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18年清明節放假是如何安排的?
5
回覆列表
  • 1 # 國粹壹閣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 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清明節的來歷:

    據傳說清明節的來歷和紀念介子推有關。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隨之,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烈。

    清明節的習俗:

    經過多年的演化,清明節的習俗歸納總結主要有以下10個方面。

    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華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節成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2013年的4月4日——第一個“清明節”法定假日。

    時至今日,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有一些少數民族清明節過得比漢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2018年清明節放假時間安排為:4月5日至7日放假調休,共3天。4月8日(星期日)上班。

  • 2 # 等事長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原為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方物皆顯,因此得名。”後逐漸形成在這一天祭祖,掃墓,踏青等習俗。清明,不僅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清明節時的活動還有插柳,放風箏,盪鞦韆,拔河等。插柳相傳始於唐朝,後來每逢清明,江南百姓家家戶戶將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即源於此。這也是清明植樹的起源。

    :

  • 3 # 北大屠夫陸步軒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與寒食節相連,在仲、暮春之間,距冬至108天。

    傳春秋戰國時,因權力之爭,晉公子重耳流亡,介子推等臣隨,並有割股救主之恩。19年後,重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即位,論功行賞,唯獨遺忘介子推。後差人去請,介子推不至。待文公親請時,介子推已揹負老母躲進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御林軍搜山未果,便三面放火燒山,留下一面,希冀大火逼出介子推。孰料火燒三晝夜,終不見出。上山找尋,見介子推母子相擁,業已燒焦,身旁柳樹洞藏血詩一首:“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文公下令將綿山改為介山,把燒山之日定為寒食節,禁菸火,吃寒食。第二年介子推忌日,文公率群臣登山祭奠,見老柳樹死而復活,遂賜名“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後寒食節失傳,清明節演變成祭祀祖先的節日。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西安市長安區節前幾天或節日,機關單位上山植樹,學生去楊虎城烈士陵園掃墓。民間祭掃祖塋時,須待親戚到齊,一起上墳拔草、培土、祭奠,不可二次上墳。不能及時趕到者,可託人捎去紙錢。城市人家上墳不便,有人在十字路口劃圈燒紙。但此方式影響市容,漸被禁止。農家亦於節日折楊柳樹枝,插於門楣;小孩戴柳條帽,打(持)楊柳梢以驅鬼避邪。清明也是重要節氣之一,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諺。時值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是春遊踏青好時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超第二輪傅明的判罰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