但由於高階職稱在小學歷史欠賬多、名額少(名額比中學少,這也正常,學校等級越高,高階比例越高,如大學高階職稱比例比高中的高),且在學歷、業績等方面有相應要求,小學教師要評新方案的中小學高階教師職稱就較難。有的在網上老是吐槽從教三十多年,還沒評上高階職稱,這些人基本是學歷只有中師畢業的小學教師,就存在上述問題,但有的不理解,因而意見也就增大。
八、教師職稱工資差距是正常的,是國家頂層設計的,不是吃大鍋飯。寡聞確實限制了你的想像,多去國企、央企等看看,那才知道由於級別差導致的工資差別有多大,教師職稱工資差別與之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總之,如果你評不上高階,不要只是吐槽,建議詳讀上文,並捫心自問4個問題,就會找到原因:1.你的學歷有多高? 2.你的教齡有多長? 3.你的業績怎樣? 4.你的條件比周邊剛評上高階的人強嗎?
哲人說過,人對環境可有三種選擇:改變、適應、離開。不要老是怨天尤人,路就在你腳下。
回覆列表
職稱無非就是收入問題。我覺得其實薪酬管理沒有那麼複雜,把簡單事情複雜化就是有鬼。入職工資4000,以後只要年度考核合格,每月加200,十年了工資6000。二十年了工資8000。三十年了工資10000。其他的收入透過臨時獎勵,比如,論文2000元一篇,獲獎3000元,等等,與工資無關。工資高的自然工齡長,相對水平高。年輕人想多收入,多寫文章,多獲獎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