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北西匿

    宋朝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代,華人的春節習俗很多都始於宋朝,宋代的年有著濃郁的節日氣氛。

    一、宋朝人的年貨清單

    在宋朝過年,需要購買的年貨還真不少。

    《武林舊事》第三卷有一節《歲晚節物》,羅列了一大堆年貨清單,姑且抄錄如下:

    臘藥、錦裝、新曆、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鍾馗、春帖、天行貼兒、金彩、縷花、幡勝、饋歲盤盒、酒簷、羊腔、果子、五色紙錢、糝盆、百事吉、膠牙餳。

    “臘藥”是臘月初八那天製造的各種藥材,可供過年時浸泡“屠蘇酒”,所用藥材包括大黃、橘梗、防風、白朮、虎杖、烏頭、甘草、金銀花等。臘月初八為佛陀成道節,古稱“臘日”,據說在這天加工的物品不受蟲蛀,保質期長,故此宋人多在臘月初八制臘藥、釀臘酒、燻臘肉、醃臘魚,以備過年。如今北京地區在臘八那天有醃“臘八蒜”的習俗,也是因為老年人相信臘八醃菜不易腐敗的緣故。

    “錦裝”即新衣服。《東京夢華錄》雲:“正月一日年節,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可見宋朝新年跟今天一樣,無論貧富,都要換上新衣服。

    “新曆”即新曆書。宋代曆書由朝廷頒行,詳載一年節氣與吉凶宜忌,每到年尾,須扔掉舊曆,換上新曆。據《宋史·禮志》,大臣曆書一向由皇帝賜給,民間則享受不到這一待遇,只有去市場上購買了。

    “門神”、“桃符”、“鍾馗”、“春帖”、“天行貼兒”,這些都是過年時裝飾大門的物品,類似今日的年畫,但比年畫要複雜。宋代的農曆除夕夜,據《夢粱錄》的記載,人們要“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門神和釘桃符,主要是為了驅邪避災,祈求新年好運。門神原先用的是古代傳說中能打鬼驅邪的鐘馗,北宋末年則以唐代名將秦瓊、尉遲敬德代之。人們還貼年畫,以增添喜慶氣氛。由於印刷技術的進步,當時出現了木版年畫,便於人們購買張貼。宋人還有除夕夜守歲的習俗。《東京夢華錄》載:“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袁文的《甕閒評》評論說:“守歲之事,雖近兒戲,然而父子團圓把酒,笑歌相與,竟夕不眠,正人家所樂為也。”“金彩”是用絲綢和彩紙剪扎而成的長條狀裝飾物,除日那天懸掛在大門之上和廳堂正中,類似今日臺灣的“結綵”。

    “縷花”是將綢布和彩紙剪成花朵形狀,過年時插在頭上。

    “幡勝”跟縷花相似,但不是花朵,而是用彩紙或布匹剪裁而成的蝴蝶、飛蛾、燕子、雄雞等動物造型,過年時也要插在頭上。事實上,用於加工幡勝的材料不僅僅包括綢布和彩紙,還有金屬材質的幡勝,例如錫幡勝、銀幡勝、金幡勝,等等。據《夢粱錄》記載,每逢年尾,宋朝皇帝會賜給大臣金銀幡勝,供新年和立春時佩戴。

    “饋歲盤盒”是一種容器,一般為紅漆木盤,上面有蓋,蓋子上刻著“吉慶有餘”之類的吉祥話。宋人過年有饋歲習俗,即親朋好友之間互相饋送年禮,為了美觀,所送的年禮要用這種饋歲盤盒盛放。

    “酒簷”也是一種容器,用來盛放年酒。說穿了,酒簷其實就是造型美觀的紅漆木桶,有蓋兒,有提樑,提樑上還罩著一層小小的木製屋頂。用這種容器饋送年酒,顯得特別喜慶,也特別有面子。

    “羊腔”即腔羊,意思是去除了羊皮和內臟的整羊。事實上,宋人過年並不是只買羊肉,還會買豬肉、兔肉、狗肉和魚蝦之類。牛肉常被官方禁止,但是用牛肉過年的老百姓為數並不少。

    “果子”指的是各種水果、乾果以及蜜餞。

    “五色紙錢”即臺灣人所說的金銀紙,新年祭神時必不可少。

    “糝盆”其實就是炭火盆。春節天寒,是需要用炭火取暖的,問題是取暖完全可以用爐子,幹嘛要用盆呢?這跟宋朝風俗有關:除日當晚,小孩守歲,院子正中或者廳堂門口要放一個火盆,盆中貯炭,從吃年夜飯時燃著,要一直燒到天亮。早在中古時期,除夕盛行“庭燎”,即在院子裡的空地上燃起一堆明火,讓小孩子往火堆裡扔竹竿。在火苗的炙烤下,竹竿不停地爆開,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據說可以驅鬼。宋朝火藥技術發達,鞭炮已普及,無需再往火堆裡扔竹竿。另外宋朝人多地少,住房緊張,普通市民臨街建房,宅基逼仄,連廁所都不捨得建造,更談不上院中空地,無處可以庭燎。宋朝人將庭燎改成了糝盆燒炭,將龐大的火堆縮減成了盆中的炭火。

    “百事吉”是宋朝人過年時在餐桌上擺放的一種利市,這種利市是這樣的:將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個盤子裡,先將柏枝折斷,再依次掰開柿子和橘子,是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但是古代的水果保鮮技術相對落後,在寒冷的北方,柿子和橘子未必總能買到,於是聰明的市井小販又在過年時推出“百事吉結子”:在綢布上繡以柏枝、柿子、橘子,打成中國結,賣給老百姓。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解開這個結子,再掛到房樑上,同樣能獲得“百事吉”的好意頭。

    “膠牙餳”即煎熬成半固態的麥芽糖,顏色焦黃,氣味芳香,剛入口並不甜,可是越嚼越甜(膠牙餳中殘留的澱粉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完全轉化為麥芽糖),是小孩子守歲時必備的消夜零食。本書第三章《祭灶》已經提到過這種小點心,這裡再提一次,意思是祭灶和採辦年貨都離不開膠牙餳。

    以上清單當中,衣服、肉類、果品、門神、金彩和金銀紙也是咱們現代人過年要辦的年貨,但是桃符、幡勝、糝盆、酒簷和百事吉在今天就比較稀少了。

    二、過年習俗: 一進入臘月,宋朝街市上的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開始用豬肉、羊肉、魚肉醃製臘味,臘味不但可作年貨,還可以儲存到次年夏天:“臘月內可鹽豬羊等肉,或作臘法魚之類,過夏皆無損壞”。臨安的富貴之家,遇到了下雪天氣,還要“開筵飲宴,塑雪獅,裝雪山,以會親朋,淺斟低唱”;若是晴天,“則邀朋約友,夜遊天街,觀舞隊以預賞元夕”。 從踏入臘月到除夕期間,宋朝人有兩個節日要慶祝,首先迎來的是臘月初八的“臘日”,也叫“臘八節”。這一天,開封與杭州的寺院要選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慄”等小巧食材,煮成“臘八粥”,贈送給施主之家。藥店則將“虎頭丹、八神、屠蘇”等中藥材裝入小布囊,叫作“臘藥”,“饋遺大家”,用於臘月的保健。尋常人家也會做“臘八粥”,鄰里之間還要相互饋贈禮品。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到了臘月廿四日,是宋代曆法上的“交年”,家家戶戶不論貧富,都要準備“蔬食餳豆”祭灶,夜間“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所以白天街坊間市聲鼎沸,到處都是叫賣“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等祭灶用品的聲音。市井中還有“迎儺”的祭神隊伍,敲鑼打鼓,向各戶人家“乞求利市”。 臘月的最後一天,宋人謂之“除夜”。這一天,士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這套習俗,至今在潮汕一帶仍得以完整保留下來: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灑掃門庭,叫作“掃除”;都要貼門神、春聯、年畫;都要在除夕這天祭拜祖先、社神、天地,這叫“團年”。 宋代過年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角子”為餃子一詞的詞源。餃子是寄託人們美好願望的吉祥物。古書記載,早在公元5世紀,已盛行吃餃子,文獻說餃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當時的餃子是連湯一塊兒吃的,叫做“餛飩”,至今仍有此種吃法。 宋人過年都要飲屠蘇酒,這種風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蘇是一種草名,有這種草釀造的酒,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的,其配方為大黃、白朮、桂枝、花椒等中藥入酒中浸製而成。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過年飲屠蘇酒正好相反,卻是從最年少的飲起的。 宋朝爆竹有百餘種,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宮廷高院深牆內燃放爆竹的聲音,傳到了宮外。宮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據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餘種,有單響、雙響、連響。其中,飛上天空才爆響的二踢腳爆竹,包含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本原理,令人驚歎。王安石《元日》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可以算是過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們要守歲,宋人席振起《守歲詩》寫道:“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宋代農曆正月初一,三更過後、五更來臨之時,爆竹便響徹天空,便開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動。同僚親朋之間拜年互賀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達官貴人因為親戚朋友太多,時間不夠,本人不能親自前往,就讓僕人拿著自己的名片去往別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雜誌》載:“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 古人過年大抵與今天的人相似,全家團聚,飲酒,吃餃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宋代年的內容更豐富,民間表演、放煙火、賞燈等許多娛樂活動,熱鬧非凡。

    三、宋朝新年的假期 令人稱奇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宋朝的新年假期竟然跟今天一樣,也是放假七天。 據《宋史·職官志》記載,自宋太宗即位以後,到宋真宗退位以前,歷年元日(春節)均給七天長假。除此之外,每逢冬至與寒食,同樣也是七天假期。至於中秋、重陽、端午、七夕等節日,最多隻有三天假期,甚至縮減為一天假期。也就是說,宋朝每年長達七天的假日只有三個,即元日、冬至與寒食。 現在的老百姓喜歡將七天長假與五天假期稱為“大黃金週”,將三天假期稱為“小黃金週”。照此說法,宋朝人每年通常能享受到三個“大黃金週”,也就是“元日黃金週”“冬至黃金週”和“寒食黃金週”。 但七天長假並沒能一直持續下去,正如現代政府對傳統節假日的安排會有所變動一樣,大宋朝廷也曾經調整新年假期。宋人龐元英在其著作《文昌雜錄》中寫道: 包拯為三司使,上言:每節假七日,廢事頗多。請令後,只給假五日,自此始也。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宋仁宗在位時,他當過三司使,相當於財政部長,主管全國的財政收支與鹽鐵專賣,工作繁忙,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恨不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變成一年五百天,別人歡迎放假,他這樣的大忙人卻不歡迎,所以他上書仁宗皇帝,將七天長假掐頭去尾,縮短為五天假期。 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包拯那樣勤於公事。七天假期改為五天以後,絕大多數官員都非常不滿,一到過年的時候,他們不是提前請假,就是藉故拖延上班時間,總要想方設法將假期延長几天。所以宋哲宗即位後,新年假期又恢復到了七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麵包機制作酸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