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默寫】 1.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2.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夾岸數百步”都是桃樹,沒有一棵雜樹,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5.本文中明顯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明顯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花源的人來歷的句子是: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9.“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0.“村人”滿足於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願也不屑與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時也為漁人出而復尋,“不復得路”,埋下伏筆。) 11.“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①桃花源中人厭惡源外戰爭,追求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後寫想重入桃花源“不復得路”,劉子驥“規往”而“未果”的意圖是什麼?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 ②說明有很多人嚮往著桃花源。
1.重要實詞 緣、異、窮、具、鹹、妻子、邑人、絕境、間隔、無論、語、足、及、詣、津 2.重要虛詞 乃(1)見漁人,乃大驚:於是 就 (2)乃不知有漢:竟然 為(1)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對 其(1)欲窮其林:這 (2)其中往來種作:代詞 代桃花源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隨其往:代漁人 3.多詞一義 (1) 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 (2)便要還家、延至其家: 邀請 (3)悉如外人、鹹來問訊、皆嘆惋: 都 (4)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4.古今異義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顏色鮮豔美麗;今義:指湯的新鮮美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 注: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掛齒 間隔(古義:隔絕; 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指訪求、探求的意思。 今義:口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 延(古義: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都;今義:熟悉) 鹹(古義:全;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係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5.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於之”,即“從這裡”。 志(尋向所志/處處志之):做標記,名詞作動詞。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6.一詞多義 尋: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動詞,捨棄。) ②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中:①中無雜樹(“中間”) ②晉太元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志:①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②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①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③處處志之(助詞,起協調音節作用,無實意) 為:①武陵人捕魚為業(讀wéi,動詞,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èi,介詞,對,向) 遂:①遂迷,不復得路(“最終”) ②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向:①尋向所志(原來)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現) ②得其船(找到) 聞:①雞犬相聞(聽見) ②聞有此人(聽說) 7.同義詞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嘆惋 3)鹹:鹹來問訊 4)並:並怡然自樂 5) 具:具答之 沿------1)緣:緣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請—1)要:便要還家 2)延:餘人各復延至其 9.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併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裡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於水源"的省略.)
1、為什麼說“陋室”不“陋”,這樣說是否前後矛盾? 《陋室銘》寫的是“陋室”,其實“陋室”不陋,這樣說並不矛盾。作者先用新穎的,易為人們容易理解的比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引入正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就是說,房子雖然簡陋,但我的德行卻是高尚的。“惟吾德馨”與結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應,點出文章的靈魂。孔子以“君子”自居,作者以“品德好”自居。諸葛亮、揚子云也都是品行高尚的人。諸葛亮身居茅屋而知天下三分;揚子云在簡陋的亭子裡寫出了《太玄經》。在作者看來,君子連同他們居住過的“陋室”同樣名聞於天下。所以,只要德行高尚,雖身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這就是“陋室”不“陋”的深刻內涵。 2、《陋室銘》為什麼能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主要是因為本文的藝術手法獨特,作者的構思巧妙,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方法,字裡行間都洋溢著劉郎才氣。首先,本文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含蓄地表達了主題。“比”,就是用具體事物作比,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比喻;“興”,手法上和“比”相同,但主要是前一句的出現為了引出後一句。例如本文開頭四句既是“比”,又是“興”,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龍引出德馨,言名、靈暗喻陋室不陋。用諸葛廬、子云亭類比陋室,表達出作者政治和文學兩大理想,最後引孔子話作結,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 其次,大量運用了排比、對偶的修辭方法,如開頭幾句排比,造成了一種磅礴的文勢。對偶句既有描寫又有敘述,節奏感強,如中間的六句對偶。同時,本文押韻嚴格,用名、靈、馨、青、丁、經、形、亭幾個押韻字,一韻到底,讀起來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美感。總之,這是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全齊美的佳作,所以能傳頌不衰,膾炙人口,成為千古讚譽的名篇,流傳千古。
古今異義: 在:古義(在乎,動詞)今義(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詞) 馨:古義(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今義(芳香) 調:古義(調弄)今義(調動) 形:古義(身體)今義(形狀) 詞類活用: 有仙則名,名詞作動詞,變得有名。有龍則靈,形容詞作動詞,變成靈異的水。 苔痕上階綠,上,名詞作動詞,蔓上。綠,名詞作動詞,變綠。 草色入簾青,青,名詞作狀語,使……變青。 惟吾德馨,馨,名詞活用為動詞,道德美好高尚。 無絲竹之亂耳,亂,使動用法,使……擾亂。 無案牘之勞形,勞,使動用法,使……勞累。 一詞多義: 1.之: ①用於主謂之間,不譯:無絲竹之亂耳 ②倒裝標誌,不譯:何陋之有 2.往來: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來無白丁 ②表示來來往往的人:其中往來種作(《桃花源記》) 3.是: ①判斷詞,是:斯是陋室 ②這個、那個:當是時(《口技》) 4.名: ①著名:有仙則名 ②名詞作動詞: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文言句式: 倒裝句 何陋之有(應為“有何陋”) 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自《論語·子罕》)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是一對對聯。
【理解性默寫】 1.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2.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夾岸數百步”都是桃樹,沒有一棵雜樹,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寫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寧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5.本文中明顯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明顯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花源的人來歷的句子是: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9.“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0.“村人”滿足於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願也不屑與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時也為漁人出而復尋,“不復得路”,埋下伏筆。) 11.“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①桃花源中人厭惡源外戰爭,追求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後寫想重入桃花源“不復得路”,劉子驥“規往”而“未果”的意圖是什麼? ①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 ②說明有很多人嚮往著桃花源。
1.重要實詞 緣、異、窮、具、鹹、妻子、邑人、絕境、間隔、無論、語、足、及、詣、津 2.重要虛詞 乃(1)見漁人,乃大驚:於是 就 (2)乃不知有漢:竟然 為(1)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對 其(1)欲窮其林:這 (2)其中往來種作:代詞 代桃花源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隨其往:代漁人 3.多詞一義 (1) 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 (2)便要還家、延至其家: 邀請 (3)悉如外人、鹹來問訊、皆嘆惋: 都 (4)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4.古今異義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顏色鮮豔美麗;今義:指湯的新鮮美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 注: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掛齒 間隔(古義:隔絕; 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指訪求、探求的意思。 今義:口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 延(古義: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都;今義:熟悉) 鹹(古義:全;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係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5.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於之”,即“從這裡”。 志(尋向所志/處處志之):做標記,名詞作動詞。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6.一詞多義 尋: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動詞,捨棄。) ②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中:①中無雜樹(“中間”) ②晉太元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志:①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②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①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③處處志之(助詞,起協調音節作用,無實意) 為:①武陵人捕魚為業(讀wéi,動詞,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èi,介詞,對,向) 遂:①遂迷,不復得路(“最終”) ②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向:①尋向所志(原來) 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現) ②得其船(找到) 聞:①雞犬相聞(聽見) ②聞有此人(聽說) 7.同義詞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嘆惋 3)鹹:鹹來問訊 4)並:並怡然自樂 5) 具:具答之 沿------1)緣:緣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請—1)要:便要還家 2)延:餘人各復延至其 9.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併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裡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於水源"的省略.)
1、為什麼說“陋室”不“陋”,這樣說是否前後矛盾? 《陋室銘》寫的是“陋室”,其實“陋室”不陋,這樣說並不矛盾。作者先用新穎的,易為人們容易理解的比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引入正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就是說,房子雖然簡陋,但我的德行卻是高尚的。“惟吾德馨”與結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應,點出文章的靈魂。孔子以“君子”自居,作者以“品德好”自居。諸葛亮、揚子云也都是品行高尚的人。諸葛亮身居茅屋而知天下三分;揚子云在簡陋的亭子裡寫出了《太玄經》。在作者看來,君子連同他們居住過的“陋室”同樣名聞於天下。所以,只要德行高尚,雖身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這就是“陋室”不“陋”的深刻內涵。 2、《陋室銘》為什麼能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主要是因為本文的藝術手法獨特,作者的構思巧妙,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方法,字裡行間都洋溢著劉郎才氣。首先,本文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含蓄地表達了主題。“比”,就是用具體事物作比,即通常我們所說的比喻;“興”,手法上和“比”相同,但主要是前一句的出現為了引出後一句。例如本文開頭四句既是“比”,又是“興”,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龍引出德馨,言名、靈暗喻陋室不陋。用諸葛廬、子云亭類比陋室,表達出作者政治和文學兩大理想,最後引孔子話作結,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 其次,大量運用了排比、對偶的修辭方法,如開頭幾句排比,造成了一種磅礴的文勢。對偶句既有描寫又有敘述,節奏感強,如中間的六句對偶。同時,本文押韻嚴格,用名、靈、馨、青、丁、經、形、亭幾個押韻字,一韻到底,讀起來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美感。總之,這是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全齊美的佳作,所以能傳頌不衰,膾炙人口,成為千古讚譽的名篇,流傳千古。
古今異義: 在:古義(在乎,動詞)今義(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詞) 馨:古義(香氣,這裡指品德高尚)今義(芳香) 調:古義(調弄)今義(調動) 形:古義(身體)今義(形狀) 詞類活用: 有仙則名,名詞作動詞,變得有名。有龍則靈,形容詞作動詞,變成靈異的水。 苔痕上階綠,上,名詞作動詞,蔓上。綠,名詞作動詞,變綠。 草色入簾青,青,名詞作狀語,使……變青。 惟吾德馨,馨,名詞活用為動詞,道德美好高尚。 無絲竹之亂耳,亂,使動用法,使……擾亂。 無案牘之勞形,勞,使動用法,使……勞累。 一詞多義: 1.之: ①用於主謂之間,不譯:無絲竹之亂耳 ②倒裝標誌,不譯:何陋之有 2.往來: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來無白丁 ②表示來來往往的人:其中往來種作(《桃花源記》) 3.是: ①判斷詞,是:斯是陋室 ②這個、那個:當是時(《口技》) 4.名: ①著名:有仙則名 ②名詞作動詞: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 文言句式: 倒裝句 何陋之有(應為“有何陋”) 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自《論語·子罕》)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這是一對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