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叮裡叮噹z

    因為朱元璋平定了張士誠後,實際上已經成為南方最強大的勢力。南方剩餘的割據勢力如方國珍之流已經造不成威脅。這時的朱元璋兵強馬壯,而元廷內部亂的一地雞毛。元朝的頭號大將王保保由於在朝廷內鬥中失利,此時盤踞河南山西一代,已經完全不聽元廷的節制。其餘的元朝地方勢力的實力都明顯弱於朱元璋,而且遠在西北一線,被王保保的勢力範圍隔斷。這時正是朱元璋北伐的大好時機。徐達出兵北伐先拿下了山東,以山東為穩固依託後驅逐了王保保在河南的勢力。然後從山東北部出兵直搗大都,趕走了元順帝。王保保在此過程中十分消極,丟掉河南後退入山西只顧自保,卻仍然不聽元廷號令。這使得徐達的北伐非常順利,幾乎是手到擒來。在徐達北伐的同時朱元璋也派出偏師將南方剩餘的割據勢力逐一掃平。總體來說明朝的統一戰爭幾乎是摧枯拉朽一般。

  • 2 # 鷹篆

    第一,獲取大義,為天下漢人表率。第二,兵強馬壯,邊南餘患已皆不足慮。第三,兵勢正盛,天意人願不可違。第四,借逐元廷,收攏北方人心地盤,為稱帝做最後準備!

  • 3 # Mer86

    這就是朱元璋的過人之處了。在敢於冒險的同時,還能掌握分寸,不蠻幹,不冒失。軍事戰略眼光遠超常人。

    他在進攻張士誠之前,就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是先打陳友諒,還是先打張士誠?

    陳友諒擁兵六十萬,氣勢洶洶,很難打。

    張士誠兵力不如陳友諒多,相對容易打。

    他只能二選一,必須挑一個打。因為當時陳友諒已經與張士誠聯手,約定共同夾擊,平分他的領地。非常囂張。如果他此時還示弱,只會讓陳、張更囂張。導致自己陷入極為被動的局面。

    這種情況要是換一般人,此時肯定是先打張士誠了。挑柿子撿軟的捏嘛。當時朱元璋帳下大部分人就是持這種觀點。

    即認為張士誠實力比較弱,先對付他,待拿下江浙地區後,再與陳友諒決戰。

    但朱元璋在此時體現了他的天才戰略眼光。

    他與劉伯溫的意見相同,在做決策時,力排眾議,不受多數人意見影響的說道:張士誠的特點是器小,陳友諒的特點是志驕。器小者無遠見,志驕者好生事。如果我們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會坐視不理,不會趁機來打我們。而如果我們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就一定會來打我們。屆時兩線作戰,我們的情況就很難說了。

    事後的發展,果然如他所言。張士誠坐山觀虎鬥,一直按兵不動。

    厲害,真厲害。能有如此之見識,他要是不能取天下,簡直沒天理了。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定陳友諒後,朱元璋稍作休整,轉頭就打張士誠。前後共花了兩年多時間才滅掉張士誠。

    此一役後,明軍人困馬乏,軍隊極其需要休整補給。而且當時已經進入冬季,北方的冬季冰天雪地,這時候去北伐,確實是冒險之舉。當時朱元璋手下的文官基本都不願意立即就北上討伐蒙元。支援朱元璋的只有一部分武將和少部分謀士。

    這個時候,朱元璋又是力排眾議,堅持了馬上北伐的觀點。

    他說歷代南方政權北伐,都是春天(包括後來的太平軍北伐,國民政府北伐),蒙古人肯定也知道這個特點。如果我們現在發動北伐,正好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元廷一個措手不及。拖到明年開春,就沒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了。

    再者。先前龍鳳北伐時(劉福通建立的政權發動的北伐),義軍趁元廷內訌,就打到了元朝的上都。這說明只要掌握時機,北上驅逐韃虜並非不可為之舉。現在元廷內部混戰連連,與當年情況如出一轍。這正是上天給我們的機遇呀。如果再拖半年,那時候北方某個軍閥滅掉其他軍閥,統一北方,我們再去北伐,肯定比現在困難。

    這裡插一段,簡單概述一下當時元廷的情況。

    公元1362年,元廷悍將察罕帖木兒陰溝裡翻了船,被兩個投降於他的紅巾軍將領刺殺。

    他死後不久,元廷隨即就陷入分裂。分成了兩派勢力。

    一是以割據河北、山西北部的孛羅帖木兒為首的“帝黨”,這一派人擁護元順帝。

    二是以割據河南大部、山西南部的王保保為首的“帝黨”,這一派人擁護元順帝的皇后完者忽都和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王保保是察罕的養子)

    為了爭奪最高權力,這兩派人先是嘴鬥,後來直接兵戎相見。大決戰,打得一地雞毛。

    朱元璋和陳友諒決戰的時候,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也在決戰。

    朱元璋拿下陳友諒,吞併兩湖時,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的混戰仍然沒結束。

    公元1365年,也就是朱元璋對張士誠開戰的同一年,元廷第一次內戰才以孛羅帖木兒兵敗被殺,王保保的完勝而結束。

    按理說,朱元璋吞併陳友諒,兵強馬壯,此時元廷應該集中全力對付他才對。

    然而,搞笑的一幕出現了。

    當元順帝拉下臉面,主動向王保保示好,封他為丞相,並命他進駐河南,儘快掃清南方起義軍時,王保保竟然抗旨不遵,在河南虛晃了一槍,轉過頭就直接就奔陝西去了。與割據陝西的擁元軍閥李思齊、張良弼等人對峙,意欲吞併對方。

    李思齊、張良弼那幫人在陝西當土皇帝當得好好的,當然不願意被王保保兼併。

    這樣一來,元廷第二次內戰就又爆發了。雙方大小戰鬥百餘次,內耗損失極大。

    也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朱元璋才敢集中全力對張士誠用兵。

    1367年10月9日,張士誠兵敗,江南富庶之地盡歸朱元璋所有。

    此時,不僅遠在大都的元順帝急了,就連跟王保保對陣的李思齊等人也急了。他們一起致書王保保,表示能不能先停戰?待消滅了朱元璋後,我們再打,行不行?

    結果王保保不搭理他們,就是一門心思的要先滅了不服他的其它諸路元軍。

    後來元順帝怒了,下了一道聖旨,免了王保保的一切職務。把他一擼到底。

    結果,王保保根本不搭理元順帝。他率軍退據山西,把山西境內不服他的元朝官吏殺了個精光。明目張膽的在山西當土皇帝。把元順帝氣的要死,下旨讓各路元軍一起剿滅王保保。

    注意時間線。

    元順帝罷免王保保的時間是1367年十月。

    徐達、常遇春領命,率軍北伐的時間也是這一年的十月。

    朱元璋對時局的判斷很準。這個時間點,元廷內部那些大小割據勢力,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捏和在一起。王保保剛剛被罷官,他更是不可能與元順帝媾和。

    但再過個一年半載呢?萬一元順帝完成了整合呢?萬一王保保與元順帝媾和了呢?這都是說不好的事。

    一旦這些情況發生,明軍北伐的難度必然會加大,會死更多的人。

    再說回明朝這邊。

    確定了北伐大方向後,接下來就該是研究具體的戰術方針了。

    北伐軍副統帥常遇春認為東南已定,還未拿下的雲南、四川、兩廣、福建等地的軍閥對大明不構成威脅。現在明軍兵力富餘,應該集中主力,直插元大都,也就是後來明朝的北京,此乃擒賊先擒王也。

    待拿下大都後,各地元軍必定膽寒,到時只需分兵掃蕩,其他城池可以不戰而下,天下可定矣。

    從紙面上看來,這似乎是個不錯的方案。擒賊先擒王是兵法要訣,只要攻下大都,活捉了元順帝,元朝群龍無首,元朝將會不攻自破,省去了攻堅各城的麻煩。

    但是這個方案被朱元璋否決了。

    朱元璋給出了自己的方案:先取山東,然後轉向西面,攻打河洛。不要急於渡黃河。待拿下潼關後,再渡過黃河,攻打大都。至於多餘的兵力,全部用於對南方閩廣地區的征討。

    為什麼要這麼打呢?朱元璋解釋道:元大都建都百年,城守必固。懸師深入,肯定不可能立即就拿下。如果我們不幸頓兵于堅城之下,糧餉又不繼,各路元軍援兵四集,到時候我們進不得戰,退無所據,必然會陷入被動之中。

    如果我們此時不打大都,全力西征,在生死存亡之下,反而可能會促使王保保與李思齊等人聯合起來全力抵抗。明軍這時要兩線作戰,這仗就難打了。

    與其如此冒險,我們不如穩紮穩打。拿下大都城的東、南、西,三個方向,再進圍大都,讓元順帝孤立無援。我們到時候圍他個一年半載,既不用擔心糧草問題,也不用擔心援兵問題。

    因為王保保在山西,我們先拿下潼關,他與元順帝、李思齊等人都有仇,我們不對付他,他必然不會救任何人。李思齊等人擁護元順帝,大機率會救大都。但他們被我們堵截在潼關以西,必然難有作為。

    我們先擺出要打他們的架勢,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然後出其不意拐向北,取下大都。這樣,關中擁元諸將就沒了盼頭,勢窮望絕。之後,打起來就容易許多。

    1367年十月,明軍正式北伐。其後的發展,證明了朱元璋的判斷。

    明軍僅用三個月便平定山東。隨後兵分兩路,直逼河南。

    河南元軍拼死抵抗,但孤立無援,王保保跑山西去了,陝西的元軍又不敢輕舉妄動。明軍輕鬆拿下河南。

    其後,馮勝統帥一路明軍佔領潼關,監視李思齊、張良弼。明軍對大都的三面包圍已成既定事實。決戰時機已到。

    1368年七月,朱元璋親臨汴梁,坐鎮河南,指揮大軍北上大都。

    同月,徐達在臨清大會諸將,開始正式進軍大都。

    元軍此時連吃敗仗,軍無鬥志。元順帝也知道三個方向已難有援兵來救大都,此時只有北方是活路。

    如果堅守大都,即使能阻擋明軍一時,也無力反攻,只有放棄大都,先跑回上都再組織兵力圖謀反攻才是理智選擇。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七月底,元順帝帶著后妃、太子,逃出了大都。八月初二,徐達率軍進入大都城,蒙古人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

    其後,明朝向西,攻打王保保。此時王保保這才大夢初醒,意識到明軍的威脅。他調轉主力向東,決定來一招圍魏救趙。包圍大都,迫使明軍回救,他在半路上設伏,消滅明軍徐達、常遇春部。

    但徐達、常遇春早有心理準備。他們將計就計,不理會王保保,分兵兩路直插山西太原,欲抄王保保老巢。

    王保保大驚,急忙回軍太原。搶在徐達攻城之前趕到太原城郊,攔住了徐達。

    這一戰是明軍精銳和元軍精銳第一次硬碰硬的較量。元軍非常彪悍,一度讓明軍陷入苦戰。但徐達、常遇春聯手,沒有拿不下的戰役。

    明軍以常遇春之計,夜襲元營。最終王保保全軍覆沒,僅率十八騎逃往河套。

    聽說王保保戰敗,割據陝西的張良弼、李思齊等人沒做激烈抵抗,紛紛投降了明朝。

    就這樣,明軍輕而易舉收復了除四川、雲南、隴西以外的大部分中原漢地。

    不過,這些只是“開胃菜”。真正的硬仗、惡仗,都在後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中有“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