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歷經近十年的時間,秦國終於削平了幾百年來一直相互攻伐的老對手——東方六國,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原統一。嬴政也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皇帝”這個稱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嬴政的願望就此達成,實際上嬴政的野心遠遠比想象中的更大。尤其是在對於秦帝國疆域的擴充上,嬴政自始至終秉承的原則便是沒有最廣,只有更廣,當中原的敵人被清理掉後,他的目標自然而然就盯上了南方的蠻荒之地和北方的塞外草原。此時他需要在兩個敵人: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中選擇一個,作為他接下來的打擊目標,相比較匈奴人,百越諸族看上去顯得更加弱小,也更加缺少組織性和動員力,於是嬴政就將秦帝國的兵鋒指向了南方。
在搞清楚百越民族的來龍去脈前,我們首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百越人的構成非常複雜。春秋戰國時代的越國只是百越民族中比較發達和接受了周王朝教化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更多的則是“披髮文身、上山入水”的野蠻人。在漫長的數百年時間內,他們都作為南方各諸侯國的心腹之患而存在,剿不勝剿,但是想要招撫又難於上青天,遠遠不是靠武力能夠輕易解決的。在秦國滅楚的過程中,楚國曾有過利用百越地區與秦國打游擊戰的想法,但是最後也因為對其控制力不足,難以長期維繫軍事存在而作罷。而嬴政卻對於這點一無所知,在他眼裡秦國的整體國家實力和身經百戰的軍隊對付深山裡的野蠻民族那還不是輕而易舉嗎?
在因滅六國時節節勝利而滋長的傲慢情緒,以及對於百越地區盲目的優越感,這兩者的共同支配下,公元前219年,嬴政命令將領屠睢率領軍隊號稱五十萬南下,準備一舉掃平百越。這位屠睢將軍歷史上資訊很少,在百越戰爭前也不是什麼有名的人物,從這裡我們又可以感受到嬴政那種輕敵的心態。儘管軍隊夠多,這其實還是秦國傳統中喜歡使用大規模的軍隊壓倒敵人的戰術習慣所致,在嬴政眼裡這場戰爭的難度要遠遠小於平定六國,幾乎可以說是摧枯拉朽了。然而誰也不知道,嬴政真正要碰的釘子,也就在這場平定百越的戰爭中出現了。
縱使天賦奇才如始皇帝,他也忘記了一點,就是跳出客觀環境談具體資訊都是紙上談兵。秦國軍隊固然無堅不摧,但是有一點,他們擅長的是正面戰場的作戰,如滅六國這種堂堂正正的沙場對決,那肯定不是對手。但是讓他們前往南方的窮山惡水,跟原始部落打山地戰,基本上也就等於以彼之長,取我所短,這種公然捨棄自身優勢而去迎合對方優勢的作戰方式從一開始就已經在戰術上出了大問題。那麼戰略上呢?同樣存在著隱患,須知百越地區地形以多山地和湖泊為主,眾所周知打仗本質是打後勤,這種地理條件決定了秦國的後勤幾乎沒有什麼保障的餘地,總不能指望秦華人空投物資吧?一支孤軍深入,且缺乏武器裝備和糧草補給的軍隊,數量再多也只能陷入非常窘迫和危險的境地。
果然,事實證明了始皇帝的決策錯誤,這隻五十萬的大軍分為五路齊頭並進,除了第一路進展比較順利,成功的將東甌和閩越,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和福建一帶佔領後,其餘四路都遇到了從兵糧到作戰上的雙重阻礙。最慘的是主帥屠睢親自率領的第三路軍隊,這隻軍隊直接面對的是越人首領譯籲宋的阻攔,擅長山地作戰的百越部落對秦軍採取晝伏夜出和突然襲擊兩種方式結合打擊,讓秦軍不堪其擾。小規模的衝突中秦軍根本無法利用起自己在軍隊組織上和武器裝備上的優勢,就像鈍刀子割肉一般緩緩失血,加上氣候的炎熱,來自北方的軍隊戰鬥和非戰鬥減員極其嚴重。面對這種情況屠睢的心態失衡了,做出了對百越部落展開無差別屠殺的行為,這讓越人的反抗更加激烈,最終屠睢在某次戰鬥中被毒箭射中一命嗚呼,連主帥都死了,這在始皇帝繼位後的擴張中是絕無僅有的。
面對著失敗的報告,始皇帝不得不坐下來反思自己的計劃是否有什麼本質問題。思前想後,始皇帝認為問題最大的地方在於自己對於形勢產生了誤判,實際上百越並沒有這麼容易對付,甚至可以說因為環境和地理的原因想要征服百越其難度要遠遠大於六國。於是始皇帝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是修建靈渠,將原本的陸路運輸改為利用水路運輸,這樣無論是物資的輸送量還是輸送難度都大大降低,而且靈渠中所囤積的水資源還可以在今後為百越地區的農業發展建設提供保障;第二是以懷柔和融合為主,一改之前的頻繁殺戮,實際上秦軍在征服百越的過程中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手段過於殘暴,導致百越部落奮起反抗,始皇帝意識到了這種行為只能過度增加軍事對抗性,即使最終能夠成功攻克百越,也只能讓統治成本更高。
在這兩個基本戰略的貫徹落實下,秦軍第二次征服百越的過程就順利得多,雖然依舊遇到了抵抗,但是並沒有之前那種高強度的相互攻擊。而百越部落本來就有一部分是接受過中原文化教化的,在這些心向統一且本身也有著相當程度話語權的部落主導下,秦軍開始駐紮並且緩緩的推進自己的佔領和控制區域,最終於公元前214年,秦國大致上征服了百越地區。此後始皇帝在百越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正式將這片土地納入了中華民族的版圖,為今天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歷經近十年的時間,秦國終於削平了幾百年來一直相互攻伐的老對手——東方六國,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原統一。嬴政也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皇帝”這個稱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嬴政的願望就此達成,實際上嬴政的野心遠遠比想象中的更大。尤其是在對於秦帝國疆域的擴充上,嬴政自始至終秉承的原則便是沒有最廣,只有更廣,當中原的敵人被清理掉後,他的目標自然而然就盯上了南方的蠻荒之地和北方的塞外草原。此時他需要在兩個敵人: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中選擇一個,作為他接下來的打擊目標,相比較匈奴人,百越諸族看上去顯得更加弱小,也更加缺少組織性和動員力,於是嬴政就將秦帝國的兵鋒指向了南方。
一、 惡水蠻勇在搞清楚百越民族的來龍去脈前,我們首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百越人的構成非常複雜。春秋戰國時代的越國只是百越民族中比較發達和接受了周王朝教化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更多的則是“披髮文身、上山入水”的野蠻人。在漫長的數百年時間內,他們都作為南方各諸侯國的心腹之患而存在,剿不勝剿,但是想要招撫又難於上青天,遠遠不是靠武力能夠輕易解決的。在秦國滅楚的過程中,楚國曾有過利用百越地區與秦國打游擊戰的想法,但是最後也因為對其控制力不足,難以長期維繫軍事存在而作罷。而嬴政卻對於這點一無所知,在他眼裡秦國的整體國家實力和身經百戰的軍隊對付深山裡的野蠻民族那還不是輕而易舉嗎?
在因滅六國時節節勝利而滋長的傲慢情緒,以及對於百越地區盲目的優越感,這兩者的共同支配下,公元前219年,嬴政命令將領屠睢率領軍隊號稱五十萬南下,準備一舉掃平百越。這位屠睢將軍歷史上資訊很少,在百越戰爭前也不是什麼有名的人物,從這裡我們又可以感受到嬴政那種輕敵的心態。儘管軍隊夠多,這其實還是秦國傳統中喜歡使用大規模的軍隊壓倒敵人的戰術習慣所致,在嬴政眼裡這場戰爭的難度要遠遠小於平定六國,幾乎可以說是摧枯拉朽了。然而誰也不知道,嬴政真正要碰的釘子,也就在這場平定百越的戰爭中出現了。
二、大軍受挫縱使天賦奇才如始皇帝,他也忘記了一點,就是跳出客觀環境談具體資訊都是紙上談兵。秦國軍隊固然無堅不摧,但是有一點,他們擅長的是正面戰場的作戰,如滅六國這種堂堂正正的沙場對決,那肯定不是對手。但是讓他們前往南方的窮山惡水,跟原始部落打山地戰,基本上也就等於以彼之長,取我所短,這種公然捨棄自身優勢而去迎合對方優勢的作戰方式從一開始就已經在戰術上出了大問題。那麼戰略上呢?同樣存在著隱患,須知百越地區地形以多山地和湖泊為主,眾所周知打仗本質是打後勤,這種地理條件決定了秦國的後勤幾乎沒有什麼保障的餘地,總不能指望秦華人空投物資吧?一支孤軍深入,且缺乏武器裝備和糧草補給的軍隊,數量再多也只能陷入非常窘迫和危險的境地。
果然,事實證明了始皇帝的決策錯誤,這隻五十萬的大軍分為五路齊頭並進,除了第一路進展比較順利,成功的將東甌和閩越,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和福建一帶佔領後,其餘四路都遇到了從兵糧到作戰上的雙重阻礙。最慘的是主帥屠睢親自率領的第三路軍隊,這隻軍隊直接面對的是越人首領譯籲宋的阻攔,擅長山地作戰的百越部落對秦軍採取晝伏夜出和突然襲擊兩種方式結合打擊,讓秦軍不堪其擾。小規模的衝突中秦軍根本無法利用起自己在軍隊組織上和武器裝備上的優勢,就像鈍刀子割肉一般緩緩失血,加上氣候的炎熱,來自北方的軍隊戰鬥和非戰鬥減員極其嚴重。面對這種情況屠睢的心態失衡了,做出了對百越部落展開無差別屠殺的行為,這讓越人的反抗更加激烈,最終屠睢在某次戰鬥中被毒箭射中一命嗚呼,連主帥都死了,這在始皇帝繼位後的擴張中是絕無僅有的。
三、最終功成面對著失敗的報告,始皇帝不得不坐下來反思自己的計劃是否有什麼本質問題。思前想後,始皇帝認為問題最大的地方在於自己對於形勢產生了誤判,實際上百越並沒有這麼容易對付,甚至可以說因為環境和地理的原因想要征服百越其難度要遠遠大於六國。於是始皇帝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是修建靈渠,將原本的陸路運輸改為利用水路運輸,這樣無論是物資的輸送量還是輸送難度都大大降低,而且靈渠中所囤積的水資源還可以在今後為百越地區的農業發展建設提供保障;第二是以懷柔和融合為主,一改之前的頻繁殺戮,實際上秦軍在征服百越的過程中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手段過於殘暴,導致百越部落奮起反抗,始皇帝意識到了這種行為只能過度增加軍事對抗性,即使最終能夠成功攻克百越,也只能讓統治成本更高。
在這兩個基本戰略的貫徹落實下,秦軍第二次征服百越的過程就順利得多,雖然依舊遇到了抵抗,但是並沒有之前那種高強度的相互攻擊。而百越部落本來就有一部分是接受過中原文化教化的,在這些心向統一且本身也有著相當程度話語權的部落主導下,秦軍開始駐紮並且緩緩的推進自己的佔領和控制區域,最終於公元前214年,秦國大致上征服了百越地區。此後始皇帝在百越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正式將這片土地納入了中華民族的版圖,為今天的統一奠定了基礎。