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松老師,有名京劇演員、京劇名家丶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老生名家、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派"老生、工文武老生、畢業於天津市戲曲學校、早年得周嘯天先生傳授其代表劇目《打登州》,1990年拜譚元壽先生為師,他扮相俊秀、表演灑脫,功底深厚、能戲頗多,善於調動各種京劇表演程式,合理準確地塑造人物,又向遲金聲、馬崇仁先生學習了戲曲導演知識,兼任天津市青年京劇團舞臺監督、近年來,盧松在傳承和發展京劇藝術上疾行奔走、毫無保留。那麼盧松有著怎樣的戲曲人生呢?
聽盧老師的演唱,覺得四個字,第一講究、第二細膩、但是總不過癮,有時候管軍主持完之後聽兩句之後,就會忙著別的工作,在訪談節目現場,管軍說能讓自己過一下癮,給我單獨的來兩句怎麼樣,沒問題,盧松說。最拿手的,想聽什麼,《打登州》。那你點對了,自己洗耳恭聽,“娘生兒連心肉,兒行千里母擔憂,兒想娘身難叩首,娘想兒來淚雙流,眼見得紅日墜樓在西山後,叫一聲解差把店投"。聽盧老師他這段覺得,能聽出層次來,就像說的第一講究,第二細膩,相信講究和細膩是不是也是他對於京劇這門藝術他從開始從事到現在一直不變的追求,他言講究跟將就差一個字,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了,做藝術的,他覺得就兩點行和不行,你說你的追求、你的目標,一個高層次的追求,那一定要追求到那個位置,你說他中間反正他也能唱,那就這樣吧,肯定不行的,你就這樣,對藝術是一種玷汙。他不覺得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標準,他不覺得會很痛苦嗎,因為你總有達不到的時候,或者你達到你要付出的東西太多。恰恰相反,他覺得這個過程,是非常有意思的。你總認為總是在痛苦當中那肯定是進步不了的。
中華戲曲是一種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藝術,就拿我們的國粹京劇來講,無論是他的唱腔旋律,亦或是人物唸白,包括舞臺上舉手投足的很多精彩的程式表演都有著很深的學問,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卻十分不同,他和京劇有著不解之緣,當年在幾乎失聲的情況之下,憑藉著自己的堅韌和智慧,又開啟了自己另外一種戲曲人生,他就是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有名老生盧松。
我們總說考大學那個時候叫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後來聽人說,當年他考戲校的時候也相當於這個狀態,比大學可能還難了,你想象不到十二萬三千人,錄取的人數,50名演員、8個樂隊,這比例是相當的小,因為他們為什麼12月1號開學,晚了三個月,一般都是9月份開學,就是報考的人太多了,一層一層,他記得他從第一次所謂叫面試,一直到最後,還有一套總複試,一共是9次。應該說考試是很嚴格的,包括臉都拿尺量比例的,有的老師還摸你後邊這個骨頭,為什麼還有這一項,他有懂這個的,他們練武戲的老師有的會懂這個,就是這個孩子是不是以後會長,長太高的個,太高個不可以的。我們知道戲曲演員特別用功的人,要除了課程之外要下私功。因為他進戲校時候,已經13歲了,這算是大的、比較大的、大齡。所謂年齡大就是說因為你要練基本功,練基本功你身體長到一定程度了,就難度加大了,怎麼辦,就是刻苦,他就記得有一年兩個課堂同時開靠戲,除了在課堂老師給你練、給你講一些技巧,想辦法,就是每天下課錯到最後再走,為什麼,走完之後,看看沒人了,把窗戶插銷把它抬起來、回宿舍,晚上熄燈以後,因為都是軍事化管理,到點打鈴熄燈必須睡覺,偷偷摸摸地下樓,跑到練功房,把那兩扇窗戶開啟,從外邊開啟、翻窗而入,跳進去,跳進去不敢開燈,自己把靠紮上,摸著黑在那一階段他記得是幾乎每天一個小時私功。重複同樣的路線、同樣的這種訓練,幾乎是每天,每天一小時。有收穫嗎,當然有收穫了,怎麼不一樣,咱們講叫鋸動就掉沫,後來老師發現了,他並不是發現他晚上跳窗戶,他說你這功,長的挺快,說小子是不是練私功去了,他說、他就一點頭,老師那眼睛不揉沙子,你下多大功夫一眼就能看得出來。你看他這有意無意地還珍藏點東西,這是他在天津戲校上學的時候,但是他的校徽,天津戲曲學校(上面寫著)。這個是他們當時天津戲曲學校演出,這是他們演出的節目單,這是《打登州》,就是周嘯天先生傳授給他的,秦瓊-盧松,這本里面這是當時他在中國香港的《大公報》每週有一個專欄,叫《一得之見》,這是報摘,你看這是他筆名把松字拆開了,叫《一得之見》這個專欄。這個得隆重推出,這個是他師傅給他寫了一個(松藝堂),他後來他把這個做成一個匾。入校的時候年齡大了、偏大一點,包括他的腿功,咱們講就是說,他是天生大膝蓋,這個事大夥都知道,這個自己練不了私功,晚上吃完飯,晚自習下來之後,就在宿舍裡邊,把這個腿放在窗臺上,用一個厚一點寬一點的布袋子吊到膝蓋這,下邊用一小鐵筐,放上磚,吊這個,強制性地壓膝蓋,差不多一次是15分鐘,到不了時間太長,就這樣,得別人幫忙,把這個弄下來,那不都木在那了嗎,就是它強直了,已經彎不了了,完了之後再揉這關節,慢慢揉揉揉,這關節能動了,扶著床鋪,一腿一踢,200次踢腿,就這樣又是一個痛苦的歷程過後,有效果嗎,當然有效果了,非常有效果,走出臺步來就好看了,包括這手,這個不是天生的,這是握的,這個彎度好像別人彎度他看,這是握的,兩人比比,你看這彎度,這是握的,這個彎度是握的,就是說話沒事的時候,小時候沒事的時候就握,那手型就這樣的一種,覺得叫違背生理的這樣一種訓練,在舞臺上會有什麼樣呈現,比如說,你看他拉山膀出來,你看,你看這好看嗎,但是你要直的,你看這樣,就是直的。你看這山膀沒有那種曲度、沒有彎度了,自己一按掌你看,漂亮。你這樣你看這,所以他說他總說作為一個戲曲演員,從頭到腳,沒有一個地方不經過訓練的,必須要經過訓練,所以說總說藝術是美的,創造這種美的過程是極其殘酷的。
那對於男生來講,管軍他以前也是學聲樂的,就是倒倉變聲期,這是每一個男生經歷時應該是最關鍵丶最痛苦、也是最危險的時刻,非常正確,這個男生的變聲,應該說真是過關,因為它不是病,因為當時也小,也不大懂,說什麼叫變聲,就老師說這孩子倒倉了,儘量少唱,差不多兩年多以後,冇位老師說,差不多了,有點往回走了,但是你得喊嗓子了,尤其冬天是最重要的,喊嗓子,冬天要把嗓子給喊出來,尤其冬天是最出功的,冬天你在戶外、屋裡不行,你嘴巴子都凍僵了,就那會兒練嘴裡的功夫再喊嗓子,後來他有位老師叫姚尚英,教老生的老師,他看著他,他說這樣,他說我每天早上過來我看著你喊嗓子,老師陪著、陪著,老師看著。他怕你著急,這樣慢慢地盧松他也掌握這個方法,見好了,說這孩子嗓子行了,出來了。
不知道在眾多的老師和名師當中,哪幾位對他的影響最深,第一位就是周嘯天周先生,那會兒盧松他在戲校,非常有幸能接觸到周嘯天先生,那是咱們京劇的大家,他唱的《打登州》,那就是周嘯天先生拿手戲,而且是這齣戲他傳授給他的。盧松他覺得周先生帶給他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說,讓他能清晰地知道了京劇的老生是什麼樣,說具體一點,京劇的老生他的喜怒哀樂、在舞臺呈現的是一種什麼樣,他透過跟周先生學戲,透過學戲之外,他感受到的自己就知道這樣,周先生帶給我的這樣,這就是京劇的老生。
第二位程正泰先生,程正泰先生也知道這大名鼎鼎,百日集訓前後接觸的程先生,程老師這個他們有點相像,程老師這麼瘦,自己也這麼瘦,後來程老師就是說,話前話後總誇他,這孩子你看總是這麼利利索索的,甭管穿什麼戴什麼,就是言語之間感覺就比較喜歡他,後來,認他做義子。程老師能非常敏感地在第一時間發現你的問題,第二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他不會去給你講這麼多的大道理、這個理論,你比方說你這個毛病,這個問題是一種什麼樣的,他會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的比方、比喻打給你。那麼跟譚派的淵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那就是他的恩師了,譚元壽先生。跟譚派結緣,跟他師父結緣,應該是在80年代末,他們百日集訓之後,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去中國香港演出,1990年,正式拜在譚門。跟譚先生接觸之後,他覺得在自己的舞臺生涯和舞臺的演唱和表演上又有哪些新的啟發和啟迪呢,跟師父最大的收穫,藝術那自不用說了,最大的就是做人。舉個例子,他師父這麼大的藝術家,這麼大的名望,他在屋裡邊待著,不論開門,不論誰進來,年長的年幼的,不論誰,很自然地就站起來了,特別平和和平易。他覺得就是說你有了這種規矩,就是隻是其中一個例子,你才有了一個很正的人的一種正氣,來在舞臺上去塑造人物。
盧松老師,有名京劇演員、京劇名家丶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老生名家、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派"老生、工文武老生、畢業於天津市戲曲學校、早年得周嘯天先生傳授其代表劇目《打登州》,1990年拜譚元壽先生為師,他扮相俊秀、表演灑脫,功底深厚、能戲頗多,善於調動各種京劇表演程式,合理準確地塑造人物,又向遲金聲、馬崇仁先生學習了戲曲導演知識,兼任天津市青年京劇團舞臺監督、近年來,盧松在傳承和發展京劇藝術上疾行奔走、毫無保留。那麼盧松有著怎樣的戲曲人生呢?
聽盧老師的演唱,覺得四個字,第一講究、第二細膩、但是總不過癮,有時候管軍主持完之後聽兩句之後,就會忙著別的工作,在訪談節目現場,管軍說能讓自己過一下癮,給我單獨的來兩句怎麼樣,沒問題,盧松說。最拿手的,想聽什麼,《打登州》。那你點對了,自己洗耳恭聽,“娘生兒連心肉,兒行千里母擔憂,兒想娘身難叩首,娘想兒來淚雙流,眼見得紅日墜樓在西山後,叫一聲解差把店投"。聽盧老師他這段覺得,能聽出層次來,就像說的第一講究,第二細膩,相信講究和細膩是不是也是他對於京劇這門藝術他從開始從事到現在一直不變的追求,他言講究跟將就差一個字,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了,做藝術的,他覺得就兩點行和不行,你說你的追求、你的目標,一個高層次的追求,那一定要追求到那個位置,你說他中間反正他也能唱,那就這樣吧,肯定不行的,你就這樣,對藝術是一種玷汙。他不覺得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標準,他不覺得會很痛苦嗎,因為你總有達不到的時候,或者你達到你要付出的東西太多。恰恰相反,他覺得這個過程,是非常有意思的。你總認為總是在痛苦當中那肯定是進步不了的。
中華戲曲是一種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藝術,就拿我們的國粹京劇來講,無論是他的唱腔旋律,亦或是人物唸白,包括舞臺上舉手投足的很多精彩的程式表演都有著很深的學問,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卻十分不同,他和京劇有著不解之緣,當年在幾乎失聲的情況之下,憑藉著自己的堅韌和智慧,又開啟了自己另外一種戲曲人生,他就是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有名老生盧松。
我們總說考大學那個時候叫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後來聽人說,當年他考戲校的時候也相當於這個狀態,比大學可能還難了,你想象不到十二萬三千人,錄取的人數,50名演員、8個樂隊,這比例是相當的小,因為他們為什麼12月1號開學,晚了三個月,一般都是9月份開學,就是報考的人太多了,一層一層,他記得他從第一次所謂叫面試,一直到最後,還有一套總複試,一共是9次。應該說考試是很嚴格的,包括臉都拿尺量比例的,有的老師還摸你後邊這個骨頭,為什麼還有這一項,他有懂這個的,他們練武戲的老師有的會懂這個,就是這個孩子是不是以後會長,長太高的個,太高個不可以的。我們知道戲曲演員特別用功的人,要除了課程之外要下私功。因為他進戲校時候,已經13歲了,這算是大的、比較大的、大齡。所謂年齡大就是說因為你要練基本功,練基本功你身體長到一定程度了,就難度加大了,怎麼辦,就是刻苦,他就記得有一年兩個課堂同時開靠戲,除了在課堂老師給你練、給你講一些技巧,想辦法,就是每天下課錯到最後再走,為什麼,走完之後,看看沒人了,把窗戶插銷把它抬起來、回宿舍,晚上熄燈以後,因為都是軍事化管理,到點打鈴熄燈必須睡覺,偷偷摸摸地下樓,跑到練功房,把那兩扇窗戶開啟,從外邊開啟、翻窗而入,跳進去,跳進去不敢開燈,自己把靠紮上,摸著黑在那一階段他記得是幾乎每天一個小時私功。重複同樣的路線、同樣的這種訓練,幾乎是每天,每天一小時。有收穫嗎,當然有收穫了,怎麼不一樣,咱們講叫鋸動就掉沫,後來老師發現了,他並不是發現他晚上跳窗戶,他說你這功,長的挺快,說小子是不是練私功去了,他說、他就一點頭,老師那眼睛不揉沙子,你下多大功夫一眼就能看得出來。你看他這有意無意地還珍藏點東西,這是他在天津戲校上學的時候,但是他的校徽,天津戲曲學校(上面寫著)。這個是他們當時天津戲曲學校演出,這是他們演出的節目單,這是《打登州》,就是周嘯天先生傳授給他的,秦瓊-盧松,這本里面這是當時他在中國香港的《大公報》每週有一個專欄,叫《一得之見》,這是報摘,你看這是他筆名把松字拆開了,叫《一得之見》這個專欄。這個得隆重推出,這個是他師傅給他寫了一個(松藝堂),他後來他把這個做成一個匾。入校的時候年齡大了、偏大一點,包括他的腿功,咱們講就是說,他是天生大膝蓋,這個事大夥都知道,這個自己練不了私功,晚上吃完飯,晚自習下來之後,就在宿舍裡邊,把這個腿放在窗臺上,用一個厚一點寬一點的布袋子吊到膝蓋這,下邊用一小鐵筐,放上磚,吊這個,強制性地壓膝蓋,差不多一次是15分鐘,到不了時間太長,就這樣,得別人幫忙,把這個弄下來,那不都木在那了嗎,就是它強直了,已經彎不了了,完了之後再揉這關節,慢慢揉揉揉,這關節能動了,扶著床鋪,一腿一踢,200次踢腿,就這樣又是一個痛苦的歷程過後,有效果嗎,當然有效果了,非常有效果,走出臺步來就好看了,包括這手,這個不是天生的,這是握的,這個彎度好像別人彎度他看,這是握的,兩人比比,你看這彎度,這是握的,這個彎度是握的,就是說話沒事的時候,小時候沒事的時候就握,那手型就這樣的一種,覺得叫違背生理的這樣一種訓練,在舞臺上會有什麼樣呈現,比如說,你看他拉山膀出來,你看,你看這好看嗎,但是你要直的,你看這樣,就是直的。你看這山膀沒有那種曲度、沒有彎度了,自己一按掌你看,漂亮。你這樣你看這,所以他說他總說作為一個戲曲演員,從頭到腳,沒有一個地方不經過訓練的,必須要經過訓練,所以說總說藝術是美的,創造這種美的過程是極其殘酷的。
那對於男生來講,管軍他以前也是學聲樂的,就是倒倉變聲期,這是每一個男生經歷時應該是最關鍵丶最痛苦、也是最危險的時刻,非常正確,這個男生的變聲,應該說真是過關,因為它不是病,因為當時也小,也不大懂,說什麼叫變聲,就老師說這孩子倒倉了,儘量少唱,差不多兩年多以後,冇位老師說,差不多了,有點往回走了,但是你得喊嗓子了,尤其冬天是最重要的,喊嗓子,冬天要把嗓子給喊出來,尤其冬天是最出功的,冬天你在戶外、屋裡不行,你嘴巴子都凍僵了,就那會兒練嘴裡的功夫再喊嗓子,後來他有位老師叫姚尚英,教老生的老師,他看著他,他說這樣,他說我每天早上過來我看著你喊嗓子,老師陪著、陪著,老師看著。他怕你著急,這樣慢慢地盧松他也掌握這個方法,見好了,說這孩子嗓子行了,出來了。
不知道在眾多的老師和名師當中,哪幾位對他的影響最深,第一位就是周嘯天周先生,那會兒盧松他在戲校,非常有幸能接觸到周嘯天先生,那是咱們京劇的大家,他唱的《打登州》,那就是周嘯天先生拿手戲,而且是這齣戲他傳授給他的。盧松他覺得周先生帶給他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說,讓他能清晰地知道了京劇的老生是什麼樣,說具體一點,京劇的老生他的喜怒哀樂、在舞臺呈現的是一種什麼樣,他透過跟周先生學戲,透過學戲之外,他感受到的自己就知道這樣,周先生帶給我的這樣,這就是京劇的老生。
第二位程正泰先生,程正泰先生也知道這大名鼎鼎,百日集訓前後接觸的程先生,程老師這個他們有點相像,程老師這麼瘦,自己也這麼瘦,後來程老師就是說,話前話後總誇他,這孩子你看總是這麼利利索索的,甭管穿什麼戴什麼,就是言語之間感覺就比較喜歡他,後來,認他做義子。程老師能非常敏感地在第一時間發現你的問題,第二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他不會去給你講這麼多的大道理、這個理論,你比方說你這個毛病,這個問題是一種什麼樣的,他會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的比方、比喻打給你。那麼跟譚派的淵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那就是他的恩師了,譚元壽先生。跟譚派結緣,跟他師父結緣,應該是在80年代末,他們百日集訓之後,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去中國香港演出,1990年,正式拜在譚門。跟譚先生接觸之後,他覺得在自己的舞臺生涯和舞臺的演唱和表演上又有哪些新的啟發和啟迪呢,跟師父最大的收穫,藝術那自不用說了,最大的就是做人。舉個例子,他師父這麼大的藝術家,這麼大的名望,他在屋裡邊待著,不論開門,不論誰進來,年長的年幼的,不論誰,很自然地就站起來了,特別平和和平易。他覺得就是說你有了這種規矩,就是隻是其中一個例子,你才有了一個很正的人的一種正氣,來在舞臺上去塑造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