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山上的牽牛花

    為什麼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簡單說一下。

    什麼叫有“年味”?在我看來,“年味”就是過年時尊重沿襲過年本該有的傳統習俗,即各式各樣的儀式和禮節,這些儀式和禮節有濃厚的文化象徵意義,構成了過年文化底色。

    比如喝臘八粥、祭灶神、掃塵、拜年、暢飲歡宴、放爆竹等,都各有各的文化含義,又比如祭祖、飲屠蘇酒,吃餃子、跳灶王、掛桃符、貼門神、熬年守歲等,也各有各的講究。一旦這些必要的儀式和禮節被消解了,過年就喪失了原本色彩,也就缺少了“年味”。

    如今,生活富足了、聯絡方便了,對過年、對團圓的期盼也沒那麼強了,於是,人們發現年味也漸漸淡了,過年似乎越發流於形式。甚至,這個曾經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都快沒有那些洋節日來的隆重了。或許,我們需要試著重新拾起,那些快被慢慢淡忘的習俗,才能讓年味來得再濃烈一些。

    25年前,有一部非常經典的賀歲影片叫《過年》,它用十分罕見的悲劇手法來講述過年的情形,卻恰好與我們現在過年的情形吻合了。

    這部電影演員陣容相當強大,集齊了趙麗蓉、葛優、六小齡童、丁嘉麗等眾多大腕兒,可以說是真正的“大牌雲集”,

    《過年》I 1991

    電影改編自舞臺劇《大年初一》,以傳統春節為背景,講述了大年初一發生在老程一家的瑣碎故事,

    是中國第一部同期立體聲故事片,豆瓣評分 8.4

    影片開頭,滿屏中國特色的年味兒撲面而來

    比如幾個孩子拽著一隻被染成紅色的山羊

    琳琅滿目的年貨市場上,置辦年貨的人們絡繹不絕

    當然,老程一家也沒閒著,老母親在集市上買雞買魚,而老父親也從城裡打工回來,賺了幾個血汗錢,也載回了滿滿一小車年貨。

    老兩口準備了一大桌年夜飯,滿心歡喜等著孩子們回來過來,卻不料兒女們一個也沒有回家

    夫妻倆度過了一個冷冷清清的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孩子們陸續回來了

    老實木訥,懦弱迂腐,是個典型的妻管嚴

    他媳婦既潑辣又勢利,自從去年砸了年夜飯後就再也沒來過

    這次聽說公公賺了錢,特地趕回家看看能不能撈點油水

    二兒子程遠是個研究生,年輕帥氣,找了高幹女朋友

    想找老爸要1000塊作社會調查的食宿費,放在現在大概就是“鳳凰男和城市女”的故事

    小兒子程勇,無業青年一枚,好吃懶做、遊手好閒

    除夕之夜不回來的是因為跟姑娘看了一通宵的電影,這次還給父親列出2500元的訂婚聘禮單

    程家大女婿丁圖,是程家唯一的幹部

    處事圓滑,在外沾花惹草,情人懷孕,還逼得老婆程榮流產,這次又逼老婆回來詐取父母的錢財

    大女兒的性格如同大兒子,隱忍怯懦

    對於丈夫的惡性敢怒不敢言,稍有反抗就是一頓暴打

    二女兒程萍是唯一一個不讓人操心的孩子,只是當年她違抗父命,偷了戶口本跟愛人私奔,惹得父親要跟她斷絕關係

    如今他們小兩口已經發家致富,這次懷著愧疚之心回家“負荊請罪”

    一家人終於團聚,表面上看似歡天喜地,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終於,在年夜飯的飯桌上,定時炸彈終於被引爆.....

    老父親無奈地說

    “要是早興計劃生育,就把他們一個個都給計劃了。”

    看過的人一定對這道菜印象深刻——“還等什麼,不都等著這道菜麼”

    老父親一語中的

    這就是當時很多家庭的“中國式新年”

  • 2 # 曾經0522

    年味是什麼?

    年味是父親親手烹製的一桌好菜。

    年味是母親親手縫製的一套新衣,一雙新鞋。

    如今,父母雙雙都已走了。他們把年味也帶走了。

    只留下兒時的記憶,永久的懷念。

  • 3 # 親吻生活一愛欣

    大家發現沒,過去的日子裡特別盼年,盼年似乎年味兒才更濃。那時候,老一輩人都很講究傳統文化,過年的傳統習俗豐富多彩。年前忙忙碌碌,一家人團聚的氣氛濃郁,家裡少一個人感覺都很失落。小輩給長輩磕頭拜年,人人都穿新衣服,舉行祭祖、納福、花燈、貼年畫、歌舞唱戲等多種儀式,家裡到處洋溢著魚香、肉香、油香,歡聲笑語、鞭炮聲此起彼伏。

    年味兒是母親心靈手巧的手藝,是父親貼對聯的笑容,是家裡那盆很旺的火爐,是吃了還想吃的花饃和年糕。對我來說,是母親親手縫製的花棉襖,父親給家人買的鞭炮‬和‬魚蝦。

    現在父母都老了,年味也有,但總覺得這種年味兒不如以前了,再怎麼都不如小時候那年味“很鮮美”,不僅因為美食裡缺少了“母親味道”,還有他們已經吃不動那些美味佳餚了。

    如今,家裡人很多,但年味兒都跑到年輕人摯愛的電子產品中了。小孩子們回家,拜年似乎只問紅包多少,年邁的父母們在廚房忙碌,過年除了做飯就是洗碗,照顧一家老小,也是身心疲憊。

    感覺人們的心越來越浮躁,過年連欣賞民間風俗民情的時間都沒有。過去觀賞花燈、聽戲、上街看扭秧歌、到朋友家拜訪,走動走動,聽著外面的鞭炮齊鳴,年味就會在心裡發酵。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似乎淡漠了許多,包括兄弟姊妹之間的親情,如果沒有父母在,過年互相之間更很少走動。

    過去拜年,大年初一起很早一家家拜。現在,網上“複製貼上”各種祝福語,影片語音拜年滿大街大著嗓門說,以為誰和自己打招呼呢,其實人家拿著手機在語音。

    原來年味兒都跑紅包裡了,跑語音影片裡了,跑到文章裡了,也‬在每一個普通的日子裡精彩紛呈。但‬年味‬兒還猶‬在,並且‬一直‬傳承‬。

    讓人產生距離的不是空間。主要是現在的生活條件太好了,天天都可以吃肉吃魚吃餃子,每一天都像在過年,年夜飯和平時吃的差不多,再說也真沒有時間去各家拜年,也很怕麻煩人家。

    現在的人除了去父母家,都願意關上門,喜歡上網、看電視和清靜。親情用紅包拜年,友情用飯局拜年,愛情用約會拜年,所以才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了。

  • 4 # 笨笨潮爺1

    這個不好說,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臘月底,我們這兒做粑粑,秈米的叫粑粑,醃菜餡,鹹菜加入豆乾瘦肉。糯米的叫糰子,豆沙餡的,也有放糖的。純糯米的粑粑,沒餡,有地方叫它元宵。放入水裡養著,勤換水,可以儲存很長時間。蒸發糕,煮五香雞蛋。

    上面是老伴煮的五香雞蛋,我們叫它元寶。正月裡去人家,遞煙泡茶,首先上桌的就是這個“元寶”。上了元寶之後,主婦便會將發糕(自己家臘月底蒸的),切成小片的。粑粑,糰子,放蒸籠上蒸,然後端上桌子。桌上還放有生薑,方片糕,麻酥糖,瓜子,花生,炒米糖,桃酥等,這叫茶料。喝茶便吃這些。

    上圖是手寫春聯。年味是什麼?寫春聯貼春聯貼門慶的(現在沒有賣的了)看現在的家家戶戶的春聯,有幾家貼的是手寫的春聯喲!都是買的,印刷的,千篇一律,大同小異。這樣,年味便會淡了很多很多。最早,農村放鞭炮,吃年飯,哪有現在這麼早吃年飯?起碼天黑了才吃年飯,這時,長輩才包壓歲錢的。然後,放關門炮。初一早上放開門炮!

    放關門炮後,一家人都在家中。桌上放著糕餅果料,瓜子花生。喝茶,吃茶料。餓了,你可以在火上烤粑粑,想吃什麼吃什麼。冷,一家人圍著火盆,這叫守歲,十二點後才上床睡覺。現在有幾家守歲的?一是打麻將牌,二是看春晚。現在是除了打牌的,人人玩手機!

    初一早上起來,放開門炮。以前,初一是不串門的,不進人家門。初二以後,才走親訪友拜年。這些寫起來太長,還敘述不完整,就此擱筆。時代變了,社會進步了,不少習俗改了,沒有了。這才有了“年味哪裡去了”的感嘆!

  • 5 # 文化之音

    春節為什麼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這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關係到中國文化怎麼傳承發展繼承還是中斷的問題。

    第一:是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所造成的

    近幾十年以來,西方文化在中國大受推崇,“崇洋媚外”的心理非常的多。以至於造成西方的節日,比如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等節日,在中國大行其道,而中國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七夕、重陽節等就變得落寞了。

    第二:西方的文化善於營銷

    西方的文化會包裝成各種各樣的節日活動,包裝成各種各樣的節日產品,這迎合了人們喜歡熱鬧、喜歡新奇、喜歡過節的各種心理特點,所以大家都喜歡西方節日,拋棄了自己幾千年的節日。

    第三:對傳統節日的宣傳、包裝、普及率低

    尤其是在八九十年後、千禧年後的這些青年當中,我們缺少對中國傳統節日來源、意義、內涵、作用等方面持續性、趣味性的普及。此外,傳統節日廣闊而豐富的表現方式、思想內容我們在宣傳和普及時,都存在偏差,都沒有進行完全性的普及,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看起來內容越來越少、形式越來越單一、越來越千篇一律,也越來越無趣,使傳統節日流於形式了。

    第四:中國和西方的紀年所造成的

    紀年方法,就是關於使用公曆還是使用夏曆的問題,夏曆實際上指的就是我們現在的農曆。如果使用中國本身的夏曆紀年,那麼傳統節日春節就是標準的新年,但是現在我們採用的是公曆紀年,也以公曆節日,就是以西方的元旦作為新年,在元旦之前兩週的聖誕節是作為新年前的活動的。

  • 6 # 建平249504053劉建平

    為什麼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小時候最盼的就是春節,那個年代還是比較貧困的,一年到頭基本上吃的是玉米麵貼餑餑,和蒸窩頭,那時候我最弄不明白的是明明打了好多麥子,不知道為什麼都大車小車的拉走了,說是交公糧,按定量人口和工分多少分麥子,有一年麥秋特別能下雨,麥子來不及曬就捂了,可生產隊長還是下令把好麥子交公糧,各家各戶吃捂麥子,那個時代生產隊每隊都有電磨,就是加工麵粉的,基本上總是推玉米麵,也就幾天推白麵,捂麥子推出的面特別難吃,一股怪味,讓人噁心,就這樣也得到春節才能吃上白麵蒸的饅頭,和年三十的餃子,饅頭上點上紅點,蒸上幾鍋,能吃上三五天的,剩下就是攤玉米麵烙糕,反正除了春節吃白麵,平常就是玉米麵,白薯乾子,蘿蔔櫻子老鹹菜,吃的人夠夠的,也只有春節小姑娘才穿上花衣服,小小子拿掛小鞭炮,不能一下子全放了,得拆開了,一個一個的放,大人們放幾個二踢腳,麻雷子,也是有數的幾個,但是感覺那個時代的年特別有年味,就是喜慶,後來生產隊解散了,分田到戶 ,自己打的糧食自己做主,不用交公糧了,留夠自己吃的,剩下的能賣錢,從那個時候起,常年吃白麵了,饅頭餃子不那麼新鮮了,可餃子也不像現在這樣什麼餡都有,或一碼肉餡的肉蛋餃子,大多是白菜餡的,一頓餃子也就有一勺子編好的熟肉,或油渣,就那吃著可香了。最愜意的是已經有了點視機,雖然是少數家有,而且只有仨臺,還要總晃天線,可是到年三十可以看春節晚會了,當年的節目也好看,雖然是黑白電視機,那也看的津津有味。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盼著過年了,天天都是好日子,又有大螢幕高畫質電視,又有電腦手機,想看什麼隨便搜,不用等到春節,平常手機不離手,吃頓飯也不撒手,相互之間也不聊天,人與人之間都淡漠了,這幾年春節又禁放鞭炮,晚會也沒有從前的好看,可不就是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嗎,再加上疫情期間不能隨意走動,也取消了廟會,各種春節活動,沒有走高蹺的,耍獅子的,扭秧歌的,唱戲的,那來的年味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啃老族”當他老了的時候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