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有涼風61
-
2 # 竹杖芒鞋181851981
曹操稱魏王時,底下第一流的謀士荀彧就開始反對,荀彧可是曹操心腹,他都反對,說明的當時士大夫是反對曹操篡漢的,包括孔融公開表示對曹操的不滿,這都是當時的社會導向!曹操說他願意做周文王那樣的人,周文王是兒子當了天子,追封父親,他想讓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等社會輿論沒那麼強烈時當皇帝!
-
3 # 秦野雁
曹操出於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大亂之時。在這個群雄混戰的時代,劉備是英雄,孫策是英雄,呂布也被稱為英雄。只有曹操,憑自己的智慧,識人,用才。即使最後統一北方之後,卻被人稱為“奸雄”。而他自己位極人臣,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沒有稱帝。
對於曹操不稱帝的原因,竊以為兩個字即可概括——無奈。
曹操身為漢臣,並且親身經歷了漢朝大廈將傾的時刻。對於漢朝的沒落,曹操和其他很多的漢臣一樣,心裡都有說不出的滋味。他先隻身刺殺董卓,失敗後又加入討伐董卓的諸侯大軍。在這十八路的討董大軍裡,只有曹操是真心討伐董卓的。他的這些所為告訴我們,他是漢臣,他的任務就是“扶漢”。
然而,當他真正接到漢獻帝時,卻做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曹操打著“扶漢”的名義站到了道德的制高點,以“扶漢”的名義號令天下,以“扶漢”的名義招攬人才,才有了兵多將廣的局面,才有了天下人才紛紛投效的局面。
曹操這種不稱帝的無奈,有點類似於後來的曾國藩,曾國藩在初建軍隊之時給大家講的是忠君愛國,最後曾國藩也沒忘初心。曹操身為漢臣,心中有漢朝。曹營中也有很多像荀彧這樣的漢臣的,無論怎麼說,曹操沒有稱帝的基礎,曹操稱帝的阻力很大。袁術就是前車之鑑。
當然,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沒有一點稱帝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天下沒有完全蕩平,江東有孫權,蜀中有劉備也是其原因之一。曹操最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願做回周文王,多少說出了他無法稱帝的無奈。
-
4 # 約定9521
一曹操出身低微,於士族階層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由於出身的關係,曹操聰小藐視封建禮法,如不喜歡他叔叔,在叔叔面前裝中風,叔叔告訴了他的父親,曹操說我那裡有中風,這是叔叔不喜歡我,在陷害我。從此曹嵩再也不聽信曹操叔叔的話了,曹操與袁紹曾鬧人家新婚的洞房,大呼有小偷,結果新郎都出去了,曹操進入洞房拿著匕首脅迫新娘,並趁亂逃出洞房,袁與曹二人落入荊棘叢中無法脫身,曹操大喊小偷在此,袁紹慌亂之中一躍而起,逃出荊棘叢 由於曹操從小對封建禮法的背叛,導致他成人之後與封建士族階層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既使他有稱帝的資本,也得不到士族的支援,二曹操被劉備所鎮,不能稱帝,曹操之所以不敢稱帝,是因為他有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劉備,如果劉備在世他稱帝的話,劉備震臂一呼,加上劉備本是漢家後裔,中山景王劉勝之後,漢景帝玄孫,當今的皇叔,他的號召力不可不為強,如果曹操一意孤行,稱帝的話,屁股還沒坐穩,就會被劉備打敗因為這時的劉備挑著是恢復漢室江山的大旗得到士族的支援,他曹操無法反抗,只能束手就擒。三曹操的志向是做周公,而不是霍光,曹操死前,孫權因殺關羽與劉備交惡,上書曹操建議曹操早正大位,曹操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椰。曹操一生都守著他不稱帝的底線他在詩中不只一次流露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願望他又說若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堅持攜天子以令諸侯,終起一生不稱帝,這既使他一生最聰明之舉也是他一生最奸之舉,他堅持奉漢獻帝而不廢除漢獻帝,這是他最聰明之舉大漢行廢立之舉的權臣霍光死後家族被滅,董卓行廢立之舉被族滅,這些曹操都是記在心裡的所以即使漢獻帝向他哀求君若能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那意思就是如果你能輔佐我就輔佐要他做是不能的話情願將皇位讓給你,但曹操就是不答應,他寧可讓漢獻帝做名義上的皇帝,自己也絕對不會做皇帝。他曾明確的說他做周文王讓他的兒子做周武王好了。後曹丕代漢稱帝。
-
5 # 拓跋飛翼
一代梟雄曹操
曹操 (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是東漢末年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是三國曹魏的奠基人。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統一北方,稱得上一代梟雄。
曹操為何至死也沒有稱帝在曹操控制漢獻帝后,為何沒有廢掉,自己稱帝?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一、東漢末年漢室衰微,但是餘威還在。在鎮壓黃巾軍起義崛起的地方諸侯,都打著匡扶漢室的旗幟。曹操也不例外。曹操如果當時稱帝必成眾矢之的。
二、時機不成熟。儘管曹操官職做到了漢丞相,漢獻帝也是其手中傀儡。然而,曹魏大臣中漢臣者甚多,全部誅殺一時不太可能,很多都是其重要幫手,如荀彧。另外,外部有劉備,孫權等強敵環視。稱帝時機不成熟。
三、權力控制需要一個過程。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知道成為帝王需要一個過程,必須水到渠成。曹操用一生都在做,可惜壽命不如願。假設再給曹操幾十年,漢獻帝故去,我相信,曹操一定會登基為帝的。
不管怎樣,曹操沒稱帝,卻給兒子稱帝鋪平了道路。
-
6 # 風逍逍兮易水寒
大家好,我是歷史風雲閣閣主!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時期之一,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力,這個時期,發生了太多的歷史故事,出現了太多栩栩如生的歷史形象,讓大家對三國時代充滿了嚮往。
三國時期就是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鬥智鬥勇,三國的君主分別是曹操、劉備和孫權。其中曹操在中國歷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在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曹操是三國時魏國的奠基者,他自黃巾起義嶄露頭角以來,大半生都在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擊敗了呂布、袁術、袁紹、馬超等大敵,統一了北方,為魏國的建立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礎。其實曹操在世時就已經統一了北方,具備了稱帝的基礎,但是他為什麼終其一生都未稱帝呢?
其實曹操心中是存在著“匡扶漢室”的理想的。曹操生於東漢末年,那是一個亂世,他的祖父是宦官的養子,曹操從小就見慣了亂世的悲慘景象,也受夠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他與其他眾多大漢子民一樣,對匡扶漢室有著謎一樣的執著。
還記得曹操早年許下的願望,他想在他死後,自己的墓碑上能刻上“漢故徵西將軍之墓”,他最大的願望不過是做一個徵西將軍,而當時西域外族眾多,給邊境帶來了無數災難,正是亂世的起源,也是歷代皇帝關注的重點區域。從這裡可以看出,早年間的曹操是一個充滿熱血報復的愛國青年。
之後,曹操一直抱著這個理想打天下,也藉此吸引了志同道合的荀彧、荀攸等人才的投奔,為自己稱霸天下組成了一套頂級的文武班底。之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將自己的名聲與漢室牢牢綁在一起,曹操每一步行動都用漢室的名義去進行,雖然少了許多羈絆,但是也多了一份道義上的掣肘。
為了這個道義,曹操漸漸揹負了他稱帝之路上一個沉重的思想包袱,而這個包袱他不能捨棄,也不願捨棄。一旦拋棄,則是對自己以往行為的全盤否定,所以曹操才會說出那句經典的名言: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他不是不想稱帝,而是不能稱帝。
不僅如此,曹操還是一個務實主義者,縱觀他一生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很多時候看重的是實際的利益,而不是自身的虛名。他雖然有稱帝的野心,但是也會冷靜的權衡利弊。
皇帝的位置固然誘人,但是如果自己稱帝就需要揹負萬世的罵名。劉邦建立漢朝後,因為韓信等異姓王的反叛,定下了“非劉姓子孫不得稱王,否則天下共擊之”。曹操雖然強大,但是還沒到一手遮天的地步,如果稱帝,那就是與天下人作對,任何人都可以討伐他。
而且,當時還有南方的孫權、劉備在虎視眈眈,就等著曹操犯錯。不稱帝,劉備和孫權還是名義上的漢臣,朝廷的命令他們還是得服從,實際上就是自己的命令。自己進攻孫劉聯盟,是除逆,他們如果攻擊自己,就是造反。如果曹操稱帝,就會失去這合法的道義外衣,給了孫劉兩家攻擊的口實。曹操不願意為了這個虛名,放棄實際的利益。
最後,曹操已經是天下第一大諸侯,也是漢室朝廷的實際掌權者,漢帝只是他手中的傀儡,曹操在北方是可以呼風喚雨的存在。他已經成為魏王了,該有的權力都有了,再稱帝只不過是多了一個名號,多此一舉罷了。
再加上曹操對士族採取的是敵對政策,他稱帝得不到士族的支援。古代封建社會實際上就是世家大族的統治,士族掌控著全國大部分權力和利益,皇帝就是最大計程車族長,曹操得不到大部分士族的支援,稱帝之路自然就困難重重。而曹丕上位後,頒佈了“九品中正制”,給了世家極大的好處,所以曹丕能得到世家的支援,他在曹操打下的江山上順利稱帝了。
其實,稱帝對任何人都是一個誘惑,這個世界上沒有聖人,誰都想當那個前呼後擁,權力滔天的皇帝,曹操肯定也不例外,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曹操並沒能稱帝,後世人對他的評價也因此事緩和了不少,這也算是因禍得福了吧。
回覆列表
曹操沒有稱帝的主要原因是時機不成熟。這個時機不成熟的原因有好多,一是考慮天下還沒有統一,漢家天子的招牌還不想丟。二是考慮朝中大臣不乏漢朝舊臣,恐激起漢朝舊臣反對,雖然弄死了“孔融、荀彧”等人,但孔融荀彧可能代表了部分人心向漢的朝臣,即使強行上位,也會動搖根基。三無人勸進。四是皇帝沒有讓位的意思,曹操逼獻帝,獻帝一直沒有禪讓的意思。這樣就尷尬了。
在南北朝也有類似曹操的情況,比如“東晉桓溫”大權在握,窺伺皇位已久,就暗示低下的人勸進,一次他躺著對親信說,“這樣寂寞無為,將被文帝司馬昭,景帝司馬師所笑”低下的人都不吭氣,一會兒他又坐起來說,“不能流芳千古,難道不能遺臭萬年嗎”?桓溫路過王敦的墓邊,望著墓說,“真是個能幹的人,真是個能幹的人”這都是暗示勸進,所以朝臣勸進也很重要,如果沒有部分朝臣勸進,說明時機還不成熟,曹操也不例外。
還有就是皇帝禪讓,禪讓也很重要,曹操逼獻帝就是讓獻帝禪讓,獻帝沒那意思曹操也沒辦法,但還不能明說。東晉桓溫也是幾次暗示“簡文帝”禪讓於他,結果人家沒那意思,桓溫氣的廢了好幾個王,最後病死了。
還有南宋“劉裕”宴請大臣,席間談話就有當皇帝的意思,但還不能明說,散席後,有個叫“傅亮”的大臣在路上才“醒悟”過來宋王劉裕在席間話裡的真實用意。就連夜叩開王府大門,告訴劉裕,說要回京師,宋王劉裕是心中大喜,總算碰了個明白人,不然就和桓溫一樣尷尬了。
所以幹什麼都講究個時機,說到曹操不稱帝的原因,其實就簡單一句話,時機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