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漫史話
-
2 # 歷史老貓
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諸葛亮過多的把持蜀國大權,沒有發展蜀二代,蜀二代都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
-
3 # 新志途
對於蜀漢後期的人才情況,人們常說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句話,但我們可以先看一下廖化這個人。
廖化自關羽迴歸劉備時歸順關羽,一直跟隨在關羽左右直到襄樊之戰。在這期間,廖化作為關羽的副手,不論征戰還是理民都跟隨在關羽左右,在這幾十年的時間中就算個人資質再差也應該可以學會很多統軍禦敵之術,畢竟關羽在領軍方面的才能還是很高的。再看廖化在孔明北伐時的表現,也難以輕易質疑其實力,甚至是立了大功的。
所以對於“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句話,愚以為其立腳點在於廖化的出身及名望 ,其出身草莽,長期作為關羽的副將存在,在五虎大將的時代幾乎是名不見經傳,但在後期以他的個人經驗實力當不亞於相當一部分魏吳將領,何況當年張遼,徐晃等人都是偏將出身,照樣建功立業,故而不該埋沒廖化的真才實幹。
再者,愚以為三國後期不止蜀華人才匱乏,魏、吳的將領也是乏善可陳。蜀國後期有老臣魏延,魏有張頜、吳有丁奉。新興將領呢?吳魏也難找可比前代的大將,所以對於蜀國後期人才匱乏這個觀點是具有一定偏見性的。
-
4 # 北域風影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是蜀漢政權後期的真實寫照,為什麼蜀漢到了後期會造成“無大將”的局面呢?想蜀漢剛建立的時候,文有諸葛,龐統,糜竺,馬良,武有關長趙馬黃,五虎上將。人才濟濟,群星閃耀。可到諸葛亮之後,除了姜維,好像再無獨當一面的人物。人才凋敝,七零八落。造成這樣的局面,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個政權的特性,跟他的創始人有莫大關係,劉備是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領導,以情感打動人,哪怕他一無所有,也會有一幫赤膽忠心的人願意輔佐他。劉備的集團像一個幫派,劉備是老大,關羽老二,張飛老三,諸葛亮是軍師,剩下的依次往後排。這樣的集團有凝聚力,大家其樂融融,共同為目標奮鬥。但也有其弊端,就是人才難以往更高的地位走。哪怕你再有本事,也只能在關羽張飛諸葛亮之下。這樣就導致形成封閉的圈子,外人難以入內。而且,這樣的集團,一旦老大沒了,多半樹倒猢猻散,萬幸諸葛亮可以撐起一片天,但諸葛亮也走了之後,就再沒人能有所作為了。
此外在用人方面也多有其弊端,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核心,為人正直,人才考核嚴格,要求德才兼備,很少有人入其法眼。最典型的是魏延,魏延很有才幹,卻被諸葛亮冠以“賣主求榮”“腦後有反骨”而險些被斬首。可以發現,蜀漢的人才幾乎都是劉備招來了,諸葛亮除了姜維,好像再沒有別人可用。相比於曹操的“唯才是舉”路子要窄很多。曹操就很大氣,只要有才,我都可用。比如,郭嘉行為不檢點,“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這樣就會大大拓寬招攬人才的渠道。
諸葛亮是個責任心很強的理想主義者,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肩上的擔子一下就重了,“夙興夜寐,恐託付不效”,凡是親力親為,此事被司馬懿獲知,就說諸葛“多勞而少食,不能長久”。同時,這也是能力強的人的表現,自己能用最短的時間做到最好,給別人做有費時又費力,乾脆自己都做了。諸葛亮凡事一人扛,就忽略了對人才的培養,導致人才無以為繼。
蜀漢政權作為一個外來政權,也有其自帶的侷限性。劉備有自己的隊伍,代表人物是關羽張飛,在荊州收服了一部分人,代表是諸葛亮,黃忠,魏延。劉備入川,川中豪傑自然只能在這些人之下。況且,劉備始終不信任川中人士,處處打壓,為三等公民。隨著“自己人”的不斷老去,新人難以為繼,自然無人可用。相比於東吳集團的“江東化”遜色許多。多提一點,東吳集團也是外來政權,孫權在後期重用東吳大氏族,很好的完成東吳的“江東化”,代表是人物是“陸遜”“陸抗”。
最後,地理上也有很大原因,蜀地偏居一隅,就算富饒,也只限成都平原一地,相比於中原地區的曹魏政權,江東地區的孫吳政權,無論經濟,軍事,人口都遠遠低於兩者,在加上連年戰亂,賦稅冗重,十室九空,所以百業凋零,人才凋敝。
回覆列表
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在三國後期蜀漢的人才是非常匱乏的,以至於人們常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其實縱觀整個蜀國的歷史大家就會發現,人才匱乏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就是蜀漢的丞相諸葛亮。
在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中,他就提到蜀漢人才凋零。可見對於這個問題他早就發現了,他在主政期間也提拔了一些人才。但是這些對於蜀漢的發展還是不夠,更重要的是在他死後,他提拔的這些人才幾乎沒有一個能夠挑起大梁的。所以才被黃皓得逞,禍亂蜀國。究其根本原因這和諸葛亮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有莫大的關聯。《三國演義》中就曾提到,諸葛亮領兵北伐時,軍營中杖責二十以上的事情都需要他親自處理。對此司馬懿就提出過自己的看法,但是那時候諸葛亮早已油盡燈枯,即使改正了也無濟於事了。大家常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來形容諸葛亮,孰不知正是這八個字讓蜀漢沒有了後續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