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看秋風999
-
2 # 河東來
儒家平民最反對“以貌取人”,孔子、李白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受害者。
最初的炎黃百姓聯盟道家貴族為了區別奴隸主“華人貴族”,和蚩尤九黎部落奴隸“九黎民眾”,創造了“民”這個字,意思就是“琢瞎一支眼(以便於一眼看過去,就可以分辨出他是奴隸主性質的“人”,還是奴隸性質的“民”,實現以貌取人的目的)”。
周公旦就要文明些了,他透過“制禮造樂”創造“周禮”,以“士農工商”確定身份等級,就是以衣著打扮來實現“以貌取人”,當時的“禮服”相當於現代意義上的“制服”,一眼看過去人們的身份地位一目瞭然。
孔子的求取功名難度異常,就因為他的衣著社會地位太低,甚至遠遠比不上孟子,孟子畢竟是貴族身份,經常可以面見君王,而商鞅見秦孝公,可以一連見三次,正因為他擁有衛國繼承人資格,與秦孝公擁有同樣的道家貴族級別所致。
到後來,士農工商,每一個階層有專屬的服裝,也固化了相應的權益,例如商人,雖然有錢,但規定其衣服必須由多種顏色的混搭,相當於人為的“打補丁”,而且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李白雖然文采出眾,有王侯之才,卻鬱郁不得志,只能作一個弄臣了事,就因為他是商人出身。
大家知道朱元璋與沈萬三的故事,朱元璋就是利用自己的農民身份代表的儒家皇權正統,殘酷的壓榨商人身份的沈萬三,將天下首富弄得一貧如洗,而天下首富與一貧如洗的待遇有天淵之別,但他們的身份、衣著差別其實並沒有多大。
儒家選用人才的第一大能應該是漢武帝,文儒主父偃(說客)、桑弘羊(商人)、公孫弘(屠夫),武儒衛青(騎奴)、霍去病(私生子)、李廣利(樂工),婦孺衛子夫、鉤弋夫人,小人之儒“長者”籍福,漢武帝能夠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道家貴族大臣汲黯曾經慨嘆,漢武帝用人就像燒柴合,有“後來居上”的風格。
-
3 # D洪濤
孔子尊稱聖人,怎麼會以貌取人,況且人不可貌相。
孔子的思想是仁和禮,學而優則仕。
孔子的方式是有教無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的學生:只要願意學習皆可授之,人活到老學到老。
文風盛行,不需要發現。
-
4 # 王營評教育
子游,姓言名偃,比孔子小四十五歲,是孔子晚年的學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據《論語》記載,子游做了武城的地方長官,有一次回來探望孔子,孔子問他:“你在那裡得到了人才沒有?”子游向老師推薦了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說他做事不走歪門斜道,沒有公事從來沒有到過我的屋子,子游認為澹臺滅明是個人才。
對於澹臺滅明,孔子並不陌生。他曾經揹負書篋,啃著乾糧,興沖沖地來投奔孔子,可能是他的容貌太醜陋,令人實在不敢恭維,孔子拒絕了他,《史記》載:“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後來子游發現了他,介紹給孔子,他又重新做了孔子的學生,畢業後南下至長江,廣收弟子,傳播儒家文化,名振諸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所以,後來才有孔子那句著名的深深自責:“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就是澹臺滅明。
人才是事業成功的保證,本章強調治理政事要注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問題是:作為單位一把手,應當如何發現和培養人才?
首先,我們要吸收孔子的教訓,不以貌取才。人的相貌是由上天決定的,任何人都無法改變,但人的才能卻是由後天鑄就的,有潘安之貌之人,不一定有治國興邦之才。清朝有一個叫劉墉的人,據說是個“羅鍋”,然而卻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詩文書畫樣樣精通,被乾隆皇帝發現後,官至宰相之位,在治國理政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然而,可惜的是,這種以貌取才的陋習仍在影響著當今社會。據報道,在2012年大學生就業招聘會上,某些事業單位竟然把“女大學生的相貌、男大學生的身高”作為選人的必要條件,真有點讓人哭笑不得!的確,對於一些“攻關類”的職業,可以適當考慮外形、相貌,但即使是這些職業,如果沒有真才實學,也只是“銀樣蠟槍頭”,好看不中用,不能給單位帶來任何效益,也不是真正的人才。
其次,要像子游那樣,尊重人才的個性。人無完人,尤其是有才能的人,往往有點個性,脾氣也可能比較大,有時候看上去好像非常清高,但只要一把手尊重他的個性,發揮他的特長,他就會竭盡全力為你效力。
中國的知識份子自古以來就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優良傳統。三國時期,假如沒有劉備對諸葛亮的“三顧茅廬”,諸葛亮也不可能對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答他的知遇之恩,甚至諸葛亮是否能出山也是個未知數。人才的某些言行往往不合時宜,做為單位一把手,要善於觀察、分析他們身上積極的一面,子游說澹臺滅明“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這也許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有時候可能會惹得領導不高興,但子游從他的行為中發現了他正直、無私的可貴品質,確信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
三是要善於培養、舉薦人才。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做為單位一把手,要有寬廣的胸懷,為人才成長創造寬鬆、自由的環境,同時也要像子游那樣,一有機會就積極向上級舉薦,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能的廣闊空間和舞臺。
-
5 # 弘毅國學
1.以貌取才 2.發現人才 3.培養人才。
1.失之子羽
從歷史記載上看,孔子對別人一般不會以貌取才,但是對子羽確實以貌取才了。請看國學大師南懷瑾對《論語》這個片段的講解:
子游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五歲,姓言名偃。他出去做官,在武城這個地方為“宰”——首長。回來看老師,孔子問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沒有?講到這句話要注意,從歷史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對後輩的培養。尤其在漢唐,對地方的人才,都經過慎重的選拔,並且視選才為重要工作之一。所以子游這個學生來看他,孔子的第一句話,就問他在地方上發掘到人才沒有。因為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代都要人才。所以孔子第一句話就問這個問題。子游說:“有個澹臺滅明。”號子羽,比孔子少三十九歲,相貌很難看。華人常用孔子一句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便是指此公的故事。在這以前他曾見過孔子,我們這位老夫子,這天不知道什麼事情心情不好,看見這個年輕人怪難看的樣子,並不太注意他,這位年輕人沒有好久就走了。不過他還是願意做孔子的學生,學問非常好,後來成為不得了的人物。歷史上記載: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們名動諸侯。他到哪裡,各國元首都歡迎他。而且他還帶有點英豪俠氣。子游在武城發現了,又介紹給孔子。所以孔子後來感嘆“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形去判定一個人才,往往會有失誤。孔子自己承認錯了。錯了就錯了,孔子非常勇於認錯。
2.發現人才
發現人才的關鍵在於辨別人才,對人的觀察就非常重要,那我們看看孔子講的該怎麼觀察一個人。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看任何一個人做人處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樣?(前者屬思想方面,後面屬行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養,他安於什麼?有的安於逸樂,有的安於貧困,有的安於平淡。學問最難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因為他不會被事業所困擾,這個話怎麼說呢?安於平淡的人,今天發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這三個要點來觀察人,就沒什麼可逃避的了。
3.培養人才
【大原則】
對於人才培養,有三個最基本的原則:德、才、學。
品德多半是天性,才能多半是天賦,一個人很難天生就德才兼備,這就需要學,需要學問來培養,彌補自己德或者才的缺陷。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問須要兩件事,一是要學,一是要問。多向人家請教、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上自己的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但“學而不思則罔”,有些人有學問,可是沒有智慧的思想,那麼就是迂腐,不切實際,沒有用處。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學則殆”。他們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鍊,那也是非常危險的。許多人往往倚杖天才而胡作非為,自己誤以為那便是創作,結果陷於自害害人。
培養人才的具體方法有很多,現列舉其中兩種供參考。
【方法:啟發誘導】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之前,先激憤他,讓他發憤產生求知慾,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引起他的懷疑,多懷疑自然會去研究。一桌子四角,舉一反三,多方面看問題,迴歸智慧本位,真正的智慧境界。
【方法:因材施教】
依據資質來培養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是說人的智慧不能平齊,姑且把它分作上、中、下三等的差別。中人以上的資質,可以告訴他高深的理論;至於中人以下的資質,在教育方面,教導方面,對他們就不要作過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點的要求。但中人以下的人,他們的成就,又不一定永遠在中人以下,只要他努力,最後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會是一樣的。資質很普通而成就很大的人,譬如有曾國藩。
依據興趣來培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看他樂於哪一面,就在哪方面培養他。比如愛玩遊戲的孩子,也可以培養他,當然不是培養他去玩遊戲,而是將他玩的心理轉移到近似的正途發展。
回覆列表
①武城:魯國的城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南。②爾:有的 本子作“耳”,通行本為“爾”。焉爾,意思是“於此“。
這個人後來也成了孔子的弟子;他比孔子要小三十九歲。④行不由徑:這裡是比喻的說法,是說“為人循規蹈矩,從不走捷 徑“。徑,就是“小道“。
這段話講的是孔子對他的學生的評價(雖然說此話時,澹臺滅明還沒有投在孔子的門下);正是因為此人“循規蹈矩,不走捷徑”,所以才被孔子相中,這也可以理解為孔子的識人標準——踏踏實實,講規矩,從來沒有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