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含義
1596年3月31日,勒內·笛卡爾(ReneDescartes,1596-1650)出生於法國都蘭和普瓦提埃之間的海牙小鎮(1801年改稱笛卡爾海牙,1967年之後更簡稱為“笛卡爾”,故居也變成了一個小博物館)。
,“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IthinkthereforeIam.)人是思維方式以及思維的出發點在人的不同時期會處在不同的層面,有漸進式的,也有跳躍式的.這也就是笛卡爾"思前之我"與"思後之我"的跳躍式的區別.他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也是他發生的本質性的變化.出於對經驗及表象的懷疑,笛卡爾看到了自己所能觸知的最真實的存在,即“我”的存在。“我思故“我”在”,我思的絕對性成就了“我”在的絕對性。故而笛卡爾認為:“我”在是不容質疑的,因為我思本身是不容質疑的,它成為笛卡爾哲學的第一原理,也是他哲學的基礎和出發點。然而我思真的能成為“我”在的證明因嗎?我思真的是不證自明的嗎?笛卡爾看到了思的不可懷疑性,但思的不可懷疑並不等於我思的正確性,這裡有一個關鍵字我。要理解“我思故“我”在”就必須首先明白我的真實含義。
“我思故我在”用笛卡爾的話說也就是“我發現“我”是存在的”,這個發現過程也就是思的過程。既然“我”是被我發現的,那我和“我”又是什麼關係呢?這個我似乎在“我”被發現之前已然存在,並理直氣壯地作為思的施令者指導著思。後一個“我”笛卡爾已說的很明確是某種精神實體,於是我們明白了:笛卡爾的精神之“我”是靈我而非肉我或其他什麼東西。而對於第一個我,笛卡爾似乎是想當然的信手捏來而未加任何解釋。那麼第一個我又是什麼呢?它似乎比“我”來的更早。從歷史看,我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個過程,一個自我意識萌芽、發展成熟直至被抽象為某種精神實體的過程,而主客體分離又是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在肉體存在—觀念我的誕生—精神實體“我”的出現這個過程中,抽象的觀念之我比精神之“我”來的更早,而在它們之前有一個更為基礎的存在,即肉體的存在。我的產生似乎經歷了至少萬年的歷史演義。那麼笛卡爾有能力在童年期的短短几年內完成區分本體與他體的歷程嗎?事實證明他完成了,不止是他,每一個和他一樣的思維正常的人都完成了。這聽來似乎是一個奇蹟,一個時間的奇蹟,然而沒有人會感到驚訝。對每個人而言這個過程更象是先天就已經歷了的,於是常常覺得似乎當個體誕生的一刻起就已有了我的觀念,而之後對於本體的指認只是某種先驗本能的激發罷了。事實上人類歷史在自身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已將我抽象成一個先驗的觀念與認知基礎,它先天存在於後人的潛意識之中。於是在個體誕生之始,腦中已有了我的觀念,它指引個體迅速指認本體、區分他體,而這個先驗的我也正是那個思前的我。可以說,在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的同時,就已無意識的將先驗之我作為是思的發令者,給我和思之間畫上了箭頭。
那麼這個先驗之我是什麼?從種種跡象看,它似乎是一種抽象的先驗存在的觀念,是歷史積澱而成的某種意識本能。然而它並不能獨立存在和實現,事實上,它的產生本身就是個體存在的抽象與集合,是對個體存在的反映,我的觀念一方面存在於每個人的潛意識中,具有共有性,同時我又只能與每一個個體一一對應才能得以實現。只對每個具體本體進行指認,這正是我私佔性的體現。也正是如此,抽象的我離不開具體個體,也就是肉體的存在。肉體是先驗之我的物質載體與最終歸宿,若無肉體的存在,先驗之我便無以支撐,失去內涵。當作為物質形態的主體本身不存在時,用以激發人主客體區分意識的先驗之我也自然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與理由。先驗之我也離不開靈我的存在,作為意識,先驗之我的激發也只能依靠同為精神的靈我。先驗之我有一個天然使命,即是透過靈我來指認肉體,沒有了靈我,先驗之我也就沒有了實現的途徑,自然也就喪失了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當肉我給先驗之我以載體的同時,靈我使兩者的結合成為可能。故而伴隨著我的必然是現實存在的靈與肉的結合體,只有這種結合體才可能激發先驗之我,使對本體的指認和對他體的區分成為可能。一個空有肉我的軀殼本身已無所謂我了,因為當靈我離開的同時我也隨之消失了,對於其他結合體而言,這個單純的肉體只能是他、她、更或者是它,而偏偏不能是我。
正如先驗之我本身離不開靈我與肉我的結合,“我思故“我”在”的思前之我與其說是先驗之我,不如說是與先驗之我融為一體的那個靈與肉的結合體來的更為恰當。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的時候,思前之我事實上已被認定為那被稱為笛卡爾的肉我與那代表當前思維的靈我在先驗之我指導下的結合體。當作為個體的笛卡爾第一次用我來對自體進行命名並以之區分他體的同時,這一結合體的存在就已成為現實了。
如此一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他所認定的我思的絕對性本身就有了問題。這個問題便是:既然思前之我本身就包含了靈與肉的結合,那麼,當肉我的真實性被懷疑而靈我的絕對性尚未得以證明的時候,笛卡爾如何保證條件中我的絕對性???當我的絕對性不能得以保證時,思的指向性也就失去了保證。於是,似乎連我思也成了笛卡爾可以懷疑的了。換句話說,當思前之我被確定的同時,肉我與靈我的存在同時被認定了,笛卡爾若要懷疑肉體的真實性就必須先懷疑思前之我的真實性,而這個真實性在筆者看來是無法懷疑的了。
至此,似乎整個命題都被一個思前之我給攪亂了陣腳,而這個思前之我又似乎是笛卡爾受先驗之我的影響而無意識自己放下的一塊絆腳石,除去了思前之我的糾纏,或許笛卡爾的命題就可以實現。思故“我”在,似乎已擺脫了思前之我所引出的矛盾,然而,思一但失去了指向性,後面的那個“我”就顯的突兀了。思和“我”之間本來有著某種聯絡,這種聯絡正是透過思前之我來實現的,一方面,思前之我是思的發令者,使思有了指向性;另一方面,思前之我包含了作為靈我的“我”。當作為中間項的思前之我被剔除時,聯絡的紐帶也就斷了。簡單的說就是,不可能從沒有指向性的思來推出有指向性的在,而“我”正是在所指向的那個物件。這麼看來,也就不是文字表達的問題了,而是這種表達背後思想本身的矛盾.
大概意思就是說,要得出一個正確結論,需要一個絕對客觀的環境。一開始是什麼都沒有的,這樣可以不受影響地思考。
重點是“什麼都沒有”,但是現在無中生有了,因為要思考,必須要個思考的主體先,是什麼呢?就是“我”,是我在思考,因為有思考,所以我存在,我思考,我存在,我思故我在。
,在篤信經驗主義和唯物主義的人們眼裡,Descartes卻有一個致命的把柄被人抓在手裡,那就是他那句迴盪了幾個世紀的名言:“我思故我在”。這句被Descartes當作自己的哲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名言,在過去的東歐和現在的中國學界都被認為是極端主觀唯心主義的總代表,而遭到嚴厲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於意識”、“沒有肉體便不能有思想”等為論據,認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我們讀書論壇就有一位網友特意為自己起了“我在故我思”的筆名,以示對唯物主義的堅定信念。
絕對的懷疑
Descartes的哲學歷程是一個異常艱難的歷程。他的哲學追求的起點是對人類認知能力最根本、最徹底的懷疑。Descartes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思維歷程的開端:“一切迄今我以為最接近於‘真實’的東西都來自感覺和對感覺的傳達。但是,我發現,這些東西常常欺騙我們。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賴那些哪怕僅僅欺騙過我們一次的東西。”外部世界對我們的認知的幫助是這樣的不可信賴,那麼,我們的主動感知活動(在辯證唯物主義那裡叫做“實踐”)和思維是怎樣的呢?這些活動也常常出現在夢境之中,使得我們無法確切地區分“夢”與“醒”。因此,我不得不懷疑,整個的世界是否僅僅是一個夢幻(我們記得莊子與蝴蝶的故事)。
從這些簡單、初步的“疑點”出發,Descartes把他的懷疑推到極致:“我願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個同樣狡猾、同樣有法力的惡魔,施盡全身的解數,要將我引上歧途。我願假定,天空、空氣、土地、形狀、色彩、聲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過是那欺人的夢境的呈現,而那個惡魔就是要利用這些來換取我的輕信。我要這樣來觀察自己:好像我既沒有雙手,也沒有雙眼,也沒有肉體,也沒有血液,也沒有一切的器官,而僅僅是糊塗地相信這些的存在。”(《DiscoursdelaMethode》)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Descartes的懷疑不是對某些具體事物、具體原理的懷疑,而是對人類、對世界、對上帝的絕對的懷疑。從這個絕對的懷疑,Descartes要引匯出不容置疑的哲學的原則。
由“思”而知“在”
Descartes接著說:“正當我企圖相信這一起都是虛假的同時,我發現:有些東西(對於我的懷疑)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那個正在思維的我’!由於‘我思,故我在’這個事實超越了一切懷疑論者的懷疑,我將把它作為我所追求的哲學第一條原理。”《DiscoursdelaMethode》
透過Descartes對自己哲學歷程的細膩描述,我們可以明白地知道,這句名言的含義不是:由於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是:透過思考而意識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
“我思,故我在”的中文的表述是很含糊、不確切的,我們的同胞的對哲學大師Descartes的誤解基本上是這個中文表述所導致的。不過,在這件事上,我們華人並不是哲學世界中唯一的迷途羔羊,幾百年來,歐洲哲學界也是這樣看待他的。造成這個誤解的根源是Descartes的法文名著《DiscoursdelaMethode》的拉丁文翻譯。在這本書的拉丁譯文中赫然可見: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假如在翻譯這句話時去掉表示“我”的ergo,而直接譯成cogitanssum大概比較合乎原意)。由於當時的哲學著作絕大部分使用拉丁文,而法文只是一種地方語言,從此,這句拉丁文不脛而走,成了Descartes哲學的代名詞,而那法文的原文jepense,doncjesuis反而淹沒不張了。Descartes的初衷是建立一個不容置疑的學術方法體系,而他哲學原則的出發點首先就遭到了廣泛的誤解,歷史就是這樣的不公平。
我思故我在"含義
1596年3月31日,勒內·笛卡爾(ReneDescartes,1596-1650)出生於法國都蘭和普瓦提埃之間的海牙小鎮(1801年改稱笛卡爾海牙,1967年之後更簡稱為“笛卡爾”,故居也變成了一個小博物館)。
,“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IthinkthereforeIam.)人是思維方式以及思維的出發點在人的不同時期會處在不同的層面,有漸進式的,也有跳躍式的.這也就是笛卡爾"思前之我"與"思後之我"的跳躍式的區別.他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也是他發生的本質性的變化.出於對經驗及表象的懷疑,笛卡爾看到了自己所能觸知的最真實的存在,即“我”的存在。“我思故“我”在”,我思的絕對性成就了“我”在的絕對性。故而笛卡爾認為:“我”在是不容質疑的,因為我思本身是不容質疑的,它成為笛卡爾哲學的第一原理,也是他哲學的基礎和出發點。然而我思真的能成為“我”在的證明因嗎?我思真的是不證自明的嗎?笛卡爾看到了思的不可懷疑性,但思的不可懷疑並不等於我思的正確性,這裡有一個關鍵字我。要理解“我思故“我”在”就必須首先明白我的真實含義。
“我思故我在”用笛卡爾的話說也就是“我發現“我”是存在的”,這個發現過程也就是思的過程。既然“我”是被我發現的,那我和“我”又是什麼關係呢?這個我似乎在“我”被發現之前已然存在,並理直氣壯地作為思的施令者指導著思。後一個“我”笛卡爾已說的很明確是某種精神實體,於是我們明白了:笛卡爾的精神之“我”是靈我而非肉我或其他什麼東西。而對於第一個我,笛卡爾似乎是想當然的信手捏來而未加任何解釋。那麼第一個我又是什麼呢?它似乎比“我”來的更早。從歷史看,我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個過程,一個自我意識萌芽、發展成熟直至被抽象為某種精神實體的過程,而主客體分離又是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在肉體存在—觀念我的誕生—精神實體“我”的出現這個過程中,抽象的觀念之我比精神之“我”來的更早,而在它們之前有一個更為基礎的存在,即肉體的存在。我的產生似乎經歷了至少萬年的歷史演義。那麼笛卡爾有能力在童年期的短短几年內完成區分本體與他體的歷程嗎?事實證明他完成了,不止是他,每一個和他一樣的思維正常的人都完成了。這聽來似乎是一個奇蹟,一個時間的奇蹟,然而沒有人會感到驚訝。對每個人而言這個過程更象是先天就已經歷了的,於是常常覺得似乎當個體誕生的一刻起就已有了我的觀念,而之後對於本體的指認只是某種先驗本能的激發罷了。事實上人類歷史在自身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已將我抽象成一個先驗的觀念與認知基礎,它先天存在於後人的潛意識之中。於是在個體誕生之始,腦中已有了我的觀念,它指引個體迅速指認本體、區分他體,而這個先驗的我也正是那個思前的我。可以說,在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的同時,就已無意識的將先驗之我作為是思的發令者,給我和思之間畫上了箭頭。
那麼這個先驗之我是什麼?從種種跡象看,它似乎是一種抽象的先驗存在的觀念,是歷史積澱而成的某種意識本能。然而它並不能獨立存在和實現,事實上,它的產生本身就是個體存在的抽象與集合,是對個體存在的反映,我的觀念一方面存在於每個人的潛意識中,具有共有性,同時我又只能與每一個個體一一對應才能得以實現。只對每個具體本體進行指認,這正是我私佔性的體現。也正是如此,抽象的我離不開具體個體,也就是肉體的存在。肉體是先驗之我的物質載體與最終歸宿,若無肉體的存在,先驗之我便無以支撐,失去內涵。當作為物質形態的主體本身不存在時,用以激發人主客體區分意識的先驗之我也自然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與理由。先驗之我也離不開靈我的存在,作為意識,先驗之我的激發也只能依靠同為精神的靈我。先驗之我有一個天然使命,即是透過靈我來指認肉體,沒有了靈我,先驗之我也就沒有了實現的途徑,自然也就喪失了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當肉我給先驗之我以載體的同時,靈我使兩者的結合成為可能。故而伴隨著我的必然是現實存在的靈與肉的結合體,只有這種結合體才可能激發先驗之我,使對本體的指認和對他體的區分成為可能。一個空有肉我的軀殼本身已無所謂我了,因為當靈我離開的同時我也隨之消失了,對於其他結合體而言,這個單純的肉體只能是他、她、更或者是它,而偏偏不能是我。
正如先驗之我本身離不開靈我與肉我的結合,“我思故“我”在”的思前之我與其說是先驗之我,不如說是與先驗之我融為一體的那個靈與肉的結合體來的更為恰當。當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的時候,思前之我事實上已被認定為那被稱為笛卡爾的肉我與那代表當前思維的靈我在先驗之我指導下的結合體。當作為個體的笛卡爾第一次用我來對自體進行命名並以之區分他體的同時,這一結合體的存在就已成為現實了。
如此一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他所認定的我思的絕對性本身就有了問題。這個問題便是:既然思前之我本身就包含了靈與肉的結合,那麼,當肉我的真實性被懷疑而靈我的絕對性尚未得以證明的時候,笛卡爾如何保證條件中我的絕對性???當我的絕對性不能得以保證時,思的指向性也就失去了保證。於是,似乎連我思也成了笛卡爾可以懷疑的了。換句話說,當思前之我被確定的同時,肉我與靈我的存在同時被認定了,笛卡爾若要懷疑肉體的真實性就必須先懷疑思前之我的真實性,而這個真實性在筆者看來是無法懷疑的了。
至此,似乎整個命題都被一個思前之我給攪亂了陣腳,而這個思前之我又似乎是笛卡爾受先驗之我的影響而無意識自己放下的一塊絆腳石,除去了思前之我的糾纏,或許笛卡爾的命題就可以實現。思故“我”在,似乎已擺脫了思前之我所引出的矛盾,然而,思一但失去了指向性,後面的那個“我”就顯的突兀了。思和“我”之間本來有著某種聯絡,這種聯絡正是透過思前之我來實現的,一方面,思前之我是思的發令者,使思有了指向性;另一方面,思前之我包含了作為靈我的“我”。當作為中間項的思前之我被剔除時,聯絡的紐帶也就斷了。簡單的說就是,不可能從沒有指向性的思來推出有指向性的在,而“我”正是在所指向的那個物件。這麼看來,也就不是文字表達的問題了,而是這種表達背後思想本身的矛盾.
大概意思就是說,要得出一個正確結論,需要一個絕對客觀的環境。一開始是什麼都沒有的,這樣可以不受影響地思考。
重點是“什麼都沒有”,但是現在無中生有了,因為要思考,必須要個思考的主體先,是什麼呢?就是“我”,是我在思考,因為有思考,所以我存在,我思考,我存在,我思故我在。
,在篤信經驗主義和唯物主義的人們眼裡,Descartes卻有一個致命的把柄被人抓在手裡,那就是他那句迴盪了幾個世紀的名言:“我思故我在”。這句被Descartes當作自己的哲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名言,在過去的東歐和現在的中國學界都被認為是極端主觀唯心主義的總代表,而遭到嚴厲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於意識”、“沒有肉體便不能有思想”等為論據,認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我們讀書論壇就有一位網友特意為自己起了“我在故我思”的筆名,以示對唯物主義的堅定信念。
絕對的懷疑
Descartes的哲學歷程是一個異常艱難的歷程。他的哲學追求的起點是對人類認知能力最根本、最徹底的懷疑。Descartes曾這樣描述自己的思維歷程的開端:“一切迄今我以為最接近於‘真實’的東西都來自感覺和對感覺的傳達。但是,我發現,這些東西常常欺騙我們。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賴那些哪怕僅僅欺騙過我們一次的東西。”外部世界對我們的認知的幫助是這樣的不可信賴,那麼,我們的主動感知活動(在辯證唯物主義那裡叫做“實踐”)和思維是怎樣的呢?這些活動也常常出現在夢境之中,使得我們無法確切地區分“夢”與“醒”。因此,我不得不懷疑,整個的世界是否僅僅是一個夢幻(我們記得莊子與蝴蝶的故事)。
從這些簡單、初步的“疑點”出發,Descartes把他的懷疑推到極致:“我願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個同樣狡猾、同樣有法力的惡魔,施盡全身的解數,要將我引上歧途。我願假定,天空、空氣、土地、形狀、色彩、聲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過是那欺人的夢境的呈現,而那個惡魔就是要利用這些來換取我的輕信。我要這樣來觀察自己:好像我既沒有雙手,也沒有雙眼,也沒有肉體,也沒有血液,也沒有一切的器官,而僅僅是糊塗地相信這些的存在。”(《DiscoursdelaMethode》)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Descartes的懷疑不是對某些具體事物、具體原理的懷疑,而是對人類、對世界、對上帝的絕對的懷疑。從這個絕對的懷疑,Descartes要引匯出不容置疑的哲學的原則。
由“思”而知“在”
Descartes接著說:“正當我企圖相信這一起都是虛假的同時,我發現:有些東西(對於我的懷疑)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那個正在思維的我’!由於‘我思,故我在’這個事實超越了一切懷疑論者的懷疑,我將把它作為我所追求的哲學第一條原理。”《DiscoursdelaMethode》
透過Descartes對自己哲學歷程的細膩描述,我們可以明白地知道,這句名言的含義不是:由於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是:透過思考而意識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
“我思,故我在”的中文的表述是很含糊、不確切的,我們的同胞的對哲學大師Descartes的誤解基本上是這個中文表述所導致的。不過,在這件事上,我們華人並不是哲學世界中唯一的迷途羔羊,幾百年來,歐洲哲學界也是這樣看待他的。造成這個誤解的根源是Descartes的法文名著《DiscoursdelaMethode》的拉丁文翻譯。在這本書的拉丁譯文中赫然可見: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假如在翻譯這句話時去掉表示“我”的ergo,而直接譯成cogitanssum大概比較合乎原意)。由於當時的哲學著作絕大部分使用拉丁文,而法文只是一種地方語言,從此,這句拉丁文不脛而走,成了Descartes哲學的代名詞,而那法文的原文jepense,doncjesuis反而淹沒不張了。Descartes的初衷是建立一個不容置疑的學術方法體系,而他哲學原則的出發點首先就遭到了廣泛的誤解,歷史就是這樣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