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葳蕤且饕餮

    戰國七雄中趙國名將輩出,何止戰國四大將中的廉頗和李牧,還有紙上談兵的趙括他爹趙奢,司馬尚,龐援等,都是名動一時的一代名將,還有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

    可惜的是趙武靈王死於自己兒子之手,後來的戰國昏君太多,李牧被秦國施反間計死於自己人之手,廉頗被一個太監汙衊“廉將軍尚善戰,然一頓三遺屎”給害了,被趙王掉離前線,自毀長城。而是改用紙上談兵的趙括,造成了長平之戰的大敗,國力損失殆盡。最後留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千古遺憾,徒令後人憑弔。

    加之趙國又處於現在的華北平原,一馬平川,屬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只能靠將領的發揮,而名將又不受重用,長平之戰損失四十萬青壯,無兵可用,只能亡國了。

  • 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趙國的變法只在武力,不在民生

    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的軍事力量不斷增強,成為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爭鋒的國家,尤其是有了一隻極其強大的騎兵。然而趙國的改革沒有涉及到民生方面,趙國的國力其實並沒有增強多少,感覺就像是現代的前蘇聯,蘇聯被美國拖垮,趙國被秦國拖垮。說到秦國,這又涉及到了趙國沒落的第二個原因。

    趙國生不逢時。

    趙國國君可能在想,既生瑜何生亮,既然有了趙國,上天為何又要派秦國來打壓自己。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綜合國力急劇上升。甚至能以一國敵過六國。有秦國在,趙國沒有施展的空間。

  • 3 # 周沛觀市界

    你這話說得就過分了啊!!!

    趙國後期長平之戰以前,那可是一國之下,萬國之上的。尤其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本來都想著要吞併秦國的。而且趙武靈王含恨九泉之後,仍然是戰國中除秦國之外的老二。從這方面說,趙國已經是相當強悍了。而且趙國本身處於四站之地,北邊匈奴瞭解一下,東北燕國攪屎棍瞭解一下,東邊齊魯大地瞭解一下。南邊在長平決戰的時候已經被秦國佔領了,這逼得趙國根本沒有退路。

    至於,題主所說的沒有崛起,可能是想表明的是為什麼沒有最終搞定秦國,而被秦國搞定了。這個問題在我之前回答的長平之戰裡面已經詳細說明了。

    而且,戰國四大名將也是秦國兩個,趙國兩個。司馬遷平價四大名將的標準就是哪個名將能夠單獨跟秦國硬剛,哪個就是戰國四大名將,而能夠跟秦國正面切磋的也就廉頗和李牧。更牛的是,這兩個在位的時候,秦國還搞不定他們。

    為什麼趙國搞不過秦國,核心原因還是秦國的經濟是要明顯強於其它諸侯國的。戰爭最終比拼的還是綜合國力的比較,在當時都是冷兵器的時代,最終比較的是人多和糧食多。而秦地自古以來就是天府之國,導致戰國末期,其它諸侯國的經濟跟秦國比起來那都是比不了的,唯一可能比一下的是楚國,但是楚國在長平之戰之前就已經大傷元氣了,所以在長平之戰的時候,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跟秦國單獨硬剛的。

  • 4 # 扶起夫子說清楚

    西周建立的國家是周天子為大哥,分封國為小弟的邦聯制國家。春秋時期,大哥的地位下降了,說話不好使了,小弟之間經常打架,所以叫春秋無義戰。戰國期間,沒有大哥了,小弟之間直接吞併、消滅了,突破道德底線了。所以,這個時期國家要想崛起,需要三個變數—國力、戰力、突破道德底線的能力。在突破道德底線方面趙國吃虧了。

  • 5 # 邁向頂峰的那一朵白雲

    在戰國崛起,需要具備許多條件,包括:政治上中央權利集中;經濟上能夠經得起長期戰爭的消耗;軍事上有足夠的軍隊規模以及稱職的將領;思想上有兼併他國的決心等等。這些因素缺一不可,即使趙國先後出現許多傑出將領,由於其他條件沒有具備,所以沒有象秦國那樣統一天下。

  • 6 # 拈華壹簫勘風雲

    首先有兩名名將說明,軍事上實力可以,戰國後期戰國軍事實力是可以的,至少長平也讓秦國不過是慘勝,說明實力不弱,但是一個國家的崛起是綜合實力的體現,長平的失敗其實更多的是綜合實力的失敗,綜合實力包括經濟,長平打了三年,實際是平手最後趙國撐不住了,問齊國買糧沒成功,不得已才換成趙括,要決戰的是趙國,因為他那時耗不起,說明經濟上拼不過秦國,還有外交,在長平期間,沒有一個國家援助過趙國,說明那時他沒有盟友,戰後還一度被燕國侵略,說明趙國外交也不行,反觀秦國除了經濟優於趙國,戰略上執行遠交近攻策略很堅決,所以一個國家崛起不是靠一兩個人而是綜合實力

  • 7 # 歷史U意思

    只能說題主對於崛起的定義有點不明確。

    我們先從主體上分析一下趙國的崛起史。

    趙國從三家分晉到趙武靈王的這一段時期,一直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國家。直到趙武靈王的出現。由於受到與中山之戰失敗的恥辱,趙武靈王釋出了“胡服騎射”的國策,全國士兵改變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為緊小為特徵的胡服,改變傳統的步兵為主體的軍隊結構改為騎兵和弓弩兵為主體的軍隊構成。

    這樣一個國策,雖然在實施初期遭到了眾多華人的反對,但是在短期內就使得趙國計程車兵單人騎兵戰力迅速增強。看一下當時趙國的戰績就知道其軍力的強大了:在東北攻滅了中山國,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定了雲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雁門(今山西忻州市代縣)、代(今河北蔚縣)三郡,並修築了較長長度的“趙國長城”。這樣看來,大有趙國軍隊橫掃諸國的勢頭。

    如果單從軍事方面來看,趙國確實崛起了。而且從趙武靈王開始,他還是個軍事天才。曾經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從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能有這樣的軍事思想,可想而知也是個軍事家級別的了。

    趙國的名將還有趙奢、廉頗、李牧等等,由於篇幅有限,這些名將的戰績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自從趙武靈王退位之後,趙國雖然還是如此強大,曾經數度擊敗強大的秦軍,可是這樣的勝利卻不能持久,而且是守護國土時的勝仗,對於開疆拓土而言,還是秦軍更為專業。

    我們再來看看真正做到崛起的秦國是什麼樣的,自從秦孝公開始,任用魏華人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圖強,商鞅得到了施展他改革變法理想的舞臺。我們來看一下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拿“胡服騎射”政策和“商鞅變法”的政策做一個對比的話,你就能明顯看出來,趙國只是在軍事上做出了重要的改革,提升的是趙國的軍力。但是,商鞅給秦國制定的各項法令,從軍事到經濟,從思想到文化,可以說全面而徹底地對秦國實行了大變革,提升的是秦國的綜合國力。

    我們從長平之戰的過程和結果就能看出。長平之戰的前期,擅長防守的廉頗野戰甚至被秦國的一個軍區司令員王紇吊打。在轉入防守以後,雙方的較量就變成了綜合國力的較量了。雙方都投入了數十萬的大軍,那麼多軍隊需要強大的後勤保障。於是,撐不下去的趙王,換上了更有進取心的趙括,能撐下去的秦王,偷偷換上了令人談之色變的白起。才有了40萬趙軍被坑殺的戰爭結局。

    說的極端一點,如果秦國沒有白起、王翦這樣的名將,就是普通一點的將領領兵,那秦國統一的步伐會減慢,但是這個大的一通天下的趨勢是不變的。因為到了戰國中後期,其他的諸侯國要麼在內訌,要麼在狂妄自大、要麼在渾渾噩噩,要麼在委曲求全,只有秦國,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逐漸擴張土地,獎勵耕戰。

    而趙國,即使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名將,但是因為國力有限和政策不明的緣故,是很難真正做到崛起的。

    而且,秦國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了,以至於守住函谷關,就完全沒有了後顧之憂。

    趙國呢?其地理位置比魏國、南韓稍微好一毛錢的,但是也還是軍事上所說的“四戰之地”。與匈奴、燕國、齊國、魏國、南韓、秦國都多有接壤。這樣的地理位置實在有點尷尬。稍微有一點崛起的勢頭,就會有其他國家來踢一腳。長平之戰的起因,不就是南韓的上黨郡郡守馮亭要把上黨郡獻給趙國而導致秦國攻趙爆發起來的嗎?

    並且,後期的趙國出現了趙遷這樣的昏君,在前方戰事吃緊的情況下,居然中了反間計,殺害李牧,撤掉司馬尚。這樣的國君只能眼睜睜看著國家滅亡,又從何談崛起呢?

    綜上所述,第一,趙國缺少一個長期堅持提升綜合國力的國策,第二,地理位置又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三,後期出現昏君。

    因此,雖然有趙奢、廉頗、李牧、趙武靈王這樣的軍事家,但是仍然不能真正崛起,最終落得國破家亡而已。

  • 8 # 老馬碎碎念

    趙國名將很多。別國也不少。

    一個國家崛起,名將不重要,制度最重要。秦國跟趙國比,兩個優勢無法被模仿。一是商鞅變法,留下的耕戰立國的制度。重農輕商確保糧食生產,戰場立功獲益豐厚。二是用成熟的青銅工藝製造標準化部件的武器。武器維護和使用門檻極大降低。前者保證了秦國所征服地區的居民很快能夠成為積極性很高的戰士。後者降低了從農民轉化成士兵的訓練時間。

    秦國與六國交鋒也經常失敗,但是每次都能化險為夷,東山再起。別的國家都沒秦國這麼頑強的恢復力。這就是制度的優勢。

  • 9 # 爛好人i713

    趙國是最後一個變法的國家 雖然民風尚武彪悍,但是趙國地處貧寒之地 趙國士兵只能依靠邊境貿易存活 財政根本跟不上 所有沒有錢糧支撐 只能被動

  • 10 # 糯米糰團兒

    趙國在那倒是後勤方便。所以秦國前期都不敢懟趙國。直到昭襄王時期。國力已經盛的不行了。才敢上去懟。雖然贏了。也是慘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把玻璃擦乾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