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寶俏
-
2 # 白守翁
喪文化是新時代下,年輕一代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失敗的一種嘲諷,不主動不積極,沒有目標沒有動力,然後透過一些消極,頹廢的短語來表達自己感受和生活狀態。由於網際網路的傳播引起廣大年輕人的注意和共鳴,並受到追捧,逐步形成喪文化。這是我的拙見,歡迎大家指正。
-
3 # 天神情報局
1,現在的大家都是一種“外部導向”的,他不是尋求出人頭地,而時尋求著“適應”,比如在職場中,我們需要適應一些比較規模化的東西,以此削弱自己個性,從而尋得職業的發展,同時職場中,人際關係總是大於工作的內容的提升,所以很多的青年人疲於這樣的環境,於是就行屍走肉一樣生活著。
2,經濟的發展,年輕人有很多的退路,因為父輩們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所以所以他們有後路可選,有的家裡有幾幢房子收收房租平時混吃混喝就好了,沒有必要去拼死拼活,這樣的活的逍遙自在。
3,人們認知的提高,知道階級固化比較嚴重,你怎麼努力你都很無能為力,你努力越多,上階層的人就剝削你越多,直至榨乾你的最後一滴血,明白資本主義的真相,是踩在底層人民的血淚發展的。
4,社會價值中的核心思想的喪失
從文藝復興以來,人們深信一個人越是努力地工作以增加他自己的經濟自我利益,並且讓其變的更加富有,同時他對社會的發展所做的貢獻越大,但是在今天,你更多的出人頭地,不是依賴於你的技術,而是你的人際關係,這樣導致個人的獨立創造力消融於集體主義的熔爐中,所以這樣的情況下,大家會放棄努力,同時對於底層的我們來說,上層的人際資源其實是隔離的,所以在底層的我們會想著放棄,而不是進取。
5,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大家過多的壓抑自己的情感,導致自己成為一個工作的機器,而不是一個有思想有活力的人,長期下來,人們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壓抑自己的情感,同時對生活也是以片茫然,你我都活成了沒有追求的人,哪怕青年人也少了青年人的活力。
6,自我感的喪失,現在的人,不是很相信人,更多的相信科技技術,這樣會容易導致“虛無主義”此時大家會覺得人生活的沒有意義。
7,我們用於與人交流的語言的喪失,我們疏於形容一個人的正直,勇敢,而對一些物品比較熟悉,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化處於一種瓦解的狀態,語言也是在瓦解的狀體。大家傾向於玩玩手機,而不是相互面對面的交流。
8,網路時代的發展,導致人們的精神世界的極度空虛,娛樂事件大概是人們的精神消遣的唯一方式,誰誰離婚了,我不相信愛情了,誰誰又吸毒了,一些網路的語言會進入我們的內隱記憶中,從而影響我們的價值觀的判斷。
典型的表現;
1,人們越來越孤獨寂寞
2,習慣於抱團取暖,
3,精神消遣更加依賴於網路。
4,網路噴子越來越多,內心空虛,無助,所以會在網上進行發洩。
5,對於明星的追捧越來越嚴重
-
4 # 夕艾依
百度給它的定義是: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意識,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2015年,一本名為《低慾望社會》的書在日引發熱議,作者大前研一指出:“日本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慾望社會。”
在高房價、高房租等社會壓力下,很多年輕人只夠勉強生活,每天被生活逼著按部就班地生活。他們努力地賺錢,卻還是月月光,會被打上“失敗者”的標籤。
既然已經被認為是“失敗者”,有些人乾脆破罐子破摔,拋棄所謂的鬥志,麻木地生活下去。
-
5 # Free噠噠
喪文化是新時代下,年輕一代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失敗的一種嘲諷,不主動不積極,沒有目標沒有動力,然後透過一些消極,頹廢的短語來表達自己感受和生活狀態。由於網際網路的傳播引起廣大年輕人的注意和共鳴,並受到追捧,逐步形成喪文化。這是我的拙見,歡迎大家指正。
-
6 # 天驕傲狂
喪文化,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
7 # 袁聰
喪文化是:生者對逝者的靈魂、肉體的哀悼,必須遵循的一套完套的喪禮禮儀、禮節、孝義、孝道等規章、規範制度。
喪禮是古代的凶禮,主要它括喪葬儀規、喪服制度、祭祀活動。
喪禮環節:一、招魂,是指人初死時,召喚死者靈魂的儀式。二、哭踴,是指哭喪。招魂不復,便開始哭踴。無聲叫泣,有聲叫哭,大哭叫號。人死後不僅要哭號,還要擗踴。捶胸叫擗,頓足稱踴,一般為男踴女擗。三、入殮,是指向死者遺體告別儀式,今為小殮和大殮。小殮是給死者洗屍、穿衣;大殮是入棺。大殮時親屬必哭,殮畢,家屬憑棺而踴。四、出殯,是喪禮中最隆重的儀式。古代喪禮,已殮屍體待葬叫殯。出殯前一天晚上,祭奠燒紙,稱為‘’辭靈‘’。喪家守夜稱為‘’伴宿‘’。出殯的儀式、儀仗很多,主要包括銘旌、紙製冥器、祭幛、祭文、樂隊等。五、安葬,是棺材入土為安,下葬第三天,主家復土,叫圓墳。六、輓歌,是哀悼死者的歌。在古代,送葬時孝子在前執紼,挽柩(棺材)者唱輓歌。上古時期沒有輓歌,《禮記•曲禮上》:‘’適墓不歌,哭曰不歌,臨喪前則必有哀色,執紼不笑。‘’《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虞殯》即送葬輓歌。)此後輓歌逐漸流行。《晉書•禮志中》記載:‘’漢魏故事,大喪及大臣之喪,執紼輓歌。‘’在古代,不同的等級送葬時也要唱不同的輓歌。漢武帝命音樂家李延年作兩首輓歌《薤露》和《嵩裡》。七、輓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對聯,其主要內容是概括死者一生的功績、評價、訴說自己與死者的友誼、表示哀悼等。八、服喪,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戴孝,透過穿孝服、佩黑紗或戴白花等形式對死去長輩或平輩親屬表示哀悼。中國古代服喪制度的規格、時間是按照嚴格的親疏遠近來制定的,從重到輕,依次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謂為‘’五服‘’。1、斬衰,用粗麻布做成,不能鎖邊,用於兒子為父親,妻子為丈夫,一般要穿三年,最少要穿七七四十九天。2、齊衰,用生麻布做成,能鎖邊,把邊縫齊,穿的時間長短不一。3、大功,用熟麻布做成,比‘’齊哀‘’稍細,比‘’小功‘’稍粗。用於堂兄弟、己婚的姑、姊妹等。4、小功,用熟麻布做成,比‘’大功‘’稍細,用於本宗曾祖父母、堂姑母等。5、緦麻,用細麻布做成的喪服,用於本宗高祖父母、族兄弟等。九、人死送錢,即燒紙錢的起源於:東漢造紙術發明人蔡倫的哥哥蔡莫,蔡莫造的紙張粗製濫造,沒有人要,生意十分冷清,夫妻倆終日茶飯不思。一天夜裡,正在熟睡的左鄰右舍聽到蔡莫家傳出哭聲,紛紛趕來一探究競,原來蔡莫在屋裡放著一口棺材,淚如雨下,跪在棺材前燒紙,鄰人上前詢問方知,慧娘(蔡妻)突染急病,剛離世,後來才有燒粗紙的習俗。十、墳與墓的區別,《禮記》上說:‘’古也墓而不墳。‘’意思是說,古時人的埋葬,只有墓,沒有墳,墳是後來才有的。殷代(商)、西周和東周是墓,後來是為了給墓樹立一個標誌,保護墓的完整,在墓上堆積土層,才叫墳。十一、死的學問,在古代禮制森嚴,對於‘’死‘’的叫法,也有嚴格的專稱。天子死做‘’崩‘’,也叫‘’山陵崩‘’或‘’駕崩‘’。諸候國的國君死了,叫做‘’薨‘’,意為‘’傾覆‘’。大夫(官名,比前兩級小)死叫做‘’卒‘’(終了之意)。‘’士‘’(讀書人),他們的死叫做‘’不祿‘’。一般人的死,稱‘’死‘’。民間對於‘’死‘’的叫法很多,如過去了、過世了、去了、走了、回去了、長眠了、做老了、做古人了、上西天了。人文叫法如辭去人世、百年之後、壽終正寢(男的)、壽終內寢(女的)。古人20歲以上的人死了,才有權叫‘’享受‘’或‘’享年‘’。古人19歲以下的死了,一概叫做‘’殤、夭、夭折、夭逝、夭誓‘’。十二、死的別稱,如為國為民:犧牲、捐驅、殉國、殉職。別外,上到帝王,下到平民,還有很多,我在這裡不一一例出說明。十三、古代火葬、懸棺葬、樹葬、天葬、水葬和絕大普遍的地葬等。
古代中國,全國各地喪葬文化、喪葬習俗千秋各異、千差萬別,我上文中所述,只是喪文化較普遍性、集中性、代表性的說明。
-
8 # 甲午子
喪文化中最著名和代表的例子就是葛優躺,在2016年的時候,來自於二十多年前一部電視劇的劇照突然在網路上爆紅。在照片中穿著碎花T恤的葛優大叔鬍子邋遢,雙目無神的看著天花板,渾身癱軟的與沙發融為一體,這張劇照瞬間在網路上爆紅,一系列相關的詞語在網路上流行開來,“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感覺身體被掏空了”。這些詞彙配合著一些佛系表情包,毫不掩飾的表達著這一代年輕人對生活的消極情緒和自嘲。
當今社會壓力諸多,特別是新生代90後,00後不論是升學還是就業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空前的緊張和焦慮,網路上面的自我調侃已成為一種很重要的排壓手段,例如前幾年流行的“屌絲”,如今的喪文化等,更多是青年人對這個世界的溫柔抵抗。
-
9 # 老喵玩遊戲
謝邀!什麼是喪文化?有很多朋友把“喪文化”誤解為“喪葬文化”,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喪葬文化”是指對死者的埋葬而舉行的“喪儀”習俗形成的一種帶有傳承性質和區域特點的文化。而“喪文化”是指九零、零零後的青年人,由於對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壓抑、迷茫而生髮的頹廢、絕望情緒,形成的文化傾向,這種文化表現在音樂、美術、文學等方方面面,比如一個青年人從小學開始就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苦苦求學,大學畢業後卻難以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頓生失望;或者在學校就感覺前途渺茫而失去信心。這種現象很普遍,就形成了所謂喪文化。上個世紀末很流行的歌曲《鐵窗淚》、《流浪歌》就屬此類文化表現。進入二十一世紀,廣大未婚和已婚青年生活壓力和競爭力度逐漸加大,喪文化因“時”而興。韓寒的小說《三重門》也屬此類。但是必須明瞭,喪文化只是一種文化形式,和鄉土文化、港臺文化等文化形式一樣,不過喪文化有“消沉、悽婉和無奈”的特點。
回覆列表
喪文化是指負面,消極的情緒,或許追求完美,易怒,不夠寬容大度。需要他人的肯定才有勇氣,內心不夠自信的一種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