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徐悲鴻與張大千都是魏碑名師的弟子,但是,他們的風格迥異。怎樣看師資與天資?
12
回覆列表
  • 1 # 江畔老侃

    徐、張二人都是公認的大畫家,然而二人似乎都有唐寅般的“心工於畫而情掛於書”之情結,但相比之下,大千的書法水平要遠勝於悲鴻。雖二人都獨鍾魏碑之技法和氣韻,且都有深諳其要領的本事,不過二者在個性上是有明顯區別的,悲鴻雖開朗但更顯內斂,大千雖善靜但多露狂放,故而悲鴻的字柔多剛寥,大千的字則剛多柔少!或許這就是“字如其人”的正解之例。大凡習書之人都心知肚明,性格能決定命運,也大可左右書風。比如某大家有數十弟子,都被其要求從顏入手,十餘年後搞了一次師徒聯展,結果所展作品除顏意猶在外,其各自的書風特點卻迥然不同,顏柳歐趙都是相對單一的書體,而魏碑卻是相對寬泛的書體,僅“龍門二十品”就讓人得知了魏碑的豐富多彩,何況魏晉之風對後世的影響甚大,這也決定了後來習魏之人可隨性任意的選擇。

    從悲鴻和大千存世的書法作品來看,無論是專業評價上還是拍場實況比較,對大千書法的好感度都遠在悲鴻之上,尤其是在日本和臺灣地區,人們對大千書法的青睞程度甚至是十分可怕的。悲鴻的存世書作很少,顯得珍稀,但拍場上仍不能與大千書作的價位相比,單憑這一點就可以得出結論:大千書法要強於悲鴻書法!

  • 2 # 大同王屹峰

    徐張二位先生都是學貫中西的書畫大家。在世界上,大千之名略勝悲鴻一籌。

    雖然二位都取法魏碑,風格還是有很大不同。我以為主要有下面兩點。

    用筆多有異,大千用行筆速而絞鋒多,悲鴻使筆略緩多中鋒直行。故視覺上大千字張揚,悲鴻沉靜。

    結體上,大千書多橫而斜勢,悲鴻字上下縱放。所以大千書作多剛而險,悲鴻的健穩有正大氣像。

    二 人同法一師,終成兩個目面,主要是二

    各自性情不同使然。正象趙孟煩和王鐸一樣,都是宗法二王,最終二人書作各走一端,一個剛健大氣,一個柔美麗婉,但都是各領風騷數百年,至今不絕。

  • 3 # 我的大石畫

    所謂“字如其人”,學書者個人的性格、學養、氣度、見識、經歷等等這些都會體現在書法中。性格柔弱的人,書風一定孱弱,性格剛強的人,書風一定強勁,性格細膩的人,書風一定委婉細膩,效果粗獷的人,書風一定粗獷豪邁,所以人的書風受性格的影響。同樣一種書體,不同的人研習,最後的結果是,書風迥異,千人千面。

    徐悲鴻與張大千都是近代畫壇上的書畫大家,雖然的書法都是出自魏碑,但是收到二人個人性格、經歷的影響,書風必定各有千秋。

    徐悲鴻中西方繪畫藝術皆精通,都有非常高的成就,可惜英年早逝,書法大開大合,灑脫遒勁,但是還未到人書俱老的境界,火候稍微欠佳,但是個人的風流倜儻,才情盡顯,書風中有一種灑脫不拘的感覺。

    張大千也是才情瀟灑的人物,曾經有過敦煌數年臨摹壁畫的經歷,畫風大氣磅礴,氣韻生動。書風蒼勁有力,嚴謹有度,但也不失飄逸俊美,可以說是人書俱老,爐火純青。

    從二人的書法作品就可以看出,二人都是性情灑脫,風流倜儻的性格,書風都屬於灑脫豪邁的路子。

  • 4 # 微風秋爽

    徐張二位大師,都是國際書畫大家,張大千大師之名,咯勝徐悲鴻大師一籌,雖然二位大師都取法魏碑,風格還是有很大不同,有以下兩點,

    一,用筆多有異,張大師用行筆速而絞鋒多,徐大師使筆咯緩多,中鋒直行,故視覺上張大師字張揚,徐悲鴻大師字安靜,

    二,結論上,張大師書多橫而斜勢,徐大師字上下縱放,所以張大師書作多剛而險,徐大師的字健穩有正大氣像,

    但都是各領風騷數百年,至今,火爆,

  • 5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覺得,魏碑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而且一帖一貌,風格迥異。

    有資料證實他們兩個學一個帖了嗎?即使同學一個帖出來的,那也各具特色。

    就拿魏碑帖的數量來說吧,數百個之多。不單單是《張猛龍》、《張黑女》……而且個個顏值都非常美妙。如圖:

    我想,出現差別大的原因至少有三個:

    一是,從技法訓練角度講,這和選帖與取法側重點不同有很大的關係。並且不可能只練一個帖,融會貫通能力是關鍵。

    二是,受所處歷史背景影響,個人喜好不同,導致書法創作理念與追求藝術個性不一樣。

    三是,在書法適用物件與用途方面,自我陶醉的成份佔很大比例。

    鑑於此,不單是他們,即使是當今書法界,同樣學歐楷,有多少人與田英章寫的不一樣? 這個現象是非常正常的!同是一個父母生養的子女,也照樣有別。

  • 6 # 風中飛絮142

    因為兩人的魏碑取法不同 徐悲鴻書寫風格走的是圓融之路 取法圓筆風格 張大千書寫風格走的是險絕之路 取法方筆風格。

  • 7 # 中和之水

    張大千和徐悲鴻,都是名滿天下的大畫家,他們的畫作為中國美術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果說書畫同源的話,他們涉獵書法也不算是跨界,但就兩位美術大師來說,他們的書法與繪畫比,那還是有很大的差距。術業有專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天賦秉性也是不同的。雖然說兩位大師對書法也有習練,而且同出魏碑風格,但個體差異是再所難免。

    徐悲鴻在《自述》中曾談到:他早年在康有為門下學習書法,曾數遍臨習過《經石峪金剛經》、《爨龍顏》、《張猛龍》、《石門銘》等碑拓。魏碑,尤其是對《龍門二十品》,他更是讚賞有加,反覆臨習揣摩。

    徐悲鴻的書法很大程度師承了康有為的魏碑風格,書寫中兼有行草書的筆法,結體寬博大方。減少了魏碑的剛硬厚重,多了幾分輕靈灑脫,溫文爾雅中平添了寧靜內斂之氣。可能是受西方美術線條訓練的影響,他注重了線條的質感,也較好的掌握了節奏的韻律。應該客觀地說,徐悲鴻先生的書法遠沒有達到他在繪畫方面取得的那麼大成就,雖然用功之深,但我感到可以歸到名人書法一類。如他的一些字的結體和筆畫的質量還沒有達到書法大家的水平。

    張大千的書法頃向北碑風格,突出體現飄逸、古拙、厚重、秀清、勁健的書風。據張大千先生自己所說:“二十歲歸國,居上海受業于衡陽曾夫子農髯,臨川李夫子梅庵,學三代兩漢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

    張大千性情豪放不羈、風流倜儻的個性決定了他作品風格強烈的抒情色彩,這不僅反映在繪畫上,而且反映在書法上。大千先生的用筆之所以如此精到和個性化。由於他長期的繪畫實踐,對線條質量在繪畫的作用有了更深刻體驗,這也形成了他自己對書法的一家之言。他說:“筆法的要點,要平、要直、要重、要圓、要轉、要拙、要秀、要潤,違反這些要點那就是不妙。用筆要中鋒做主幹,側鋒幫助它,中鋒把體勢建立起來,側鋒幫助它,中鋒把體勢建立起來,側鋒來增加它的意趣。中鋒要質直,側鋒要姿媚。溼筆要重而秀,渴筆要取蒼潤,用筆要明潤而厚重。不可灰暗而模糊。”“要在剛勁快利中求柔美諧和,柔美諧和裡要有剛勁快利,在柔美姿媚中找求剛強中正”,“下筆一定要有遒健、圓勁,生動的意趣,一直連綿不斷,行筆要快而速,不可遲緩。”這就是大千的用筆筆,讓人享受到辯證而又和諧統一的美。這些也是我們今天在書法學習和習練中可以借鑑的富貴經驗。但從張大千先生的個別作品看,有些作品筆勢變化較少,用筆質感不強,形態過於枯燥,有些沒有貫徹他筆力強勁的風格。

  • 8 # 名師巨典

    徐悲鴻和張大千的書法,確實都有碑學的影子,但是他麼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就簡單來說,徐悲鴻的書法大字取法於康有為,但是相對於康有為的“爛草繩”,徐悲鴻方圓兼備,墨色枯潤適宜,明顯有所收斂,加重了對帖學的理解。

    在帖學中,徐悲鴻主要對二王和八大入手頗深,取二王法,取八大韻,通篇風格大字以碑為主,但不可以追求刀削斧砍的氣勢,小字以帖學為主,稍加碑派蒼勁。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風貌。

    而張大千的書法則更簡單了,雖有碑的底子,但是主要來自於黃庭堅。不過張大千的字很有意思,他的字方筆居多,偏向碑派,但是主要取法在帖派。這樣就讓二人形成了對碑帖取捨各不相同的風貌。如張大千是以碑入帖,而徐悲鴻則有些以帖入碑的意思。

    很有意思。

  • 9 # 素里布衣楊半

    雖然徐悲鴻和張大遷都學過魏碑,但他們最後

    的書法定型卻基本上沒有魏碑的影子,實際上,這種

    情況相當正常。

    任何書畫家在未成名之前,都有對古代經典的追求

    階段,唐楷、魏碑、及二王的書法被用作入門時期的

    教材,這幾乎是在每個初學者身上都必須經歷的事。

    但學習魏碑,更多的是要給書法技藝打下基礎,形成

    良好的書寫功底,所以,儘管我們今天看不到兩位

    大師的魏碑作品,但他們起步階段所奠定的基礎,還是

    以其他的方式反映在他們的作品裡,他們書法中所

    展現的蒼勁渾樸灑脫自如的信心,當然是與其深厚的

    各種書法鍛鍊分不開的。

    由於每個人的性格經歷文化背景的不同,最終所形成

    的書法面貌肯定不同,這是一個規律,適合所有人。

    而畫家們在表現個性書法上來的比起他人就更加突出。

    長期繪畫的經歷,會使一個人的用筆習慣產生一個

    傾向,繪畫的用筆與書法相比還是略有不同,繪畫的

    用筆更隨性自由一些,長此以往,這種獨特的用筆習慣

    會在自己的書法中形成一個語言,最終成為一種標識,

    徐悲鴻和張大遷當然也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書法語言,

    這樣的大師們欲表達自己個性及風格的慾望更強烈,

    最終他們的書法風格各異當然也就十分正常啦。

    附圖照片:明代書法家陸師道【贈紹谷詩】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明代卷)

  • 10 # 狂喜淡墨a

    徐悲鴻與張大千的書法皆取碑意,有何不同?

    張大千,自幼從母學畫,曾經留學日本攻讀繪畫,回國後出家松江禪定寺為僧,法名大千。

    後以大千為藝字號, 曾經拜曾煕,李瑞清為師,《瘞鶴銘》,《鄭文公》,《泰山金剛經》筆法,自成一家,為近代著名書畫家。

    以上是張大千墨跡。

    徐悲鴻書法亦個性獨具,曾從康有為學書,並研臨北碑,書風渾穆雅麗,格調高逸韻遠,

    徐悲鴻,大字筆意皆從康有為而得,行書屬已獨步才字,別樣趣味,其筆亦寓碑意。

    從張大千與徐悲鴻的碑體筆比較,張大千的筆畫開合大,徐悲鴻筆畫濃厚凝重,共性皆樸拙茂麗。因為都是藝術家,其筆意蘊含了高深的藝術底蘊。

    其藝術大家之藝,做為一個愛好者,不敢造次妄論,學習感悟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樂園應該如何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