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歆時代線上
-
2 # 山道彎彎輕鬆
回答這個問題
蘇洵廣為大家所知,其實主要不是因為唐宋八大家,第一是因為他培養了兩個非常傑出的兒子,蘇軾與蘇轍。
第二個是《三字經》裡將他樹立為大器晚成的榜樣。
“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三蘇”並稱始見於(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三字經》在談到古人勤學讀書的時候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這使得我們感覺,蘇洵並不像他的兩個孩子,從小刻苦讀書,少年成名,而是老大方才讀書。看起來,蘇洵似乎更像是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教材。那麼,蘇洵果然像《三字經》上說的,到了二十七歲才開始用功學習嗎?
蘇家,是四川眉州的大家族。蘇洵的兩個哥哥蘇澹、蘇渙都考中了進士。十八歲的時候,蘇洵也參加過進士考試,但沒有考中。從此,蘇洵就放棄了學習。最奇怪的是,他的父親蘇序似乎對此熟視無睹。同鄉們都感到很奇怪,問蘇序,他的態度是要麼笑而不答,總是模稜兩可,更不感到憂慮,問得急了,便回答說:“非憂其不學者也。”我並不憂慮他不學習。蘇洵絕不是一個死讀書、讀死書的人,書本知識對蘇洵並不成問題,他也許不能適應科舉考試,但如果他認真讀書,一定能夠讀出大名堂來,也就是說,不能以是否考中科舉論英雄!這也是蘇洵放棄讀書的一個原因,可見,他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放棄讀書,而是放棄了讀應付考試的書。蘇洵放棄讀書的第二個原因,是家庭生活。當時蘇序已經年過六旬,母親身體不好,大哥蘇澹早逝,二哥蘇渙在外做官,家庭生活的重擔就壓在了蘇洵的身上。
既然已經放棄讀書,那為什麼《三字經》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呢?這裡有個故事。二十七歲這年,蘇洵問自己的妻子:我自己感覺,現在開始重新學還來得及,但是如果一心向學,就沒有時間再料理家務了,怎麼辦?二十七歲,現在正是讀博士的年齡,但是蘇洵連個進士也沒有考中。而且在時隔將近十年之後,重新開始學習,這說明他不僅有讀書的聰明才智,而且志向遠大,也印證了父親蘇序對他的判斷。所以蘇洵後來曾對別人說:“這一生,最瞭解我的人有兩個,一個是我父親,一個是歐陽修。”
怎麼辦?蘇洵的夫人程氏回答得非常好:我想要勸你發奮讀書很久了,但是我覺得如果你是因為我的要求而讀書,那就沒有什麼意思了。讀書畢竟是你個人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有這個志向,那麼家裡的事情交給我好了,你不用管了。得到了夫人的支援,蘇洵不再料理家事,一心讀書。
兩年後,蘇洵第二次考進士,不中。又經過八年,他又去考所謂的制科考試,比進士科考試更難,又沒有考中。於是,蘇洵做出了一個也許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決定:不考了。他也因此成為八大家當中唯一一位不是進士出身的人,當然也是官最小的人。
不考了,原因何在?經過三次考試,蘇洵得出一個結論,這種應試的聲律記問之學並非自己所長。換言之,這塊對韓愈、歐陽修來說是敲門磚而非一輩子吃飯的傢伙,對蘇洵來說不靈,他不擅長做這種敲門磚文章,這是其一。
其二,他再也不屑於做這種文章了。蘇洵已經三十七歲了,從二十七歲開始重新發奮讀書考科舉,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年了。蘇洵不打算為這種考試製度浪費自己的生命,他要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蘇洵燒掉了以前為應試科舉而寫的數百篇文章。當他真正開始閱讀《論語》《孟子》以及韓愈等人的文章時,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文章。讀得久了,越來越接近於聖人著作的精粹之處,胸中不禁豁然開朗!
那麼,他從三十七歲開始,閉門讀書七八年之後,效果究竟如何呢?歐陽修在給蘇洵所寫的墓誌銘中,描寫了其七八年中的讀書生涯及其效果。
歐陽修說,蘇洵潛心研究了儒家的六經和百家學說,考證古今太平與動亂、成功與失敗的變遷,考察聖賢們遭遇的挫折、順利、出仕、退隱的原因,從他們的人生經歷、著作當中獲得思想的精華,然後一層一層積累在心中,但抑制著並不表達出來。從此文思敏捷,頃刻之間下筆千言,文章縱橫馳騁,思路開闔自如,必定達到深入細微的地方才停下來。
從蘇洵的讀書經歷我們可以感覺到,他真是十年不鳴,一鳴驚人;十年不飛,一飛沖天。之所以能夠如此,其問題的核心在於,之前為考試而讀書寫文章,有些文章不想寫,但是不得不寫;有些書不想讀,但是不得不讀。但是現在不同了,是為了自己變得豐富成為一個真正有思想的人而讀書。
-
3 # 詩詞生活日記
是蘇洵。
蘇 老 泉
二 十 七
始 發 憤
讀 書 籍
三字經中引用蘇洵的典故,規勸世人,不管年齡大小,只要發奮讀書,總會學有所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蘇洵少時不好讀,由於父親健在,沒有養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俠與壯遊,走了不少地方。
直到哥哥中了科舉考試,做了大官後,才開始覺悟到自己的不學無術。態度又不很認真,仗著聰明,看看與他同輩的人,都不見得比自己高明,以為讀書沒有什麼難。但是到第一次應鄉試舉人,他卻不幸落第。這次失敗,使他痛自檢討,再搬出幾百篇自己的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憤然將這批舊稿,一把火燒個乾淨,決心取出《論語》、《孟子》、韓愈文來從頭再讀,繼續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貫穿古今。
每日端坐在書齋裡,苦讀不休者達六、七年,併發誓讀書未成熟前,不寫任何文章。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
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可以寫文章了,便提筆寫了一篇,一時文思泉湧,許多道理很自然地從他的筆下寫出來,蘇洵覺得彷彿這幾年所讀的書,使他的腦子裝滿了學問。於是,蘇洵的學識及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大文學家歐陽修,從此,他的文章便成了人人爭讀的作品。
回覆列表
唐宋八大家唯一被寫進三字經的人是蘇洵。
三字經中原文: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這裡的蘇老泉,指的是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北宋著名文學家。講到蘇洵,他家的許多故事都讓人們津津樂道,特別是關於蘇小妹的民間傳說。而文學上,人們更為熟悉的是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蘇洵父子三人共佔唐宋八大家的五個席位,實在是羨煞旁人。
翻譯成現代白話文的意思是:北宋朝的蘇洵,直到二十七歲的時候才下定決心要努力讀書。像蘇洵那樣,年紀已經不小了,還尚且為自己讀書太晚而後悔,你們這些年輕小輩,應該早一點用心思考,想清楚其中的道理。
蘇洵一家是宋朝眉州眉山人。由於蘇軾的名氣實在太大,故現在的眉山縣已被改為東坡區。傳說,蘇洵在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到了二十七歲時,看到他的哥哥中了科舉並做了官,受了刺激的蘇洵,感到自己也應該努力讀書。從而下定決心,專心致志地鑽研文學。雖經受失敗,但毫不氣餒。慨嘆是自己準備得不夠充分。
經過五六年的苦讀,終於文章大有所成,一篇數千字的文章,往往一揮而就,真正的文不加點且見解獨到,很受當時讀書人的推崇。在宋仁宗趙禎在位時期,蘇洵連同二子(蘇軾、蘇轍)來到開封。當時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十分欣賞他的才華。甚至當朝顯貴都爭相誦讀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