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教堂
-
2 # 小北史話
《三國演義》中,曹操發檄文,號召天下英雄豪傑共同討伐逆賊董卓,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很快便集齊了十八路人馬,兵力三十多萬,但是這場聲勢浩大的“討伐董卓”戰爭很快便不了了之,十八路諸侯無功而返,其原因何在?
實際上十八路諸侯每人兵力只有上千,全部加起來都沒兩萬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討伐董卓的諸侯只有十一路,沒有十八路,而且最主要的是這十一路諸侯都是各個地方的太守和刺史,這些人只是地方的行政主官,並不是軍事主官,手裡並沒有多少兵馬。
其中有將軍頭銜的有兩人,一個是“後將軍”袁術,一個是“奮武將軍”曹操。袁術的將軍只是一個虛職,而且又被董卓控制的朝廷免掉了將軍職位,所以手裡沒有幾個兵,而曹操的將軍頭銜是袁紹拜的,並不合法,手裡更沒有幾個人。
這十一路諸侯雖說是主宰一方,但是都剛上任不久,上任時間最長的頂多只有一年,而當時的地方大權,全都集中在世家大族手裡,這些諸侯只是名義上的地方長官,但是世家根本不鳥他們。所以他們都號稱帶了上萬兵馬,實際上只有幾百上千人。
曹操曾說討伐董卓的兵力有十來萬,但這裡把後勤保障的都算了,最致命的一點是這群兵馬裡面大部分都是臨時招募的,不要說上過戰場了,他們連訓練都沒見過,戰鬥力可想而知。而且《三國演義》中討伐董卓的孫堅(最有實力)並沒有參與此次鬥爭。
十八路諸侯只是利益同盟,實際並不是為了討伐逆賊董卓,所以都是出工不出力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間是一月份,這個時間註定了糧草是個大問題,而十八路諸侯的糧草很少,就需要後方的供冀州和陳留提供,但是這兩個地方根本負擔不起如此之多的糧草。
而董卓麾下的十萬軍隊都是涼州兵,久經沙場,遠不是諸侯軍隊所能比的,而且這十萬人馬中絕大部分都是騎兵,戰鬥力可想而知,除此之外,天下的財物都集中在皇城裡面,董卓有源源不斷的糧草,諸侯軍隊拿什麼來比?
所以這些人討伐董卓都是為了獲得一些利益,當他們看到自己和董卓實力的差距之後,就灰溜溜的散場。
董卓根本不是演義中的那樣無腦,真實的董卓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看演義時,我們都常常被諸侯的豪氣所影響,反而忘記了董卓的才能。董卓從一個邊陲之地,成功入住權利的最中央,可見其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
首先,董卓是個機智多變,有很強應變能力的將領。據史書記載,有一年,在西北,董卓率領的東漢軍隊被羌、胡大軍圍困,眼看著外援無助的時候,董卓卻想出一條妙計,將撤軍必經之處的渡口,圍起來做一個水壩,讓敵人誤以為東漢軍隊糧食不足,正在圍網捕魚,於是放鬆了警惕。等蓄水成功之後,就悄悄從水壩下面撤軍,敵人醒悟追過來時,董卓已經放開水壩,數十里都是大水,敵人的騎兵被阻礙,根本無法追擊。
董卓起初進入洛陽時,正處於東漢空轉的時期,地方軍隊還沒反應過來,因此讓他佔領了制高點。然而,當時董卓的軍隊“步騎不過三千”,這點兵力讓董卓很沒有底氣,然而他很會虛張聲勢,每隔幾天,就偷偷地派兵夜出,然後第二天的時候,大開城門,讓這些兵馬又進城,大張旗鼓地宣揚西北軍又來了一批,讓大家覺得董卓的軍隊無窮無盡。
深究歷史,我們就會明白: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註定是無功而返,其原因不僅僅在於董卓的強大,也在於諸侯的小算盤。
-
3 # 閒來聊聊歷史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所以會無功而返,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因為十八路諸侯並不齊心,十八路諸侯雖為聯軍,但是卻各懷鬼胎相互猜忌,內部矛盾重重,每個人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不肯出全力。
二是因為十八路諸侯之中沒有一個像樣的軍師。雖說曹操也算得上是有勇有謀,但是他也沒怎麼經歷像樣的戰鬥,因此戰略戰術都還不到位,反過來看董卓這一方,他的謀士李儒相當的出類拔萃,對於董卓方的用兵佈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者,由於當時袁紹在各方面都壓了曹操一頭,曹操的很多建議都得不到重視,沒有被採納。
三是因為袁紹這個盟主的威望不足、領導力不足。事實上,袁紹之所以被推舉為十八路諸侯的領軍人物,主要是因為他有著顯赫的家族背景,並非是他的能力超群。都說“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既然袁紹這個領頭人都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還怎麼指望這支部隊能打勝仗?後來袁紹在與曹操的決戰中敗北,也說明了袁紹能力不足這一點。
四是因為十八路諸侯遠征,離自己的根據地太遠。事實上,相比於擊敗董卓,十八路諸侯更在意的是能否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很大一部分的精兵強將都留在了後方鎮守,以防不測。況且,就算是討伐董卓最終失敗了,只要自己的根據地還在,也不過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所以,也正因為有著這種心態,十八路諸侯都根本不會用盡全力,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所述,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看似非常強大,但是註定不會成功的。
-
4 # 遊弋歷史長河
公元189年,如日中天的東漢權臣董卓遭到十八路諸侯討伐,看起來優勢很大的眾諸侯們,但接連被董卓的軍隊擊敗,最終鎩羽而歸。
那麼為何十八路諸侯要共同討伐董卓呢?但幾十萬大軍,卻為何打不過董卓呢?
董卓是如何成為權臣的青年時代的董卓,是位行俠仗義、保家衛國的能臣,一步步憑藉軍功才得到升遷
董卓時隴西人,年少之時就曾到羌人的地方遊玩,由於他為人豪爽,在羌地和很多首領關係非常好。董卓成年以後,隴西擔任了地方治安的工作,工作裡他也非常認真、努力,多次打敗匈奴的攻擊。後來羌人作亂,但董卓對羌人非常瞭解,一戰就大破羌軍,董卓升為郎中,朝廷賜給他的財物,他都分給了部下和士兵。公元172年前後,董卓先後擔任幷州刺史、河東郡太守。
圖 董卓
手握大權之後,董卓的所作所為
手握大權的董卓開始變得驕奢淫逸,甚至做出弒君之舉,殺死了漢少帝;朝政之中也是由自己的意願專斷;強迫朝廷遷都,濫殺無辜;最終引發了十八路諸侯討伐,雖然諸侯聯軍心懷異志,討伐失敗,但董卓的倒行逆施還是註定了他的結局。
十八路諸侯鎩羽而歸的原因諸侯各懷鬼胎 貌合神離
公元189年,東漢的朝局已經被權臣董卓所掌控,關東各州郡的刺史和郡守起十八路大軍,共同討伐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領車騎將軍。
十八路諸侯雖然聲勢浩大,但只有孫堅一路人馬在對抗董卓,其他諸多人馬多持觀望態度,董卓派出大將胡軫、呂布迎戰孫堅,在陽人聚被孫堅擊敗。此後,董卓親自率軍敗走長安,孫堅進入雒陽。董卓留下牛輔、李傕、郭汜、張濟、董越等人阻擋孫堅西進的步伐。
雖然孫堅斬殺了董卓的大將華雄,大振聯軍計程車氣,但這對於整個戰局,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同時在董卓的強迫下,東漢遷都長安,此後十八路諸侯各自散去,這場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只能無功而返。
圖 十八路諸侯
諸侯間相互掣肘
在十八路諸侯中,只有曹操、孫堅等人主張堅決討伐董卓。但是袁紹、袁術等人,他們都有自己的算盤,並非真的忠於漢室,而是希望藉助於這一次行動,從而擴張各自的勢力。在此基礎上,十八路諸侯所組成的聯盟,無疑是一個比較鬆散的聯盟。
首先來說袁紹,雖然被眾人推舉為盟主,但對於諸侯的掌控是非常不到位的,換句話說,袁紹並不能完全指揮得動這支隊伍,更不說統籌協調了。同時冀州牧韓馥和袁紹在廢立皇帝問題與董卓決裂,但韓馥對袁紹並不全力支援,經常剋扣軍糧,這也就削弱了孫堅等主戰派的實力。
各大諸侯存在分歧
關於戰勝董卓後,擁立皇帝的問題上,諸侯們也是有很大分歧的。
董卓廢掉了漢少帝劉辯,立年幼的劉協為帝,所以韓馥、袁紹以及關東諸將就商議;擁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但這一建議卻遭到曹操、袁術等諸侯的反對。同時,除了孫堅在不斷與董卓作戰外,其餘的關東諸侯為了擴大勢力地盤,紛紛兼併割據。袁紹和他的堂弟袁術也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再加上董卓把首都從洛陽遷都長安後,諸侯們就沒有繼續追擊董卓了。一方面是因為關中一帶易守難攻,同時董卓勢力撤出中原,諸侯們為了搶奪地盤,明爭暗鬥,都不想和董卓對抗,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也就不了了之了。
董卓手下猛將如雲 實力強勁
董卓的軍隊基本都是西涼軍,作戰經驗豐富,同時董卓麾下猛將如雲,我們所熟知的呂布、徐榮、華雄等一流將領,都是董卓手下的大將。
圖 呂布
總結董卓的隴西軍閥的身份,並不能融入東漢政治生活的核心層,他的失敗早已註定,但十八路諸侯聲勢浩大討伐董卓,但諸侯間卻貌合神離、相互掣肘,最終討伐大業遭到失敗,淪為笑柄。
-
5 # 凝沙學史
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把持朝政,十八路諸侯近幾十萬討伐董卓,結果卻無功而返。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失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以利結盟
除了極少數幾位諸侯是抱著匡扶漢室想法,剩下諸侯大都是想混水摸魚,想趁機取利。因為十八路諸侯結盟討伐董卓真正目的是為了各自利益,所以大家並沒有盡力去討伐董卓,這樣的十八路諸侯同盟豈能成功?
由於董卓進京後把持朝政,嚴重威脅了各路諸侯的共同利益,所以一旦有人振臂一呼,群雄便一哄而起並快速結成討伐董卓同盟。
可是以利結盟不但大家各懷異心力量不強,而且同盟極為不穩定,一旦共同的威脅減弱,同盟就會一鬨而散。
牢虎宮之戰後,董卓暫處下方遷都以避十八路諸侯鋒芒,而此時十八路諸侯便開始為各自利益進行爭奪,紛紛割地稱雄,同盟自我瓦解。
2.明爭喑鬥
十八路諸侯內耗削弱了實力,明爭暗鬥時有發生。比如劉岱與喬瑁兩支軍隊因糧草分配直接發生火併。
濟北相鮑信為了奪取頭功,便暗自派了弟弟鮑忠抄小路,想趕在先鋒孫堅的前面攻取汜水關,結果失敗鮑忠反而因此喪身。這樣的行為白白損耗了十八路諸侯的力量。
當先鋒孫堅在汜水關前初戰告捷,卻遭到負責後勤袁術的故意刁難。軍隊後勤供給出現問題,孫堅如何能徹底打嬴董卓呢?
孫堅第一個衝進洛陽並得到了傳國玉璽,便私自背盟,急忙返回江東。
3.盟主無能
團隊領導是團隊主心骨,一旦領導無能不勝任,那麼團隊將會自我解散,盟主袁紹無能也是十八路諸侯無功而返的一個重要原因。
董卓挾皇帝遷往長安時,曹操欲乘勢追擊,但是盟主袁紹卻以“疲睏,進恐無益”而讓眾軍按兵不動。
後來曹操孤軍追擊董卓,結果不幸中了埋伏大敗而歸。曹操因此感覺盟主袁紹無能,撂下“豎子不足與謀”,率軍往揚州去了。
當同盟出現矛盾時,做為十八路諸侯的袁紹表現極為差勁,不但沒有安撫挽留十八路諸侯,而且自己帶兵拔寨離去。
總之,十八路諸侯為各自利益而結成同盟不齊心,內部爭鬥層出不窮,加上盟主領導能力不夠,幾十萬聯軍討伐董卓不可能會成功。
回覆列表
討伐董卓首先是曹操提出,各路諸侯覺得這個建議不錯,都想過來趁亂分一杯羹。
雖然聲勢浩大,但卻各懷鬼胎,沒人願意做出頭鳥,都在儘量規避自家損失。
可參考戰國時期六國合縱攻秦,最後鬧得不歡而散。
然而袁紹和袁術兄弟野心極大,尤其是袁術,從他率先稱帝便能看出一二!
他們起兵還是有些作用,嚇得董卓連忙遷到長安。
不過之後袁紹就是不下令進擊,曹操著急也沒有辦法,各路諸侯每日飲酒作樂,這些在史料中是有明確記載的:
《三國志·曹操傳》: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
袁紹不但不進攻董卓,還出了個餿主意: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
二年春,紹、馥遂立虞為帝,虞終不敢當。
結果不但曹操不同意,就連劉虞本人都不願意,袁紹碰了一鼻子灰,只好作罷!
因此關東聯軍不歡而散,最後董卓反而被三姓家奴給搞死了,有時候歷史就是如此充滿戲劇性!
聽懂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