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尚書》周官

    十三太保、蓋世太保、太子太保……在諸多文學、影視作品中,太保這一始置於西周的“三公”之一、聽起來頗有格調的稱呼,成為本領高強者或是位高權重者的代稱,那麼在歷史上,“太保”因何而被小說、評書作家所追捧?“太保”又代表了什麼?

    被戲劇化的“太保”之名

    “太保”一詞能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並非單單是作為古代地位最尊崇的“三公”之一,還有羅貫中的功勞。在寫《三國演義》的閒暇時間裡,羅貫中信手描繪了中國歷史上同樣戰火頻仍的唐末五代時期。

    這部書籍被羅貫中命名為《殘唐五代演義》,雖然《殘唐五代演義》無論篇幅、名氣或影響力都難與《三國演義》相當,但也為明清小說、評書以及後世的文學作品提供了不少素材。“太保”一稱,也就隨著《殘唐五代演義》的文學衍生作品一起,逐漸走入大眾視角。

    說起《殘唐五代演義》書中的太保,就繞不開書中頗有主角光環的驍將李存孝。歷史上的李存孝本名安敬思,是代州飛狐關人,出身於素有善戰之名的西突厥別部沙陀,生在亂世、長於雄關,自幼耳濡目染便是殺伐征戰之事,加上自身天資過人,一身橫練筋骨,在戰亂中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擄走後受到李克用的賞識,後被其收為養子,成為李克用軍隊中的核心骨幹。

    《殘唐五代演義》世界裡,在基本遵從李存孝的歷史出身的情況下,羅貫中進行了戲劇化描寫。李存孝因為在李克用的義子中序列十三而被稱之為“十三太保”,論及驍勇善戰,比之《說唐》中的李元霸也毫不遜色,在多年征戰中多次以寡擊眾立下赫赫戰功,甚至幾乎曾以一己之力擊敗黃巢、率軍收復長安。

    電影《十三太保》截圖,“十三太保”李存孝(姜大衛飾)

    作為羅貫中筆下的重要角色,加上具備主角身上的諸多特質,李存孝也成為許多後繼文學的主角人選。除了明初的羅貫中外,“太保”之稱也被明清時期的其他作品使用,《說唐全傳》中的靠山王楊林麾下同樣也有“十三太保”,大名鼎鼎的秦瓊恰好也是序列其中的第十三位。

    太保之稱經過各類小說、評書的多年渲染,到明清時已為人熟知,加上號稱“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作家倪匡,在此基礎上創作了小說《十三太保》,經過邵氏集團影視化改編,“十三太保”之名已經家喻戶曉。

    在戲劇化處理下,“太保”的意義逐漸偏離了早期的初始含義,成為對於某個人或某個集團麾下得力干將的代稱,並從演義文學逐漸發散到現實中來。民國時期的馮玉祥麾下也有所謂的“十三太保”,用來稱呼馮玉祥軍事集團中十三個重要軍事人物。

    用“太保”作為外號的習慣甚至還蔓延到了翻譯界,德國納粹時期的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就來自於音譯而非意譯。蓋世太保是德語“德國秘密警察”(Geheime Staats polizei)的縮寫Gestapo的音譯。1933年春季,戈林在接管普魯士警察局之後,以政治警察為核心組建普魯士“國家秘密警察處”,而音譯過來後的“蓋世太保”,也頗符合詞語意譯語境下的含義。

    電影《刺殺蓋世太保》截圖

    演義與歷史的暗和:“十三太保”的背景

    明清時期演義評書,多有歷史原型,《殘唐五代演義》自然也不例外。雖然“十三太保”之稱用在李克用諸多義子中,但這一稱呼無論是在薛居正的《舊五代史》,還是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都沒有記載。

    縱觀李克用及李存勖兩代人伴隨著晉王軍的發展壯大,一直到最後取道魏州滅後梁、建立後唐、基本平定北方的過程中,李克用的諸多義子確實居功甚偉。

    歷史上,李克用的所謂“十三太保”,指的是:

    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這十三人並非都是李克用的兒子、義子關係,其中十二太保康君立甚至比李克用的年齡還要大一些。而其餘的子輩中,除了親兒子李存勖以外,其餘“太保”或是被李克用簡拔於行伍,或是出於籠絡的目的相繼被收為義子,這些義子也幾乎構成了晉軍穩穩立足河東地區和後唐開國團隊的武將骨幹成員。

    後唐莊宗李存勖繼承了父親李克用豐厚的家底,在他經歷梁晉爭霸併成功滅梁的過程中,周德威、張承業、李存審、李嗣源等李克用時期的舊曲義兒成為李存勖建立統治的核心基本盤。在後唐建立以後,周德威、張承業、李存審等人相繼死去,“十三太保”已然消散殆盡,李存勖的核心集團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加上決策失當,繼而釀成了“興教門之變”。

    這種透過建立親緣關係控制軍隊的情況,並非李克用父子的孤例,在五代時期,這種現象十分普遍,李克用的老對頭——後梁太祖朱溫也有許多的義兒假子。

    唐安史之亂以後,由於唐中央逐步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各地逐漸演變成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軍閥又憑藉自己掌控的政治和經濟實力,逐漸形成私軍。藩鎮將領為了扶植親信、培養黨羽,保證自己對於各級軍隊的控制,從河朔地區開始,收養假子的風氣逐漸向各地藩鎮彌散,在軍隊中大量人工擬製親屬關係,致使唐後期各強藩悍將無不競養假子,於是在唐末五代時,假子制度衍習成風也就並不稀奇了。

    後唐滅後梁之戰

    關於唐末五代的評書,早在宋代就有出現,這一時期之所以成為各類文學作品的選用的“高頻時期”,除了是亂世以外,名將頻現也提供了素材。名將的誕生並非偶然,這與鴉兒軍(李克用軍隊別稱)獨特的戰法不無關係。

    李克用的父親李國昌出身於突厥別部沙陀,本名朱邪赤心,係為沙陀三部部落軍使,後因功被唐朝招撫,預備宗室屬籍鄭王系。沙陀隸屬於西突厥處月部,分佈在金娑山(今新疆博格多山,一說為尼赤金山)南,蒲類海(今新疆東北部巴里坤湖)東,名為“沙陀”的大沙漠一帶,因此號稱沙陀突厥。

    沙陀民族所身處的金娑山地區產出高質量的良馬,但馬匹數量並不多,遠遠比不上蒙古草原馬,這就衍生出沙陀人重甲騎兵的戰術,以少量武裝到牙齒的重甲騎兵帶領步兵協同作戰。

    翻閱唐末五代的史書,總能看到能征慣戰的名將率領重甲騎兵一馬當先突擊破敵的各種記載,這種普羅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一騎討”劇情,是受到沙陀人戰法的影響,偶然之間,也引導了演義文學與歷史的暗和。

    “太保”之稱的歷史演變

    “太保”不僅在演義文學中顯得實力滿滿,在歷史上,太保也是一個重要職位和榮譽勳銜。太保一職列於地位尊貴的“三公”,負責輔導與監護君王,執掌軍政等機要事務,早在西周建立初始,輔弼成王的周公旦就曾擔任過“太保”一職。

    太保作為顯官的歷史並不長,戰國後,太保之職被廢除。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復置,與太師、太傅、少傅並號四輔,名為皇帝師傅,位上公,但從此時開始,太保逐漸演變為無實際職掌,只作為對功勳老臣授予的一種榮譽官職,這種情況在兩漢以後的朝代有不同程度的沿襲。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代。唐初時,朝廷對授予“太保”一事仍然十分謹慎,按唐制,“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為三師,這六個官職均為正一品,但沒有實際職務、下轄機構以及相配置的僚屬吏員,屬於真正的“光桿司令”。

    即使如此,“太保”在唐初可並不好當,三公以及三師一般只用來授予勞苦功高且年紀較大的官員或是追贈已經過世的重臣,一般來說,三公及三師只做一次授予,同時期不可能出現演義評書中“十三太保”的情況。

    直到安史之亂後,“十三太保”這一稱撥出現了理論上實現的可能性,“太保”也就在這時開始逐漸氾濫。

    電影《十三太保》截圖

    在安祿山起兵的打擊下,唐中央武裝力量嚴重摺損,各地藩鎮林立割據,自行其是。唐朝為了籠絡軍閥,想到了透過授予榮譽勳銜的手段,但唐朝廷也不想將“太保”這一代表著大唐最高榮譽之一的勳職濫授,於是便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授予“檢校太保”的勳銜。

    所謂“檢校太保”,顧名思義,檢校,最初是檢查校對的意思,隋唐交際時,又演化出代理的意思。唐季時,尚處於實習期的官員就會加上檢校的字首。翻譯過來,檢校太保也就是代理、實習太保的意思,實際上,檢校太保也就代表了名譽太保。

    隨著唐中期以後唐朝中央政府的逐漸衰敗,不敢得罪的地方軍閥越來越多,檢校太保也因為名額不限而越發越多,僅《殘唐五代演義》中李克用的“十三太保”裡李嗣源、李嗣本、李嗣昭、李存璋、李存進、李存審、康君立、李存進中,就有八人獲得“檢校太保”勳銜,頒發之濫可見一斑。

    除了檢校太保,在漫長曆史變遷中,三公、三師、三孤的細分職位在歷朝歷代多有變換,在朝堂上即便沒有實權,但大多地位顯赫;而相對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就是三公的副手,在封建王朝後期也是一種榮譽職銜。

    《明史》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

    孫承宗畫像,曾負責教導天啟皇帝朱由校

    雖然在《明史》中,太子太保是教導太子的官員,但實際上也是作為一種榮譽官職存在。作為太子老師,本質上只是掛名,真正對太子授課的都沒高級別,少數內閣閣臣會客串講課,教習儲君的學問。以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老師孫承宗為例,即便身為帝師,最初也不過是“左庶子”的級別。至於後來加封“太子太保”,也是在孫承宗前往遼東經略之時,與教導皇帝或太子並沒有直接關係。

    太子太保作為榮譽官職,在明清對功勞較高的臣子進行加贈的情況十分普遍,明初名將成國公朱勇、抗倭名將戚繼光、以及明末唯一一位以女性身份出任官職、讓崇禎皇帝親自題詩的四川總兵秦良玉,都曾加贈太子太保。這種榮譽官職加贈在明亡以後也被清政權繼承,一直延續到清亡。

    從確定“三公”參政的西周到各種“太保”亂入影視、文學作品的今天,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文學敘述,“太保”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換。當我們品讀文學、影視作品時,如果結合史實全面瞭解,帶著疑問追根溯源,也不妨是一種學習和認識歷史的過程。

    參考資料

    《唐五代養子現象略論》 拓天梅 西北師範大學

    《明史》張廷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他和尤克里裡有什麼不同?哪個更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