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縱觀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可以發現,從興安嶺西麓以西以南,曾締造了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蒙古等一系列強盛的“弓引治國”,他們憑藉著騎射的優勢,對南方農耕民族(中原王朝)形成了巨大的壓力。這些遊牧經濟生活方式主要建立在“逐水草而徙”的草原遊牧制上的民族,多次的移民遷徙運動和對南方農耕民族的入侵和征服,極大地促成了中國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同時,遊牧民族在破壞(抄掠、入侵、征服)周邊民族文明單一性的同時,也在受農耕民族文明的影響而促進自身的發展。中世紀北方遊牧民族與南方農耕民族的關係實際上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關係,體現了二者之間的差異及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間那種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賴的關係。這種文化又極大地體現在遊牧經濟的遊移性、單一性、脆弱性和農耕經濟的定居性、多元性、穩定性上;依賴性則體現在遊牧經濟繁榮時期的抄掠、和親、內附上。探討北方遊牧民族與南方農耕民族的規律性就是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只有討論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抄掠、入侵和征服來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遊牧民族抄掠、入侵、征服農耕民族的原因呢?

    一、自然環境的影響

    遊牧經濟主要依賴於草原為物質生產資料,而草原又高度仰賴自然環境,遊牧民族順應季節的迴圈變化而遷徙於夏季和冬季的牧地之間。草原經濟對氣候和雨量的多寡極為敏感,因此就決定了這種草原遊牧經濟的脆弱性,換句話說就是經不起來自外界環境的打擊和挫折。這種打擊和挫折包括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自然災害包括草原退化,雨雪災害乾旱蝗災等,人為因素則包括戰爭、對貿易的經濟封鎖等。《漢書·匈奴列傳》中記載漢宣帝時期“單于自將萬騎擊烏孫,頗得老弱,欲還。會天大雨雪,一日深丈餘,人民畜產凍死,還者不能什一。於是丁令乘弱攻其北,烏桓入其東,烏孫擊其西。凡三國所殺數萬級,馬數萬匹,牛、羊甚眾。又重以餓死,人民死者什三,畜產什五,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在《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中也記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中連年旱蝗,赤地數千裡,草木盡枯,人畜飢疫,死耗太半。”《舊唐書·突厥傳》中記載唐太宗貞觀元年突厥“其國大雪,平地數尺,羊馬皆死,人大飢”,到了貞觀二年有以“頻年大雪,六畜多死,國中大餒”,貞觀三年,鄭元 再次出使突厥,奏曰:“突厥興亡,唯以羊馬為準。今六畜疲羸,人皆菜色,又其牙內炊飯,化而為血。徵祥如此,不出三年,必當覆滅。”唐文宗開成四年“時回鶻方歲飢,遂疫,又大雪,羊馬多死”。由此可見,遊牧民族大都以畜牧為主要財富,在遇到諸如暴風雪、乾旱、瘟疫等自然災害時,畜牧便會大批次死亡,造成繁榮一時的遊牧經濟瞬間崩潰,這便是自然環境造成遊牧民族在歷史上“驟興驟衰”的原因之一。雖然匈奴、突厥和蒙古等遊牧民族都曾將抄掠來的人口發展其自身的農業經濟,但由於氣候和戰爭等因素,農業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對整個畜牧經濟是微乎其微的。當雨水充足,草原遊牧經濟繁榮時,牛、羊、馬匹、皮毛等草原畜產品必將過剩,此時遊牧民族便向農耕民族傾銷其剩餘產品,這樣就形成了“茶馬互市”的條件。我們知道,農業社會主要的財富是土地和糧食,並不會因為天災或戰爭而毀滅;遊牧民族主要的財富為畜牧,災年時牲畜大量死亡,豐年時因過量而造成貶值。因此,凡在草原畜牧過剩時,必和農耕民族進行物質交換,當遇到重大災害或草原人口膨脹而形成部族內部饑饉狀況時,處於草原和農耕社會邊緣的部落被迫鋌而走險,侵襲農耕社會邊境的村落。

    二、“茶馬互市”的不穩定

    遊牧民族的社會生產單元的單一性決定了其草原經濟只能生產出大量的牛、羊、馬匹、皮毛等草原畜產品。畜牧業是遊牧民族社會經濟的主體,但其並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遊牧社會生活的全部需求。因此,他們便產生對農產品的需要。遊牧民雖以“食其肉,飲其汁”為主,但還有以米穀佐食,釀酒的習慣。然而這些農產品,草原並不能提供。在遊牧經濟繁榮時期,遊牧貴族往往對農耕社會的高水準工藝品和飾品來滿足和豐富他們的生活內容。這些工藝技術只有在長期定居的農耕社會才能發展和成熟起來,如一些娟、繒、酒、金屬器具和飾品。促成“茶馬互市”的兩種最直接的方式是透過和親和內附稱臣。但此兩種方式須具備一定的政治條件,即在中原王朝處於內亂、分裂和戰爭狀態之中,遊牧民族乘機而入威脅和侵擾農耕社會來達到他的政治目的,與此同時草原經濟也在繁榮之際。透過和親政策,北方遊牧民族的可汗不僅可得到中原皇室的公主,而且能獲得大量的財富,當然這些財富是中原皇帝賞賜的,同時也可以獲得與農耕社會進行“茶馬互市”的機會。《漢書·匈奴列傳》記載“軍臣單于立歲餘,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自是後,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單于,遣翁主如故約。終景帝世,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逮至孝文,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歲以千金”。也許對遊牧民族來說,和親只是他們獲取中原財富的一種方式而已;而對於中原統治者來說,用和親這種帶有濃厚宗法制色彩的形式來處理與遊牧民族的矛盾,無非是希望取得暫時的邊境安定,而著力解決其內部矛盾。事實證明,這種和親政策也不能保證邊陲的長期安定。《漢書·匈奴列傳》記載“軍臣單于立歲餘,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郡、雲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自是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邊,不可勝數。然匈奴貪,尚樂關市,嗜漢財物,漢亦通關市不絕以中之。”一旦公主死亡或者部落首領去世,新立的首領又會帶領部眾進行抄掠和侵襲。當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衰弱時期,便需要農耕民族的物質幫助,又需要其政治保護,這時就會內附與中原王朝。《漢書·匈奴列傳下》記載呼韓邪被郅支單于打敗時的情景“呼韓邪之敗也,左伊秩訾王為呼韓邪計,勸令稱臣入朝事漢,從漢求助,如此匈奴乃定。呼韓邪議問諸大臣,皆曰:‘不可。匈奴之俗,本上氣力而下服役,以馬上戰鬥為國,故有威名於百蠻。戰死,壯士所有也。今兄弟爭國,不在兄則在弟,雖死猶有威名,子孫常長諸國。漢雖強,猶不能兼併匈奴,奈何亂先古之制,臣事於漢,卑辱先單于,為諸國所笑!雖如是而安,何以復長百蠻!’左伊秩訾曰:‘不然。強弱有時,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為臣妾。自且鞮侯單于以來,匈奴日削,不能取復,雖屈強於此,未嘗一日安也。今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計何以過此!’諸大人相難久之。呼韓邪從其計,引眾南近塞,遣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可以看出,在此種情形之下亦可得到中原王朝的大量的物質幫助,而且在邊陲之地也可“通關互市”。這種情形也並不長久,一旦他們的勢力有所恢復,就會脫離中原王朝,與農耕社會分庭抗禮。

    不管在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間形成的諸如兄弟關係、叔侄關係或朝貢制度下的君臣關係,其根本目的都是開關互市下的經濟交換關係。對遊牧民族而言,接受每年的歲幣、賞賜和互市,才是朝貢與和親的實質。然而,農耕社會自古以來自認為其物產豐富,無庸對外貿易,中央集權的官僚貴族,更是嚴格地限制了私人的對外貿易,也是極大地阻礙了“茶馬互市”的發展,其導致的後果必然是遊牧民族無休止的抄掠和侵襲。

    三、文化差異和經濟封鎖

    中原王朝往往由於文化差異和政治因素對遊牧民族實行經濟封鎖或減少斷絕互市。在這種情形下,遊牧民族唯有以武力來開拓市場。對遊牧民族而言,武力與互市是不相矛盾的。互市是武力的目標,武力是互市的堅強後盾。互市往往依靠軍事行動來創造機會;互市數量的大小又往往與他們所能投入的武力的強弱成正比。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時,忽必烈控制了從大都到上都得後勤補給線,對阿里不哥實行經濟封鎖,下令斷其交通,絕其糧餉,禁絕漢地對漠北的物資供應。當時和林地區缺乏物資而陷入混亂,阿里不哥不戰自亂,最終投降忽必烈。阿里不哥當時控制的是遊牧經濟區,經不起中原地區對對其實行的經濟封鎖,這是導致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明初之時,明朝為了阻止漠北蒙古族南下,對蒙古地區實行經濟封鎖,導致蒙古地區缺乏原料、技術,原有的手工業,商業也逐漸衰落,從而無力與明王朝長期抗衡了。從這兩個列子可以看出,遊牧民族的經濟越單一,對農業社會的依賴程度越是加強。所以就越是經不起經濟封鎖的打擊。日本學者江上波夫指出:匈奴掠奪的主要目標為家畜、人口和物資。掠奪對遊牧民族而言本身就是一種生產方式。《史記·匈奴列傳》匈奴人“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滷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三國志·魏書》鮮卑人“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餘部大人皆敬憚之,然猶未能及檀石槐也。”可見,抄掠是一種最直接的生產行為。再者,由於抄掠所得的財產,部落首領有分配戰利品的權利,這就對加強各部族的隸屬關係和首領統治權力有著積極地作用。這種抄掠行為,都足以弱化原有的氏族或部落組織,進而組成較為強大的部落聯盟或遊牧國家。如大蒙古國成立後,由於其遊牧經濟本身的脆弱,不足以維持廣大的組織,可汗仍必須領導部眾向農耕民族抄掠,以強化內部隸屬關係和他個人的統治權力基礎,所以他們時刻等待時機,一旦中原王朝陷入內亂和受到戰爭威脅時便乘機而入。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除了這幾大因素之外,在各自的文化和民族認同方面也存在這明顯差異,遊牧民族本身的文化特點決定了他們本不屬於中原王朝,而應於對等的局面同時存在,與之分庭抗禮。農耕民族在長期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極力維護邊疆地區的安定,對“茶馬互市”的重視力度不夠,屢屢導致遊牧民族的南侵。再者,遊牧民族自古便以君權神授的觀念來衍生出主宰世界的合法性,這與中原王朝君權神授來加強其統治地位的觀念不同。遊牧民族崇信薩滿教,以“長生天”為最高主宰。遊牧國家的可汗被認為是系受天命而君臨,擁有世俗和宗教的雙重統治權。中原王朝的天命思想則發展為皇權觀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些都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長期對抗的因素。因此,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是同一空間中兩種文化意識形態的體現,由於遊牧民族自身對自然環境的脆弱性必然導致其長時期依賴於農耕社會的特點,這就決定了他與農耕民族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關係。

  • 2 # 漢未央

    韃子的本質就是馬賊 強盜集團,是沒有領土的,或者說其領土就是營帳圍著的那一畝三分地。中國歷史地圖冊是漢奸韃遺編的,主觀的把萬里長城以北視為韃子的領土,試問你家院子外面都是強盜的地盤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五行中事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