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天和Auto
JEEP為例是盟軍戰場的標誌,這一評價的出處在哪呢?
JEEP誕生於1941年,在初期這四個字母代表的是一款車而不是一個品牌;這款車的規劃從1938年開始,因為歐洲的戰火蔓延範圍太大,大到引起了美國的危機(或機遇)。在這一階段內美國陸軍需要對戰場進行快速有效的偵查以獲取情報,曾經的輕型高效偵察車是偏三輪;這種車型的機動效能很強但是操控難度很大,這點相信有偏三駕駛經驗的摩友都是深有體會的,偏三輪很容易側翻。
由於偏三輪的操控性較差以及被動安全等級太低,這種車在非戰鬥減員方面帶來了很高的成本;於是美國軍方需要一種輕型偵查汽車,符合標準的車一定要具備野外路況的理想透過能力,以及穩定的質量與便於修理的特徵。在1938年美國陸軍總部公開徵求方案,參與競標的車企有大名鼎鼎的福特汽車以及Willys(威利斯)。
在經過3年的技術研發與論證之後,最終由威利斯打造了WillysMB車型獲得認可。究其原因應為WillySMB車型綜合了福特汽車的方案進行了改良,其次似乎也有福特汽車在一戰中已經大放異彩,作為某種籌碼的角色應該換一換品牌的考量。至此這臺後期成為Jeep的軍用輕型越野車成為了盟軍戰場上的快速通勤與偵查用車,時至1945年已經有超過60萬Jeep在全球戰場服役,其中包括全系美系裝備的國軍也不例外。
Jeep汽車可以說對二戰的發展節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推重作用,所以這臺車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美軍中有兩位傳奇人物高度評價了Jeep,分別如下。
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Jeep,飛機與登陸艇是贏得戰爭勝利的三大武器。
四星上將喬治·巴頓:和Jeep在一起,我贏得了北非、攻破了西西里、解放了巴黎,結束了第三帝國。它是我見到過最堅韌最頑強的機械,它與坦克軍艦不同,它是有生命的,在和平年代還會生存下去。如果有可能,我願它永生。
這兩位傳奇人物對Jeep的評價非常之高,喬治巴頓更是有一些“充值”的感覺,不過一臺軍用車對於軍人而言確實會充滿了情感。
所以戰爭必然會將一個汽車品牌塑造成英雄式的存在,因為軍人在任何國家都會被普通人崇拜的物件,在戰場上服役過的汽車一旦走入C端市場,那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必然會大火特火。威利斯在戰後也確實進行了Jeep汽車的民用化轉型,在獨立為品牌之後創造了很多奇蹟。
全球第一臺SUV是由JEEP打造SUV_sport utility vehicle,釋義為實用型運動汽車。發明這一片語的車企是JEEP,該企業以民用轉型後打造的旅行車Wagon station為藍本,在“北美郊區”汽車市場獲得了成功;而隨著消費升級Jeep需要進行城市化轉型,於是則將這臺旅行車打造成為大型運動型多功能汽車,這臺車叫做Cherokee,中文名為切諾基。
切諾基誕生於1974年,這臺車進入中國汽車市場是在1984年,是被北汽集團合資成立開始了生產。自此北京吉普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小切諾基一度火遍大江南北;不過令人最嚮往的還是老款原版切諾基,其車門的特殊材質以及車頭的俯衝式視覺效果很有氣勢,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很有味道的設計。
總結:JEEP如Wrangler與Grand Cherokee等車不用贅述,相信汽車愛好者對於這一品牌總是很熟悉的。不過現在的JEEP汽車不是是廣汽菲克JEEP,還是定義為模仿秀的北京吉普,這兩個品牌的車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北汽越野車沒有必要討論,菲克JEEP因為克萊斯勒被歐系車企菲亞特收購,導致這一穩定的美系車品牌出現了歐系車幾乎所有的問題;比如發動機燒機油以及乾式雙離合,值得選擇的JEEP量產車已經不多了,JEEP是否能再次成為第一陣營的美系車,就要看下一個接管克萊斯勒的企業是哪個中企了。
回覆列表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德國將歐洲攪和得昏天黑地、戰火紛飛。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羅斯福和馬歇爾等人,十分關注歐洲戰局的變化,未雨綢繆的開始擴軍,以及加強軍事工業生產,將大量的武器裝備運往英國,終於遏制了德國攻佔英倫三島的企圖。
美華人剛剛喘了口氣,日本就偷襲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等地紛紛告急,要增援、要武器,所有的事務全部壓給了陸軍參謀部,各種麻煩一大堆,各部門相互扯皮、職責不清的問題暴露了出來。馬歇爾決定進行改組。
機構改革,提高效率,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戰爭上。珍珠港事件後,美國進入戰爭狀態,美軍需要在全球各個戰場上作戰,軍隊的調配、後勤保障等是個複雜的系統工作。各部門都有各部門的需要和工作重心,職責交叉、負擔過重。換句話說,現在的陸軍參謀部已不適應戰爭的需要,必須改革。
首先,將航空兵獨立出來,建立陸航司令部。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過去航空兵作為戰術的一部分,分散在各個部隊,管理上十分混亂。設立單獨的參謀部和司令,將航空兵提升為戰略位置,統一協調和組織,使其在戰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其次,整合所有陸軍部隊,組成地面部隊司令部。負責國內所有地面部隊的管理和訓練任務,尤其是包括了兵員的徵集工作,根據戰爭需要設定合適的兵種,並按照戰略要求向海外派兵。也就是說,原先的陸軍司令部已不存在。
更為創新的是,建立統一的後勤支援部隊司令部。它負責全陸軍的物資調配和轉運工作,尤其是武器裝備的生產計劃和質量監督,並組織與採用陸路、海運、空運等方式,將所需物資運往前線。同時,過去的工兵和通訊兵也歸這個部門領導。
三個部門的司令直接向馬歇爾負責,沒有業務交叉,提高了辦事效率。他將制定作戰計劃和戰役級的指揮權,全部收歸於總參謀部作戰處,也就是將原先作戰計劃處的級別和職能提升了,直接為參謀長決策提供依據,是總參謀部的參謀部。
馬歇爾透過整組,將各種權利統一到他一個人身上,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各司令部職責清晰、各司其職,龐大的戰爭機器開始快速運轉起來。整個陸軍總參謀部緊張而有序地展開工作,提高了美國海外部隊在全球聯合作戰的能力。
然而,讓改革後的機構,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人,馬歇爾早有準備。把合適的人用在適合的位置,是考驗一個領導者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馬歇爾多年的參謀功底,讓他養成了凡事都記下來的習慣,尤其的是那些“可造之材”,更是他重點記錄的範圍。當然,這些都得益於馬歇爾豐富的人生經歷。
特別是他擔任本寧堡步校副校長期間,結識一大批有為的年輕軍官,像布萊德雷、史迪威、李奇微等等。馬歇爾把他們的名字和優點,都記在一個小黑皮本里,以供“將來參考”。在這個本子裡大概記錄了160多人,大多數都成了二戰的將軍。
不過,在挑選作戰處處長的問題上,馬歇爾倒是頗費了一番心思。因為這個位置的領導人十分關鍵,既要有和自己一致的戰略方向,又能提出合理建議和計劃。這都需要一位具有紮實的參謀功底,以及純粹的職業軍人來擔當。
馬歇爾翻看著“黑皮本”,艾森豪威爾的名字映入了眼簾,這是他在一次實戰演習中認識的。當時的艾森豪威爾上校,擔任第3集團軍參謀長,運用巧妙戰術化解了對手進攻,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他還是各單位“爭搶”的參謀長。
令人吃驚的是,倆人有著和幾乎一樣的軍人履歷,西點軍校畢業,在參謀學院深造過,成績優異,當了16的少校,但立志從戎、痴心不改,是個純粹的軍人。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艾森豪威爾就被調往陸軍總參謀部,任作戰處處長。
但是,倆人一見面卻“吵”了起來。艾森豪威爾其實也和馬歇爾一樣,幹夠了參謀工作,就想退休前指揮部隊上戰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無論他據理力爭,馬歇爾就是不為所動。說到底,即來了就不可能放手,艾森豪威爾只好服從命令。
事實證明,艾森豪威爾留下來對的。同時,馬歇爾還建議一些上了年紀的軍官退休,把更具才能、年富力強的優秀軍官提拔到重要崗位上。他們思維敏捷、工作熱情高,特別是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強,舉一反三,制定戰略計劃務實而高效。
馬歇爾的辦事風格也在影響著部下。為應付戰爭需要,美國陸軍人數由當初的13萬人,在3年內要達到400萬人,這個擴軍計劃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培養大量的軍官隊伍,還要配套大量的武器裝備。如何組建一支適應現代條件下的龐大陸軍,對馬歇爾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
一是,軍隊體制改革。組建多個野戰軍司令部和戰術軍司令部,並將一戰時期盛行的4個團為一個師的“四四制”,改為靈活、機動的3個團為一個師的“三三制”。並根據軍兵種需要,對兵員進行有選擇性的徵集。
二是,加大軍官的培訓力度。總參謀部一方面,將幾萬名後備軍官招募成現役,充實到各個步兵師訓練新兵;另一方面,軍校加快學員的培養進度,4年改為2.5年,3年改為18個月等等。同時,各軍校開辦速成班,將優秀士兵培養成基層軍官。
更為重要的是,根據德軍作戰的特點,馬歇爾還組建了新型部隊,如空降部隊、裝甲師等,在軍校中,以培養技術性軍官作為改革重點,建立裝甲兵學校、高炮學校等等。這些工作都對馬歇爾的統籌和組織能力,是一場巨大的考驗。
馬歇爾雷厲風行,表現出軍人乾脆利索的工作風格。例如,秘書向他彙報,有一推銷商,設計一款堅固、透過性很好的小汽車,希望部隊能夠採購。馬歇爾並沒有看產品說明就同意了,3分鐘決定了家喻戶曉的吉普車,成為美軍的標誌。
這種辦事風格的背後,更多的是對下屬的信任,他不會懷疑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對犯錯的人,都會給一次機會,老惹事的巴頓就是最好的例子。也正是這份信任,馬歇爾身邊的工作人員、以及提拔上來的高階將領,對他是近乎絕對的忠誠。
在馬歇爾等人的努力下,美國這個強大的戰爭機器開始轉動起來。各部門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將美軍的整體實力在很短的時間內,打造成可以應付多個戰場的新生力量,為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和戰後的大國地位,奠定了基礎。
潘興“慧眼識珠”,為美國選了一個偉大的參謀長,而馬歇爾更是未雨綢繆,提拔了一大批優秀的軍官。與其說是“亂世出英雄”,不如說是“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馬歇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