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建為悟行抱一行者
-
2 # 何必強求
不可以。
儘管哲學界比較多的看法是不把哲學看成是一門學科,但中國權威的關於哲學的解釋,還是把哲學看成是一門學科,看成是成體系的知識,也就是說有自己特定的領域,可是如果認為哲學有自己特定的領域,那麼傳統的一種說法,即哲學是所有科學之母的說法就無法成立了。《現代漢語辭典》中“哲學”詞條是這樣說的:“關於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的學說。是在具體的各門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點。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兩大對立派別。人和世界的關係問題已成為當代哲學研究的重大問題”
世界上關於哲學的定義各有不同,而且還都自認為是哲學的範本。這也就說明了哲學這門學科最起碼到目前為止,在世界上還沒有形成完全統一的共識。這樣一來那個是權威呢?
五花八門的信仰暫且不表,大家還記得“哥德巴赫猜想”嗎?溫習一下,對數學有恐懼症的勿入!
哥德巴赫猜想:我們容易得出: 4=2+2, 6=3+3,8=5+3, 10=7+3,12=7+5,14=11+3,……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呢? 這個問題是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於1742年6月7日在給大數學家尤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稱作哥德巴赫猜想。
同年6月30日,尤拉在回信中認為這個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無法證明。
現在,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個大於等於6的偶數,都可表示為兩個奇素數之和;每個大於等於9的奇數,都可表示為三個奇素數之和。其實,後一個命題就是前一個命題的推論。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簡單,要證明它卻著實不易,成為數學中一個著名的難題。18、19世紀,所有的數論專家對這個猜想的證明都沒有作出實質性的推進,直到20世紀才有所突破。1937年蘇聯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用他創造的"三角和"方法,證明了"任何大奇數都可表示為三個素數之和"。不過,維諾格拉多夫的所謂大奇數要求大得出奇,與哥德巴赫猜想的要求仍相距甚遠。 直接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們採取了迂迴戰術,就是先考慮把偶數表為兩數之和,而每一個數又是若干素數之積。如果把命題"每一個大偶數,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那麼哥氏猜想就是要證明"1+1"成立。從20世紀20年代起,外國和中國的一些數學家先後證明了"9+9""2十3""1+5""l+4"等命題。
1966年,中國年輕的數學家陳景潤,在經過多年潛心研究之後,成功地證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個大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一個素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2個的數之和"。這是迄今為止,這一研究領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這顆"數學王冠上的明珠"僅一步之遙,在世界數學界引起了轟動。"1+2"也被譽為陳氏定理。
看到了吧,簡單的一道數學題裡面蘊含了奇妙無比的科學真理,“哥猜”的哲學理論就是:“數學界有一個共識,一流世界難題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解決它而產生的新的數學方法和新的數學思想必將拓寬數學基礎。試問哪一門成熟的科學能離開數學的發展?所以說世界難題的破解是一隻會產金蛋的鵝,而不僅僅是這隻鵝本身的價值”。
那麼到底誰是“權威”?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最高理論,但這個最高理論不一定就是真的權威。現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圍繞太陽轉,這也是當代科學的定論。而最早的阿里斯塔克斯也好、哥白尼也好。他們憑什麼說出的“日心說”和“地心說”呢?毫無依據可言,僅憑主觀武斷就敢下如此“科學”的定論。人們不是說嗎:凡是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這樣看來,哲學就和談戀愛有著這樣一個共同屬性。
所以,哲學有真有假,如果就肯定的說“哲學就是權威”,無異於自欺欺人。
-
3 # 照相機先生
假如我們對於哲學這件事的底層來探究,哲學本質上就是一個假設的文字遊戲。甚至我們的語言體系構建的整個文明都是依託於假設而存在。
卡爾波普爾說:任何時候,人都是關進認知框架裡的囚籠。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在來看哲學。哲學是起源於發文,致力於在提出問題,而不是解答問題。
在哲學的流派底層,更多是邏輯的演繹,文字的遊戲,思想的思辨。
對於權威而言,哲學從來都是質疑權威和挑戰權威。
-
4 # 龍臥江南
哲學本身不可以當作權威。
哲學(英語: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哲學分支包括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科學技術哲學等。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從西方史看,科學是哲學的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出來成為與哲學並行的學科。
綜上所述, 哲學是人類瞭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哲學是對事物基本和普遍問題研究的一門學科,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科,而哲學本身不可以被當作權威。
-
5 # 失敗者聚樂部
哲學本身不是一種學識,而是一種方法。換句話說,絕對的哲學是不存在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權威了。這樣說,可能還是不太好理解,我們舉一個例子。
假如現在有兩個人,要從北京去往上海。其中一個人,選擇乘坐高鐵,需要八個小時,花費1000元。另一個人覺得太耗時,於是選擇乘坐飛機,耗時四個小時,花費1500元(耗時以及花費均為假設,不是準確數字)。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哪個人的出行方式更加值得選擇?
如果問誰耗時少或者誰的花費少,一目瞭然。但如果問誰的出行方式值得選擇,這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的答案。有人覺得做火車浪費時間,有人覺得坐飛機費錢,有人覺得坐火車安逸,有人覺得坐飛機太折騰。這是一個很難達成共識的問題。
由北京到上海,是一件事物的本質。選擇哪種方式出行,這就是哲學。所以,哲學本身並不是絕對存在的事物,更多的時候,哲學是一種方法。是一種為我們思考和解決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方法論。沒有對錯,沒有權威,有的只是每個人的價值掛念以及對事物的接受程度。
就像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說如雨後春筍般問世,並迅速傳播開來,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大爭之世,所有學說追求的都是大治,但解決問題的辦法卻有千千萬。儒家追求無為而治,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不一而足。這些學說,就屬於哲學。百家爭鳴,也恰恰說明了哲學無權威,只是誰更適用的問題。更多的時候,它只是人們手中方法,思想的武器,而非是一般意義上存在的標準或者模板。
哲學的根本問題,是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哲學的範疇大體分為兩類,是物質第一還是精神第一,決定了是唯物主義或者唯心主義。追求天道、自身的一般主張唯心,兼濟天下的一般會主張唯物。沒有定式,沒有定法,這就是哲學。
哲學本身,就是以辯證的方法,來達到讓人聰明,啟迪人類智慧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類的認識思維能力,而進行的思想活動。哲學的基礎就是辯證,一旦形成權威、教條,也就脫離了哲學的範疇。
哲學,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的,沒有物質,哲學就是去了研究物件。歸根結底,哲學只是人類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科學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一種物質或者一種標準。自古以來,就沒有權威的哲學,只有信仰某種哲學的統治者或者統治階級。哲學本身當然不可以被當做權威來頂禮膜拜了。
-
6 # 指尖科技說
“權威”這個詞,從本質上,就已經與哲學背道而馳。
哲學的本質,是在邏輯自洽基礎上,懷疑、思考、思辨,對哲學的思考和學習,哲學就是要不斷變化,從而可以不斷進化。
而權威恰恰相反,權威就是由有影響力的人,或者有影響力的觀點,直接把他們研究和思考的結果告訴你,權威的目的,是讓你不用思考,直接接受。
跟哲學不同,權威是要阻止變化。
但是權威也很重要,人類生活中的知識,有很多知識,不是經常需要改變的。
但是這些不會經常需要改變的知識,如果每個人都用哲學的方法重新思考一遍,或者做實驗重新做一遍,那就像重新“製造輪子”一樣,多此一舉。
更多時候,很多知識的驗證,是很困難的,對單個人來說意義也是不大的。
這個時候就需要權威,直接把那些不容易改變的知識結果直接告訴我們。
我們也可以在權威已經做出的貢獻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進行哲學思考。
簡單來說,哲學是最不把權威當權威的學位。
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科學,實際上,也是在科學哲學理論完善後,才慢慢變得更加堅固,或者說,“科學”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哲學理論。
哲學和權威會有衝突,所以我想題主的關鍵,應該是想要知道“當哲學和權威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相信哲學還是相信權威?”
這句話最好的問法是“當哲學和權威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哲學還是以權威角度思考?”
因為科學本身就是哲學的理論,你可以嘗試使用科學理論去理解“權威”給到的意見。
如果它與我們的常識相悖,那就暫時否定它;如果它與常識相符,那就暫時肯定它。
當然還有人說,你自己知道的常識,不一定是對的,也不一定是完整的。
但就是因為這樣,你可以不斷完善你自己的常識,如果新的常識出現,那就進化你自己的常識,重新審視權威的觀點。
這個過程本身,是符合哲學思辨的。
黑格爾認為,人類是無法認清真實的世界的;科學理論認為,科學極為重要的特點,就是“可證偽”,也就是可以被推翻。
所以一個理論被自己不斷重塑,不斷推翻,並不可恥,這正是正常的認知提升的途徑。
-
7 # 真我與自我的對話
這個問題要分怎麼看?
表面上,哲學真的當不成權威。
但所有的領袖都是哲學家,這句話也是正確的。
哲學本身不具備意義,但哲學的實質是指導人們工作生活的。學習哲學,研究哲學,就是掌握一種處世的世界觀方法論,這麼說來,哲學的意義就可以涵蓋天地萬物。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道至簡,物極必反。複雜的都是最簡單的,簡單的也是最複雜的。
回覆列表
哲學是研究規律學、價值觀、方法論的人類和自然的偉大學科。對它的研究無止境,值得崇尚和踐行。但是其本身主張兩分法、平衡觀、謙遜論、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