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志亮工作室

    社會適應是個體為與環境取得和諧的關係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適應生活環境的過程。人是社會的人,完全的“自然人”是不存在的。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處處受到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等方方面面的制約,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彼此互相調整與適應,達到雙方相互滿意的心理過程。

    個體的觀念、行為方式必須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透過順應、自制、遵從、服從、同化等方式改變自己的態度、價值觀,接受和遵從新情境的社會規範和準則,主動地做出與情境相符的行為。

    社會適應包括自我認知、生活自理、自我控制、道德規範、人際交往、環境適應等方面。

    自我認知即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人只有意識到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才會自覺自律地去行動,不斷地自我監督、自我修養、自我完善,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認知的意識與能力,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

    生活自理是指個體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為能力。比如說飲食、起居、購物、衛生、勞動、整理等。

    自我控制是指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並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引發或制止特定的行為,如抑制衝動行為、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制定和完成行為計劃、採取適應社會情境的行為方式等。

    包括自我思想控制(不胡思亂想、不沉迷貪念)、自我情緒控制(不動輒生氣或歡喜過度、“一會兒人、一會兒鬼”)、自我言語控制(不該說的時候不說、不說不該說的話)、自我行為控制(不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冒犯他人)、自我意志控制(堅持、耐心)等。

    價值觀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如判斷善和惡、正當和不正當、正義和非正義、榮和辱、誠實和虛偽、權利和義務等。

    比如,公園裡面到花能不能摘?大家都說,“公園裡面到花,不是你個人的,是給大家看的,不能摘”,可是有人沒摘,踩踩踩,踩爛它,有人喜歡這樣的人嗎?好多孩子發展很優秀,可是就是沒有朋友,為什麼?價值觀與人不同。

    道德規範用以調整人們之間利益關係的行為準則,也是評價人們行為善惡的標準,包括基本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內容。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溝通。指個體透過一定的語言、文字或肢體動作、表情等表達手段將某種資訊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

    表現為與人交往過程中親密性、融洽性和協調性,尤其是與不同關係的人交往過程中度的把握,如與不同年齡、不同輩分、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別的人打交道時的接納度、交談技巧、聆聽技巧、目光接觸、體態姿勢、聲調錶情、時間把握等。

    環境適應是個體對變化了的生活周圍的情況和條件做出自主調節的能力。當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際環境等發生變化時,能否及時調整自己的身體與期待,接納環境變化的現實、迅速分析環境、正確選擇和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最大限度規避傷害,努力來改變自己,融入新環境、在新環境中找到機遇,進而改變環境。

    家長應當從孩子懂事時就要讓他適應各種新環境,多給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讓他經風雨見世面。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能夠適應社會以及發展成才。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給人以道德,道德就是修行,所以教育造就人生,引領人成人;教育給人以知識,知識就是力量,所以教育改變人生,培養人成材。

    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使人獲得解放,獲得解放的意識、解放的能力、解放的手段,實現自我關照、自我呵護、自我救治、自我籌劃、自我發展,培養活生生的人。

  • 2 # 螞蟻說教

    智商決定一個人的下限,情商決定一個人的上限。當然人只有活著才能發揮最大的能量。

    要對能力做出一個排序的話,螞蟻認為應該這樣排:

    1、自我保護的能力

    2、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3、學習能力

  • 3 # 中小學教育達人

    隨著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有專家預測未來人類的很多職業將被機器人所代替,甚至連律師這樣的白領階層,更容易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對頭腦中已有的表面現象進行加工,重組後產生新事物的過程,就是想象。而人類獨有的想象力,是人工智慧所無法取代的。

    人類的一切創造性活動都是想象的結晶:想象是動畫設計師,頭腦中構思出的栩栩如生的動畫形象。想象是音樂家作曲,頭腦中浮現的一串串跳躍音符。想像是哈利波特作者筆下,奇幻的世界。

    想象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寫作,解決數學題的思維,繪畫,閱讀等,都需要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幼兒時期,我們常常會拿桌椅當“火車”,拿紙片當“車票”,每個小朋友扮演的各種人物角色。孩子在遊戲的過程當中,掌握許多的知識。

    一個有豐富想象力的孩子,必然具備創造的能力,而這種能力轉移到學習上面,也會有助於孩子,更快地掌握新知識。

    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正一點點地“熄滅”孩子對新事物的探索,使孩子逐漸喪失想象力和創造力。

    作為家長,我們更要精心呵護孩子的想象力。

    1 鼓勵孩子“異想天開”,有獨到的見解,敢想敢做。2 給孩子提供想象空間,引導孩子大膽想象。3 讓孩子多接觸新鮮事物,鼓勵孩子多觀察事物,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 4 # 卷卷人

    觀察力其實一種視覺智慧

    家長

    要把“觀察力”

    作為一個重要的維度思考

    大家靜心想想

    就會看到

    人和人的成就差異

    和觀察力密切相關

    不論在我們熟悉的學科學習

    還是生活中的商業觀察、科學觀察、社會觀察等等

    有的人“一眼洞察”、“一葉知秋”

    有的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以語文學習為例

    孩子們寫作時下筆艱難、無話可說

    常常和觀察力的差異有直接關係。

    語文老師常說的細節描寫,

    如果沒有豐富觀察,連編都沒有的猛料。

    語文老師常說的人物性格,

    如果沒有深入觀察,如何具象而又深刻。

    數學等理工科何嘗不是?

    觀察常常和另外一個詞彼此關聯——“發現”

    發現相同、發現差異、發現規律等等

  • 5 # 鼎炫輝科技

    我整理出了23個能力,分別是領導力、毅力、主動學習、專注、情緒管理、自我負責、抗挫能力、分享思維、語言、控制慾望、關愛、承擔責任、包容理解、保護自己、接受、拒絕、表達自己、運動、觀察、分辨、禮儀禮貌、安全意識、規則、整理收納。方便大家記憶,我簡稱為“閱獨心自堅”。

  • 6 # 啟蒙的智慧

    孩子面對未來需要具備的能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資訊輸入的能力,一是資訊輸出的能力.先來說資訊的輸入,也指吸收的能力,人們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要認識它,就必須具有良好的吸收,你不把資訊收入你的腦海中,怎麼能解決問題呢?這就是一個輸入的問題,結合到學生上沒有良好的資訊輸入能力,連題目都讀不懂,怎麼能答對題呢?

    再說資訊的輸出,這也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就算你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你表達不好或不準確,也是非常地吃虧,結合到學生來說,你好不容易解決了問題,可你卻答不出來,或因表達不準確而扣分,這也是非常地吃虧,老百姓常說的,有一肚子的東西倒不出來,就是指的資訊輸出有問題的人.所以說,資訊的輸出也是未來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

    對於當下的學生來說,資訊的輸入主要指能把題意看懂,讀準題意,為解題做好準備.而資訊的輸出主要指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解答問題的表達,作文的寫作都屬於資訊的輸出.這兩種能力的強與弱,基本能決定一個人在未來的作用.

  • 7 # 劉穎梁

    學會獨立思考。盲目比淘氣可怕得多。

    前些年,在大學生中流行一種“心理測驗”的遊戲。把被測物件的注意力及思緒帶到漫無人跡的沙漠、神秘幽僻的森林和碧草茵茵的草原,透過各種預想好的情境向被測者提問,讓其做出選擇,最後,再透過對被測者的選擇答案一一地進行分析,便可以總結出被測者的人生態度及志趣。這雖然是一種遊戲,但至少說明,人的一生需要面臨很多次的選擇。

    過去,我們的教育方式是讓孩子聽話,聽爸爸、媽媽、阿姨、老師的話,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是,當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曲折以後,當社會前進的腳步邁入商品經濟的時代後,我們忽然發現,今天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面對社會紛繁莫測的變化,再強調孩子聽話就遠遠不夠了,而應該意識到要教會他們具備某種能力。我想,這種種能力中,孩子們最急需的一種能力是選擇的能力。

    有人說,今天的孩子都是家庭的“小皇帝”。而我卻認為,他們,是思想、活動嚴格地受到父母禁錮的“小奴隸”!

    曾經有一個孩子氣鼓鼓地對我說:“人們都說我們是‘小皇帝’,我可不這麼想。皇帝什麼都說了算,我在家裡卻說了不算。雖然平時吃什麼穿什麼,他們都依我,可是到了攢錢買大件時,我也出力了,討論買什麼時,我說應該買一個錄音機,爸爸、媽媽、姐姐三個人六隻眼盯著我,說:‘這是大人的事,哪有你說話的份兒呀?’這也太不公平了,我大小也算個人,憑什麼沒有我說話的份兒呀?”可以看出,孩子們缺少選擇的機會,大人們根本不給他們這種權利。

    在孩子的生活道路上,會面臨許許多多的選擇,我認為,最重要的選擇在三個方面,即:朋友的選擇、物件的選擇和工作的選擇。這些選擇是否得當,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家用烤箱自己烤麵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