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煙霄微月
-
2 # 榴蓮望返206545
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都不是用文言文寫的,而是當時的市井白話。由於時間過去了幾百年,當時的白活與今天的白話有了一些差別,但是又有很多相同之處。語言就跟河流裡的流水一樣,會隨著時間慢慢改變,短時間裡感覺不出來,時間長了就有明顯的差異了。
四大名著裡,也有個別部分是文言文。《三國演義》裡文言就多一些,像人物對話。其他幾部也有,詩詞就不用說了,還有描寫人物或風景、場景時,時不時加進一段駢體文。
《聊齋志異》則是用文言文寫的,顯然與四大名著語言風格不同。
-
3 # 味哎兒
現實裡面的中國古人,有三種語言方式。
一是官方語言。
一是文字語言。
一是民眾語言。
這在現在的考古學上已經考古出了秦朝的竹簡。這批竹簡內有士兵們的通訊家書,就是用普通話說寫的。
也有格式化的官方通訊。
而現代人說的文言文實際上是辭文。
所以現在仍把文章潤色,說成是修辭。
可見辭與詞,是不一樣的。
辭,就是一個字含很多很多的意思。
詞,則是幾個字連在一起組成意思的意思。
因此一部兵書在歐洲要用幾萬頁,而古中國的孫子兵法僅幾千個字。可見文言文把白話文凝縮了有多少了。
造成這種凝縮的效果的原因是,當時普遍使用文字以後的中國,是用竹簡進行書寫的,寫的字多了就要用好幾車拉一部書了。
因此要精簡文字,才出現了文言文的。
再後來,因為文章奏章要由皇帝看,用白話文囉裡囉嗦地寫一大堆,就耗皇帝的時間太多了,從而就以文言文為標準,給皇帝寫文章寫奏章了。
再後來,可寫出文言文來就屬於有 文雅了。所以後來的文人都願意寫文言文的文章文字了。
當中國出現五四運動以後,又開始提倡老百姓的口頭語言,迸行文學文字寫作方法了。
這就是白話運動。
但是由於文人的怪脾氣,並沒有完全徹底的民間化,從而一個有自稱有學問的人,看別人的文章不需看太多,只看:的.得.地,三個介詞使用的恰當與否,就知道這個人寫作水平咋樣了。
而明清小說的白話,是原本民眾就是這樣說話的,因為小說雜文是給老百姓看的,太文言化了,老百姓看不懂,才寫出了有點白話,又有點文言文的文章小說出來。
識記上寫文章小說的人都是落魄的文人,或者是科舉永不中第的讀書人,因為當不了官為不了仕,做不了吏,才寫文章小說的。這在書本上說成入不了仕途的人。
回覆列表
我是作者靜夜思年華,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現代人的印象當中,中國把《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稱為四大名著。
而實際上,四大名著在此之前也頗受爭議,而這種爭議也不是現代才開始的,而且在此之前,四大名著叫四大奇書。
在中國文壇上,也有三部作品都曾入圍四大奇書,分別是《金瓶梅》《儒林外史》以及《聊齋志異》。
最先提出四大奇書觀念的是一個明朝叫做王世貞的人,當時他認為《史記》《莊子》《水滸傳》《西廂記》為世間四大奇書,當然了,這種觀念一出來就引來了很多非議和反駁。當時有一個叫做馮夢龍的人認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為世間四大奇書。
而到了清朝初年,有一個叫做李漁的則認為,王世貞提出的四大奇書槽點很多,他認為《西廂記》為戲曲劇本,《莊子》為哲學性散文,《史記》為歷史散文,跟《水滸傳》都不是同類著作。而馮夢龍提出的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都是章回體小說,都是同類著作,同樣反映了共同的社會文化特點和普通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可以放在一起並稱為“四大奇書”,於是乎,後世都肯定了馮夢龍的四大奇書觀點。
而至於《金瓶梅》為什麼從四大奇書中踢出呢?
想必不用我多說,大家也都知曉裡面的內容。
在明代,它被列為四大奇書之首,作者蘭陵笑笑生,至於到底是何方人物?到現在都無人知曉。
《金瓶梅》書名由書中三個女主人公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各取一字合成,裡面雖然又有大量的色情內容,但主要描寫的還都是市井人物,還是第一部細緻的描述人物生活、對話及家庭瑣事的小說,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就是一本以家庭生活為主的現實小說!生動地揭露了明朝中葉時期朝廷的腐敗與黑暗。
對於這本書,不少人都給予了它很高的評價。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諸世情書中,《金瓶梅》最有名。”“《金瓶梅》作者能文”,“描寫世情,盡其情偽”,“作者之於世情,蓋誠極洞達,凡所形容,或條暢,或曲折,或刻露而盡相,或幽伏而含譏,或一時並寫兩面,使之相形,變幻之情,隨在顯見,同時說部,無以上之。”
毛澤東:“《金瓶梅》是《紅樓夢》的祖宗,沒有《金瓶梅》就寫不出《紅樓夢》。”“揭露封建社會經濟生活的矛盾,揭露統治者和被壓迫者矛盾方面,《金瓶梅》是寫得很細緻的。”
而在清朝順治皇帝開始,這本書就是禁書,頒佈了不少條文來禁止他的出現,後來,《紅樓夢》於清乾隆年間問世,雖與之類似,也有人認為《紅樓夢》是脫胎於《金瓶梅》,但由於《紅樓夢》相對問世較晚,並且未被完全禁止,所以《紅樓夢》逐步取代《金瓶梅》,形成了新的“四大奇書”。
而現代之所以被封,想必是因為一般人不能夠真正的看懂他,反而被簡單的文字給吸引,不利於身心發展,所以被踢出四大名著也不足為奇了。
我們再來說說,清代吳敬梓創作長篇小說《儒林外史》
想必我們知道《儒林外史》還是從課本上《范進中舉》的故事知道的。
《儒林外史》 成書在乾隆時期,但真正出版還是在嘉慶時期。
吳敬梓的一生都是坎坷的,雖少年成名,但父親厭惡官場的制度而被罷免,父親不幸離世,吳敬梓又被族人趕出宗族,自己的妻子飲恨而死,父親留給他的錢也被揮霍一空,晚年的他只能依靠朋友的救濟活下去,喝酒回家後,又發病而死,當時只有他年幼的兒子吳鏊守在床邊,後來也是他的朋友出錢安葬的他。
可以說,他的一生大起大落,由於父親的原因,他見識到了官場的黑暗,也見識到了普通人民的生活困難。
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而這本書之所以能在吳敬梓死後出版,一方面乾隆時期的文字獄太過可怕,就憑吳敬梓寫這的這個諷刺小說,足以讓他死個千百次了。而另一方面,嘉慶年間,已經廢除文字獄了。
而這本書裡面的內容,白話文運用嫻熟,使人一看就懂,之所以從四大奇書踢出,因為裡面吳敬梓的個人思想太濃了,一股腦的認為清王朝的統治有問題,而在那個年間,正是康雍乾三代明君主持朝政的時候,不能因為他個人的情緒,而抹黑王朝,所以被踢也很正常。
我們再來說說同樣是清代作者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這是一部描寫鬼怪的小說,但卻以鬼寫人,這部小說寫於《紅樓夢》與《儒林外史》之前,但對其兩位作者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你細看的話,會發現《紅樓夢》繼承了《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儒林外史》繼承了《聊齋志異》對科舉的批判。
全書共有491短篇小說,小說內容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透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如我們熟知的香港電影《倩女幽魂》,就是由《聊齋志異》當中的一個小故事改編而來。
而作者蒲松齡仕途不順,自19歲考中秀才之後,便一直名落孫山,而考了一輩子,因為年紀大,又考了多次都沒能中舉的緣故,朝廷念及其艱辛,就給了其一個“歲貢生”頭銜,地位比秀才高一點。至此,蒲松齡結束了其詭異的科舉人生。
科普:科舉考試分為4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童子試,透過童子試詞條的讀書人,擁有秀才的功名。
第二層次是鄉試,透過鄉試的讀書人,擁有舉人的功名。
第三個層次是會試,透過會試的讀書人,擁有貢士的功名。
第四個層次是殿試,透過殿試的讀書人,擁有進士的功名,其中第一名被稱為狀元,第二名被稱為榜眼,第三名被稱為探花。因為殿試是全額錄取,一般不會淘汰考生,因此通過了會試,基本上就能夠獲得進士功名。
而《聊齋志異》是蒲松齡二十三歲便開始有動筆的想法,在此期間他不斷的網羅鬼怪故事,加以改工,到四十來歲才寫完了初稿,後來又多有增補,76歲去世,可以說他將他一生的心血都傾入了《聊齋志異》當中,可這種鬼怪小說,在統治者的眼裡難登大雅之堂。
而《聊齋志異》被引入國外後,直接在西方文化圈掀起了轟動,國內有人嗅覺靈敏,直接拍成了影視劇,就這樣《聊齋志異》才再度被提起走紅。
而《聊齋志異》也讓紀曉嵐深惡痛絕,當年紀曉嵐因為包庇自己親家兩淮鹽運使盧見曾貪汙違法,而被流放。在這流放期間,他的大兒子紀汝佶卻迷上了《聊齋志異》手抄本,日夜顛倒的讀著,被裡面的故事所吸引,最終鬱郁而亡。
而如今的“四大名著”,是“四大奇書”的現代叫法,這個說法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在近代此四部著作出版量巨大,一些出版商社便把這四部小說合並出版,並冠以“四大名著”系列叢書。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也最先推出了這四部小說,其他的出版社跟著效仿,四大名著的稱呼也隨之流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