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晚報

    名儒豐川

      讓時間退回到三百多年前的清初。當時,陝西蒲城一進士上京參加殿試。大學士鄂爾泰滿含關切地向這位進士打問:“豐川安好?”進士一頭霧水,茫然不知應對。鄂爾泰先是驚詫,繼而哂笑:“天下莫不知豐川,子為其同鄉人,顧不知也?”進士慚愧地低下了頭。

      能讓鄂爾泰關心若此的豐川先生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一

      豐川先生即是清代理學名儒王心敬。

      王心敬,字爾輯,自號豐川,今西安市鄠邑區人。生於順治十三年,病逝於乾隆三年,主要活動於康熙、雍正年間。王心敬頗為人稱道的是,兩次“奉旨特徵”,他皆託病不就:一次在康熙五十三年,另一次在雍正元年。為何不應徵召?王心敬在雍正元年二月二十七日的《擬謝恩陳言疏》中有表述,他以老病作託辭,似乎最合情理。

      王心敬在當時名播華夏。據《戶縣(今西安市鄠邑區,下同)志》記載:宰相朱軾在陝督學時,曾多次到戶縣請教;親王至陝,殷勤顧問;凡一品大員來陝,鄂爾泰一定要他們代問豐川安。一時黔、粵、吳、楚等地的巡撫都以優厚的待遇聘請王心敬為本省書院總教習。王心敬曾應湖北巡撫陳跣之邀,講學於江漢書院。

      二

      王心敬是理學的重要流派“關學”的實踐者和傳承者。

      王心敬年少喪父。慈母李氏富有遠見卓識,將已在邑庠(縣學)初露頭角的兒子送到鄰縣周至,跟從李顒學習理學。跟從李顒學習十年,王心敬深得其思想精髓,也深得恩師賞識:“汝聰明過人,吾安得不喜,謂平生所蘊而傳授之,舍汝其誰?”(《答王心敬》)。王心敬能令李顒如此高看,足見其學業之精深,為人之篤誠。

      在學術上,王心敬“正心誠意”地鑽研,其實質是講求“明體”,講求心性修煉,是對傳統關學尤其是李顒思想的繼承。在“適用”方面,王心敬著有《區田圃田法說》一書。他的“區田法”經當地農民實踐,每畝穀子可有小米一石八斗二(每鬥約三十三斤)的收穫;他的“圃田法”是講種菜技術,主張土地綜合利用,一畝的收穫能數倍於往常(《戶縣誌》)。王心敬為戶縣引進鑿井抗旱立下汗馬功勞。《陝西通志稿·井利附》載:“康熙二十八、九年,陝西大旱,民餓。戶縣王豐川(心敬)睹救荒無術,而汲井灌田,少獲升斗之粟,因著井利說,以為北省如山西、順天、山東等省皆有井利。陝西西安渭水以南諸縣十(之)五六皆可井。”

      在李顒學說的流傳、推廣上,王心敬功不可沒。康熙九年,李顒南下常州,在武進、無錫、江陰、宜興等地開堂講學,王心敬記錄下這次活動,名曰《南行述》。李顒在世即已刊刻的兩部重要著作《二曲集》《四書反身錄》,均傾注著王心敬的血汗:前者共二十六卷、四冊,《清史稿·藝文志》著錄,此為王心敬所輯;後者是李顒回答(各地學者)問話的記錄,李顒口述,王心敬輯錄。此外,李顒還著有《司牧寶鑑》一卷,該書王心敬作序,李顒寫了小引。可見李顒對王心敬的欣賞,以及王心敬對恩師的敬仰之情。

      王心敬勤於著述。康熙五十五年刊刻有《豐川正集》;《豐川全集》為乾隆三年刊本,多達六十六卷,三十八冊。該書內容包括《豐川禮記彙編》八卷、《豐川尚書質疑》八卷、《豐川春秋原經》十六卷、《豐川續集》三十四卷;另外,還有以義理為主旨,解釋經文的《豐川易說》十卷及《豐川詩說》二十卷。這些著作均集中體現了王心敬的理學思想。

      三

      王心敬是才情橫溢的詩人,他一生留下詩作三百餘首。從中我們不難窺視到這位理學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和超人的洞察力,體味其精深的學養和對家鄉山水的濃情厚誼。

      且看這首《豐之山答友人》:“豐之山,雲飛揚。豐之壤,厥田良。面山望雲作圃場,舂稻剝棗供高堂。供我高堂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豐之水,流悠揚。豐之俗,貽周王。南鄰北舍無暴戕。友助親睦美意長。美意長兮子孫良,無不足兮奚所望。豐之山,雲悠揚。豐之水,流悠揚。結茅臨水對山崗,合志同方誦虞唐。彈琴學道樂無疆,無不足兮奚所望。”

      站在家鄉西周豐京之地,面對浩浩蕩蕩的灃河水,南望茫茫蒼蒼的群山,王心敬的鄉情難以遏制。其間,閒雲野鶴似的《垂釣》生活令他陶醉:“一水蒼茫草樹秋,絲綸垂出狎輕鷗。白雲故向當頭起,黃鵠真同萬里遊。懷抱空慚東海侶,豐京本自二週留。飛熊入夢非吾分,吾道滄浪一釣舟。”

      人生如夢,夢裡《感秋》:“何事浮游似夢遊,西風吹雁又林丘。半生空付千秋志,一夜常懷萬古憂。芳樹望中驚落葉,碧溪眼底瀉寒流。白頭看破歷來妄,且摘黃花當酒籌。”

      日照,月明,山美。在王心敬內心,最尊貴的依然莫過萬物之靈——人。

      “紫閣山頭日,光從東海生。紫閣山頭月,光從西方明。僅此山中物,熟不秉雙精。惟人尤為貴,獨推萬類英。五德與萬理,炯炯性中成。今夜欻來此,晨宵結山盟。倘如即昏味,能毋負三靈。日月為二靈,共山為三靈。”

      崇尚隱居生活的王心敬,並沒有完全沉浸在世外桃源之中,家鄉連續五年的乾旱令他憂心如焚:“不謂年荒久,今春抑又荒。拳空空自苦,恨不為痴盲!榆皮貴似金,人命輕於草。草根人爭拾,嬰孩棄滿道。焚香禱天地,天地亦何心!昔時膏壤野,荊棘盡成林。千里荊棘滿,萬家煙火稀。誰將實災狀,圖上聖明知。”

      王心敬悲天憫人,對後輩的教育更是時時記掛心中。其《觸感用示兒孫》曰:

      “終南遠自崑崙來,際天連峰亦壯哉!巃嵷萬里渺天台。不產梗楠產凡材,舍良生苦使人哀。清澇源自秦嶺來,一波一折似徘徊。經過龍潭與釣臺,不入灃流入渭隈,舍清投濁使人哀。豐京建自文王來,兼得武王周召培。流風遺俗豈全隤,千秋不見古人才,古盛今衰使人哀。”

      王心敬還寫有《贈孫日躋》,囑咐孫子要珍惜青春時光:“萬古憑誰定,斯文應有真。當年關洛子,宋代科名人。落落千秋業,堂堂萬古身。男兒原有分,莫負好青春。”

      王心敬對恩師二曲先生李顒更是割捨不下,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關學。

      “悠悠二百載,二曲集其全。天德兼王道,功夫達性天。平平還蕩蕩,不黨信不偏。嗟予師二曲,二曲脈誰延?”

      四

      王心敬還是位思想體系成熟的教育家。在與學憲逢公的數封書信往來中,王心敬詳盡地闡述了自己的教育主張。

      王心敬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為國家培養人才。人才的標準是“文則經邦,武則戡亂。”人才必須經過系統培養,前提是選好苗子。什麼人能成為好苗子呢?王心敬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年力強壯,志趣向上,氣貌光昌之人。”怎樣識別好苗子呢?王心敬認為:“觀其言論亦自可以覘測窺視其學力,觀其應對亦自可以覘其才識,觀其舉動亦自可以覘其氣度,觀其容貌亦自可以覘其精神,觀於大人前舒泰諂屈之概亦自可以覘其膽略骨氣。”具體說來便是:“每日令於日西肄業之餘,令之盡至師前,環坐兩旁,或論學習,或論古,或質疑難,或證時宜,或令之各言其趣,或令之誦述其日課,或命之較射,或試以騎乘。總之,兩三月間,三四十人即可得其氣識之大略;五七月後,即可得其忘操之大略;七八月一年之間,即其人心地之邪正,成就之大小,亦可十得其五矣。”選好人才苗子,還遠遠不夠,必須“延師開館”, 使其能接受嚴格的正統教育,進而成長為有用之才。

      王心敬沒有止步於此,他進一步闡述道:“所尚不必一途而期以有用國家,所成不必一轍而期以有裨於世。道而尤在士之所學,師之所教。先以正其志,端其趣,開其識,而使之不入乎邪僻奸詭為第一要義。蓋人才德正、志端、趣高,三者為本。繼學力不能大就,亦終是世間正當人才。有益於世道人心也,此教習之大略也。”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王心敬主張因材施教:“故,文或志在建坐論之功,或志在立旬宣之業,或志在修明禮樂黼黻文章;武或志在佐王靖亂,或志在建國安邦,或志在畫謀運籌、出奇制勝。俱須審其志之所向,因其才之所長,遵之方向,其以成器。”不僅如此,王心敬還進一步主張,要因人的志趣性格施教。

      王心敬認為培養人才的地方是書院,對此,他心中有一套成熟的想法。一是環境要幽靜。“古之學宮皆在城外曠野之地,環以淵水。”二是選址當在郊外。“今日特建書院,似宜於城外逼近寺觀為止。若當下就便置諸城中,將不惟目前貴賤公私逐日攪擾,妨諸生之業。”三是佈局應精妙雅緻。“凡書院必前有坊,坊後有門、有堂、有閣。上安聖賢,旁貯書籍。主堂閣前中兩旁必廣為號舍,號舍之旁必處處有廚。而其間靜處必就地之窪下或逐水亭,或為水閣……”四是廣有經濟來源。“欲長久不廢,必置學田,則除正賦外長足留百餘石學租,以供三二十人終歲之費,使不至於一過而廢。”五是延請名師執教。“非得名師為之指迷導覺,令之共識於大學之路……蓋師道立,然後人知方向;師道正,然後士學不止於他崎。故求師以端,學趨以造實才,尤為第一要義也。”六是精選購置書籍。其標準是“當世共尊的道德經濟文章之書”,如“四書通鑑、歷代名臣名言、五經、諸史諸名賢集。”七是嚴格規章制度。“設一獎勵之法,設一督戒之法;擇公正知體統一人專任散給月量之責;設聖賢之主,諸生行三叩九拜之禮;立禮制須嚴,質疑則揖而側立。”

      王心敬積極踐行著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創辦了以恩師自號“二曲”命名的書院,這塊寶地即在澇水西岸的孫家磑。該村隔澇水與戶縣縣城相望,且靜置在一片無垠的水域之中,南有斑竹成林,西接道教古廟瓜牛臺,北達風景名勝渼陂湖,位置優越,環境優雅,人文歷史厚重,是理想的讀書、做學問之地。關於書院,《豐川續集》卷二十九《疏二曲書院始末》中有詳細記載:“二曲書院,在邑西南孫家磑村之西郊,乃五十年前獨立所創,謀請吾師李二曲徵君娛老講學之地。常州高學憲公為建坊而題之名者也……陸續共蓋大小房一十三間……盜拆其前後房屋七間,而樹木竟為之一空。傷本志之未遂也。乃合眾於院東創築堡城,而謀移輔仁一堂於堡內,用存本來之志……更欲補建一坊,懸高學憲原匾,以存本面。略添小屋三、二間,為來學者起灶夜宿之所。而如堡外舊輔仁堂地基居高臨下,有水泉之勝,亦另起小亭三、二間,作有志者講誦之暇,供其春風浴泳之逸情。總之,此院至今以後但擬自己管領,不靠外人致令頹敝。遇有志者,則聽者裹糧來學,略加照看;然若非真正有志正學之人,則意不欲泛泛,安插徒博虛名而無益事實也。蓋豐川之本志如此。”

      王心敬可謂用心良苦。只可惜天不假年,1738年,王心敬駕鶴歸去,二曲書院迅速衰落,今遺蹟已無存。

    □楊文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嬰兒難入睡,睡眠差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