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眼看花
-
2 # 六和麥田
溝通與合作
在此我們先欣賞一則案例:一個孩子回到家之後,家長向孩子提出學習要求,孩子迴應了家長一句話:“老師沒說”或者有的時候迴應家長的是:“老師說的”而家長聽到這句話之後也沒有去向老師詢問是不是真的,通常都是預設的。 總覺得孩子是不會騙人的。因此孩子也正是利用了這麼一點信任與空隙,於是他在家裡也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具體的說吧,一個孩子說要向家長要十塊錢並且跟家長說,這是老師要求要買的,家長也就想都沒有多想,就把錢給了孩子。可不知道孩子拿著這十塊錢去做了什麼事情,孩子拿著錢到底去買了什麼呢?
等到老師把學生在校的情況通報給家長的時候,家長才知道自己所給的那十塊錢,原來是讓孩子去買水晶泥了。孩子的水晶泥又在上課的時候悄悄的在玩,不僅影響了上課的注意力,還影響了學生的作業情況。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總是埋怨家長管不好錢,讓孩子亂花;而家長也是在埋怨老師管不好孩子課堂上的表現,如果你怨他他怨你,那麼孩子的教育肯定就出問題了。
如果我們的家長在面對剛才所說的那種現狀的時候就跟孩子說:“我打個電話問一下老師,或者我發個微信問一下老師,看看是不是真的?”也許孩子說謊討錢的行為就會杜絕了他沒有多餘的錢,他也就不會動了歪腦子去買什麼水晶泥之類的東西,也不會有機會充值遊戲幣,況且這些東西對孩子的健康也是不利的。
同樣,我們老師也不要總是感覺到家長什麼事情都會向我們問一問,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是我們家長與老師很好的溝通方式,有了一份這樣的溝通才會互信共贏,那麼我們孩子的教育就會形成一股牢固的合力。
老師,相信家長,家長也相信老師,彼此溝通,沒有間隙,那麼孩子也就不會趁機去抓住那些空白點去犯同樣的錯誤了!
這還是最基礎的,其實在家校合作中還有更多的合作領域,還有更細的合作領域,需要我們家長與老師共同努力,築起教育的牢固的萬里長城。
-
3 # 方可成圓
關於老師和家長如何相處或者合作,才能對孩子的教育起到最積極影響的作用,其實這樣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挺多遍了。無非就是以下這幾點我再重複強調的東西。
第一肯定是家長和教師之間互相的信任,所有的教育都是賤人,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家長只有新的學校新的老師,你才放心的,把自己的孩子放到學校,讓老師去教育,相信學校的老師一定可以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照顧好。在這裡我要強調的一點是,家長必須信任老師,有時候確實是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被批評了,但有時候有些家長卻還是很寵愛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一點錯都沒有那麼對這樣的情況,老師是非常難去處理解決問題的。
第二肯定是多溝通,家長和老師之間最好是保持一種經常溝通,但是不會太頻繁的一種關係,這樣是最好的最適合的溝通,可以讓兩個人之間互相瞭解,老師可以透過家長了解到,孩子一般在家裡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或者是處在一個怎麼樣的生活環境當中,這樣也方便老師去,對於孩子更加專業化的教育或者管理。而家長可以透過老師瞭解到,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方面選看是不是很重要,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你瞭解到老師的為人如何你才更加的放心自己的孩子去北老師教育,你說對吧。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我說的,這兩點只要把握好,這兩點一定會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在家裡都能起到一個非常積極良好的發展作用。
-
4 # 慧慧的小康生活
家長負責孩子的品德教育,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常言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學習習慣、品德的養成有著與生俱來的影響。孩子在三歲之前的啟蒙教育,就已經可以看出孩子之間的差距了。
如果孩子在入學前已經有很好的學習習慣, 較強的上進心,進入學校後,學習對他來說應該不是很困難的事。
教師負責在學校教書育人。在教育孩子做人方面,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不應該出現斷層或矛盾的地方,否則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干擾。
其次,教師重要職責是傳授新知識。所以說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
5 # 井岡山裡人
在對待學生的教育問題上,要讓教師和家長相得益彰,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①加強“家長學校”的建設。許多家校矛盾的產生也並非家長惡意鬧事,而是家長沒有完整、健全的育兒觀念。由於育兒觀念的缺失,對老師的一些善意的、正確的做法無法理解。觀念的衝突就可能導致語言、肢體的衝突。目前,人民群眾對教育的不滿意,極大部分都來自家長的不滿意,而家長的不滿意又有相當一部分來源於家長的育兒觀念的問題。所以我覺得要改善家校關係、改善家長與老師的關係,就應該加強“家長學校”的建設,以完善家長的育兒觀念。
“家長學校”的建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該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以負責轄區內“家長學校”的建設以及轄區內家長正確育兒觀念的建立及更新。從社群到幼兒園,再到高中都應建立相應的“家長學校”。“家長學校”要定期請專家學者為家長傳授育兒知識、健全育兒觀念。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家長學校、家長之間要建立有效的縱向溝通渠道,如QQ群、微信群等,定期在群裡請專家學者講課,定期推送育兒知識,以讓家長建立正確的育兒觀。
家長的觀念跟上了,家校矛盾、家長老師間的矛盾應該減少大半。
②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弘揚正能量。最近幾年,家校矛盾日益凸顯,與自媒體的推波助瀾有一定的關係,開啟網路,各種八卦鋪天蓋地、真假難辨,許多網友不用腦子憑心情,添油加醋地肆意轉發。常言道,假話說了一百篇也就成了真理。教育生態環境的惡化,網路噴子記不了頭功也能記個二等功。
網上有句這樣的話,“你從30樓往下看,全是美景,但你從3樓往下看,全是垃圾,人若沒有高度,看到的全是問題,人若沒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雞毛蒜皮!”細想一下,真有點道理。
③不能貫壞了家長。近年來,家校矛盾,老師敗陣的佔極大多數,賠錢的、被打的、降級的、調離的、辭職的常有,當然,如果你再想遠點,輸得更慘的是我們家長,因為跪著老師那能培養出站著的學生。有時我想,老師是個單獨的個體嗎,他們依靠的組織在哪?是不是“穩定壓倒一切”在作怪。學校及其主管部門也該適時適地地直直腰桿,老慣解決不了長久問題。
④因材施教,正確面對。老師應多與家長溝通,告知客觀認識小孩的方法,讓家長能及時發現自己小孩的長處與短板,儘早為自家小孩作出大致的生涯規劃並付出相應的努力方向。
⑤家校互約互認。在教育生態沒徹底改善之前,個人認為家校互約互認很有必要。家長會上,老師完全可以說出老師的無奈,請家長說一說,希望老師管教你家小孩到什麼程度?並以書面形式約定。當然這種約定要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去做。
家庭與學校本來就是同一戰場的兩條戰壕,老師與家長本來就是這兩條戰壕裡計程車兵,他們生死與共,目標相同,真心希望二者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育我們的下一代。
-
6 # 雲朵記憶921
首先,把孩子當做一個正常的個體對待,因為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同時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只有家長和老師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我們才能做到和孩子真正的交流,只有這種交流,才能產生信任和互相理解。其次,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牽著孩子的手一起向前,給孩子引導,做孩子的領路人,授人以漁。最後,不溺愛,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和空間,孩子的路終究要孩子自己去走。教育孩子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每個家長應該針對孩子的情況因材施教只是希望這一路相隨的路上有愛相伴,而不是以愛之名的道德綁架。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雞飛狗上牆”的時候,希望老師和家長擺正心態,深呼吸繼續前行!
-
7 # 使用者3174983002242411
親近孩子,懂孩子的內心,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說話,用心去愛!多找機會與老師溝通孩子在學校表現,如果很好就保持,不可驕傲,如果不好,不要焦慮,給他時間,好好溝通!
回覆列表
“百年樹人”,教育這件事情太神聖也太複雜。
這裡要先談一點筆者的一點感受。話題從新加坡的教育“大改”說起:新加坡作為一個自然資源匱乏的狹小島國,卻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經濟強國;同時,該國的教育水平又號稱“亞洲第一”,在全球也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實的”教育移民“國家。可以說,在筆者以前的認識裡,新加坡的教育機制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方向,因為在他們那裡真正落實了我們一向推重卻又難以實施的“因材施教”原則。
比如,新加坡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實施分流制度。小學一年級到小學四年級課程統一,小學四年級後實行第一次分流;小學六年級後,學生進行第二次分流考試:根據成績學生分別進入特別班,快捷班或普通班。第三次分流是中學結束後,合格的中學畢業生將根據興趣和成績選擇以後的教育資源。比如成績優異者經由理工學院進入大學,成績一般的少數考入私立學校,其餘就被分流到普通學校或工藝學校,再進入工藝教育學院。
也就是說,學生在小學四年級之後即使學習相同的課程,難度已經有區別了。不會再出現學習基礎、能力和興趣不在同一層次的學生被硬生生捆綁在一塊,接受相同的課程和難度的現象。
而我們恰好相反。學習基礎、能力和興趣不在同一層次的學生被放在同一個班級,學習同樣的課程,接受相同的難度,這勢必造成了部分優秀學生不夠吃、吃不飽,另有一部分學生吃撐了、不消化,另一部分學生是徹底沒有了食慾,死活不開口。目前的中小學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厭學、逃課、不願進教室,就是因為這些同學在小學階段已經掉隊,後來因為必須要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不得已進入了初中,而其實早被甩掉在十萬八千里開外了。
就像有網友所說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好壞都上初中,考零分也可以。初中每個班一群混子,學不會上課就是說話打鬧,調侃老師;下課打架吸菸欺負同學,管的嚴了甚至罵老師打老師。他們放棄自己的受教育權,卻在嚴重影響著其他學生的受教育權。
這樣看,一定是新加坡的教育機制合理,我們的較為落後嗎?
——問題來了:從2024年起,新加坡奉行了幾十年的中學分流制度將被廢,除, 了!
原因之一是限制了學生實現逆襲的機會。
“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盡最大努力去發現他們的優長,進而因材施教”,這應該成為教師和家長共同的理念和信念。
教育,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