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是第一部詩歌總集的第一句,是“六經”第一句。作為愛情的象徵——雎鳩到底是什麼鳥?說法有好多種:就當代注家而言,大都沿襲前輩,如高亨說:“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稱作貞鳥。” (《詩經今注》),這些注“雎鳩是貞鳥,是愛情專貞的象徵”之類,如同未注。至於“貞鳥”是什麼?我看像鳳凰一樣,誰也沒有見過,是大儒們根據書齋裡的想象,敷衍出理學色彩。 晉唐以來的學者有關“雎鳩”的註釋,除了說它是魚鷹,有時也會說明就是鶚。李時珍《本草綱目》:“鶚,雕類也……能翱翔水上捕魚食,江表人呼為魚鷹。”宣統二年日本人岡元鳳著《毛詩品物圖考》,就把雎鳩畫成俯衝入水的鶚。《圖考》影響深遠,所以一些鳥類書介紹鶚時,經常提到關雎。雎鳩即魚鷹,也就是鶚的說法,幾乎已成為定說。如揚州學派代表人物焦循:魚鷹,以其善翔,故曰漂。漂與揚義同,其飛翔之狀似鷹,故食魚獨得。就是大江南北居渚沚食魚者,呼為“鶚”,五各反,即王之入聲,蓋緩呼之為王雎,急呼之為鶚,此古之遺稱(《毛詩補疏》)。焦循是終身生活在揚州北湖之濱的學人,鶚是什麼?焦循可能沒看過。今天他的一位研究者——趙航教授(揚州教育學院原院長)為焦循作補充 “這種鶚有很多種,有稱白鶴子、漂鶚、牛矢鶚、苦鶚等”。(《揚州學派研究》第143頁,廣陵書社),焦、趙二位有無目睹過“雎鳩”的丰姿?我認為難免穿鑿,如“苦鶚”即下文介紹的“姑惡鳥”(秧雞),不屬於食魚的鶚。聞一多在《神話與詩》中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對《詩經》中的魚連及食魚的鳥作出男女求愛隱語的解釋後,日本《詩經》專家松本雅明認為,就《詩經》來看,在所有的鳥的表現中,以鳥的匹偶象徵男女愛情的思維模式是不存在的。所以孫作雲在《詩經戀歌發微》中,提出了《關雎》以魚鷹求魚象徵男子向女子求愛的觀點。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在此基礎上,對上古時代詩歌及器物圖案中的魚、鳥作了全面考察,認為鳥、魚有分別象徵男女兩性的意義,並進一步認為雎鳩在河洲求魚,乃是君子執著求愛的象徵。山西大學劉毓慶教授還從先秦古器物及民間工藝美術中的大量“鳥魚”圖案與造型,專門撰文證明雎鳩喻意問題(參見劉毓慶《關於詩經·關雎篇的雎鳩喻意問題》,《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二期)。 但也還是有人對魚鷹說提出質疑,當代胡淼先生認為“這是與詩情、詩境、詩意 完全不相符的,這些解釋是無法接受的”。“《關雎》一詩,正是以鳥的鳴聲起興的生動範例。詩中之鳥,是一種快樂的鳥類歌唱家,而絕不是鶚那樣獨往獨來,盤旋於水域上空襲擊魚類的猛禽,更不是色 黑如烏、形態猥瑣醜陋,潛水捕魚的鸕鷀。”。 胡淼認為雎鳩是葦鶯,即其老家微山湖呼之為葦喳子。“每年初夏,河塘中之葦、蒲新葉初葳蕤,便有一種比麻雀略大 一點的小鳥,成群結隊從南方飛來。站在蘆葦的高枝上,從早到晚高 聲歌唱。歌聲抑揚頓挫,鏗鏘有管樂之音,曲調簡約而有變化,委婉 似有抒情之意……這種鳥數量很多,幾乎凡河溝池塘中有蘆葦蒲草生長的地方,都有他們的成員在歌唱,而且沒有人知其名。蘇北等地的 民眾,即以其鳴聲,呼其為‘柴呱呱’(柴即蘆柴、蘆葦之意)或‘ 呱呱唧’。實際上,它的‘呱呱唧唧’的鳴聲,與‘關關雎鳩’的聲 音十分貼近。” (《詩經關雎中的雎鳩是什麼鳥》,《人民政協報》第70期)“兒時,我曾鑽進密密的葦棵去造訪葦鶯的窩,它的窩用草和毛髮編織而成,如小小的坩鍋樣,繫牢葦杆上。我也曾掬過窩裡如麻雀蛋大小的蛋,但又放回窩內,不像別的孩子搞破壞。稍長,到大湖去,可以聽到百鳥的熱鬧爭鳴;其中,聲音最嘹亮最動聽最抒情的還是葦鶯的歌唱,葦鶯絕對是拿金 牌的第一等的高音歌唱家。而且是雌雄對唱,在天高水闊中,謳歌真摯的戀情。用雌雄對唱的鳥聲興起男女情愛,是非常自然 妥貼的。 葦鶯唱的曲子基本是四音節一句,與四言的《詩經》恰好有共同 的節拍。至於唱的具體內容,你可以填不同的歌詞。你既可以聽成“ 關關雎鳩”,也可聽成“呱呱唧唧”或別的什麼。我家四姑在葦塘邊柳陰下,聽著葦鶯的對唱,曾給我講過一個動人的故事。說小時候有 一對青年男女相愛,但為家庭所不容,他們便坐了一隻小舟逃到大湖。 在船上過了一段艱辛而幸福的飄泊日子,有一天暴風雨襲來,艙裡積 滿了水。男的急忙呼喊:快刮水!快 葦鶯刮水!女的急忙呼喊:快撐船! 快撐船!就這樣,在“撐撐撐撐”、“刮刮刮刮”的呼喊聲中,小舟 沉沒了。據說,葦喳子就是他們變的。於是它們就整天對唱“撐撐撐 撐”、“刮刮刮刮” …… ” (《葦鶯——愛情鳥》見“國學網”)。葦鶯是葦塘及沼澤地區內常見的食蟲鳥類,體色以褐為主,嘴細尖;體型纖長,性活躍,在草莖間穿飛及跳躍尋捕昆蟲。一種大葦鶯,俗稱“大葦扎、葦串兒及蘆蟈蟈”,背羽棕褐色,具淡黃色眉紋,下體淡白色,胸部有不明顯的灰褐色的縱紋。它們是葦塘及水窪地附近的典型優勢種。大葦鶯在繁殖時期,常停立於蘆葦頂端不停地鳴叫。鳴聲高而響亮,遠處聽起來就好像連續不斷的“嘎,嘎,吉-”,常被人誤認為是青蛙叫(參見人教版《自然》第11冊第4課“中國珍稀的動植物”)。文史學者江慰廬先生,聽一位漣水籍老教師朱秉文說過在家鄉淮北一帶:凡是水塘、河邊有蘆葦的地方,每當春初末夏蘆葦升起的時候,葦叢裡面就經常有這種鳥生活著,叫的聲音就是“聒聒雎”,因此現在當地一些人也都這樣叫它。它慣常總是雌雄在一起。叫的時候總是兩隻對鳴。形狀比斑鳩小一些,比魚鷹更要小得多。羽毛一般是淡咖啡色、做窠、生蛋、孵雛都在葦叢、沙洲上。由於性格兇猛,所以只要一發現有人走近或小孩去到窠中拿蛋時,它總會毫不客氣地對侵犯它的人進行襲擊(用嘴啄)。江老認為這一地區位置和東部淮河流域正好相當,這種鳥也一定普遍存在。“刮刮雎”實在應當就是《詩經》裡的“關關雎鳩”。筆者從敘述對照,這種“聒聒雎”(叫聲為 “嘎,嘎,吉-”)就是葦鶯的土名。洵如胡適之先生所云:這些發現,不值鄉下人一笑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是第一部詩歌總集的第一句,是“六經”第一句。作為愛情的象徵——雎鳩到底是什麼鳥?說法有好多種:就當代注家而言,大都沿襲前輩,如高亨說:“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稱作貞鳥。” (《詩經今注》),這些注“雎鳩是貞鳥,是愛情專貞的象徵”之類,如同未注。至於“貞鳥”是什麼?我看像鳳凰一樣,誰也沒有見過,是大儒們根據書齋裡的想象,敷衍出理學色彩。 晉唐以來的學者有關“雎鳩”的註釋,除了說它是魚鷹,有時也會說明就是鶚。李時珍《本草綱目》:“鶚,雕類也……能翱翔水上捕魚食,江表人呼為魚鷹。”宣統二年日本人岡元鳳著《毛詩品物圖考》,就把雎鳩畫成俯衝入水的鶚。《圖考》影響深遠,所以一些鳥類書介紹鶚時,經常提到關雎。雎鳩即魚鷹,也就是鶚的說法,幾乎已成為定說。如揚州學派代表人物焦循:魚鷹,以其善翔,故曰漂。漂與揚義同,其飛翔之狀似鷹,故食魚獨得。就是大江南北居渚沚食魚者,呼為“鶚”,五各反,即王之入聲,蓋緩呼之為王雎,急呼之為鶚,此古之遺稱(《毛詩補疏》)。焦循是終身生活在揚州北湖之濱的學人,鶚是什麼?焦循可能沒看過。今天他的一位研究者——趙航教授(揚州教育學院原院長)為焦循作補充 “這種鶚有很多種,有稱白鶴子、漂鶚、牛矢鶚、苦鶚等”。(《揚州學派研究》第143頁,廣陵書社),焦、趙二位有無目睹過“雎鳩”的丰姿?我認為難免穿鑿,如“苦鶚”即下文介紹的“姑惡鳥”(秧雞),不屬於食魚的鶚。聞一多在《神話與詩》中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對《詩經》中的魚連及食魚的鳥作出男女求愛隱語的解釋後,日本《詩經》專家松本雅明認為,就《詩經》來看,在所有的鳥的表現中,以鳥的匹偶象徵男女愛情的思維模式是不存在的。所以孫作雲在《詩經戀歌發微》中,提出了《關雎》以魚鷹求魚象徵男子向女子求愛的觀點。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在此基礎上,對上古時代詩歌及器物圖案中的魚、鳥作了全面考察,認為鳥、魚有分別象徵男女兩性的意義,並進一步認為雎鳩在河洲求魚,乃是君子執著求愛的象徵。山西大學劉毓慶教授還從先秦古器物及民間工藝美術中的大量“鳥魚”圖案與造型,專門撰文證明雎鳩喻意問題(參見劉毓慶《關於詩經·關雎篇的雎鳩喻意問題》,《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二期)。 但也還是有人對魚鷹說提出質疑,當代胡淼先生認為“這是與詩情、詩境、詩意 完全不相符的,這些解釋是無法接受的”。“《關雎》一詩,正是以鳥的鳴聲起興的生動範例。詩中之鳥,是一種快樂的鳥類歌唱家,而絕不是鶚那樣獨往獨來,盤旋於水域上空襲擊魚類的猛禽,更不是色 黑如烏、形態猥瑣醜陋,潛水捕魚的鸕鷀。”。 胡淼認為雎鳩是葦鶯,即其老家微山湖呼之為葦喳子。“每年初夏,河塘中之葦、蒲新葉初葳蕤,便有一種比麻雀略大 一點的小鳥,成群結隊從南方飛來。站在蘆葦的高枝上,從早到晚高 聲歌唱。歌聲抑揚頓挫,鏗鏘有管樂之音,曲調簡約而有變化,委婉 似有抒情之意……這種鳥數量很多,幾乎凡河溝池塘中有蘆葦蒲草生長的地方,都有他們的成員在歌唱,而且沒有人知其名。蘇北等地的 民眾,即以其鳴聲,呼其為‘柴呱呱’(柴即蘆柴、蘆葦之意)或‘ 呱呱唧’。實際上,它的‘呱呱唧唧’的鳴聲,與‘關關雎鳩’的聲 音十分貼近。” (《詩經關雎中的雎鳩是什麼鳥》,《人民政協報》第70期)“兒時,我曾鑽進密密的葦棵去造訪葦鶯的窩,它的窩用草和毛髮編織而成,如小小的坩鍋樣,繫牢葦杆上。我也曾掬過窩裡如麻雀蛋大小的蛋,但又放回窩內,不像別的孩子搞破壞。稍長,到大湖去,可以聽到百鳥的熱鬧爭鳴;其中,聲音最嘹亮最動聽最抒情的還是葦鶯的歌唱,葦鶯絕對是拿金 牌的第一等的高音歌唱家。而且是雌雄對唱,在天高水闊中,謳歌真摯的戀情。用雌雄對唱的鳥聲興起男女情愛,是非常自然 妥貼的。 葦鶯唱的曲子基本是四音節一句,與四言的《詩經》恰好有共同 的節拍。至於唱的具體內容,你可以填不同的歌詞。你既可以聽成“ 關關雎鳩”,也可聽成“呱呱唧唧”或別的什麼。我家四姑在葦塘邊柳陰下,聽著葦鶯的對唱,曾給我講過一個動人的故事。說小時候有 一對青年男女相愛,但為家庭所不容,他們便坐了一隻小舟逃到大湖。 在船上過了一段艱辛而幸福的飄泊日子,有一天暴風雨襲來,艙裡積 滿了水。男的急忙呼喊:快刮水!快 葦鶯刮水!女的急忙呼喊:快撐船! 快撐船!就這樣,在“撐撐撐撐”、“刮刮刮刮”的呼喊聲中,小舟 沉沒了。據說,葦喳子就是他們變的。於是它們就整天對唱“撐撐撐 撐”、“刮刮刮刮” …… ” (《葦鶯——愛情鳥》見“國學網”)。葦鶯是葦塘及沼澤地區內常見的食蟲鳥類,體色以褐為主,嘴細尖;體型纖長,性活躍,在草莖間穿飛及跳躍尋捕昆蟲。一種大葦鶯,俗稱“大葦扎、葦串兒及蘆蟈蟈”,背羽棕褐色,具淡黃色眉紋,下體淡白色,胸部有不明顯的灰褐色的縱紋。它們是葦塘及水窪地附近的典型優勢種。大葦鶯在繁殖時期,常停立於蘆葦頂端不停地鳴叫。鳴聲高而響亮,遠處聽起來就好像連續不斷的“嘎,嘎,吉-”,常被人誤認為是青蛙叫(參見人教版《自然》第11冊第4課“中國珍稀的動植物”)。文史學者江慰廬先生,聽一位漣水籍老教師朱秉文說過在家鄉淮北一帶:凡是水塘、河邊有蘆葦的地方,每當春初末夏蘆葦升起的時候,葦叢裡面就經常有這種鳥生活著,叫的聲音就是“聒聒雎”,因此現在當地一些人也都這樣叫它。它慣常總是雌雄在一起。叫的時候總是兩隻對鳴。形狀比斑鳩小一些,比魚鷹更要小得多。羽毛一般是淡咖啡色、做窠、生蛋、孵雛都在葦叢、沙洲上。由於性格兇猛,所以只要一發現有人走近或小孩去到窠中拿蛋時,它總會毫不客氣地對侵犯它的人進行襲擊(用嘴啄)。江老認為這一地區位置和東部淮河流域正好相當,這種鳥也一定普遍存在。“刮刮雎”實在應當就是《詩經》裡的“關關雎鳩”。筆者從敘述對照,這種“聒聒雎”(叫聲為 “嘎,嘎,吉-”)就是葦鶯的土名。洵如胡適之先生所云:這些發現,不值鄉下人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