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驚龍軒
-
2 # 使用者13150223906
我有一位朋友毛筆字寫得不錯,但不至於到獲大獎的水平。後來發現他有幾份作品在香港華人書法大賽和其他一些比賽中得了一等獎。我好奇,問他怎樣得來的?他說那些組織邀請他參賽,把作品寄過去並寄去幾千元不等的費用,由那些組織評比出來,再把作品和獎狀寄過來。哦,原來如此,是交錢獲獎而不是獲獎得錢,倒貼錢的第一,自娛自樂而已。
-
3 # 不二齋
1985年是中國硬筆書法非常值得記住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很多大事,有一件事對於中國硬筆書法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因為這一年舉辦了一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僅組委會收到的稿件就有100萬件,以後的任何一次展覽,投稿人數再也沒有超過100萬這個數字,以這個比賽為起點,接下來的20年,是鋼筆書法的大發展時期,八九十年代,練字已經成了一種時尚。雖然後來練習鋼筆書法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那個時候打下的基礎,一直影響到現在。
在這次中,一共評選出了10位特等獎獲獎作者,曹寶麟、趙彥良、張秀、劉惠浦、任平、馬明、仇寅、葛全勝、顧仲安、張傑,其中大部分到現在再書法界仍然是佼佼者。比如曹寶麟、顧仲安。他們奠定了鋼筆書法或者說是硬筆書法的基礎。
題主所提到的北大高材生葛全勝就是其中之一,能夠在100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必定有過人之處,只是現在他已經不涉書壇久矣,曾經的書法家成了一位科學家,博士生導師。我沒有找不到他的清晰的書法作品了,但是從這幅模糊的作品,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秀美的書法風格。
雖然這10位特等獎作者有的已經不參加書法活動了,但是這次比賽的意義一點沒有削減,給中國硬筆書法開了一個好頭。如今電腦時代,還有很多硬筆書法家在堅守,正是得益於這次比賽的影響。
-
4 # 翰墨今香
85年鋼筆書法大賽至今都是無法超越的一個高峰,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一年,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高度的一年,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1985年中國鋼筆書法大賽是中國書法歷史上參賽人數最多的一次比賽,投稿者有100萬人之眾。您沒有看錯,100萬人啊,這群眾基礎該有多深厚啊,真的是另人唏噓。可謂是前無古人,後至今沒有來者。
這屆鋼筆書法大賽特等獎一共有十個人獲獎,這十位是:曹寶麟、趙彥良、張秀、劉惠浦、任平、馬明、仇寅、葛全勝、顧仲安、張傑。這十位書家他們的作品、風格、審美取向、取法、表現方法、技法等,都具備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這其中很多人如今都已經成為了毛筆書法領域的高手,而只有一位可謂是靈光一現,此後在硬筆書法界再無痕跡,這位就是葛全勝。接著我百度了一下:
葛全勝 ,男,漢族,1963年出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旅遊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主任。兼任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中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 ,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中國全國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旅遊規劃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氣候專業委員會主任、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氣象學會理事,北京氣象學會理事,《地理研究》副主編。原來葛全勝是一個科學家,一箇中科院博士,這樣一個科學家還是個書法家?看來人家才真正地是一個“玩”家。
後來又找了一些資料才知道,人家9歲開始學習書法,從顏真卿和柳公權入手,稍長之後學習褚遂良及“二王”,據說近年來開始潛心米芾、王鐸、孫過庭,並且兼涉六朝碑刻。從百度中看到人家還是文物學會副會長,這大概就是書法帶來的影響吧。
葛全勝的硬筆書法從網路上能夠找到的僅有的幾幅圖片來看,是很本分的那種,用的就說很普通的鋼筆,不像有的人會選擇一些特殊的書寫工具。用普通的鋼筆,純粹靠細線條取勝,這是不容易的。用筆很流暢、結字也有傳統書法的功底,而章法佈局給人一種蕭散、恬淡的感覺。
葛全勝能在100萬人參賽的書法大賽中成為最頂尖的特等獎的一位,這次獲獎也說明了人家的硬筆書法水平那是槓槓的。但更讓人佩服的是拿了這麼大獎,竟然一轉身又投身到了科學事業中去。看來這次參賽人家只是為了自我證明一下,拿了大獎,證明之後就轉身而去,高人啊。
-
5 # 飢渴的眼
許許多多的人把寫字和書法搞混淆了,我只能這樣說。要想你的字成為書法作品,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書法,要到達哪些標準。人貴有自知之明,不能混淆概念,胡亂吹捧。
-
6 # 飛翔的企鵝蛋
鋼筆書法是書法中的一種,也是中國漢字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八十年代是硬筆書法盛行的年代,那時候都羨慕能有一支鋼筆,有了鋼筆自然想把字寫好。因此那時候也湧現出來了很多優秀的硬筆書法家,葛全勝就是其中之一。
葛全勝書法還是不錯的,在當時那個年代,寫鋼筆字很流行,也就是熱門,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歡用鋼筆寫字。當然練鋼筆字的人也很多,葛全勝能練成這樣也是很厲害了,字裡行裡都透露出字的結構完整統一協調,不過整體效果好,美觀大方,但是總覺得有點生硬,不夠活。書法是寫活很難,也就是寫出書法的靈魂不太容易,這需要練習的技術和領悟能力要強。把字寫美了,是能力,把字寫的既活又美了,是才能。
-
7 # 千年蘭亭
如果大家手頭有1981年《全國首屆書法篆刻展作品集》,請開啟翻翻,是否有種感覺:其中很多作品與今天的老幹部書法的水平相當。
就藝術而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
雖然就今天的眼光看,1985年全國硬筆書法大賽特等獎中,有些作品相對平庸,但在那個時代,絕對代表了全國最高水平。你想想,投稿100多萬件,這在現在是不可想像的一個數字。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中,投稿也不過5萬多件。
而那硬筆大賽特等獎中,目前已成為書法大家,這更能說明當初獲獎者絕非浪得虛名。比如曹寶麟,廣東暨南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曾獲書法界最高獎蘭亭獎。
又如趙彥良(雖然我並喜歡他的相對老派的書法),曾任新疆建設兵團書協主席,現退休回上海老家帶一對雙胞胎外孫。
再如張秀,少年成名,18歲即為屈原紀念館題寫牌匾,曾多次在書法大賽中獲獎。
但是,正如上面所言,書法審美有其時代性,再加上彼時資訊不發達,資訊傳播慢,書法方面的資料並非人人時時可以學習,更由於中國社會正從一場大變革中甦醒,書法藝術也處於復甦階段,我們不能以今天的書法審美尺度去衡量當時的書法作品。
正如當時風蘼全國的龐中華、楊再春等人的書法,人人都奉為神明,然而今天來看,龐老師的字相對業餘,楊再春更是老幹部體。
回到題目,葛全勝的獲獎作品在當時絕對是無可爭議的佳作,但以今天的眼光看,略顯平庸。
順便說一句,有人認為葛先生不在書法界發展很可惜,但我認為書法不是生活的全部,社會需要不同的分工,如若葛先生留在書法界,那當代就少了一位優秀的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葛全勝在地理學領域對國家的貢獻應該更大。
-
8 # 農民也低調--李聃
記憶中十八年之前的蘭亭序,今天重新寫了一遍,也不知道哪些地方不對,很多細節問題已經記不得了。誰有高畫質貼?能否借來一觀?
-
9 # 使用者2228255600798
馬克思說人類是按美的規律來改造世界的!
愛美是人的天性!
如果書法初學即美,學習書法不是多餘?
如果是為了醜,學書不是吃飽了撐的?
書法人生即由醜到美的過程。
書法大河長流不息就是因為美!
如果足球勝負憑嘴說誰還看?
如果書法美醜憑嘴說還存在?
書法的美醜是:
書法有法即美!
書法無楷即醜!
與人的嘴說無關!
例如天下三大行書建立在三大楷書。
蘭亭序建立在楷書樂毅論,
祭侄稿建立在楷書多寶塔,
寒食帖建立在楷表忠觀碑。
而韓愈說羲之媚俗,
米芾罵顏魯公惡扎,
黃庭堅說蘇軾‘石壓蛤蟆’
與人的嘴說美醜、
美因人而異論有關係嗎?
回覆列表
作為一位前兩年被提名為科學院院士的科學家,很少有人知道葛全勝還是一位書法高手,甚至在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權威的1985年全國鋼筆書法大賽中一舉拿下特等獎。雖然有著紮實的書法功底,如今卻很少有人記得書協會員葛全勝的名字。
事實上,葛全勝不僅是北大高材生,還曾就讀中科大研究生院。如今也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擔任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旅遊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主任等職。這樣一位成績斐然的科學家,的確很難與他書法家的身份聯絡起來。
在極為有限的關於葛全勝學書經歷的資料中可以看到,葛全勝其實也是自幼學書,和很多書法愛好者一樣,從顏、柳楷書法帖入手,稍長習褚遂良及“二王”,後來便潛心於米芾行書和王鐸、孫過庭草書,兼涉六朝碑刻。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餘,葛全勝還能在書法領域涉獵廣泛,自成一格,殊為難得。
1985年的那一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參賽人數突破了100萬,是目前為止中國書法史上參賽規模最大的一次。由此可見,當時的硬筆書法擁有何等廣泛的群眾基礎!此後十年,進入了中國硬筆書法發展的黃金時期。而在那一屆大賽中脫穎而出的10位特等獎獲得者,無疑就是站在巔峰的一戰成名的硬筆書法高手。時年22歲的葛全勝,一舉拿下青年組的特等獎。與他一起獲獎的人包括任平、顧仲安、張秀等人,無一不是此後硬筆書壇的翹楚。葛全勝的書法實力可見一斑。
從這兩張不算太清晰的硬筆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葛全勝書法的鮮明特點:蕭疏有致、流暢自然、頗具書卷氣。
這一屆比賽分中老年組和青年組,一共有10人獲得特等獎。他們的書風、審美取向、表現技法等,都顯得相當成熟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基本代表了當時硬筆書法界的藝術高度。不僅如此,他們中至少有一半人現在已經是毛筆書法領域的高手。葛全勝能從這樣的比賽中脫穎而出,卻因為諸多原因無法馳騁於書壇,不能不說是書壇的一件憾事。
這些年,硬筆書法的發展已經風光不再,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和無奈。尤其是最近十幾年的時間裡,硬筆書法創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鮮有突出作品和精英的出現,更使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那一屆鋼筆書法大賽成為了一次意義非凡的絕唱。
書壇已經找不到葛全勝的身影,我們卻很難忽視他曾經留下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