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松仁宗寶元元年(1038)進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於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陽,花費15年時間主編《資治通鑑》。元豐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持國事,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全部廢除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為相8個月病逝,追封溫國公,諡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他主編的《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全書共294四卷,另有《目錄》、《考異》各30卷。取材於各種正史、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00餘種,經過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該書語言簡練曉暢,敘事清晰嚴謹,有些篇章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有《司馬文正公集》。
司馬光從政近五十年,對北宋的國計民生、典章制度發表 過不少獨特的見解。諸如虛心納諫、崇尚務實、注意民心、知 人善用等治國主張,長期不懈地編纂《資治通鑑》,使其成為中 國古代史學史上一座高聳的豐碑,為歷代統治者所借鑑。 自古光山山水素有“浮光熠彩”之譽,所以縣名也以“光山”命名。又因司馬光在光山出生,故其父為其取名為“光”。 司馬光為其出生地光山縣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古往今來,光山人民無不以此為自豪。對於司馬光這樣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光山人自然給予更多的摯愛,自宋代以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 道、弄巷、水井、書院隨處可見;為他建詞立碑、題詩、作記,更是代不乏人。
宋時,光山縣署在東北大街(現司馬光大道與正大街交叉口的東段)的路北。明代初,縣署遷移,遺址被改建為學宮 (現為司馬光賓館)。原署內有一口水井,司馬光出生滿三天時, 用這口井的水洗浴(光山當地風俗,叫“洗三”)。後來這口井被叫做“司馬光井”,簡稱“司馬井”,迄今仍完好存在,另外,世人皆知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松仁宗寶元元年(1038)進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於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陽,花費15年時間主編《資治通鑑》。元豐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持國事,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全部廢除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為相8個月病逝,追封溫國公,諡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他主編的《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全書共294四卷,另有《目錄》、《考異》各30卷。取材於各種正史、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00餘種,經過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該書語言簡練曉暢,敘事清晰嚴謹,有些篇章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有《司馬文正公集》。
司馬光從政近五十年,對北宋的國計民生、典章制度發表 過不少獨特的見解。諸如虛心納諫、崇尚務實、注意民心、知 人善用等治國主張,長期不懈地編纂《資治通鑑》,使其成為中 國古代史學史上一座高聳的豐碑,為歷代統治者所借鑑。 自古光山山水素有“浮光熠彩”之譽,所以縣名也以“光山”命名。又因司馬光在光山出生,故其父為其取名為“光”。 司馬光為其出生地光山縣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古往今來,光山人民無不以此為自豪。對於司馬光這樣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光山人自然給予更多的摯愛,自宋代以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 道、弄巷、水井、書院隨處可見;為他建詞立碑、題詩、作記,更是代不乏人。
宋時,光山縣署在東北大街(現司馬光大道與正大街交叉口的東段)的路北。明代初,縣署遷移,遺址被改建為學宮 (現為司馬光賓館)。原署內有一口水井,司馬光出生滿三天時, 用這口井的水洗浴(光山當地風俗,叫“洗三”)。後來這口井被叫做“司馬光井”,簡稱“司馬井”,迄今仍完好存在,另外,世人皆知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