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怪軟體管家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那這個人一定是孔子!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被世人稱為聖人,還有人叫他萬世師表,教人無類。幾千年的儒家思想,不僅影響了我們華夏民族,在國際上也是非常有影響力。孔子號稱周遊列國,去過很多的國家,但為什麼唯有沒到秦國呢?

    小青春查閱了一些資料,再結合自己的一些理解,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思想文化的差異

    孔子的思想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對於華夏民族和異族之間,有著非常嚴重的隔閡和歧視,而當時秦國正處於異族交界點,我們所說的異族就是蠻夷之地,狄戎之地,所以孔子覺得秦國可能還像那些異族一般,不能夠接受他的這些文化知識,所以沒有去秦國!

    2、治國思想上的問題

    有的人提出這樣的原因,說孔子宣傳的是儒家思想,而秦國採取的法家思想,這兩種思想在治國上有著本質的差異,法家尚武,法律嚴苛,而孔子重文,想要統治者仁治。孔子知道自己的思想不會被接受,所以他不願意去秦國。

    但是我並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孔子生活的年代在春秋時期,而秦國進行商鞅變法在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的秦國只是崇尚武力,法家思想並不是很深刻,所以我認為這種想法不成立!

    3、楚國的阻攔

    傳聞孔子曾經打算遊歷楚國之後,便去秦國的,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楚國不願意孔子去秦國,所以派人名為保護孔子去秦,實際上是阻止孔子去秦國,孔子雖然察覺出來了,但是沒辦法,後來也一直在沒機會去秦國。

    4、地理上的差異

    秦國地於西方,位處隴西之地,地方比較偏遠。而當時孔子的思想並不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所以遊歷的資金也並不充足!而去秦國的路程,山多而且地勢險要,孔子想去也去不得!

    這些原因都沒有正式的記載,我們也只能靠著一些野史的記載來進行猜測,但我們相信當時孔子沒有去秦國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 2 # 農民更瘋狂

    孔子周遊列國,沒有去秦國,才有了後來的大秦帝國!如果孔子去了秦國,而秦國統治者又接受了孔子的那一套仁政理論,中國的歷史必將走上不一樣的道路!

    犬戎,遠古遊牧民族,活躍於今陝、甘一帶。

    西周被犬戎所滅。周平王上任後的第二年,犬戎再次來犯,周平王無力抵抗,只能遷都。秦襄公親自率兵護送平王,保全了姬姓周天子的血脈。周平王於是許諾將犬戎之地分封給秦襄公:“犬戎人多次攻打我們,如果你能把他們打敗,那麼犬戎之地就是你的。”

    有了大哥的這句話,秦國 於是積極厲兵秣馬,籌備討伐犬戎部族。秦國地處邊陲,是中原列國的堅強屏障,在秦國的進攻下,大部分犬戎部落向西和向北遷徙,秦國的乘勝追擊,將犬戎部族擊潰和吞併。

    孔子並非不想去秦國,主要是當時他年紀大了(55歲開始周遊列國),弟子也不少,盤纏開支也不少,當時純粹靠雙腳或者牛車、馬車,而且秦國地處邊遠,路途遙遠崎嶇,戰亂頻發,為身體考慮,所以沒有去。

    正是因為沒有受到孔子的仁政理論影響,秦國才能不用王道而以霸道治國,不講儒家,專講法家、兵家,並最終讓秦國才一統天下!

  • 3 # 猛哥厲史

    不過不管孔子到哪國,他從故紙堆裡翻的那點垃圾理論,都沒起作用,

    所以他去或不去哪國,都不會影響哪國的政策,戎狄之地更不會理他,

    除了楚國阻止因素外,他不去秦國也算有理智,或者說他有自知之明。

    漢唐是中國除先秦之外文化上最為開放、儒學影響最為薄弱的時代。這時儒學剛被統治者透過各種手段強制推行,還沒有深化到社會的每一個層面,只是官僚群體被逐步儒化,所以國力、社會生產力止步於此,隨著儒學在後期的進一步氾濫,國力便每況愈下了。拋棄儒學,迎來盛世;然後尊孔,內衰外辱,中國再不復漢唐雄風。

    儒學在兩宋得到了空前發展(心學,理學,都在兩宋期間發展壯大),但隨之而來得就是兩宋被金元所滅,而中原漢人則被屠殺7000多萬人口(蒙古帝國在中國境內的種族滅絕,作為世界記錄放在《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1985年版),活著的也成了“四等”民族。

    同時,兩宋也開了“宗主國”給“附屬國”上貢之先例。至於連皇帝都讓人家掠虜而走“靖康之恥”。

    曾經無敵天下的蒙古鐵騎,被儒家“仁者無敵”的理念洗腦後,便被農民起義軍打的滿街跑了,再無復其當年的血性。

  • 4 # 微史春秋

    一、孔子周遊列國,去了很多國家,然而對這些國家也產生沒什麼有益的影響

    孔子是很熱心政治的,他周遊列國十幾年,去過陳、宋、楚等很多國家,其實是去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

    然而當時春秋爭霸,社會處於變革時期,儒家的那一套“仁”的影響並不適應各國的現實需要,所以即便孔子去了很多國家,這些國家的統治者也不欣賞他的政治主張,對這些國家的發展也沒產生什麼現實的意義。

    孔子周遊列國其實更像是孔子的抱負得不到施展的困境寫照。

    二、孔子即便去了秦國,也同樣不受待見

    孔子周遊列國時,秦國是秦惠公秦悼公,秦悼公時期,秦國發生內亂,狀況十分糟糕,孔子估計也不敢輕易進入秦國。

    孔子即便去了秦國,秦人秦君也不會接受儒家思想的,因為這個對於提高秦國國力並沒有實際作用,他去的那麼多國家,包括母國魯國都不重用孔子已然說明了問題。

    歸根到底,是當時的儒家思想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不要說孔子在世時的春秋末期,即便是整個戰國時期,儒家也不是被普遍接受的思想,在當時墨家、法家更適合現實需要。

    孔子的思想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被官方接受,經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沒去秦國,對秦國沒有一點影響,即便對他去過的國家也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因為孔子的思想不適應那個時代的需要。

  • 5 # 悠哉憂在

    孔子沒有到秦國的幾點原因:

    1、地理位置的原因

    孔子開始周遊列國的時候,他已經滿55歲,而且秦國距離魯國較遠,中間隔著衛國、晉國和幾個小國家,而且秦國地勢險要,所以年紀已大的孔子,憑藉一輛破舊的馬車,客觀條件上難以到達秦國。

    故孔子周遊列國只是以魯國為原點,分別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周邊國家遊歷。周遊的國家有魯國西南方的宋國、陳國、蔡國、楚國,北方的齊國,西方的京城、衛國、曹國、鄭國,東方的杞國。

    2、孔子周遊幾國後,覺得各諸侯國早已禮崩樂壞,所以決定潛心著書教學

    有人說秦國是蠻夷之地,所以孔子才不屑於去秦國遊說。錯!春秋時期楚國也被稱為蠻夷之地,孔子也出使到了楚國。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這有兩層意思:一指不分貴賤賢愚,對各類人都可以進行教育。二可指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孝,但透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

    所以孔子絕對不是因為秦國是蠻夷之國,而不入秦國,其真實原因是:孔子在周遊了宋國、陳國、蔡國、楚國、齊國,、衛國、曹國、鄭國等眾多國家後,他對於各諸侯國頗有了失望。

    諸侯國的君主對於儒學的漠然,有次孔子和微靈公講禮儀之事,衛靈公卻仰頭看天上的大雁。 各國大臣對於孔子的傾軋,楚昭王準備重用孔子,分封給他七百里地,令子尹西卻說孔子既有三皇五帝的治國手段,手下又有子貢、子路、宰予等各方面的人才,所以分封他對於楚國是不利的事情。

    楚昭王打消了起用孔子的念頭。 孔子眼見自己滿腹經綸,卻無法施展不能扭轉春秋戰國各諸侯國混戰的局面。

    他不由發出無限感慨:

    我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意思是:我難道是匏瓜嗎?掛在那裡只看不給人食用的嗎! 所以六十多歲的孔子想明白了決定著書育人。

    孔子因此就沒有繼續周遊列國,自然就沒有去秦國了,秦國就這麼和孔夫子錯失交臂。

    孔夫子沒有去秦國,對於秦國的影響

    有人說正因為孔子沒有將儒學傳到秦國,所以秦國才得以統一中原。 不容置疑,秦國是靠法家強國,以致最後打下江山,可是每一個學派都有它的優勢和侷限性。

    很多人認為儒學思想就是君君臣臣一套,其實這種看法過於狹隘,當初孔子在魯國已經初具成效,魯國君主不爭氣,被齊國送來的美女所迷惑疏於朝政,孔子才失望離開。

    魯國的季恆子臨終時,感嘆自己因為沒有重用孔子,以至於魯國沒有興旺,他叮囑自己的繼承人康子一定要召孔子回來做相國。

    我們一定記得李斯寫的有名的《諫逐客書》中寫的: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如果當初秦國能夠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可能在統一中原後休養生息,那麼秦國也許不會就在二世就被滅了。

    也許這就是秦國的命數吧。

  • 6 # 花開花落緩行客

    很遺憾,孔子雖然周遊了列國,門徒三千,但是得不到大國諸侯的賞識,成為失路之人,從而改為教書著書,希望把自己的學說流傳後世。

    縱觀孔子周遊列國,遠走千里,卻沒有踏入秦國,使人深思。

    秦國處夷狄之地,秦人尚武。

    戰國七雄的秦國,處夷狄之地,一直為其他中原大國所輕視。

    但秦國由一個邊陲小國不斷髮展壯大,因為要面對周邊少數民族,所以秦人尚武。

    秦國,在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前,制度落後,國力弱小,不能和中原諸侯相比,所以孔子應該是不太看好當時弱小,尚武的秦國,覺得自己的學說在秦國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周遊列國,卻不入秦。

    秦國採用法家,依法治國。

    秦國在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依法治國,國力逐漸強盛。

    商鞅變法,獎勵軍功,秦人更加尚武好戰,虎狼之師,戰力強悍,不斷開疆拓土,使得法家學說在秦國深入人心。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歷代秦君都行商鞅之法,依法治國,所以儒家思想在秦國是沒有發展潛力的。

    孔子雖然沒有入秦,儒家思想雖然沒有在秦國土地上生根發芽,但是秦國依靠法家思想,依法治國,使得秦國發展壯大,國力強盛,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7 # 旻天521

    孔子周遊列國主要在河南 ,結果看到禮塴樂塌,感慨發出鄭衛之音為為淫邪之音為亡國之音。不去秦國是因為秦人不吃孔子那套,秦人務實以法家學說來治國才能變的強大,統一六國,統一文化。使中華文化稱為了秦文化,漢承秦制奠定了中華文化底色。

  • 8 # 少顏翁

    儒、法不兩立!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只能是自取滅亡!秦國因法家霸道治國而崛起,魯國以儒家仁義禮智信治國而滅亡!任何學說的存亡,都離不開時勢!因時而勢者當王天下。戰國時代,國與國爾虞我詐。何來禮、信可言!強國萬邦來朝,弱國受盡凌辱。如加之其不可為而為之!有違天道。天下大亂時,法家可興邦,天下太平時!儒家可安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體脂20%左右,如何減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