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林居

    5月風雲緊急 美軍一天連射兩枚洲際彈道導彈美軍“羅德島”號戰略核潛艇發射“三叉戟Ⅱ”洲際導彈

    核武永遠是世界各大國實施威懾的王牌,也是因應動盪不安局勢的有效之舉。進入5月後,美軍罕見的在一天之內連射兩枚海基和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並在今年3月份第一次成功進行反導齊射測試。

    2019年5月9日,美國海軍在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羅德島”號(SSBN-740)上試射未裝彈藥的“三叉戟II”型(或稱三叉戟D-5)潛射洲際彈道導彈。五角大樓宣告稱,這次試射是在測試導彈武器的框架下展開,目的是“評估和展示在維修和加油後使用部署前戰略武器系統和潛水艇機組人員的準備情況。”這已是美國軍方自1989年把“三叉戟II”型導彈編入核武庫後的第172次成功試射。

    俄亥俄級核潛艇首艦“俄亥俄”號

    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Ohio-class submarine),是美國海軍從1976年-1997年的20多年間持續建造的一個核動力潛艇等級,依照在1979年4月7日下水的同級艦中首艦“俄亥俄”號(SSGN-726)命名。它是美國核打擊武力的中堅,與蘇聯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同屬冷戰時代典型產物。

    目前,共有18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在海軍服役,其中14艘為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4艘為巡航導彈核潛艇(SSGN)。每艘SSBN版的俄亥俄級均裝備有24枚“三叉戟”D-5潛射彈道導彈,故又被稱為“三叉戟”級核潛艇。

    三叉戟導彈(Trident missile)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的潛射彈道導彈(SLBM),於1980年代和90年代分別替代“海神”導彈和“北極星”導彈。主要型號包括“三叉戟I”型(UGM-96 Trident I)和II型(UGM-133 Trident II)。

    “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結構圖

    “三叉戟I”除役後,2002年-2010年間,美國海軍決定把前四艘俄亥俄級改裝成可攜帶常規/核彈頭制導導彈的SSGN版巡航導彈核潛艇,它們分別為“俄亥俄”號 (SSGN-726)、“密歇根”號(SSGN-727)、“佛羅里達”號(SSGN-728)和“佐治亞”號 (SSGN-729)。每艘潛艇上24個88英寸(2.2米)直徑“三叉戟”彈道導彈發射管中的22個,被改裝成VLS艦載垂直髮射系統,其中的每個系統均為包含7枚“戰斧”巡航導彈的發射簇。依次配置,每艘潛艇最多能攜帶154枚“戰斧”,相當於一個水面戰鬥叢集的標準配備。

    這4艘潛艇的其它有效武備還包括新一代的超音速、超高音速巡航導彈,中程潛射彈道導彈,無人航空載具與小型空射誘餌彈,以及針對反潛偵察和戰鬥、監視偵察任務、反水雷戰設定的感測器,如AN/BLQ-11長期水雷偵測系統、鑽孔式普遍浮力發射器、隱身擔負式膠囊系統等。

    俄亥俄級核潛艇導彈發射艙

    這批俄亥俄級潛艇剩餘的兩個“三叉戟”彈道導彈發射管另被改裝成水流控制腔室,改造升級後加裝的通訊系統使它們能成為秘密部署在戰略前沿海域的小型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在特別行動中,潛艇還可加裝ASDS先進“海豹”運送系統(Advanced SEAL Delivery System)及外部幹甲板掩體,艇內能多容納66名遂行特殊使命的“海豹”突擊隊員或海軍陸戰隊軍人。

    後繼的“三叉戟II”或稱D-5,長約13.42米,估計可攜帶8個分導的10萬噸級核彈頭,最大射程12,000公里,圓形誤差公差降至90米。“三叉戟”導彈彈頭用三級固體運載火箭發射,並採取位於導彈前端有液體燃料火箭的彈頭母艙來散佈彈頭,使它們分別投向不同目標;“三叉戟”的慣性導航系統比大多數陸基彈道導彈命中精度要高,而它的遠射程又能使核潛艇深藏於大洋幾乎任何地方開展戰鬥巡航,並讓敵方很難搜尋到,因此俄亥俄級核潛艇對敵國戰略目標具有前所未有的威脅能力。

    俄亥俄級核潛艇發射潛射導彈概念圖

    14艘常年在全球各大洋常態執行核威懾任務的SSBN版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高居打擊鏈頂端,構成了貫徹美國“三位一體”核打擊戰略(另外兩個是遠端戰略轟炸機和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海基力量。美國“海軍分析”網站在2018年4月份曾稱,“它們在海上實際上是無懈可擊的,唯一的任務是攜帶核導彈出海,防止其他國家發動突襲。”

    俄亥俄級全長170米、全寬13米、水面排水量16,764噸、潛航排水量18,750噸、潛航深度240米、水上極速12節、潛航極速20-25節,搭載15名軍官、140名水手。它是美國海軍建造過的最大型潛艇,有四層樓高、可以無影無蹤地在水下自由航行。排水量和體積僅次於蘇俄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俄國最新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的潛航排水量大於俄亥俄級潛艇,但水面排水量則較小)。14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所攜帶的戰略核彈頭數量,約佔美國所擁有的核彈頭總數50%。

    海軍演習瞄準水面戰艦狀態下的核潛艇

    俄亥俄級專為美國海軍在全球範圍的大洋戰略核威懾巡邏而來,動作敏捷、無遠弗屆,可隨時悄然消失於海面下部署在各個戰略要地,其艦載彈道導彈最遠能摧毀7400公里以外的目標,能在無需大修的情況下運作15年。據稱,該級別潛艇在隱身狀況下的潛航速度為20節(37公里/小時)—以往潛艇在此情況下的時速一般只能達到6節(11公里/小時),不過這一資料未得到過確證。

    俄亥俄級每艘潛艇有兩組官兵輪值,代號“藍色”和“金色”,替換週期為100天。核潛艇上裝備了3個大型物流艙口,能夠快速地運輸供給托盤、裝置更新模組與機械部件,這樣大大縮短了在港口停泊完成人員輪換、補給、維修所需的時間。除為紀念已逝華盛頓州參議員亨利.傑克遜(Henry M. Jackson)而以人名作為艦名的SSBN-730外,其它俄亥俄級潛艇均承襲原本是戰列艦使用的命名傳統,以美國各州命名。

    “羅德島”號核潛艇

    5月9日試射“三叉戟Ⅱ”型彈道導彈的“羅德島”號,是俄亥俄級的15號艦,也是美國海軍現役14艘戰略導彈核潛艇中的一艘。現役俄亥俄級潛艇大約每20年必須更換核燃料棒,重新裝填燃料極為耗資耗時,讓潛艇有約2年時間無法出海,其第一批定於2029年退役。美國海軍下一代戰略核潛艇為哥倫比亞級,擬建造12艘,首艇準備於2021年開工,2028年下水,2031年服役並開始作戰值班,2039年全數建造完畢。

    5月9日,美國空軍在范登堡基地再次試射一枚“民兵-3”型洲際彈道導彈。上一次試射於5月1日實行。美國軍方稱:“時隔一週發射2枚「民兵-3」型洲際彈道導彈,證明了范登堡空軍基地的軍事實力。”

    美軍發射“民兵”洲際彈道導彈資料圖

    范登堡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是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巴巴拉縣的一個空軍基地和航天發射中心,以美國空軍第二任參謀長霍伊特.范登堡的名字命名,他為早期倡導航天和導彈事業的空軍將領。范登堡空軍基地主要任務是發射軍事和商業衛星,以及測試洲際彈道導彈,美軍的航天聯合機能構成司令部(JFCC SPACE)即以此基地為總部。

    范登堡基地因地處偏遠、靠近海岸,為安全發射火箭與導彈提供了一個上佳位置。即便發射極地軌道衛星時,火箭升空後也不會飛越人口稠密地區。該基地曾經發射“雷神”、“大力神”和“泰坦”系列運載火箭,及“和平守護者”(LGM-118A)、“民兵”(LGM-30)、彈道導彈。

    發射井中的“民兵-3”型洲際導彈

    “民兵-3”是一種陸基洲際彈道導彈 (ICBM),名稱來源於獨立戰爭時期的民兵(或稱義勇兵),它隸屬於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民兵-3”主要被設計來投送核彈頭,射程約1.3萬公里,最初用於冷戰時期對蘇聯實施核遏制,其自1970年起投入服役,1978年底停止生產,將至少列裝至2020年。代號LGM中的“L”代表“發射井發射”、“G”代表“打擊地面目標”、“M”代表“導彈”。

    在2005年“和平守護者”導彈退役後,美軍現役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就只剩“民兵-3”型(LGM-30G Minuteman-III),它也是美國核三位一體攻擊戰力的陸基打擊關鍵環節。美國空軍現在大約有450枚該型導彈,分存於蒙大拿州馬姆斯特羅姆空軍基地、北達科他州米諾特空軍基地和懷俄明州沃倫空軍基地。

    美軍經常發射“民兵-3”型洲際導彈,今年2月亦做了一次發射,但2018年夏季的試射沒有成功。

    2019年3月25日,美國國防部還宣佈在連發導彈中段攔截洲際導彈的首次試驗中取得“里程碑式”的進展,在反導齊射測試演習裡,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成功被2枚攔截導彈擊落。據信,這一重大進展將顯著增強美軍攔截可能來自西太的核導彈對美國本土的威脅。

    “民兵”洲際導彈打擊示意圖

    五角大樓導彈防禦局局長、空軍中將塞繆爾.格里夫斯在一份公報中稱:“這是陸基導彈首次成功齊射攔截一個運作複雜、模擬敵方威脅的目標洲際導彈,這是一項關鍵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試驗。”他還說:“試驗結果提供了可以將齊射攔截理念實際用於導彈防禦的一項證據。”

    當天,一枚沒有攜帶彈頭的洲際導彈從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美軍導彈試驗場升空,模擬敵方襲擊,向美國本土方向飛進。在距離馬紹爾群島4000英里處,防禦方共發射2枚陸基攔截導彈,處於南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的一個地下導彈發射井井蓋開啟,一枚攔截導彈騰空而起,朝著太平洋上空飛去;緊接著,附近另一個地下發射井井蓋開啟,又一枚攔截導彈劃破天空……一枚主導彈負責摧毀洲際導彈彈頭,另一枚備用導彈透過彈載計算機確認最危險的碎片並將之擊落。

    2019年3月25日,美軍完成第一次反導齊射測試。

    美國國防部導彈防禦局在解釋這次導彈防禦試驗的獨特性時說,根據設計,第一枚攔截導彈在目標洲際導彈飛行的中段將其擊毀;第二枚攔截導彈在擊毀的導彈碎片中繼續搜尋,並攔截下一個最具有殺傷力的飛行物。

    此前,美軍在洲際導彈防禦試驗中有過好幾次攔截導彈發射或攔截失敗的經歷,但是自2014年以來情況大有改觀。3月份這次連發導彈中段攔截洲際導彈首次試驗即獲成功,給了五角大樓更多的信心。

    美國國防部在2020財年的國防預算報告中向國會申報94億美元用於導彈防禦,當中12億美元用於添置更多的攔截導彈。導彈防禦局也將繼續研發能同時擊毀多個目標的攔截導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女朋友分手了,該如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