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博凱犀

    好像是《青春之歌》。

    實際上,中學時代,我看了很多書。比如: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石頭記,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金輪春夢,納粹間諜工作記,一顆銅紐扣,紅色保險箱,山野裡的春天,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銅牆鐵壁,金光大道,一千零一頁,朱可夫傳等。

    那時候,在瀋陽工人文化宮圖書館辦個借書證,不花錢,看完一本還回去,再借一本。

  • 2 # 侗家那個阿牛

    記得清楚,我看的第一部小說是三國演義。我家住在鴨林寨的半山腰上,單家獨戶,沒有玩伴,小時候每到放寒署假,除了放牛,無聊得慌,沒事就翻伯父生前留下來的二套小說。一套是三國演義 ,一套是紅樓夢,都是解放前的版本 ,本文字白,繁體字。我清楚記得是小學四年級開始看的,許多字認不得,半文半白的語言,也不太看得懂,基本靠猜,之所看,純粹是因無聊之極。我看了三國後又看紅樓,從小學都高中,寒暑假基本靠看這幾來書打發。看了一遍又一遍,可能看了四五十遍。我那時記性好,看的遍數多了,三國的章回標題,和紅樓的詩詞,許多都背得了。紅樓開篇中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許解其中味" 繁體的痴字是疒字旁一面一個疑字,我就想當然讀成"都雲作者疑",很久以後跟別人交流時,別人指出,才曉得讀錯了。反而是上了大學和進人社會後,有了讀小說的條件了,很少看小說了,那幾套小說也再也不曾看過了。伯父是五十年代初就失蹤了的,當時因為兩個女兒還小,也沒有誰給他立墳墓。前天他的外孫跟我說,他想給外公立個衣冠冢,但已經沒有了任何他外公的遺物。我就把那本有伯父印章的紅樓夢交給他,那本三國我還留著。

  • 3 # 悠然星辰

    我從小是個很愛讀書的孩子,父親那有時會有報紙,但一般不能讓孩子看的,有時偷偷拿到一張,我會很認真的看完,雖然很多內容看的不太明白,還有很多字不認識,也沒有字典的(一是買不到,二是沒錢買)。記得我上小學三年級時,我只參加學校勤工儉學勞動,把山上的碗石(就是粉碎後能做碗的一種石頭)背下山,在背的過程中,把左手小拇指砸傷了(至今還能看出比右手小拇指短點兒,當時用紗布綁了後有段只血液不暢還細點),老師把我留在辦公室,等下午放學了送我回家。因為老師知道我愛看書,馬上找來一本小說《歐陽海之歌》讓我在辦公室看,那可是因禍得福。我拿到書一下就看進去了,手指也不感覺疼了。當時在學校沒看完,下午老師送我回家時,還特許我把書帶回家繼續看,看完後才還給老師。那是我看的第一本小說。歐陽海的英雄事蹟至今還留在我心裡。

  • 4 # 叫我哥就行

    記得我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路遙《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時間跨度從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國近10年間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歷史性變遷;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以整個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轉型為背景,透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孫少安和孫少平這些為生活默默承受著人生苦難的人們,在這裡人性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苦難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不忍釋卷。

    而書中最引人感動的,還是孫氏兄弟不甘為命運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發掘自己被禁錮的價值,自強不息的命運主旋律。勞動著是幸福的,無論在哪個時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紙黑字的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真諦。它響亮的提出,人,無論在什麼位置,無論多麼貧寒,只要一顆火熱的心在,只要能熱愛生活,上帝對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勞動者,不把不幸當作負擔,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誠的心去體驗?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鬥的精神,對今天的大學生朋友仍有啟迪。

  • 5 # 小崔的歷史日誌

    我看的最多的就是文學類和歷史類書籍,唯一看過的小說只有一本那就是被稱為神作的《天道》其中的很多內容,讓我覺醒不少。比如文中提到文化屬性的定義:“強勢文化”:按照事物的規律辦事,自強不息。“弱勢文化”:就是“等、靠、要”,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這個“別人”可以理解為他們心中的救世主!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一句經典至極,結合儒,釋、道三家之大成。

  • 6 # 敖南星

    1974年,我中學二年級,看了“東周列國志”,被深深感動到了,立志成為一個有作為的英雄。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我終於活成了自己的本來……一個倒在紅海中的失敗者,終究沒有掙脫殘酷的命運。

  • 7 # 老娟子

    看了這個題目,心生無限的感慨,今年我已經六十九歲,我看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是在五十七年前,那時候我剛剛十二歲,這本書的書名叫《戰鬥的青春》,具體這本書的作者是誰,我不是不記得,而是當時年紀太小,根本就不懂啥叫作者。當時就不知道,如今書的內容我也基本忘光了,但是我記住了書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男的叫胡文玉,女的叫許鳳。世事滄桑,我可以忘掉好多名星的名字,但是這兩個名字真的永遠刻在我的心裡,以至於如今想起他們,我扔然會熱淚盈眶,因為那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記憶,一本書,真的改變了我的一生。

    我在一歲時被父母遺棄,由於家庭的政治變故,父母離婚了,把我給了人,養父母沒有孩子,抱養了我,由於我的養父母是舊社會過來的人,沒念過一天書,沒有文化,養母本身是獨生女,從小嬌生慣養,脾氣火爆,性格古怪,她也根本就不懂怎麼養育孩子,忽然抱來別人一歲大個孩子,整天又哭又鬧的,她就很煩,經常打我,其實憑良心說,養父母並不是對我不好,吃的穿的我在當時的孩子中,那是最好的,三歲我就去了長托幼兒園,我老爸那是真疼我,母親打我的時候,我爸沒少替我捱打,由於根本就不懂得教育方法,沒人教給我什麼事是對的,什麼事是錯的,我的童年在懵懂中長大,啥也不懂,而我又很聰明,就是非常淘氣,甚至比男孩還淘,僅舉一件事看我當時有多淘,五十年代生活還很貧困,家庭婦女,不只要洗衣做飯,鞋子也要自己做,做鞋得打硌褙納鞋底,我竟往人家的硌褙上撒尿,母親脾氣不好,犯了錯她不知道怎麼教育,而是一頓胖揍,以致我見她像見瘟神一樣,比如正在淘氣,誰說也不聽,但只要有人說你媽來了,那馬上就嚇的咪咪的,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我的童年是很不幸的。

    缺少母愛,缺少教育。我長到十歲仍然啥也不懂,傻乎乎的除了吃就是玩,這樣更是不討媽媽喜歡。捱打就是家常便飯,這個細情我現在真的不願意回憶,總之童年過的太不幸,但是十歲左右已經開始懂事了,幼小的心靈開始覺得我和別人不一樣,懂得了什麼叫哀傷,長到十二歲,那時我已經唸了五年級,一次去同學家裡玩,看到她家裡有本她媽媽看的書。無意中我把這本書拿起來看看,書名就是《戰鬥的青春》當時我翻到的那頁,正是胡文玉和許鳳談戀愛的那一段,那個年代的書,不像現在這樣開放,雖然講的是談戀愛,並不是很直白,寫的完全是一種心情,我看了兩頁就發覺很奇怪,原來書不僅僅是我讀的那些課本,還有這種講故事的書,我就不由分說,非讓人家把書借給我看看,同學的媽媽看一個這麼小的孩子想借書,就答應借給你可以,但要快點看,因為書是借的,要還給人家,我說我保證快看,看完馬上還給你,這樣我讀到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說。

    《戰鬥的青春》,是一本描寫抗日戰爭題材的小說,書中都寫了什麼,五十多年了,我真的都已經忘記了,如今這兩個主人公的名字還深深的刻在我的記憶中,我用了三天的時間,把書看完了,從此,我就迷上了看小說,我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看小說上,白天晚上的看,因為看書耽誤時間,影響做家務,我從十一歲就開始幫著媽媽做飯了,到十三歲我就長成現在這個身高,什麼事情都能幹了,看小說不只耽誤幹家務,經常把飯菜做糊了,或是忘了這事那事,而且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所以捱打更成了家常便飯。

    這時就到了六六年文革,學校裡放假了,不僅不用再學習繁重的功課,那時我正好小學畢業要考中學,這回解放了,有時間了,我可以盡情的看小說了,我把那個年代能夠借到的小說,就是文革前出的那些中國產小說幾乎都看遍了,但是因為我的文化基礎太薄弱,我不喜歡看外國小說,以致我看了一輩子書,沒看過幾本世界名著。

    從書中,我瞭解了整個世界,我的大腦好像瞬間被打開了,原來人世間這麼豐富多彩,我像忽然間來到一個世外桃源,那裡才是我的精神家園,只有看書才能化解心中的悲傷,如飢似渴看小說像著了魔,小說不僅讓我豐富了內心世界,也是我走上熱愛文學道路的開始,甚至影響了我的一生,我的所有知識,做人的道理,甚至寫作能力,真的來源於最初的看小說,那《戰鬥的青春》,我會銘記在心一輩子的!

  • 8 # zdwhly

    三國演義 當時小學四五年級 當時小學五年制 看著還很吃力 當時很奇怪歷史書上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 三國演義一開頭就成了張角賊

  • 9 # 山巔一寺一壺酒13730

    自已看的第一部小說是《野火春風斗古城》,那時是小學六年級。自已從小特愛看書,有一分兩分錢都要往書攤去,當然是連環畫,那時我們都叫做娃兒書,《三國》,《水滸》,《西遊》,《西漢演義》,《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烈火金剛》,《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一本不漏全看完。當第一次看《野火春風斗古城》原著小說,簡直是如醉如痴,小說內容比連環畫豐富精彩多了,並以此在小夥伴中多了一分顯擺的驕傲,把連環畫中沒有描述的內容細節在小夥伴面前一陣神吹,硬把他們吹得一楞一楞的,現在想起也有一種暖暖舒心的感覺。後來一發不可收拾,《青春之歌》,《三家巷》,《紅巖》,《林海雪原》一路一生讀了下去,到老仍痴迷其中不捨放手。一生有書伴,終身不寂寞。

  • 10 # 隔壁趙昌

    我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時間是在七十年代初。那時,我正在上小學四、五年級,想要看一些課外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我的鄰居在一大單位工作,單位裡有圖書館,他借出書來回家看,等他不看時,我抽空再看,確實學到了不少知識。那個時候的娛樂生活很少,經常的爬在收音旁邊聽評書像:《金光大道》《沸騰的群山》《漁島怒潮》《夜幕下的哈爾濱》《楊家蔣》等等,都記不往了。另外,還有一家鄰居是租小兒書的,經常看一些小兒書,來彌補知識的不足。像《岳飛傳》楊家蔣》《三國演義》《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紅孩子》《半夜雞叫》《白毛女》等等。很多,很多,那時的大書也好,小兒書也好,是一塊淨土,都是含有滿滿的正能量,真正的學到了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從小立志,愛國家,愛人民,長大做好共產主義接班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小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