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言,其實家裡沒有人吃這行飯的,因為都不是梨園世家。她遇到了兩個非常好的老師,這兩個老師應該說是影響她一生的兩個人。她覺得她一路都走得特別特別順利,很幸運,自己是個幸運兒,真的。
史依弘,原名史敏,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十歲開始學習京劇,由武旦開蒙,後潛心鑽研戲曲唱腔,轉而成為文武兼擅、風格鮮明、具有時代特色的新一代京劇演員,同時她勇於探索、敢於突破的個性也使她成為京劇舞臺上的一朵奇葩。
她那時候大概是四、五歲吧,她的父親是軍官,在東海艦隊服役,她媽媽是上海體育宮的職工,當時她的父親和她媽媽剛結完婚以後,他們就想要個女兒,她爸爸就買了一張年畫,上面畫了一個女孩,那個女孩扎著兩個小辮子,手裡拿著一幅刺繡,然後對她媽媽說,你一定要給我生這樣一個女兒。後來等史依弘她長大以後,因為她身體素質不是很好,她媽媽就想讓她挑一個運動專案去學,後來她去學了武術和體操,她爸爸很失望,爸爸說我要你生一個文靜的女孩,結果她去舞刀弄槍。童年時期的史依弘因為看了一場武術隊的表演,而迷上了武術運動,一番拳打腳踢之後,又誤打誤撞地學起了體操,這段看似偶然的童年經歷卻為她今後的藝術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練體操的時候,有一個隊友的父親推薦她,因為他是上海戲校的一個拉京胡的老師,所以他跟她的教練就推薦說他長得很古典,他說這個孩子不是吃你們這口飯的,是吃我們這口飯的。1982年,剛滿十歲的史依弘憑藉其出色的個人條件,從當年三千多人的報考隊伍中脫穎而出,考入了上海戲曲學校。有張照片就是她十歲進入戲校學習的時候拍的,那時候剛開始打基本功打基礎,拉雲手、拉山膀、鷂子翻身什麼的,回到家裡就忍不住要拉山膀,就覺得特美,自己感覺就特別美,而且沒事就對著鏡子擺啊擺,就覺得你們都該來看看我。小時候很早起來,比如早上五點半就起來,天沒亮就起來練出手、練腿動了,上海冬天又沒有暖氣,冷得呀、冰涼冰涼的,一扔槍,一不小心磕著鼻子全是血,然後手上長凍瘡,腳上都裂開了,一踢槍腿上都是烏青。雖然傷痕累累,但史依弘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刀槍,她的這份執著也引起張美娟老師的注意。張美娟是新中國傑出的武旦演員,曾塑造過無數經典的舞臺形象,並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能得到大師的垂青,史依弘自然是喜出望外。張老師她不是一個很恪守的人,她真的是因材施教,她會教學生,比如說史依弘她有一次,耍《虹橋贈珠》裡的雙鞭,那個雙鞭就這麼長吧,耍那個鞭花,一轉身,她那個鞭應該是一根朝這邊,一根是這樣的,這樣的轉身亮相,然後老師一看,她一轉身以後一順邊了,你知道嗎,那兩根鞭是一邊齊了,然後老師就說你停,她說你再來一遍,她一轉身還是一邊齊。她就拿過鞭,自己對著鏡子一邊齊然後再來一遍,自己來了幾遍張老師她說你就一邊齊吧,還是這樣好看。其實她也是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尋找,哪種是好看的、適合你的,她不是那種很刻板的,非得按我怎麼樣的老師,不是這樣的老師。張美娟對史依弘關愛有加,將她視為自己的女兒,但在訓練中卻絲毫不留半點情面,該打就打、該罵就罵,在張老師嚴厲的要求和嚴謹的治學下,年輕的史依弘斬獲了人生的第一個榮譽。上海電視臺那年主辦了一屆上海武戲演員電視大賽,就是全上海市的武戲演員挑選出來,然後參加這個決賽,她也是糊里糊塗,因為他們那時候是學生啊,學生也什麼都不懂,反正讓他們去參賽他們就去了嘛,就選了一個《擋馬》。
1986年,十四歲的史依弘憑藉在《擋馬》中的出色表現,從成年演員林立的角逐中殺出重圍,獲得了二等獎,這次意外的獲獎,也讓年輕的史依弘興奮不已,但在恩師張美娟的心中,卻早已有了另外一把算盤。
張美娟老師一生都是,她覺得她嗓子有侷限,就是因為嗓子才使她的藝術之路不能走得更寬,很多人物角色都受到限制不能塑造,所以她心裡面一直有這樣一個遺憾,她希望她的學生都是有嗓子的、都是能夠全面發展的。所以她很關注史依弘她非常愛她,於是她就一直在給她找一個好的聲樂老師。一個初秋的下午,張美娟老師把史依弘帶到了戲曲聲樂教育家盧文勤的家中。
京劇藝術分唱唸做打,唱居首位,可見唱在京劇表演中所擁有的重要地位。光憑一身矯健的武藝是無法在這行長久立足的。然而正是這個環節是當時史依弘致命的軟肋。其實那時候唱得真的像是小貓叫一樣,你都不知道有多慘,唱幾句嗓子就破了、唱幾句嗓子就破了,而且那個高音尖的呀,就是像鬼言一樣,很難聽。而且你是練武旦的嘛,氣息又不穩,打完以後再唱,肯定是聲音一點都不好,那麼沒有訓練過的嗓子,還是不太一樣,所以盧老師當時他說你唱一段吧,她就唱了一段《貴妃醉酒》,老師聽完以後他說張老師,你放心吧,你就把這個學生交給我,他說我一定給您培養一個梅派大青衣。跟著盧老師在他家裡學戲學唱,這(那)本《梅蘭芳唱腔選集》這本書其實就是盧老師整理的,其實盧老師很早就中風,他腿一直不好,所以來學校的時候很少,她都是在他家裡學的,所以她每天前兩節課上完以後,後兩節課都是去盧老師家上,就是你必須每天來,尤其是後來她畢業以後,他要求你必須天天到他家裡去,她有時候特別偷懶,她說我排了一天戲了、累壞了,他說你就上來練十分鐘或者二十分鐘,他說你要知道你天天在劇院裡面唱,你也不知道自己是唱得對還是不對,你得有面鏡子幫你對照,我就是你的鏡子。如果實在是沒有時間了或者她在外地演出,電話裡也要唱給他聽,她說你電話裡也能聽清楚啊,聲音好與不好、發音位置對還是不對,他在電話裡都能分辨得很清楚,耳朵特別厲害。
當時的戲曲界認為,一個演員唱得好與不好,完全取決於天生的嗓音條件,看祖師爺是不是賞你這口飯吃,戲曲聲樂訓練完全是天方夜譚,每天的枯燥訓練,一次一次的失敗也曾讓史依弘傷透了腦筋。
因為聲樂是一門靠感覺的藝術,就是你要去感受它,這個真的是很難,因為今天你感受到了,很可能明天感覺就沒了,經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然後就給老師罵得哭啊,你怎麼回事,我教了你半天怎麼突然感覺就沒了、什麼感覺都沒了,然後哭著就走了,回去後第二天又去了,老師說這個孩子倒挺有意思,罵不走的,哭著哭著又來了。事實證明,盧文勤老師的理念是正確的,在他的引導下,史依弘的唱功得到了一個質的飛躍,這也讓兩位老師欣慰不已。盧文勤曾問張美娟:“張老師您看這遍怎麼樣",張美娟說,“主要是她的音量和力度,比過去有很大進步"。1990年,18歲的史依弘從戲校畢業,正式進入上海京劇院,由於其文武兼備,成為了當時京劇院重點培養的年輕演員,然而由於史依弘主修的行當是武旦,京劇院還不敢貿然給她青衣的角色。真正到了院團以後,大家試圖想培養你文武兼備的話,你的能力還是不夠的,因為她青衣唱得太少了,在學校機會就太少,因為在學校有青衣的學生,而且這個行當跨越,在他們這個行業裡面其實是很難的。辛苦修煉(練)的技藝怎麼能讓它輕易廢除,史依弘暗下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找到鍛鍊唱功的機會。後來她就跟團裡面說,她說有機會可否讓我唱一本青衣戲,後來他們團長就說,到“大世界”去唱吧,他說在“大世界"唱一天,可以貼九天你唱不唱,她說我去唱啊,多熱鬧的地方啊,根本就是買一張票進來了誰都能看,什麼場子都可以轉一圈,那就是一個遊樂場,然後她也唱啊,那個臺小得不得了。大世界是人聲鼎沸,而史依弘就在這喧鬧的方寸間開啟了她青衣的處子秀。與此同時京劇院的幾大青衣因各種原因相繼離開了舞臺,這也讓天天唱堂會的史依弘幸運的得到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一個團沒有青衣怎麼辦呢,後來團長就來找她,他說下個月你貼個雙出吧,前面《火鳳凰》、後面《貴妃醉酒》好不好,給她激動得不行,在上海大舞臺呀,史依弘她說真的嗎,他說是呀你試試吧。然後過了一個月他又跟她說下個月唱《霸王別姬》吧,然後她說好啊,再下個月唱《天女散花》吧,她說好啊,就是這樣啊,就像趕鴨子上架一樣的,一出一出的就這麼上了。 多年的實踐讓史依弘真正成為了一個文武兼備的全才,她曾塑造的眾多角色讓會挑剔的戲迷都不得不嘖嘖稱讚,這時有人勸她不如趁熱拜個名角為師,也有不少梨園大家主動遞來橄欖枝,但都被史依弘婉然拒絕。
她就覺得一個演員,其實是需要博採眾長,當然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對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樣,他可能會覺得拜了某一個老師專攻這一個流派會覺得好像在藝術造詣上會很圓滿,可是她覺得好像不滿足。她覺得你拜師的目的到底是為什麼呢,是讓自己的藝術更豐富,將來在你的藝術道路上能夠走得更好,有更多自己的豐滿劇目,或者說將來你能夠塑造更多的角色更好的戲,她覺得有很多老師可以幫助你。
譚盾,這個當年用只有一把三根琴絃的小提琴征服中央音樂學院考官的鬼才,向來喜歡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現他在音樂上的思考,當時這次,他又把目光對準了史依弘。他到上海以後找到她就跟她聊起,說我想做一個作品,他說你認為有關生、死、愛這個話題,哪一齣戲最合適,她後來就給他推薦了幾個古典女性,比如說花木蘭、王昭君、《霸王別姬》裡的虞姬。最終,譚盾選擇了虞姬,並把她和日本的小村、歐洲的朱麗葉交織在一起,用交響詩的方式演繹了一段為愛而死、又為愛重生的悽美愛情故事,史依弘所演繹的虞姬更是將整場的演出推向了高潮。
她曾言,其實家裡沒有人吃這行飯的,因為都不是梨園世家。她遇到了兩個非常好的老師,這兩個老師應該說是影響她一生的兩個人。她覺得她一路都走得特別特別順利,很幸運,自己是個幸運兒,真的。
史依弘,原名史敏,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十歲開始學習京劇,由武旦開蒙,後潛心鑽研戲曲唱腔,轉而成為文武兼擅、風格鮮明、具有時代特色的新一代京劇演員,同時她勇於探索、敢於突破的個性也使她成為京劇舞臺上的一朵奇葩。
她那時候大概是四、五歲吧,她的父親是軍官,在東海艦隊服役,她媽媽是上海體育宮的職工,當時她的父親和她媽媽剛結完婚以後,他們就想要個女兒,她爸爸就買了一張年畫,上面畫了一個女孩,那個女孩扎著兩個小辮子,手裡拿著一幅刺繡,然後對她媽媽說,你一定要給我生這樣一個女兒。後來等史依弘她長大以後,因為她身體素質不是很好,她媽媽就想讓她挑一個運動專案去學,後來她去學了武術和體操,她爸爸很失望,爸爸說我要你生一個文靜的女孩,結果她去舞刀弄槍。童年時期的史依弘因為看了一場武術隊的表演,而迷上了武術運動,一番拳打腳踢之後,又誤打誤撞地學起了體操,這段看似偶然的童年經歷卻為她今後的藝術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練體操的時候,有一個隊友的父親推薦她,因為他是上海戲校的一個拉京胡的老師,所以他跟她的教練就推薦說他長得很古典,他說這個孩子不是吃你們這口飯的,是吃我們這口飯的。1982年,剛滿十歲的史依弘憑藉其出色的個人條件,從當年三千多人的報考隊伍中脫穎而出,考入了上海戲曲學校。有張照片就是她十歲進入戲校學習的時候拍的,那時候剛開始打基本功打基礎,拉雲手、拉山膀、鷂子翻身什麼的,回到家裡就忍不住要拉山膀,就覺得特美,自己感覺就特別美,而且沒事就對著鏡子擺啊擺,就覺得你們都該來看看我。小時候很早起來,比如早上五點半就起來,天沒亮就起來練出手、練腿動了,上海冬天又沒有暖氣,冷得呀、冰涼冰涼的,一扔槍,一不小心磕著鼻子全是血,然後手上長凍瘡,腳上都裂開了,一踢槍腿上都是烏青。雖然傷痕累累,但史依弘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刀槍,她的這份執著也引起張美娟老師的注意。張美娟是新中國傑出的武旦演員,曾塑造過無數經典的舞臺形象,並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能得到大師的垂青,史依弘自然是喜出望外。張老師她不是一個很恪守的人,她真的是因材施教,她會教學生,比如說史依弘她有一次,耍《虹橋贈珠》裡的雙鞭,那個雙鞭就這麼長吧,耍那個鞭花,一轉身,她那個鞭應該是一根朝這邊,一根是這樣的,這樣的轉身亮相,然後老師一看,她一轉身以後一順邊了,你知道嗎,那兩根鞭是一邊齊了,然後老師就說你停,她說你再來一遍,她一轉身還是一邊齊。她就拿過鞭,自己對著鏡子一邊齊然後再來一遍,自己來了幾遍張老師她說你就一邊齊吧,還是這樣好看。其實她也是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尋找,哪種是好看的、適合你的,她不是那種很刻板的,非得按我怎麼樣的老師,不是這樣的老師。張美娟對史依弘關愛有加,將她視為自己的女兒,但在訓練中卻絲毫不留半點情面,該打就打、該罵就罵,在張老師嚴厲的要求和嚴謹的治學下,年輕的史依弘斬獲了人生的第一個榮譽。上海電視臺那年主辦了一屆上海武戲演員電視大賽,就是全上海市的武戲演員挑選出來,然後參加這個決賽,她也是糊里糊塗,因為他們那時候是學生啊,學生也什麼都不懂,反正讓他們去參賽他們就去了嘛,就選了一個《擋馬》。
1986年,十四歲的史依弘憑藉在《擋馬》中的出色表現,從成年演員林立的角逐中殺出重圍,獲得了二等獎,這次意外的獲獎,也讓年輕的史依弘興奮不已,但在恩師張美娟的心中,卻早已有了另外一把算盤。
張美娟老師一生都是,她覺得她嗓子有侷限,就是因為嗓子才使她的藝術之路不能走得更寬,很多人物角色都受到限制不能塑造,所以她心裡面一直有這樣一個遺憾,她希望她的學生都是有嗓子的、都是能夠全面發展的。所以她很關注史依弘她非常愛她,於是她就一直在給她找一個好的聲樂老師。一個初秋的下午,張美娟老師把史依弘帶到了戲曲聲樂教育家盧文勤的家中。
京劇藝術分唱唸做打,唱居首位,可見唱在京劇表演中所擁有的重要地位。光憑一身矯健的武藝是無法在這行長久立足的。然而正是這個環節是當時史依弘致命的軟肋。其實那時候唱得真的像是小貓叫一樣,你都不知道有多慘,唱幾句嗓子就破了、唱幾句嗓子就破了,而且那個高音尖的呀,就是像鬼言一樣,很難聽。而且你是練武旦的嘛,氣息又不穩,打完以後再唱,肯定是聲音一點都不好,那麼沒有訓練過的嗓子,還是不太一樣,所以盧老師當時他說你唱一段吧,她就唱了一段《貴妃醉酒》,老師聽完以後他說張老師,你放心吧,你就把這個學生交給我,他說我一定給您培養一個梅派大青衣。跟著盧老師在他家裡學戲學唱,這(那)本《梅蘭芳唱腔選集》這本書其實就是盧老師整理的,其實盧老師很早就中風,他腿一直不好,所以來學校的時候很少,她都是在他家裡學的,所以她每天前兩節課上完以後,後兩節課都是去盧老師家上,就是你必須每天來,尤其是後來她畢業以後,他要求你必須天天到他家裡去,她有時候特別偷懶,她說我排了一天戲了、累壞了,他說你就上來練十分鐘或者二十分鐘,他說你要知道你天天在劇院裡面唱,你也不知道自己是唱得對還是不對,你得有面鏡子幫你對照,我就是你的鏡子。如果實在是沒有時間了或者她在外地演出,電話裡也要唱給他聽,她說你電話裡也能聽清楚啊,聲音好與不好、發音位置對還是不對,他在電話裡都能分辨得很清楚,耳朵特別厲害。
當時的戲曲界認為,一個演員唱得好與不好,完全取決於天生的嗓音條件,看祖師爺是不是賞你這口飯吃,戲曲聲樂訓練完全是天方夜譚,每天的枯燥訓練,一次一次的失敗也曾讓史依弘傷透了腦筋。
因為聲樂是一門靠感覺的藝術,就是你要去感受它,這個真的是很難,因為今天你感受到了,很可能明天感覺就沒了,經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然後就給老師罵得哭啊,你怎麼回事,我教了你半天怎麼突然感覺就沒了、什麼感覺都沒了,然後哭著就走了,回去後第二天又去了,老師說這個孩子倒挺有意思,罵不走的,哭著哭著又來了。事實證明,盧文勤老師的理念是正確的,在他的引導下,史依弘的唱功得到了一個質的飛躍,這也讓兩位老師欣慰不已。盧文勤曾問張美娟:“張老師您看這遍怎麼樣",張美娟說,“主要是她的音量和力度,比過去有很大進步"。1990年,18歲的史依弘從戲校畢業,正式進入上海京劇院,由於其文武兼備,成為了當時京劇院重點培養的年輕演員,然而由於史依弘主修的行當是武旦,京劇院還不敢貿然給她青衣的角色。真正到了院團以後,大家試圖想培養你文武兼備的話,你的能力還是不夠的,因為她青衣唱得太少了,在學校機會就太少,因為在學校有青衣的學生,而且這個行當跨越,在他們這個行業裡面其實是很難的。辛苦修煉(練)的技藝怎麼能讓它輕易廢除,史依弘暗下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找到鍛鍊唱功的機會。後來她就跟團裡面說,她說有機會可否讓我唱一本青衣戲,後來他們團長就說,到“大世界”去唱吧,他說在“大世界"唱一天,可以貼九天你唱不唱,她說我去唱啊,多熱鬧的地方啊,根本就是買一張票進來了誰都能看,什麼場子都可以轉一圈,那就是一個遊樂場,然後她也唱啊,那個臺小得不得了。大世界是人聲鼎沸,而史依弘就在這喧鬧的方寸間開啟了她青衣的處子秀。與此同時京劇院的幾大青衣因各種原因相繼離開了舞臺,這也讓天天唱堂會的史依弘幸運的得到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一個團沒有青衣怎麼辦呢,後來團長就來找她,他說下個月你貼個雙出吧,前面《火鳳凰》、後面《貴妃醉酒》好不好,給她激動得不行,在上海大舞臺呀,史依弘她說真的嗎,他說是呀你試試吧。然後過了一個月他又跟她說下個月唱《霸王別姬》吧,然後她說好啊,再下個月唱《天女散花》吧,她說好啊,就是這樣啊,就像趕鴨子上架一樣的,一出一出的就這麼上了。 多年的實踐讓史依弘真正成為了一個文武兼備的全才,她曾塑造的眾多角色讓會挑剔的戲迷都不得不嘖嘖稱讚,這時有人勸她不如趁熱拜個名角為師,也有不少梨園大家主動遞來橄欖枝,但都被史依弘婉然拒絕。
她就覺得一個演員,其實是需要博採眾長,當然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對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樣,他可能會覺得拜了某一個老師專攻這一個流派會覺得好像在藝術造詣上會很圓滿,可是她覺得好像不滿足。她覺得你拜師的目的到底是為什麼呢,是讓自己的藝術更豐富,將來在你的藝術道路上能夠走得更好,有更多自己的豐滿劇目,或者說將來你能夠塑造更多的角色更好的戲,她覺得有很多老師可以幫助你。
譚盾,這個當年用只有一把三根琴絃的小提琴征服中央音樂學院考官的鬼才,向來喜歡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現他在音樂上的思考,當時這次,他又把目光對準了史依弘。他到上海以後找到她就跟她聊起,說我想做一個作品,他說你認為有關生、死、愛這個話題,哪一齣戲最合適,她後來就給他推薦了幾個古典女性,比如說花木蘭、王昭君、《霸王別姬》裡的虞姬。最終,譚盾選擇了虞姬,並把她和日本的小村、歐洲的朱麗葉交織在一起,用交響詩的方式演繹了一段為愛而死、又為愛重生的悽美愛情故事,史依弘所演繹的虞姬更是將整場的演出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