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粟72240583

    《齊物論》一向被稱為道家的“相對論”,“相對”則正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開啟道家那扇恢弘大門的鑰匙。20世紀西方科學的兩大高峰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量子力學是在印證佛家的深度,相對論則是在印證道家的高度。

    《齊物論》全文只有3000多字,卻足以媲美《道德經》五千言,乾貨極多、論道極稠;《齊物論》難讀,是公認的。莊子的文風又是汪洋恣肆,行文的跳躍性和思維的跨度極大,所以特別容易讓人看暈。如何一口氣把握這篇偉大文章的精髓,進而掌握莊子乃至整個道家的根本?筆者再次通讀全文,精選出其中的九大名句和三大寓言。

    這九大名句,說破道家真諦;這三大寓言,道盡人生至理。把握住這些,就把握住了《齊物論》的精華、莊子和道家智慧的精髓,並獲得關於天道人生至高無上的享受和啟迪。

    九大名句,說破大道樞機

    齊物論,齊什麼?是非。這是莊子的切入點,也是莊子要說的根本點。因為對人來說,一切無不因是非起,從思維到言論、從言論到行為。所謂齊物論,就是齊物和齊論,人需要先齊論,才能逼近齊物的境界。

    是非,一場虛妄

    所以莊子在開篇不久,就大段談論是非問題。這些精彩圓融的論說,最終落到了三點上——是非問題的關鍵,“相對論”的核心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這是先從空間角度說。這句話的意思,說白了簡單得很:每個事物都既可以是這面,也可以是反面。比如你說他長得高,可跟更高的比他就是矮;你說他長得矮,可是跟更矮的比他就是高;高矮乃至一切美醜、善惡、對錯之類,無不是如此。陰陽兩面本就是一體,也本就是相對。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然後再從時間角度說:不僅生物族群處於不斷地死亡與新生之中,世間一切事情也無不處於不斷結束與開始的迴圈中。這會是這樣,下一秒或許就是反面;這會是反面,下一秒或許又是正面。所謂時間就是變化,所謂變化就是在正反之間不斷輪轉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

    空間和時間角度說完,再把範圍拉大:任何事物的正與反,在空間和時間無限的背景下,就是無限正或者無限反的。比如你的體重,比你重的物體無限多,比你重多少也是無限大,那麼與之相比你就是無限輕;反之你也可以無限重。再比如你的壽命,也可以是無限長或者無限短

    這就是莊子是非觀的三段論。很明顯,三段合一之下,是非、善惡、美醜、高低等等差別,都在無限相對之中消泯掉了。佛家所說不分別,妙諦也正在此

    這便是道家相對論的本質,也是天地間最大的真相。瞭解了這點,當你再看到老子和莊子說虛無,你才能真正明白他們在說什麼

    化是非,就是入

    然後莊子亮出了他的結論。這是他為我們指出的路。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將是非兩面同時照應、綜合看待,就是抓住了大道的樞機,因為如此才能開啟那條消泯之路。這個樞機就是“環中”。“環”就是時間層面,周易和佛家所謂的迴圈往復、輪迴不止;“中”就是空間層面,綜合、整體看待和把握,你才能看到全貌、不落極端,從是非糾纏中跳出來,“出來”就是“中”的真諦。而唯有如此,你才能應對無窮的變化和不可靠。

    有了這種思維和認知,就有了一種眼界。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指”和“馬”是諸子百家中名家的“指物論”和“白馬論”,名家最愛玩“白馬非馬”之類的邏輯思辨遊戲,在莊子看來卻只是搬弄是非者,所以他才罵了他的好朋友、名家的大咖惠施一輩子

    莊子的境界則是,在是非消泯之下,天地就是一根手指頭,萬物就是一匹馬——恢復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大樹小草,醜女美人,一切稀奇古怪,站在道的視角去看,就是通達為一的。成與毀、生與死,站在道的視角去看同樣如是。

    懂了之後要怎麼做?

    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和合是非,而成自然均衡,走陰陽圓融之路。

    歸一,就是道家境界

    談盡道理,莊子終於為我們揭示了那個大道境界。

    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天下沒有比毫毛更大的東西,泰山只能算小;沒有比夭折的嬰兒更長壽的,而以長壽著稱的彭祖只能算短壽。這個表述,看過上面莊子的講述,才會不覺奇怪,才能懂是什麼意思。

    重點是下面的一句:在是非無限消泯、於大道中通達為一的狀態下,我與天地並生,萬物與我一體。

    所謂道家境界,這就是。

    境界之用,就是處世

    境界之後,如何成“用”?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六合之外就是天地之外,天地當然沒有之外,莊子這說的是道。為什麼存而不論?因為道只能得意而忘言,心中冥悟而不在言語名相上求,“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人間的事情,可以說但不必議論;治世之道和先王之志,可以議論但不必爭辯。因為評論和爭辯,都是在不斷具體之中,一層層落在了是非上。

    這實際是莊子在告訴我們如何處世。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說與做,不同情況,限度也不同。而只有超越狹隘是非、打通六和內外,你才能知道什麼是該與不該,以及不同情況下不越界的底線所在。

    三大寓言,道盡人生真味

    莊子哲學的最大特點,是總要落回到人心和人生上,內化為精神的境界。所以莊子說透道理,就開始講故事,以達人生之道意。其中最動人的三個寓言出在《齊物論》最後,壓軸出場,每一個都有著悟之不盡的人生深味。

    夢中有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電影《盜夢空間》夢中夢的創意,莊子兩千多年前就已說了。而且說得更深、更徹,更動情、更人生。

    他先講了幾個小故事。他說夢中的悲喜與現實的悲喜,常常是不一樣的,一樣的是人在真與幻、悲與喜之中的淪陷和流轉。他又說,人在夢中的時候,是不知道自己在做夢的。夢之中可能還有另一場夢,不到醒來不知是夢。只有真正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生一場大夢,愚蠢者則淪陷夢境卻自以為清醒。……你們其實都是在做夢;我說你們在做夢,我也是在做夢。

    歸根結底是一句話:一切,都是夢。智者和愚者的區別,也不過是一個自知是夢,一個身在夢中而不知。

    這個寓言,便是“人生如夢”的源頭。我從沒見過比這更虛無的話,如同夢中的囈語,本身就如一場夢境。《齊物論》的前面,莊子泯除了一切是非分別,留下了一片混沌為一。而當人的心化入這場混沌,不是虛無又是什麼呢?

    而在這種虛無裡,一切都已不重要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又還有什麼所欲所求?也許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種徹底的虛幻之中,才能得見老子“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的真實。只有變是不變,只有假是真實。

    莊子最後說,我這些話,是夠怪的了;只有萬世之後,遇到一位大智者,才能知道我在說什麼,剎那間與我相識。這句話是如此孤獨,瀰漫著沒有知音的大孤寂,讓人想到《紅樓夢》裡那句詩:寒潭渡鶴影,冷月葬花魂。

    孤獨如道,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智者,往往是獨行者

    罔兩問影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跗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人的影子邊緣的微陰問影子:你一會移動,一會停止;一會坐下,一會站起;全都是跟著人走,怎麼沒一點自己的操守?

    當初看到這一段,捧腹大笑;至今讀起,依舊莞爾。微陰嘲笑影子沒有操守,卻看不到自己也是依附於影子的,活脫脫一副眾生相,笑人不笑己。這是愚人不自知的又一諷刺。

    影子的回答卻很嚴肅,也很無辜,甚至有點神經質:我是因為依附於人才這樣的嗎?人也是有所依附才這樣的嗎?我依附人就像蛇依靠肚皮上的鱗皮、蟬依靠翅膀嗎?我咋知道我為啥這樣!我咋知道我為啥不這樣!

    影子則是智者的化現,因為它的問其實都是答,答出的是一切相對的另一面:萬事萬物互相依存。如同微陰依附於影子,影子依附於人,人同樣有所依附。它最後的糊塗其實才是真的明白,不知道、沒得說,是因為本來如此。

    就如同,人不是孤立於世間的,別人的命運與你息息相關;所以要想自己好,就要善待他人。就如同現在一個時髦的詞,“命運共同體”。

    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從前我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翩翩飛舞,悠遊各處,好不快活,根本不記得自己是莊周。醒來後,才發現自己是莊周。那麼到底是莊周夢見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變成了莊周?莊周和蝴蝶,必定是有分別的。這就叫物化。

    莊周夢蝶,這個人盡皆知的美妙寓言,正是出自《齊物論》的最後。這是莊子一切言說的最終了結,所以只有知道、明白他前面說了什麼,我們才能真正體會這個寓言的意味。

    再捋一下吧——從一切相對、是非消泯,到一切虛無、人生如夢,莊子終於走到了夢蝶,打破了夢境與現實的最後邊界,真正將夢境與現實混為一體,夢境就是現實、現實就是夢境。

    從人生如夢,到人生一夢,就是這個寓言的質變和飛越。不止於此,在最後的“物化”二字裡,莊子又將夢境與現實的混一,放大到人與物的混一。

    於是在人生的維度上,從真幻一味,終於抵達了天人合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供應鏈的燈塔體系怎樣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