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九變書畫

    下面,身為農民小哥的我,跟各位道友聊聊書法。

    ————————

    書體演變的順序,

    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

    ↪小篆↪隸書↪草書

    隸書+草書,演變成↪行書

    ↪楷書

    這才是書法演變正確順序。

    草書早於楷書,更早於行書,不要以為草書是楷書簡化而來。實際上,很多楷書字型直接取自草書。

    ————————————

    現代人學書法,首選楷書。

    楷書主要練習的重點是:結構,點畫,運筆

    所以楷書練好了,寫其他字型就輕鬆了。

    不練楷書,首先結構就不過關,學啥都是廢的!

    學完楷書之後,首選是篆書。

    篆書練什麼,精華就是練習中鋒運筆。

    敲黑板:篆書的精華就是練習中鋒用筆!

    篆書練好了,字的線條就厚實有力了。

    篆書就是加強質感的好書體。

    其他書體,對初學者來說,可有可無。等基礎不錯了,想要提升水平了,可以自己憑興趣學習其他書體!

    ————————

    有人說古人為何不是先從楷書學習的?

    這個說法其實要分階段

    古人你也要看是哪個朝代的古人。

    唐朝之前,那些書家不一定是從楷書學起

    唐朝之後,大多都是從楷書學起。

    到了現代社會,當然要從楷書練習了。

  • 2 # 崔書五體字

    當然。

    因為,學習書法如同學習走路,”楷"一步又一步慢走、“行"一步連一步行走、“草”一步接一步快跑。

  • 3 # 三餘書社

    從兩個維度去看這個問題比較合適:

    其一,要是普通喜歡練字的朋友,想寫一筆好字,那就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字帖就行,無論楷書、行書、草書都是可以的,只要持之以恆的練習總會寫一筆好字的。

    其二,從書法的專業的角度來看,學習書法的順序比較複雜,總的來講真、草、篆、隸、行,每一種書體都是要學的,行書中要用到很多的楷書筆法,而行書、草書、尤其是大草當中也會用到一些專籀的筆法,這些筆法源流於篆隸,從這個維度講,篆書、隸書都是要學的。

    至於學習順序,從篆隸入手也可以,從楷書入手也可以。

    至於從篆隸入手學習哪一個碑,從楷書入手學習哪一個碑,這又是另一個專業性的問題了?

  • 4 # 鳴謙胡鴻

    1.書法是一門漢字的表現藝術,一點一畫都有法度,結字造型都有規矩,從這個角度上看,從正書(楷、隸書)入手,符合任何一門專業的學習邏輯,不可辯駁;

    3.正書是基礎,行草書的表現形式更豐富,更能體現漢字的美,也更能抒發作者的情感,藝術感更強;

    綜上所述,學習書法應該先從楷隸書入手,這是基本功,掌握了漢字的用筆結字技巧後,再學習行草書的牽絲映帶,轉折提按等技法,也就算入門了。剩下的就是努力、勤奮、刻苦的臨帖了,大家一起在孤獨的臨帖中享受中國獨有的書法之美吧!

  • 5 # 真空妙有無量壽

    規矩丶方法丶道路,本無一定,應從自我因緣(條件)著眼。有師從師教,誠敬不疑心。無師探諸友,相應與否,亦應自出主見,以適意順心上路,以實踐探索體察為驗。不必歧路彷徨,舉棋不定。

    學書,以通常之理,固應按楷丶行丶草為先後順序。此為老生常談,決少歧義。"必須",為一定不易之規,似乎未必如此。當今之世,人心浮躁,少有按部就班之情緒,很有人一提先學楷便嗤之以鼻,心氣不順,必欲激憤以駁之。餘以為大可不必。人有各自主客觀不同於常人不同於常理的超常之處,自可任己之性,不妨入手即寫大草,有何不可。不過由於顛倒順序,知非而改,從新來過的大有人在。亦有順時風,走捷徑,假無厘頭之筆墨,很快名利雙收的"成功"者,當然那是與學寫字搞書法不是一回事的。

    我說,既然學書法,當以通常路徑為方便丶穩妥,收功顯著。如果自覺為非常之材,不妨按超常規去行。

    法無定法,對機為宜。

  • 6 # 狂喜淡墨a

    學習書法一定要遵循楷,行,草之順序?

    “世說新語”有句話“會心處不必在遠”使人心領意會的事物,不一定到到遠方才有。學習書法關鍵是對那一種書體有感悟。就有抉擇那種書體書寫。對於過去的看法,是有一個順序先學楷,到行書草書。

    縱觀書史,草書與行書都是在隸書後就形成了。因此學習草書,也無不可,但是有一條,必須有一定的筆墨基礎,學其書墨的運筆能力。草書習練也要從草書的用筆上,體驗八法最基本的筆畫的熟練。換言之。草書中也有楷書的八法之能。

    故草書境界比較楷書要有難度。行書介於楷草之間。所以沒有楷的規矩與草書境界。亦不容易寫出行書。

    尋找與草書的淵源,隸書之變,章草。所以學草書,習練隸書,達到入草書之境。

    今草是王獻之從晉代行書中而來。唐代孫過庭的草書譜,繼承了晉代草書而得心應手。

    所以草書的基礎,章草而入,逐漸變為今草,到狂草。

    由此建議書寫隸書,隸書是結體比較規整。從隸轉為章草。從章草轉為今草狂草。不一定非要楷行草的老傳統的模式。

    當今轉入隸書魏楷書,都有容易上手。學習由源頭的順序而來學書法。更具合理。楷書的用筆結體都是法度非常嚴謹,無童子功難以實現楷書的魅力。

    源頭為古意書貌,樸實無華,自然而然,法度差一些,學習由易到難學習,也是一種客觀規律。楷書是各種書體的結晶。非常功夫才能入門。

    總之心領意會的書墨形式,才容易切入。由淺到深的學習順序。會有暢然狀。

  • 7 # 楊小墨

    學習書法必須遵從楷、行、草的順序嗎?

    其實每個書家的看法都不一樣。

    題主的問題是楷行草的學習順序,並不涉及隸書和篆書。假設題主設定的目標是這三種書體都想學的。

    學習講究科學性和方法論,否則要多花很多時間,多走很多彎路。書法也是一樣的。

    如果三種書體都要學會,那就非常建議按照楷、行、草的順序。

    先楷書、後行書

    從學習效率方面考慮,建議先楷書再行書。

    楷書的筆法和結構上的很多內容,都可以延用到行書上,反之不行。

    行書的點畫線條的變化非常豐富,一旦養成先入為主的書寫習慣,就會對楷書的學習產生影響,因為楷書的法度是非常森嚴的。

    當然先學行書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學完行書直接進入楷書的話,幾乎是要從頭開始了,能從行書上拿過來直接用的太少了。如果說就是喜歡行書,一定要先學習行書,那進入到楷書以前,最好是透過行楷來過度一下,但這花的時間和功夫就很長。

    草書最後

    至於草書,個人認為最後再學習比較好。為什麼呢?中也含有楷書的法度。而且在五大書體當中,草書對線條質量的要求是最高的,需要深厚的功力和速度才能實現,絕對不是一個入門的書體。

    學習草書,有以下幾個苛刻的條件:

    1.筆法精熟

    草書的線條變化多端,需要很熟練的筆法運用,以及一定的控筆功力的積累才可以實現。

    2.識背草帖

    草書的結構、點畫、偏旁部首,都不同於其他書體,獨樹一幟。不懂草書的人可能一篇文章下來,一個字都不認識,那又何來學習一說呢?所以學習草書之前,一定要識記草帖、背草訣。于右任先生說過:“餘中年學草,每日僅記一字,二三年間,可以執筆”。

    所以結論是:從學習書法的規律和效率方面考慮,建議先楷書,再行書,最後草書。先行書也是可以的,只是要花更長的時間和精力,適用於對行書特別偏愛的書法愛好者。

  • 8 # 中經上海

    從哪裡開始?

    學習一定是要依著本性,找到適合的風格、順眼的字帖、可以遵循的老師,這些都需要自己去尋找,並且要用心思索,絕對不要人云亦云,蒙著頭去學習只會浪費時間,並且會將原來的熱忱漸漸的澆熄。

    我自己是比較喜好二王風格,但是早期並不是這麼明確的瞭解,所以全面通盤的學習是讓我能知曉各種風格的差異性,這需要越早越好,而且時間不宜拖太長,所以大量的全面學習是初學者所要留意的,如果在跟老師學習中,就需要自己加強練習各種法帖,不要老是靠人家來教,除非你是有專門的老師來時時注意你的學習,否則只能多靠自己了;但是如果已經有點年紀,可能就無法有這麼多的時間來全面學習,那就要跳躍的學習了。

    臨摹是第一步

    書譜有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想辦法看清楚每個筆畫的細節,包含起筆的角度、輕重、速度等等,乃至於過程、收筆,以及連續下一字,都需要留心。絕對不是大概就好,動不動就要表現自我,這種阿Q精神,其實是種逃避及鴕鳥心態。

    多看好的書論,將法帖仔細端詳,想盡辦法看出每個細節,這樣才有可能寫得跟原帖一樣(目標),什麼是好的書論,這需要自己去判斷了。

    臨帖的方式,以隸書來說,我先將重要的乙瑛、史晨、禮器、華山等都練習,參酌清人的臨帖及書論,最後才看看現代人的作品,找出適合我的用筆方式,偏向樸拙的質感,是我較喜歡的質感,因為漢隸都是刻本,而從後代的臨摹,大概可分成光滑與樸拙兩種,鄧石如就以表現光滑厚重為佼佼者,而我比較喜歡如楊峴般的斑駁質感,這是在全面學習後再來做判斷,不要一開始就下評斷,這樣往往會有遺珠之憾的。

    將臨摹範圍縮小一些,以楷書倪寬贊為例,拜現代科技之便,我會將字帖掃描在iPAD,隨身帶著看,放大看每個細節。比如橫畫,就有七八種起筆,遑論中段及收筆的變化,注意其中的不同,一定要先能夠寫出來,這絕對是必要的精臨,像了之後(可能要半年以上),就要開始去想想禇先生為何要寫成這樣,是紙、墨、筆的問題?還是心情層面的影響?這裡面絕對包含中國自古以來的哲學層面的事,如陰陽的變化、中庸的精神等等。

    每當故宮展出此帖,我必定會前往朝聖,跟它近距離、面對面的對話,一筆一畫看著真跡,想像它實際可能的書寫狀態,往往是半小時,乃至於一小時是盯著一帖在發呆式的凝視,因為沒有影本可以如真跡的真實感,裡面的飛白、漲墨都是在傳遞著各種用筆的變化。

    有個重要的觀念絕對不能偏離-----與古為徒。

    在沒有完整性的書寫習慣之前,好的法書就是對的。就像小時候,老師說的都是對的,等到臨摹到一段時間,可以有點判斷力時(記得多看書論),就像初中時期,開始會有叛逆性,常以為寫字不過如此爾爾,不過當字帖蓋起來,就完全是荒腔走調,慘不忍睹,所以只好乖乖的再臨摹,如此反覆,換帖,複習,跌跌撞撞幾年,大部分的字帖都寫過(應該有30-40)帖吧!可是每當要自運,騙騙外行人還可以,對於內行人,或是對照古帖,又是嗟嘆萬分---怎麼差這麼多,臨摹是沒有結束的時限,是一輩子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想哪位明星復出拍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