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南郊,佔地五十六畝,翠柏紅牆,環境幽雅。何時所建已無法考證。杜甫關於這座祠廟的詩句描寫中,我們知道武侯祠在760年前早就建成,而且周圍已經古柏森森,武侯祠旁邊還有劉備的祠廟。
"憶昨路繞錦亭東 先主武侯同閟宮"(《古柏行》),"武侯祠屋常鄰近 一體君臣祭祀同"(《詠懷古蹟》)。明代將武侯祠和劉備昭烈廟合併,但是毀於兵火,現在的建築是清初康熙年間重建。一進大門和二門之間(如上圖)青磚路矗立石碑六通,均有碑亭護罩。有清代的石碑四通,內容為當時興建和維修經過。一通立於明朝的石碑介紹了祠宇的歷史沿革。最大的一通為唐代石碑,憲宗元和四年(809)立,後人將此碑稱為"三絕",即裴度撰文、柳公綽書、魯建刻字。(唐碑)
碑文對諸葛亮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比較客觀和恰當的對諸葛亮作出評價。
807年,成都動亂,朝庭派大臣武元衡仼四川節度使,率一箇中央處理四川問題的團隊入川,裴度作為幕僚隨行,春風十里,柏樹森嚴,裴度靜立高大柏樹林中,思緒萬千,懷著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作了這通碑文。序文開宗明義即歌頌諸葛亮兼具開國之才、治人之術、事君之節和立身之道,實乃千古罕有的政治家。
碑文說,漢未大亂、群雄紛爭,士人奔走各方獻策,諸葛亮卻獨臥隆中,自比管、樂,一旦劉備三顧,諸葛亮便以《隆中對》"一言而定其機勢",確立三分鼎立大計,出手不凡。裴度在碑文中讚揚諸葛亮革除漢未㢢政,執法公允,任人唯賢,治戒講武。在諸葛亮苦心治理下,僻陋之四川政令統一,道德風行,一躍而成全國殷富之地,軍隊力量強大。
同時也駁斥了崔浩對諸葛亮的評價,鮮明指出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可惜天不假年,如果再給諸葛亮一點時間,必能完成統一大業。
銘文為駢體文,四言一句,共64句,銘文將
諸葛亮比喻為前代之伊尹、姜尚、蕭何、張良,大讚其歷史不朽業績,最後稱頌諸葛亮功德如高山流水,長存於天地間,長存於蜀地百姓心中。這種崇高的敬業精神是我們民族一代代不屈不撓、奮鬥不息的原動力,當這種崇高的敬業精神和政治智慧、軍事才能相結合,再與其人格魅力融合在一起時,便撞出格外燦爛的思想火花!
碑文書寫者為柳公綽,是楷書柳體創始人柳公權的哥哥,其書法頗有師從顏真卿的功底,又兼具柳體之秀健,渾厚篤實中柳體筆韻鮮明、遒勁端嚴。請來優秀刻工大師魯建,刀法嚴謹,超群絕倫,故該碑有"三絕"之譽。
清代包世臣巜藝舟雙楫》認為,碑一般是中原古代碑刻,特別是魏碑。其字多籙隸真楷,風格剛鍵,代表北派書法。而南方則是文人墨跡刻本,其字多為行草,氣勢柔美,代表南派書法。
而成都應該屬於南方,卻有北派風格的碑,許慎乾脆說就是"豎石"也。漢未以後這些豎石開始刻文字,一塊碑可以分為"碑額",刻文字的"碑面"。其背後也可以刻文字,稱"碑陰"。
上圖眉山蘇氏墓碑其樹立地沒有在四川,而是河南。所以成都武侯祠的"三絕碑"相對於諸葛亮是一個歌功頌德的見證,同時該碑也有書法藝術的魅力。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南郊,佔地五十六畝,翠柏紅牆,環境幽雅。何時所建已無法考證。杜甫關於這座祠廟的詩句描寫中,我們知道武侯祠在760年前早就建成,而且周圍已經古柏森森,武侯祠旁邊還有劉備的祠廟。
"憶昨路繞錦亭東 先主武侯同閟宮"(《古柏行》),"武侯祠屋常鄰近 一體君臣祭祀同"(《詠懷古蹟》)。明代將武侯祠和劉備昭烈廟合併,但是毀於兵火,現在的建築是清初康熙年間重建。一進大門和二門之間(如上圖)青磚路矗立石碑六通,均有碑亭護罩。有清代的石碑四通,內容為當時興建和維修經過。一通立於明朝的石碑介紹了祠宇的歷史沿革。最大的一通為唐代石碑,憲宗元和四年(809)立,後人將此碑稱為"三絕",即裴度撰文、柳公綽書、魯建刻字。(唐碑)
碑文對諸葛亮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比較客觀和恰當的對諸葛亮作出評價。
807年,成都動亂,朝庭派大臣武元衡仼四川節度使,率一箇中央處理四川問題的團隊入川,裴度作為幕僚隨行,春風十里,柏樹森嚴,裴度靜立高大柏樹林中,思緒萬千,懷著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作了這通碑文。序文開宗明義即歌頌諸葛亮兼具開國之才、治人之術、事君之節和立身之道,實乃千古罕有的政治家。
碑文說,漢未大亂、群雄紛爭,士人奔走各方獻策,諸葛亮卻獨臥隆中,自比管、樂,一旦劉備三顧,諸葛亮便以《隆中對》"一言而定其機勢",確立三分鼎立大計,出手不凡。裴度在碑文中讚揚諸葛亮革除漢未㢢政,執法公允,任人唯賢,治戒講武。在諸葛亮苦心治理下,僻陋之四川政令統一,道德風行,一躍而成全國殷富之地,軍隊力量強大。
同時也駁斥了崔浩對諸葛亮的評價,鮮明指出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可惜天不假年,如果再給諸葛亮一點時間,必能完成統一大業。
銘文為駢體文,四言一句,共64句,銘文將
諸葛亮比喻為前代之伊尹、姜尚、蕭何、張良,大讚其歷史不朽業績,最後稱頌諸葛亮功德如高山流水,長存於天地間,長存於蜀地百姓心中。這種崇高的敬業精神是我們民族一代代不屈不撓、奮鬥不息的原動力,當這種崇高的敬業精神和政治智慧、軍事才能相結合,再與其人格魅力融合在一起時,便撞出格外燦爛的思想火花!
碑文書寫者為柳公綽,是楷書柳體創始人柳公權的哥哥,其書法頗有師從顏真卿的功底,又兼具柳體之秀健,渾厚篤實中柳體筆韻鮮明、遒勁端嚴。請來優秀刻工大師魯建,刀法嚴謹,超群絕倫,故該碑有"三絕"之譽。
清代包世臣巜藝舟雙楫》認為,碑一般是中原古代碑刻,特別是魏碑。其字多籙隸真楷,風格剛鍵,代表北派書法。而南方則是文人墨跡刻本,其字多為行草,氣勢柔美,代表南派書法。
而成都應該屬於南方,卻有北派風格的碑,許慎乾脆說就是"豎石"也。漢未以後這些豎石開始刻文字,一塊碑可以分為"碑額",刻文字的"碑面"。其背後也可以刻文字,稱"碑陰"。
上圖眉山蘇氏墓碑其樹立地沒有在四川,而是河南。所以成都武侯祠的"三絕碑"相對於諸葛亮是一個歌功頌德的見證,同時該碑也有書法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