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別慌呢

    識字方法:

    1、講故事識字法。

    把生字編成一個故事來學,如:一個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邊有棵樹,他就靠在樹上休息一下,這個字是“休”。再如:聞,有人聽到門外有動靜,他把耳朵貼在門上聽一聽。

    2、肢解字形識字法。

    有些字看起來筆畫繁多,學生一見認為難記、難寫,如果把這些字分開來記,就顯得簡單明瞭,一目瞭然。如“鼓”,可分成十豆十又;“贏”可分為亡、口、月、貝、凡。有些字既可以肢解,又可在肢解的基礎上體現出這個字的意義,那就更易記祝如丸…、享,可釋為丸子放在水裡煮發出香味就是“熟”字。

    3、比較識字法。

    漢字中有許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象,字義卻相差很遠,怎樣來識記區別這些字呢?可以用比較法學習,就是把這些字寫出來進行比較。如:青、蜻、清、請、晴、睛,這些字分別在二三冊中出現,可對這些字進行字音、字形、字義上的比較,再組詞,就易記住了。

    4、偏旁識字法(形聲字識字)。

    在學生學過部分合體字的基礎上,學生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義。如木字旁:大多是與樹木有關聯的字:如松、柏、樺、樹等,代表與水有關聯的字:如河、清、湖、海等,代表與動物有關聯的字:如貓、狗、狐狸等,多與人手的動作有關聯的字:如提、抬、挑、擔等。這樣的形聲字有許許多多,知道了偏旁的意義,看看聲旁,就大體知道了這個字的讀音和含義。這樣學生有了認字的積極性,有些字即使沒學也能大體瞭解字義和讀音。但也有個別字形旁與字義不符的,如學習“犧牲”這個詞,學生知道字義是指為正義事業獻出生命,有的學生提出:“老師,為什麼這兩個字是牛字旁呢?”我引導學生透過查字典得出:“犧牲”過去指殺牛、羊等來進行祭祀活動。學生馬上就理解這兩個字的牛旁的含義。

    5、猜謎識字法。

    猜謎語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遊戲。中國漢字,很多都可成為一則謎語,寓教於樂,不失為一種好的識字法。如:一字十一筆,無橫又無直,學生問孔子,孔子說無味---淡。會少離多---禽。

    6、熟字帶生字法。

    有些生字可利用學過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去一部分變成一個新字。如:每加木是“梅”、蝌去蟲是“科”……還有許多其他教學生字的方法,如透過畫畫教學生字,藉助實物識字,動作演示識字,筆畫新增等。在教學中各種方法可結合使用,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趣味性,培養識字能力。

    7、表演動作識字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肢體動作演示字的形義聯絡。在所學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動詞。學動詞時可以想一想動作,再做一做動作。如:學習“”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孫悟空一樣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如:學習“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動作,然後再做一下,這樣學生就會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這樣不但讓學生記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義,學起來不費力氣,學生還很踴躍。

    8、課外識字

    (1)閱讀課外書識字

    一年級新生在入學 5—7周以後,便可掌握漢語拼音,並利用音節讀一些淺顯的兒歌和兒童故事。此時,教師一邊教生字,一邊引導學生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既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也有效地鞏固了漢語拼音。

    (2)在生活中識字以鞏固字形

    知識來源於生活,學生在生活中會接觸許多生字,如:校園裡的牆報、師生的姓名、商品的標籤、實物名稱、各種圖書、電腦、報紙、門牌、電視裡的字幕、車站上的站名等。讓孩子做做“識字剪報”,收集“有趣的商標”,說說“我認識的門牌”,可以讓學生髮現生活中存在的生字,注意在生活中認識、積累生字。

    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引導平時留心觀察,隨時隨地識字,也不失為一個課外的延伸的好辦法。如:發作業本時,讓學生輪流發,從而認識同學的名字;星期天,讓爸爸媽媽帶著到大街上去“找漢字”,收穫一定不少;家中物品的包裝物上,漢字就更多了。諸如:“紅蜻蜓”皮鞋、“達能”餅乾……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字時,他是多麼興奮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A和ABB還有AABB的詞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