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舒蘭清435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辯證思維與邏輯思維上:學者們常常用辯證思維來描述東方人,尤其是華人的思維方式;用邏輯思維或者分析思維來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歐美人的思維方式。在他們看來,華人的辯證思維包含著三個原理:變化論、矛盾論及中和論。變化論認為世界永遠處於變化之中,沒有永恆的對與錯;矛盾論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對立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沒有矛盾就沒有事物本身;中和論則體現在中庸之道上,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適度的合理性。對華人來說,“中庸之道”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積澱,甚至內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徵。 與華人的辯證思維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強調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認為事物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一個事物永遠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個命題不可能同時對或錯;排中性強調一個事物要麼對,要麼錯,無中間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也叫分析思維,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像華人那樣追求折衷與和諧,而是喜歡從一個整體中把事物分離出來,對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行邏輯分析。 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況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人的行為歸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華人強調個人的作用,而華人強調環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學家彭凱平等人研究了美華人和華人對兩起謀殺事件的歸因,就發現華人傾向於把事件歸於周圍的環境,而美華人則認為是兇手本人的特徵造成的結果。 可喜的是,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上述關於東西方思維差異的分析。透過對五百多名華人思維方式評定結果的因素分析,發現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從五個維度來衡量:①變化性:世界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沒有靜止不動的東西;②矛盾性:世界並不是精確和清晰的,而是充滿著矛盾的統一體;③折衷性:華人喜歡中庸之道,不喜歡做極端的事情;5聯絡性:世界是普遍聯絡的,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脫離其他事物而獨立存在;⑤和諧性:客觀事物只有與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時候才有意義。至於西方人思維方式的維度,我們和國外的合作者正在進行探索性的研究,不過有許多實證研究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維特徵符合上述的分析。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 東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其根源是什麼呢?在這裡我們可以借鑑美國著名文化心理學家尼斯位元的觀點。他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有著各自的軌跡: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和分析思維為特徵;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東方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辯證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徵。尼斯位元從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入手,系統地闡述了東西方思維的產生淵源和特性。 首先,從社會背景上講,古希臘社會強調個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而古代中國社會卻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一種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特徵的社會。這種不同的強調重點決定了相應的哲學信念,並導致對科學和哲學問題的不同回答。這些問題包括:連續與非連續性;場與客體;關係和相似性到分類與規則;辯證與邏輯等。 其次,從社會認知系統上講,東西方不同的哲學和認識論在社會歷史背景中建構了不同的心理學理論。華人生活中複雜的社會關係使得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來關注外部世界,所以華人的自我結構是依賴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會關係比較簡單,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體和自身的目標之上。在這個社會認知系統中,社會組織對認知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辯證和邏輯思維就是這種認知過程的特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特性一直保持下來,對生活在現在的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華人的認知以情境為中心,西方人則以個人為中心;華人以被動的態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動的態度征服世界。 最後,從生態背景上講,中國文化基於農業社會,這種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等級社會,強調等級與和諧;而希臘文明則不完全依賴於農業,由於生態環境的原因,他們對狩獵和捕魚的依賴較大,這些產業對個人特徵的要求更高,所以與這種生態環境相適應,西方人的思維取向是個人式的,與華人人際式的取向不同。這兩種思維繫統的維持和社會實踐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係:思維繫統引領社會實踐,同時社會實踐也強化著思維繫統。這一觀點在尼斯位元的“思維地緣學”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體現,尼斯位元認為人類的認知並不是處處相同的,亞洲人的思維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維特性截然不同。 尼斯位元的“思維地緣學”為我們認識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提供了一個選擇,但是這種理解只是一種對東西方思維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從更深層次理解兩種文化對人的影響。從理論上講,思維方式研究可以回答一些我們以前難以回答的問題。英國科學史學家約瑟夫·尼德漢姆就注意到,華人在很久以前就認識到“場”、“遠端作用力”等概念,他們對此的認識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為什麼現代電磁學和量子力學卻由後者提出?心理學家把這種難以解釋的現象叫做“尼德漢姆難題”。很顯然,如果考慮到東西方人的思維特性,這種矛盾並不難理解:西方人強調個體性的作用,在處理客體時,他們會把一個客體從它所處的背景中分離出來,而忽略它所處的環境的作用。現代電磁學和量子力學的建立都需要對作用力的分解。西方人善於分解和分析,所以他們做到了這一點。 尼斯位元關於東西方思維差異的理論也為文化多元性的理論提供了支援。任何一種文化都來自於某種傳統,文化可以互相影響,但一種文化永遠不可能代替另一種文化。時代在進步,文化也在發展。文化心理學研究的目的不僅在於從對比中認識我們自身文化的優點與缺點,同時也應該為繼承和創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務。相信隨著心理學和其它諸多學科對中國文化的進一步關注,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必將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 從實踐上講,研究思維方式對東西文化的交流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於思維方式的差異,華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樣問題的時候存在著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異,對雙方的有效溝通都顯得極為重要。只有認識到這種思維差異,並且以此去指導行為,才能夠使雙方的交往更有效。我們相信,隨著心理學對思維方式問題的進一步研究,人們對文化影響機制問題的認識也必將越來越深入。

  • 2 # 李明久888

    西方文化從上帝文化,進入考古礫究文化,然後進入直觀科學研究文仙,

    中國文化從神神盤古文化,進入宗教圖塍文化,創造出《易經》多學派文化,又進儒家文化,轉入考古探討文化,現在進入直觀科學文化

  • 3 # 地鐵小哥

    東西方文化都可以分為“史前史”,“文明史”,“史前史”東西方是一樣的,東西方從“文明史”開始分道揚鑣,“史前史”東西方靠的都是“巫術”,“巫術”是科學前身,科學的胚胎,進入文明史以來,西方由巫術變成了科學,變成了宗教信仰,我們是演變成了家國一體,祖宗崇拜。

    我們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靠的把“非血緣”關係轉變成“血緣”關係,想想平時我們的稱兄道弟,姐妹,不管認不認識,先叫哥,兄弟省,子弟兵,父母官,,,都是靠血緣關係處理,因為我們是家國一體,祖宗崇拜。

    西方處理人際關係是靠契約,這是由於西方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他們認為經濟問題靠契約合同能解決,那麼人與人之間關係也可以靠契約處理, 所有人與人之間簽訂一個契約,規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這個契約叫做“法律”,又稱“全民公約”,法律解決不了的道德問題怎麼辦呢?他們又與上帝簽了一份契約,規定人生前要做好事,做好事死了上天堂。法律道德解決不了的科學方面的問題怎麼辦呢,他們又與大自然簽了一份契約,規定平面上兩點之間就是直線最短,,,,,這份契約叫定理,或者真理或公理。

  • 4 # 裁紙刀

    這個問題太大,不太好回答。先說文化的產生的,首先必須具備一個條件,人,足夠多的人,形成一個至少能夠稱得上一個原始部落的族群,這時候大家一起勞動,勞動之餘以前娛樂,就可能發明一些有用或有趣的東西,例如一群原始人在抬木頭的時候,突然有個人喊了一嗓子“啊籲”,然後大家跟著喊發現這樣幹活更有力氣,從此大家幹活的時候都喊著“啊籲”,於是這個“發明”便被傳承了下來,這就是最原始的文化(借用魯迅的比喻)。此後,隨著人類不斷進化,生產力逐步變強,直到開始利用工具,發明文字,這種對文化的傳承能力也就越來越強,同樣的,這個過程,人類不斷把有趣的,有用的,利於族群發展的東西掌握並且傳承,就是文化形成並發展的過程;其中無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宗教文化,都是這樣產生的。後來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人的各方面能力變得越來越強大,以至於出現階級和分工,文化自然也就變得龐雜起來,也變得發展快速起來,以至於在短短几千年裡,發展成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洲大陸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雙峰對峙,外加印度文化,穆斯林文化等為點綴的文化格局。當然,這肯定不是終點,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下,各種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必然會催生出新的文化品種來,至於它是什麼樣的,我們且拭目以待。

  • 5 # 袁聰

    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生產、勞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智慧。文化是勞動創造出來的碩果和成就,文化是人類在長期日積月累的勞動實踐中形成的。

    東方(中國)文化強調的是:人文精神、人倫道德、人性修為、合作共贏、社會貢獻、人類成就。

    東方文化講的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天然自然融為一體的結合,相互反應的作用、聯絡、規律、價值和意義。天人合一自然道路為前提,為思維導向。

    西方文化強調的是:個人意志、物慾精神、人為佔有、財富享受、人性獨立、法理思想。

    西方文化講的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彼此獨立存在、依賴、對立統一,側重強調人為的自然科學的重要性,獨立的價值與意義。人的意志思想決定一切。

  • 6 # 大漢志

    西方文化:

    源於古希臘文化,思辯證法,有完整的哲學體系。代表人物像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等。

    同時西方几乎所有的古典戲劇創作,都能追溯到西方第一部史詩—《荷馬史詩》。這部文學作品記錄了古希臘的英雄傳說,和眾神的故事,極大的影響了西方學者的價值觀。

    快意恩仇,自由至上,同時又在王權和宗教中游走,極其矛盾,又長期並存。

    東方文化:

    以儒釋道文化為主,其中佛教還是外來文化。講究“存天理滅人慾”,王權至上,君臣父子等級。又講究因果報應,天道輪迴,仁者愛人。

    曾子做《大學》就能詮釋這一核心價值觀。三綱八目: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7 # 山外一孤城

    因為根源上東西方的文化屬性和制度就不一樣,他們所延伸的方向和東西也是不一樣的。一個是農耕儒家文化,一個是奴隸立憲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第一次買車,要用很久不會買第二輛,20w內(包括20w不能超出21w),買什麼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