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強武堂

    作為《古兵器大揭秘》的主創之一,正好戈那一集就是我出的鏡,可以講講這個問題。

    戈本質上也是從農具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與後來的鐮都是以割、鑿、啄和拖這樣動作產生殺傷力的。但如果你試過就會發現,長柄戈的操縱相當不容易,攻擊精確度很糟糕,這也是為什麼後面會出現聯裝戈的原因。如果作為車戰武器,戈可以採用拖的方式藉助車的速度來擴大打擊範圍(反過來地面的步兵也能用拖和鉤的方式去殺死車上的甲士)

    但是,但車戰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後,步兵再繼續用戈就不那麼合適了。相對於成本低廉的矛、槍,棍棒,戈的裝備成本和訓練難度都很大,其實長柄矛槍同樣可以使用類似下劈的動作,攻擊範圍相近。所以很快戈就作為戟的組成部分出現在軍隊中,一度成為相當重要的武器。但是戟相對於槊,還是有不足,因為戈雖然提供了橫向揮擊的能力,但也使得正常的刺殺,尤其是騎兵與步兵的對刺造成影響,將衝擊力傳給戟的使用者。對騎兵而言,如果因此被頂下馬來就是大問題了。

    最終,戈和戟都在魏晉時期騎兵成為核心兵種後退出歷史舞臺成為儀仗兵器。手戟在春秋戰國甚至三國時期也有使用,算是戈的一個發展(還是受到了鐮刀的影響),但這東西的殺傷效果不算突出,到是格擋比較好用,逐漸演變為諸如鉤這樣的外門兵器,不能作為大規模裝備的制式武器。歐洲類似的武器是鐮,這東西主要是農奴動員兵的武器,據說圍攻騎士效果很好,與連枷一起被認為是農具武器化的經典。

  • 2 # 濁酒論武

    戈是華夏很古老的兵器,也是古華夏武力的象徵。

    戈的作用很大,完整版的戈,有前端尖刺和橫刃。它可以刺,可以勾,可以割。戈首有兩部分組成:矛頭和橫刃。

    最強大之處有3:

    1,戈的前端尖銳矛頭刺穿敵人的時候,橫刃在前端防止刺入過深無法拔出,並因此可以用橫刃推著敵人後退;

    2,戈有橫刃,可以勾住敵人盾牌進行啄殺;

    3,在戰車中使用戈可以更輕易的收割殺傷敵人。

    可以說,用長戈組成的方針比古羅馬方陣更厲害,畢竟古羅馬的長矛刺穿敵人太深的話,就拔不出來就等於廢了。

    戰車用的三橫刃的長戈,加大攻擊命中以及殺傷力

    那麼為什麼後期的軍隊很少用戈?

    如果說槍和矛同出一脈,戈和戟同出一脈。戈和戟一樣,威力很大,但使用很難,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可以使用,並對使用者的力氣要求很大。

    古華夏計程車兵都是職業士兵,在社會地位非常高屬於“華人”,擁有國家政治權利,他們的生活中以擁有大量奴隸為他們勞動,士兵平時生活就是練武! 各種各樣的戈:前端有尖刺才是完整極版的戈,可勾、可刺、可推

    古華夏社會層次分為“華人”、“野人”、“奴隸”,國家士兵全是“華人”組成。後來戰爭擴大,尤其是戰國時代戰爭擴大,“華人”組成計程車兵根本不滿足戰爭的消耗,統治者要求大量華人參戰,國家再也沒有“華人”、“野人”、“奴隸”之分,只有士族和平民兩個等級。

    由於參戰的人員過多,職業化的“華人”士兵組成的軍隊取消,形成軍隊士兵變成戰時為兵,閒時為農的制度。看過戰國時代的電影都知道,農民收貨的日子不打仗的,打起來都有逃兵回家去收割麥子(有一部范冰冰範爺拍的電影就拍了這段劇情)。

    那麼職業士兵取消了,士兵平時都要種田,訓練時間少了,用戈這種武器肯定用的困難。於是發現“矛”這種武器使用比戈更簡單,方便,殺傷力更大,訓練還很簡單,戈這種武器被淘汰。

    戟:方天畫戟,可劈、可刺、可砍

    與戈一脈的戟很難用!卻也保留下來,被極少數戰力強大的武將使用,能用戟的戰將,無不是戰力驚人的絕世猛將。

    連勾槍(鐮勾槍)

    但戈被完全淘汰了嗎?並沒有,戈被改進,做成連勾槍,被作為特別的兵種使用,可刺、可勾、可砍,殺傷力驚人!

  • 3 # 人渣嘯西風

    在這裡我首先先強調一下戈的概念

    這叫戈,但是如果加個矛頭,如下圖

    這就叫戟了。

    現在上一張戈頭的結構圖

    青銅戈的裝配方法是柄上鑿個口把戈的“內”插進去,然後用繩子穿入被稱作“穿”的孔裡綁在柄上做進一步的固定。不是隨隨便便捆在柄上就完事了,那樣根本沒法用,一用力就歪了。所以順便說一下,如果有人注意的話就會發現聯裝戟下面的戈頭都是沒有“內”的,見下圖

    所以其實聯裝戟下面的戈頭其實根本沒有實戰功能,因為一打就歪了。這玩意只是個儀仗器而已。

    下面回到正題,在回答戈這個武器到底是怎麼用的之前,這裡我必須要先說明一下戈這個東西到底長啥樣。大家看到的只是戈頭而已,加上柄的戈到底長啥樣?首先我要說的是,一些偽科普節目中的這種一人多高的長戈其實是不存在的

    真正戈的形象我們還的是看文物,下面是商代戊簋上的持戈武士圖樣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一批青銅戈,柄雖然腐朽,但是在土地上還留有痕跡,柄長大多在60~90cm之間,和青銅器上的持戈形象互相印證。在商代戈就是單手武器。它的形象其實更接近這個我們熟悉的不令人意外的兩面三刀的角色手中的武器形象。

    看到這個形象,我想大家一般腦海中大概就有戈大概使用方法的概念了。不過稍微有些不同的是在商代持戈一般大都配盾。這點上面發過的商代青銅紋飾的持戈武士形象已經足夠說明了。另外《左傳》也記載“狄卒皆抽戈盾冒之”

    不過到了周代《考工記·廬人》雲“戈柲六尺有六寸。”柲就是武器的柄。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66件銅戈,其中個別較長的接近1.4米,這和《考工記》所記載的尺寸比較吻合。

    所以這種尺寸的戈,只是步兵近戰所使用的武器而已,因為製造便宜方便,所以大規模使用而已。所謂傳說中戈是車戰專用顯然不過只是謠傳而已。車戰你用這尺寸的戈?你夠得著人不?我們再看一下博物館裡展出的儲存較好的戰國青銅戈。

    注意看刃的朝向,如果在戰車上想使用,那可是得把戈拖到身後才能保證刃對著前方的敵人。武器長度乾脆是負的,兩車交錯的時候對面就是拿個木棍都能先把你打翻。車戰怎麼用?

    要說怎麼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因為金屬戈本身是青銅時代的產物,由於漢代進入鐵器時代後,有了鋼鐵這種優質材料下,戈這種早期武器自然就沒有太大優勢了,同尺寸的武器中無論是鐵劍還是環首刀顯然都比戈好用太多了。所以到了漢代戈就基本被淘汰了。

    山東嘉祥武氏祠漢代石刻,可以看到漢代持盾的武士用的不再是戈了,而是環首刀。

  • 4 # 環球快資訊

    戈在中國古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聲名顯赫的兵器,很多成語都與之相關,比如:化干戈為玉帛、枕戈待旦、止戈為武等等,說明戈在古代戰場上曾經是最具代表性的武器。大約在漢以後戈就不是作戰的武器了,而逐漸為同時出現的矛所取代,以至於今天練武的人都知道一句流傳下來的俗語稱矛為:百兵之王。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戈逐漸讓位於矛,進而退出戰爭舞臺呢?作為古代戰車的配套武器戈的退出很大程度上是與戰車退出戰場緊密相關的。從文字記載來看最早的夏朝就開始使用戰車作戰,一直延續到秦以前。

    兩軍交戰當戰車衝向敵人的時候,馬本能的不會徑直撞向對方的戰車,往往快接近的時候會轉向側面,雙方主要的搏殺應該發生在側面。雙方戰車交錯的一瞬間如果用矛,刺中對方的機會很小,而戈橫向的長刃大大增加了與敵人身體的接觸面,增加刺中對方的機會。甚至不排除雙方接觸的瞬間,用戈橫向的長刃勾住對方的戰車,直接拉翻或者便於另一位乘員擊殺對方。

    但是隨著多馬多乘員的戰車被單人單馬的模式取代,作為戰車的配套武器的戈也被矛所取代。無論是武將還是步卒都比較青睞另一種長兵器——矛,與戈相比矛更難防禦,很小的空檔就能刺入。而且一次沒有刺中,很快就可以連續第二次刺出。而戈由於有橫向的長刃在抽回第二次刺殺的時候,很可能被意外鉤住,從而影響速度,而在冷兵器時代這往往是致命的。

    最後戈的“兄弟”矛贏得了百兵之王的美譽,直到現在脫胎於古代戰場的中華武術還保留有馬上長兵器大槍,也就是矛的訓練方法。甚至在內家拳中還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是訓練活勁、整勁不可或缺的工具。形意、八卦、太極三家當中都有名為十三槍的馬上長槍套路,而戈即使是現在的武術中也難覓蹤影了。

  • 5 # 火器工坊

    戈的使用年代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夏朝,在二里頭文明裡,考古學家們發現了玉戈,這就說明新石器時期,戈不僅僅作為兵器使用,同時也是一種禮器了。

    戈的起源應該是農業用具鐮刀,當然也有說起源於斧子或者獸角的。戈分有闌戈、胡戈、援戈,還有一種銎內戈。這些分類是根據戈有哪些結構來定義的。銎內戈是帶有孔的,可以直接套到杆上。闌戈是中間有個金屬柄,方便把戈頭捆到杆上。援戈無闌,內短,基本上只漏出前面殺傷部分。胡戈就得援下面延伸下去,增加了殺傷面積。

    夏朝的時候,戈的數量少,兵器多是銅鉞。商代以後,鉞戈等重,但是明顯的戈有取代鉞的趨勢。到了西周之後,戈開啟了繁榮發展的時代,胡戈也是這個時間出現的。胡戈根據胡的長度也分為長中短三種,另外在西周還出現了一種上刃戈,不過和戟不一樣,上刃戈沒有刺殺能力,但是現在懷疑上刃戈可能是卜形戟的前身。西周長戈的興起,與戰車作戰的盛行是脫不開關係的。當時的戰車兵,一個御馬的,一個持弓弩的,還有就是拿銅戈的。

    一直以來,史學界以為戈都是長兵,但是近年發現,西周時期短戈的比例要遠多於長戈。東周之後,因為列國紛爭,士兵的披甲率升高,短戈的殺傷力受到了侷限,因此逐漸的就被新興起的劍取代了。長戈為了存活,就增強了他的劈砍能力和靈活度,即增加了胡的長度和給內開刃。後來因為內也具有殺傷力了,內的結構也開始多變起來,比如楚國就出土過長鬍戟戈。

    隨著戰爭的進行,催生出了一種新的武器--戟,戟具有戈的能力,雖然因為結構的限制使得他的劈砍力度不如戈,但是穿刺能力的彌補使得士兵們愈發的鐘情於戟。

    秦朝之後,同類別的青銅兵器逐漸的開始被鐵兵器大面積取代。隨後的漢帝國,鐵器已經幾乎完全取代了青銅器。當然,除了材質的變革,兵器的淘汰也在繼續,繼鐵戟的大規模使用和戰車的淘汰已經騎兵作戰的興起之後,銅戈終於從實戰兵器中被淘汰,淪為了禮儀兵器的行列。到了東漢,人們甚至忘記了戈的形制,而把戈戟混為一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太空有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