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源稚生
-
2 # 腦洞歷史觀
首先一點:諸葛亮很年輕,他跟司馬懿一樣,屬於後期人物。
諸葛亮跟漢獻帝一樣大。這導致一個說法,就是漢獻帝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漢獻帝。
且說董卓亂京的時候,正是第一批謀士嶄露頭角。毒謀士賈詡就出名了,但諸葛亮只有八歲。所以,他沒辦法在第一個階段就進入遊戲。
要是他當時就成年了,完全有可能加入袁紹,或者加入曹操這樣的一線隊伍。
那到了後面,曹操屠徐州,諸葛亮南下避禍,在荊州呆了數年,等他有能力出山的時候,那時候天下已經大定了,北方已經是曹操的地盤,南方的孫權一家獨大。
那諸葛亮就沒辦法第一時間進入到一個創業型的團隊裡去。諸葛亮是一個創業型的,他加入的一定是一個初創公司,而不是一個發展中成型的大公司。
這一點可以跟他的臥龍三友交談中得出一個答案。
當時,諸葛亮與石韜、徐庶、孟建一同遊學,他在交談中就判斷出: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
你們的天花板就是郡守了。
事情也確實如此,後面諸葛亮北征,看至他的老朋友石韜、徐庶、孟建沒有大用,嘆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這其中,徐庶是自廢武功,他跟劉備關係好,想出頭也不容易。但孟建、石韜卻是主動投靠曹操的,也沒有大用,才能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沒有發揮的舞臺,諸葛亮說:“魏殊多士邪!
曹老闆下面的能人太多了。
郭嘉、荀彧、賈詡、許攸、程昱、司馬懿、劉曄等等,是一批一批的,新人去了,沒有機會發揮。諸葛亮去了,有沒有機會呢?可能機會也不會太大。
所以,諸葛亮不去曹操陣營,而東吳也是不行的,因為人家東吳也有基本盤,就是江東豪族,雖然東吳喜歡用新人,但基本都是在當地有背景的,如果諸葛亮去,只能當其中之一,而不可能像在劉備手下,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到了阿斗時代,更是阿斗負責祭祀,諸葛亮負責一切。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分散風險。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去了東吳,族弟諸葛誕去了曹魏,所以諸葛亮後面選擇了劉備,三國BAT集團,諸葛亮每家都有人。這個就很有意思了,以後不管誰統一天下,諸葛家族都有原始股。
-
3 # 第五空間44
是劉備選擇了諸葛亮。劉備替劉表鎮守新野北拒曹操,為了充實自已的實力,劉備大量擴編軍隊招賢納士,諸葛亮作為鄉野之流要步入仕途並不是很容易,他甚至沒進入劉表的視線更別說曹操了,進入劉備軍事集團他最多算是參謀不帶長,是小說作者把他吹神了“諸葛之智近乎妖”,他更多地是負責後勤工作和地方治理,是文職文員,入蜀後他是“外來集團”當然後到劉備重用,劉備經歷了董卓專權和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所以臨終託孤是文職的諸葛亮而不是手握重兵的魏延,諸葛亮進入權力核心但是在軍中威信是不足的,在劉備生前他從來沒單獨指揮過一場戰役,所以要不斷髮動“南征北伐”樹立在軍中威信,“七擒孟獲”應該是他的巔峰之作,至於北伐戰果也是仁者見仁。諸葛亮確實是忠臣,沒負劉備託孤,在他臨終也解除了劉備的顧慮“幹掉了魏延”,至於魏延是不是真有反心?這個真不好說,當時真的流行軍閥割據,袁紹,袁術,孫堅,曹操都是大軍閥。
-
4 # 多哥就是牛
劉備替劉表鎮守新野北拒曹操,為了充實自已的實力,劉備大量擴編軍隊招賢納士,諸葛亮作為鄉野之流要步入仕途並不是很容易,他甚至沒進入劉表的視線更別說曹操了,進入劉備軍事集團他最多算是參謀不帶長,是小說作者把他吹神了“諸葛之智近乎妖”,他更多地是負責後勤工作和地方治理,是文職文員,入蜀後他是“外來集團”當然後到劉備重用,劉備經歷了董卓專權和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所以臨終託孤是文職的諸葛亮而不是手握重兵的魏延,諸葛亮進入權力核心但是在軍中威信是不足的,在劉備生前他從來沒單獨指揮過一場戰役,所以要不斷髮動“南征北伐”樹立在軍中威信,“七擒孟獲”應該是他的巔峰之作,至於北伐戰果也是仁者見仁。諸葛亮確實是忠臣,沒負劉備託孤,在他臨終也解除了劉備的顧慮“幹掉了魏延”,至於魏延是不是真有反心?這個真不好說,當時真的流行軍閥割據,袁紹,袁術,孫堅,曹操都是大軍
-
5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諸葛亮隱居於南陽隆中,少時自比管仲樂毅,號稱臥龍,如此經天緯地之才,為何在隆中虛度,苦等劉備呢?
諸葛亮出山時,曹操早已統一了北方,況且曹操當時已有荀彧叔侄、賈詡,程昱等,哪個不是曠世奇才,所以年紀輕輕的諸葛亮就是去投了曹操,也只是錦上添花罷了,最多也就是個象郭嘉一樣的謀士罷了,但再也沒有郭嘉那樣一展才能的機會了。
東吳孫權,繼父兄之基業,掌管六郡八十一州之領土,文有張召,武有周瑜,都是孫策之託孤重臣,若去投奔,孫權雖然愛才,必不被重用。
荊州劉表,乃諸葛之妻的姨丈,若去投奔,必是高官厚祿,但劉表其人,胸無大志,外表謙和儒雅,內卻猜忌多疑,絕非明主之選,所以諸葛亮並不為所動。
益州劉璋,其人闇弱無能,手下多才能之士,而不知所用,國富民強卻不知道愛惜,如此庸人,諸葛亮如何看得上。
反觀劉備,雖居無片瓦之地,四處投奔,卻胸懷大志,識人善認,量才唯用,況其乃漢之皇叔,以仁義著稱,施恩德於四海,深受民眾愛戴。曹操有句話說的極對,當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耳。
諸葛亮深知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要好的多,況且劉備身邊有關張趙雲皆萬人敵,唯一欠缺的就是治世良才。而自己過去必被劉備重用,一定能開創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報負。
果然被諸葛料中了,隆中對後,劉備對其視之如寶,關張大感不悅,劉備則說:“我得孔明,猶魚得水耳”。
在諸葛的輔佐下,劉備取荊州,得益州,佔漢中,從一個顛沛流離的落魄之人,成長為一個擁有二州之力的霸主,如此蛻變,諸葛亮功不可沒。
諸葛亮讓劉備實現了他的英雄夢想,而劉備給了諸葛亮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兩人互相信認,彼此配合,相得益彰,其君臣之情、君臣之義,萬古難有,千古流芳。
-
6 # 枯心883
謝謝邀請!第一劉備有徐庶的推薦。諸葛亮還是給徐庶面子的。第二,劉備有漢室正統的身份,師出有名,就像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到,當匡扶漢室。北定中原。第三,諸葛亮的兄弟們都在其他兩個人手底下當謀士。而且當時劉備一方是最弱的,對於最好的謀士來說,沒有什麼比幫助弱者幹掉強者更有成就感。而且劉備的性格擺在那裡。他能夠完全信任下屬。這對一個謀士來說是最喜歡的君主!
-
7 # 毒刺劍客
曹操是一代奸雄,擊敗袁紹統一了北方,兵多將廣,謀臣無數,而且曹操善謀,懂得政治策略,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曹操在三國中勢力最強,但屬於野路子出身,上不得檯面。
孫權雄踞江東,統治最富庶的七郡,又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東吳內部有沉穩果斷的孫權坐鎮,下有周瑜,魯肅等文臣武將效命足矣。
但劉備不同,劉備是漢室宗親,理論上來講最有資格去實現光復東漢政權的使命,但劉備實力最弱,雖然有關羽,張飛等猛將,但非常缺乏統籌規劃平天下策略的謀臣,所以才三顧茅廬。諸葛亮作為謀臣,當然很希望名垂青史,輔佐主子成就一番事業,相比較而言,輔佐劉備最容易實現自己的願望。
-
8 # 墨香存世
第一,諸葛亮是一個儒士,讀書人。
每一個讀書人的理想是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青史留名,而且留的是一世英名,是每一個讀書人最初的夙願。劉備出身皇室,有劉家血脈,如果將來起義共事,這個名聲首先就很響亮,師出有名,史官記載也是正面記載。好名聲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何況還是在亂世起義舉兵的年代,有一個好的名聲,基本上成功了一半。就比如推翻秦朝的起義,都是打著擁立扶蘇的名號,去推翻秦朝的暴政。按理來說,打著人家秦朝大公子的名頭去攻打秦朝,怎麼都說不過去,可是沒關係,嘴上說不過去,史書能說的很漂亮就夠了。同樣的道理,他劉備即使離皇家已經八竿子打不著了,但就憑他姓劉,劉邦的劉,他就可以自己去造反當皇帝(別看他劉備整天嘴上說忠於漢朝)。諸葛亮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投奔劉備,因為跟著劉備,以後無論成敗,只要幹出一份成就,那青史上,他就是忠臣,是無比正面的形象。
第二,大家想想,劉備當初去請諸葛亮的時候,劉備是什麼處境。頭上有著“漢宜城亭侯、左將軍、領豫州牧、皇叔”這麼多的身份,可實際手中的權利呢?一無所有。要文人謀士,沒有。要武將,身邊只有一個賣棗的,一個殺豬的。然後再來說諸葛亮,作為當時天底下最聰明的人之一,諸葛亮深知“錦上添花好,但雪中送炭更可貴”的道理,跟著皇叔幹,以後他就是開國元勳,可是要是投奔其他大勢力,他也就是個小小的謀士,人家其他勢力說實話,還真不缺諸葛亮這號人。
第三,諸葛先生的志向,決定了他必定會效忠於劉氏家族。“復興漢室還於舊都”這是諸葛亮涕泗橫流表達心意說的。漢室是劉家的屋子,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也正中孔明下懷!
第四,個人認為可能是他為了諸葛家族的利益,所以去輔佐劉備。怎麼說呢,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去了東吳,族弟諸葛誕去了曹魏,而且,他哥哥弟弟在東吳曹魏哪裡,地位都還不低,他去投奔劉備,也算是最老的一批人,在蜀漢地位也很高。我們此時不妨來猜想一下,三個國家的高層,都有諸葛家族的人,以後,無論哪一個勢力統一了天下,他諸葛家族,還是會興盛不衰。
回覆列表
在中國,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係堪稱典範。
事實上,三國時期,劉備最早實力弱小,經常投奔他人,仰人鼻息,但是劉備卻有鴻鵠之志,不甘屈於人下;而諸葛亮以管仲,樂毅自居,可見其志不小。
那麼諸葛亮能力非凡,為何卻選擇了劉備呢?
首先,劉備的一點是曹操和孫權不可比擬的,那就是大義名分,這是自帶屬性,雖然是亂世,但是有了名分也就是有了一個歸屬點,這對於起事也是有好處的,劉備這點很好。
其次,諸葛亮早有謀劃,在中國有一句話: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諸葛亮雖然在隱居,不問世事,事實上卻是冷眼旁觀,他其實也是想找尋明主,以期施展自己的抱負,這對於他來說很重要劉備其實也是他觀察的一個物件之一。
最後,劉備能提供諸葛亮發展的前景,可以給諸葛亮施展的空間。劉備在三國初期,實力弱小,但是這樣的劉備有個優點就是:他需要謀士,而且對於人才的渴求很重,諸葛亮輔佐劉備,可以有很大的施展空間,對於施展抱負也是極有好處的。
在當時,曹操手下謀士如雲,有才能的人太多了,而孫權一方也是,這樣即使諸葛亮投奔他們,地位不見得好,雖然有能力,但是也需要伯樂,諸葛亮想要施展抱負,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要選擇對的人,就當時而言,劉備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總而言之,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而不是劉備選擇了諸葛亮,諸葛亮選擇劉備也是有其必然性的,除卻劉備的為人,還有一點就是:便於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