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貞
-
2 # 戴訓德退休教師
史學是對歷史過程中發生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記載。一般按時間發生的先後次序記載。如《史記》。而文學則是透過刻畫典型人物形象,描寫具體環境,有完整地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來反映社會生活。史學注重客觀生活的記錄,比較真實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客觀狀況。而文學則注重想象和誇張的描寫,即使是有史實,但也不按史實來寫,只能是借用史實。為了刻畫人物形象可以天馬行空,胡編亂造事件、情節。如《水滸》雖然有梁山泊農民起義的歷史事實,但作者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從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描寫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過程,塑造了108位農民起義英雄。當然,歷史記載也可以有適當描寫與刻畫,如魯迅讚頌司馬遷旳《史記》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
3 # 魚生文化雜談
文學和史學有什麼差別?這是個大命題,很值得一談。
文學和史學其實並沒有完全嚴格的界限,如果非要分開講,那麼可以說文學偏於主觀,史學偏於客觀。進一步說,文學近於唯心,史學近於唯物。
文學近於有我文學是必須強調“我”的存在,要有“我”的情感、情緒、感受、意志、價值觀等等,有我才有意義,這是文學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文學可以藉助現實的材料去進行自我架構,可以充分地運用想象力去誇張,去虛構,去修飾,去塑造人物或者故事。所以文學必須要有溫度,這個溫度是因為有我而產生的,屬於個人主義的。
史學近於無我而史學則強調“無我”,是依據一定的史學材料去儘可能地還原歷史,而非描述自我,偏於樸素的唯物觀點。也就是說,在唯物的史學觀下,你的觀點並沒有那麼重要,它不看重你的個人喜惡和感受,你的情感偏向,你的價值觀等等。你所做的只是依據一定的證據和邏輯去辯證歷史,還原真相,其中不摻雜個人情感,所以史學的視野是比較冷靜的,客觀的,超然的,遠離個人主義的。
文學史學的二分法其實不可分當然這只是一種大體的分法,但是這樣簡單的二分法其實是不確切的。因為要做到唯物的史學觀其實是很難的,一個人的文字要言之有物,他就必然有方向性,那麼怎樣的文字算作無我呢?這是很難講的。即使律師完全按照法律條文去辯護,其中也難免有主觀成分在其中,更何況法律條文字身也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正修改的,而這之中就已經有了人的存在,有了我的存在,無法做到真正意義的客觀。
同樣地,文學雖然同意虛構,然而它的基礎材料仍然是具體的現實的,我們沒有見過一篇文學作品裡面用到的全是這個世界不存在的事物、概念、名詞,還能讓人引起共鳴並流傳為經典的。就是因為虛構也無法完全脫離現實的材料,空中樓閣其實也是藉助樓閣這樣的具體現實來進行構造的。人的想象力本身就是依賴於現實世界而存在的,並非沒有任何因緣就能產生想象,因此你無法想象一個完全不存在現實關聯的事物。
文學和史學的統一性所以文學和史學沒法完全分割,只是就通常意義上說,近於純邏輯推理的客觀表述屬於史學範疇,近於個人情志的抒發和表達屬於文學範疇。
然而即使錢穆這樣的大史學家也提倡,歷史要有溫度,也就說明了史學其實也有文學的成分,就像俗話說的那樣,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就是史學的文學性。同樣文學本身就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像是古人的日記、筆記、散文、乃至小說之中,其實已經包涵了許多歷史的客觀材料,成為史學研究的參考和輔助,《紅樓夢》雖然是文學作品,可是裡面的場景、佈局、器物、服飾等等都成了史學材料,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所以史學和文學既有各自的傾向性,也有不可分割的一面。就如人的理性和感性,其實沒有辦法完全分割,正因如此,我們才可以稱之為人。又如光的波動特性和粒子特性,也無法分割,所以成其為光。
如果你的老師說你的觀點近於史學而非文學,可能是因為你的觀念太過於邏輯化,屬於推理論證的一面多,而抒發個人性情的一面少的緣故。其實也就是暗示你的文學性差一點,藝術性不足,他看不到你自己在其中,“有我”的成分太少了。那個你成其為你的特性,他沒法看出來,所以說偏於史學,也就是“個性”不足。
-
4 # 樵夫1631
史學以嚴肅尊重事實的態度記載歷史人物和發生的事件,並予以學朮研究和探討。
文學則不同,它可以在有史料的基礎上,為了吸引讀者的興趣,便對歷史事件的過程及人物進行加工和獨撰。是文學藝術的結合。
-
5 # 浙江湖州羅林
文學是以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來反映和描寫社會生活的。作家根據個人的體驗及感受,對生活進行詩意化的,虛構性的描述,文學中的人物甚至可以上天入地,飛簷走壁,刀槍不入。在文學作品你往往還會體會到詩化了的人間美境,花草樹木,花鳥禽獸都具有人情,人性。時而是戰爭風雲,金戈鐵馬,時而是清朗月夜,情人慢步。時而是刀光劍影,忽爾是輕歌曼舞……。這一切既切合真實,確又是作家的精心佈置安排。一幕幕精彩紛呈,一出出緊張熱烈,扣人心絃,這一章一回都是作家的匠心獨運。文學的藝術魅力來自技巧手法對現實生活靈動創造。文學重虛構,重情感,重詩意。這在中國古典歷史演義類小說中可以經常看到。有關商周兩朝的演變過程在正規的歷史書中記載資料並不多。但在《封神演義》這部小說寫了那麼多神出鬼沒的故事,姜子牙被塑造成一位天神。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關雲長,張飛,趙子龍等等英雄人物,真是風起雲湧,豪氣沖天。在金戈鐵馬聲中大顯神威。其場面活龍活現,可隨處聽到戰馬的嘶鳴,殺聲震天,千軍萬馬排山倒海奔騰而來。可在正編的《三國志》史書中,記載劉關張等人事蹟的篇幅也不多。這全在於羅貫中等作者的藝術性的創造。
而史學!即歷史學。是建立在對真實歷史材料的綜合分析之上的。是對大量的歷史擋案宗卷原始記錄的大量客觀性的分析研究後得出結論,撰寫成史。編寫歷史當然帶有歷史學家的個人所持的觀點和看法,但不能隨心所欲,任意作為。否則將成為虛假的偽史,這也是具有良知的歷史學者所應盡的責任。
當然,由於歷代年代的久遠,歷史原始資料的不完整,對遺存的歷史文物鑑定技術的滯後性,以及歷史學者本身才學上,觀念上的種種侷限,使得編寫好的歷史書存有大量缺陷,這種限制,有時也難免。
當然,歷史和文學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應該加於區分。但無論歷史還是文學都可以達到對事物普遍性的揭示!在這個意義上說,文學與歷史有相通的一面,甚至可以說:歷史中有文學,文學中有歷史!
-
6 # 隴右行思見聞錄
中上古之時,文史本一家。詩三國,國風是周人之史。《尚書》《禮記》《春秋》《呂氏春秋》,《易經》其中都有歷史記載,在此時大一統中央集權還未真正實現,這一時期,神話見證歷史,文史不分家,雖然周王室有史官,但中央集權控制能力差,仍然處於亦文亦史階斷。
秦一統,漢承秦制,司馬遷《史記》,乃無韻之離騷了。文學補充詮釋歷史。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歷史的,印信起源很早,在社會政治文化歷史中十分重要。
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在於注重歷史文化。
-
7 # 張鐵軍158
中國文史不分家,文中有史,史中有文。
文章偏重於美,所以說“言而無文,其行不遠。”
史側重於實,所以才有“秉筆直書”。
-
8 # 張春龍
文學是以藝術為根基的小說,報告文學,散文,隨筆,詩歌等藝術形式反映生活的可以想像的寫作作品與學問。史學是以事實為根據的史書,典籍等記載與描述的學問與著作。因此,文學與史學有著根本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
9 # 釋印順
我是個工程技術人員,本無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只能就我看到的,想到的,粗略說說。文學,與史學是有關聯的兩個專業。這在大學裡要分設兩個系。文學創作時,需要想象,演繹,上天入海,天馬行空,甚至是杜撰。知道孔慶東先生吧?他是北大中文系的,他的文章詼諧幽默,趣味橫生,描摹事物,著墨不多,卻入木三分,讀他的文章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而史學就不行,是非常嚴謹的,對史學的研究要佔有大量真實的史料。除了現有結論,還要考證出隱含的史實。中國各朝代都設有史官,負責記錄重大事件。史官都有嚴格的政治素養,和做人道德及職業操守。這一點可從文天祥的正氣歌中看出,往往沒有讀完,淚水就奪眶而出。學史很難,也很累。我的妹夫,是北大歷史系的副教授,既要帶研究生,又要搞史學研究,壓力很大,49歲就去世了,他的墓碑上刻著八個字:滿腹經綸,兩袖清風。沒多久,該系又有一個年輕的學者離開了。令人悲痛。我們說文史是有關聯的。漢代有兩個司馬,是否一個家族不知道?一個是司馬相如,他是向文學方面發展,如果你看了他的上林賦,除了鋪張,華麗的詞藻給你留下什麼印象?與相如同姓的司馬遷是個史學家,但他的史記中融入了文學成份,也就是說融入了自己感情。這可從他的一篇文章看出,即:報任少卿書。魯迅把史記比做沒有聲律不合轍押韻的離騷,沒人能超過他。這兩個專業的成果,受眾是不同的。除了純文學理論,文學的讀者很廣。而史學的成果,想了解它的人就很少。文學有鼓舞作用。歷史有借鑑作用,對治國很重要。
-
10 # iwanxu88
文學和史學有很大的不同,文學是創作,把時代的靈感描寫出來呈獻給堵者,裡面參雜者現實,理想,分析,觀點並虛構成故事,比如中國三大文學著作。而史學是研究歷史,是要和歷史事實一致的,可有主觀分析,批註,評論,但不能偏離當時的客觀事實。最有名的史官司馬遷雖受宮刑,仍然忠實的完成鉅作"史記",真實的寫出了歷史事件。
回覆列表
史學是生活,雖亦不盡實總歸大體事實之脈絡,而文學是反諷志趣詩情畫意內心評判或期待的發揮想像。如紅樓西遊等名著屬文學作品,以歷史為藍本摻加了作者的意志志趣和希望,當然文章本天成,也是有一定的動機和目的的。
如文學等同於史學,那就少了雅趣,史學任意發揮也就不如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